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069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345234      在线人数 : 75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690


    题名: 鄧小平當權後中共黨軍關係之研究(一九七八~一九八八)
    作者: 文有根
    贡献者: 張鎮邦
    文有根
    日期: 1989
    上传时间: 2016-05-04 14:35:52 (UTC+8)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本論文之主要目的在探討鄧小平當權後建軍路線、整軍政策以及軍權轉移的部署,冀能對中共黨軍關係的發展方向作出比較深入的探討與論證。
    本篇論文共一冊,分緒論及六章、十七節,約十萬餘字,茲簡述其內容如下:
    緒論:揭示研究動機和目的、研究方法和範園、研究資料和限制。
    第一章,中共黨軍關係的理論與實際:先分析決定中共黨軍關係中「以黨領軍」原則形成的馬列主義和中共建黨學說、暴力革命論,再論述中共「以黨領軍」原則的實際表現。
    第二章,中共黨軍關係的歷史回顧:分別從中共政權建立前、政權建立後到「文革」前、文革等三個時期,探討形成中共黨軍關係的傳統的歷史因素,例如歷史經驗、領導人權威的改變、黨對軍控制的強弱,以及政治社會局勢的變遷等。
    第三章,鄧小平建軍路線與黨軍的矛盾鬥爭:首先談到鄧小平掌權與軍隊的關係,再以建軍路線的調整為基礎,剖析鄧小平與軍方保守勢力之間的黨軍矛盾、鬥爭。
    第四章,鄧小平「以黨領軍」之制度化:由鄧小平整軍政策的四個層次,也就是共軍領導人事調動、共軍體制改革、共軍政治思想教育以及共軍政治角色的降低,討論鄧小平「以黨領軍」之制度化問題。
    第五章,現階段中共黨軍關係的研析:先探討現階段中共黨軍關係的結構問題,再分析其對權力轉移的影響,最後評論鄧小平整軍政策的限制。
    第六章,結論:表達個人對鄧小平當權後黨軍關係的認識並展望中共黨軍關係的未來。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1.丁望編,中共文化大革命資料彙編,第三冊(香港:明報月刊社,1969年)。
    2.大陸問題論著選輯,兩冊(台北: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民國七十六年)。
    3.中共人名錄(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七年)。
    4.中共「十三大」資料彙編(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
    5.中共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六十八年增訂本)。
    6.中共機密文件彙編(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七年)。
    7.中共徘徊在十字路口(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民國七十二年)。
    8.中國共產黨歷次重要會議集,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9.中國人民解放軍大事記(1927~1982)(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年)。
    10.中國大陸研究參考資料(台北:中國大陸教學資料中心,未附出版年月日)。
    11.江一山,中共軍事文件彙編(香港:友聯研究所,1965年)。
    12.江炳倫,政治學論叢(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民國六十四年)。
    1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共五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5年)。
    14.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選(內部本)(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
    15.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三年複印)。
    16.毛澤東死後的中國大陸問題論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敵情室,民國六十六年)。
    17.史大林,史大林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18.共產黨原始資料選輯,第一、三集(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四十七年)。
    19.共匪軍事參考資料彙編,下冊(台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民國五十六年)。
    20.司馬長風,文革始末,上卷(香港:中道出版社,1977年)。
    21.朱成申編,中共黨史研究論文選,中、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
    22.列寧,列寧全集,第卅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3.李天民,匪黨問題論集(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五十八年)。
    24.汪學文,中共文化大革命與紅衛兵(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四十七年)。
    25.牧夫,鄧小平的中國(香港:開拓出版社,1986年)。
    26.周自強編,共匪軍事論集(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三年)。
    27.遠悅編,林彪事件原始文件彙編(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民國六十二年)。
    28.郝夢華、殷浩然,中國共產黨六十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29.姚孟軒編,匪黨內部鬥爭問題論集(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四年)。
    30.俞雨霖,中共軍人的政治角色:比較與歷史的觀點(台北;政大東亞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31.郭華倫,中共史論(共四冊)(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七年)。
    32.郭華倫、桑原壽一等著,「十大」後之中共(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年)。
    33.施哲雄,江西蘇維埃時期中共黨軍關係之研究(台北:政大東亞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34.陳雨蒼,毛澤東思想剖析(兩冊)(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六十六年)。
    35.匪情年報(一九六七、一九七六、一九七七年)(台北:國防部情報局)。
    36.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北京:解放軍報出版社,1984年)。
    37.張敬文編,共匪政治問題論集(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四年)。
    38.鄭學稼,從文革到「十一大」─毛澤東扮演的最後悲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
    39蔡國裕,中共政權之權力異化與官僚主義(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40蔡孝乾,毛澤東軍事思想和人民戰爭之研究(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六十七年)。
    41.齊茂吉,五0年代至八0年代由中共內部派系鬥爭探討其軍事路線的演變(台北:政大東亞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
    42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4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4.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的社會主義(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45.鄧小平言論集(補遺)(1957~1980)(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七十二年)。
    46.鄧小平的掙扎求變(台北:中國大陸研究所,民國七十二年)。
    47.嚴家其、高皋,中國文革十年史(兩冊)(香港:大公報,1986年)。
    二、期刊、報紙
    1.中共問題資料週刊(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
    2.中國大陸(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
    3.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4中國大陸研究教學參考資料(台北;中國大陸研究教學資料中心)。
    5.共黨問題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
    6.東亞季刊(台北:政大東亞所)。
    7.匪情研究(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8.中國時報(台北)。
    9.聯合報(台北)。
    10.半月談(北京:半月談雜誌社)。
    11.紅旗(北京:紅旗雜誌社)。
    12.瞭望(北京:瞭望周刊社)。
    13.人民日報(北京)。
    14.光明日報(北京)。
    15解放軍報(北京)。
    16九十年代(香港:臻善有限公司)。
    17爭鳴(香港:百家出版社)。
    18.百姓(香港:百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明報(香港)。
    20.大公報(香港)。
    21.文滙報(香港)。
    貳、英文部份
    一、書籍
    1. Barnett, A. Doak. Uncertain Futures:China`s Transition to Post-Mao era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e, 1974).
