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961/144987 (79%)
Visitors : 51999399      Online Users : 59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683


    Title: 中國大陸民主化運動之研究-「一二九新民主運動」的個案研析
    Authors: 康埈榮
    Contributors: 曾永賢
    康埈榮
    Date: 1989
    Issue Date: 2016-05-04 14:35:38 (UTC+8)
    Abstract: 論文提要內容:
    本文旨在探討中國大陸民主化運動,其中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初到一九八七年一月初發生的「一二九新民主運動」的個案研析為研究的焦點。
    全文架構分六部分,緒論及分五章二十四節。
    「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圖以及研究架構。
    第一章,為研究主題概念上的釐清,文中為分析民主與民主運動的概念、中共的社會主義民主以及大陸民主運動的性質,包括知識分子、青年學生的角色與功能。
    第二章,為了解整個大陸民主運動的脈絡,探討中國大陸上曾經發生過的六次主要民主運動與大陸民主運動的海外發展,作一個歷史性的回顱,而著重在分析各民主運動的民主思潮。
    第三章,探討「一二九新民主運動的研析」,包括其原因、背景及經過的起伏。其次為「一二九新民主運動」與已往民主運動作一個比較。特別注重於知識分子的啟蒙角色與西方式民主思潮的流入。最後分析中共對「一二九新民主運動」的處理層面等。
    第四章,旨「一二九新民主運動的影響分析」,探討西方式民主對中共政權的衝擊及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的升起與胡耀邦失勢以及整個改革路線的影響為分析的重點。
    第五章,為本文之代結論一旨「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的未來展望」。研究上述各章的內容綜合起來,歸納大陸民主運動的歷史必然性以及推論「一二九新民主運動」以後的民主運動發展方向,特別提出「反體制運動」的概念。
    最後,探索中共政權的轉變可能性,究其基本因素來預測幾個可能轉變方向。
    本論文之得以順理完成,本人必須感謝曾永賢老師熱心的指導及觀念上的啟發。更感謝的是東亞所趙所長春山老師以及各位老師和同學們的照顧,均令本人無法時刻忘懷,還有感謝余延苗老師、葉明德老師的指點迷津以及宋貴善學長的細心照顧。
    本人,學識淺薄,語言能力不足,難免漏洞之處,期望各位師長的指正。
    康竣榮 謹識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二月三日
    Reference: 參考書目
    I 、中文部分(依劃次順)
    (1)書籍
    1.「大陸民主運動與中共反『自由化』鬪爭」,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印行,民國七十六年八月。
    2.大陸青年的怒吼,原始資料彙編之二,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3.云光主編,社會主義政治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
    4.中共知識分子問題專輯,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印,民國七十四年二月。
    5.中共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一九八二年十月增訂本。
    6.中共權力鬪爭真相(中共原始資料彙編之七),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一月。
    7.中共機密文件彙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七年。
    8.中國民主與法制,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一資料論文集,香港:廣角鏡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一月。
    9.「民主政治理論」,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出版,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
    10.甘棠,中國大陸各階層心態,台北:中華戰略學會心理研究會,民國七十一年。
    11. Smith Hedrick著,丘為君譯,俄國人一知識分子與社會良心,台北:龍田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十月。
    12. Dhal Robert A.著,朱堅章主譯,民主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十月。
    13. 江振昌,「中國大陸青年民主運動之探討」,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三月三版。
    14.共黨政權與官僚主義,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15.共匪對黨內思想控制之研究,台北:陽明山莊印,民國四十六年八月。
    16.刑國強主編,中共違反人權實錄,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17.共匪對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控制之研究,台北:陽明山莊印,民國四十六年九月。
    18.共產主義教育講話,國防科工委政治部研究室,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九月。
    19.斐魯恂(Lucian Pye)著,艾思明譯,中國人的政治心理,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八月二十日。
    20.朱新民、唐國英、張讚合、葉蔭、竇鴻君合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
    21. Huntington Samuel P.著,江炳倫、張世賢、陳鴻瑜合譯,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Countries),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三版。
    22.李少民主編,大陸知識分子論一政治、社會、經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六月十日。
    23.李怡編著,知識分子與中國(訪問錄),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24.汪學文,大陸青年心態之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再版。
    25.威廉﹒嘉德文著,何慕李譯,政治正義論,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2年9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26.林康,學運的歷史悲劇,台中:台灣日報社,民國七十五年七月一日。
    27.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十月一日初版五刷。
    28.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十一版。
    29.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十月十日增訂十一版。
    30.金耀基,中國人的三個政治,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八年一月。
    31.金鐘,從毛到鄧主義的失落,台北:久大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七年元月。
    32.南方朔,另一種英雄一反體制的思想與人物,台北:久大文化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九月。
    33.政治常識問答(一、二),社會發展簡史教科書編輯組、北京四中政治教研組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34.郭月睛,從自由主義到社會主義,香港:曙光圖書公司,一九八三年。
    35.段宏俊主編,自由人文集,第一冊,台北:自由太平洋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36.馬星野等著,說言論自由,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37.徐鴻武主編,社會主義民主概論,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
    38.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香港:集賢社,一九八五年八月二版。
    39.匪黨控制方式與工作方法,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印,民國五十五年元月。
    40. Hollander Paul著,陸宗璇譯,潮湧潮落一西方知識分子的政治朝拜(Political Pilgrims-Travels of Western Intellectuals to the Soviet Union , China , and Cuba),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十月。
    41.野火春風,中國大陸一九八六年學生民主運動紀實,台北:中國大陸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五月。
    42.陳少廷,知識分子與政治,台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五年七月二十日。
    43.陳克煒編註,中國大陸人權問題原始資料專輯,台北:中國人權協會,民國六十九年二月一日。
    44.陳英偉,中國大陸社會變遷中政治秩序與青年理念,台北:幼獅文化專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五