    2. Chang Yi-Chun. Factional and Coalition Politics in China: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Its After-math(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1976).
    3. Domes Jurgen. China After the Revolution:Politics Between two Party Congress (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4. John Gittings. "Army- Party Relat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in Party Leadership and Revolutionary Power in China, John W. Lewis, ed., (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5. Hough, Jerry F. Soviet Leadership in Transition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80).
    6. Hungtington, Samuel P.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 New York:Vintage, 1957), pp.1-97.
    7._____,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 Cambridge:Yal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8. Janowitz, Morris. The Military 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New Nations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9. Jencks, Harlan. W. From Muskets to Missiles:Politics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Chinese Army, 1945-1981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 1982).
    10. KauYing-mao. The Political Work System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Military ( Province:East Asia Language and Area Center, Brown University, 1971).
    11._____, " The Role of the PLA in Model of Army Building," in China’s Road to Development, Nevile Maxwell, ed., ( Oxford, England:Pergamon Press,1979), pp. 313-331.
    12. Perrnultter, Amos.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Times:On Professional, Praetorians, and Revolutionary Soldiers (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13. Pye, Lucian W. The Dynamics of China Politics ( Cambridge, Mass:Oelges Chlager, Gunn & Hain, 1981).
    14. Tien Hung-ma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Party Powers and Group Politics:From the Third Plenum to The Twelfth Party Congress, Occasional Papers, NO.2, 1984(61).
    I5. Whiston, William.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in China in the 1970s (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1972).
    二、期刊
    1. Bullard, Ray Mote. and Edward C. O’Dows." Defining the Role of the PLA in the Post-Mao Era." Asian Survey (December, 1972), pp. 706-720.
    2. Chang, Parris H. "China After Deng:Toward the 13th CCP Congress." Problems of Communism (May-June 1987), pp. 32-36.
    3. Domes Jurgen. " The Role of Military in the Formation of Revolutionar Committees. " China Quarterly, Vol. 44, (Dec. 1977), pp. 184-204.
    4. Halperin, Morton. & John W. Lewis. "New Tensions in Army-Party Relation in China, 1965-1966." China Quarterly, 26 (April-June 1966), pp. 58-67.
    5. Joffe, Ellis. " Party and Military in China:Professionalism in Command?", Problems of Communism, 32:5 (Sep.-Oct. 1983).
    6. _____,"The Chinese Army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 Politics of Intervention." Current Scene (Dec.7, 1970), pp.1-25.
    7. _____"The PLA in Internal Politics." Problems of Communism (Nov.-Dec. 1975), pp. 1-12.
    8. Johnston, Alastair I. "Changing Party-Army Relations in China, 1979-1984." Asian Survey (Oct. 1984), pp. 1012-1039.
    9. Liu, Alan P.L. "The `Gang of Four` and the Chinese PLA." Asian Survey (Sep. 1979), pp. 817-836.
    10. Meyer, Alfred G. "Communism and Leadership."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16:3 (Autumn 1983).
    11. Nethercut, Richard D. &quot;Deng and the Gun:Party 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quot; Asian Survey, 22:<8 (Aug. 1982), pp. 691-704.
    12. Neuhauser, Charles. &quot;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1960S:Prelude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quot; The China Quarterly, No.32 (Oct.-Dec. 1967).
    13. Powell Ralph. &quot;The Party, Government, and the Gun.&quot; Asian Survey (June 1970), pp. 441-471.
    I4. Rush, Myron. &quot;The Problems of Succession in Communist Regimes.&quo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Fall/Winter1978), pp. 169-180.
    15. Wang, James C.F. &quot;The Urban Militia Political Instrument in the Power Contest in China in 1976.&quot; Asian Survey (June 1978), pp. 541~549.
    16. Yu Yu-Lin. &quot;The Role of the PLA in Mainland China`s Power Transition.&quot; Issues & Studies (Dec.1985), pp. 76~9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63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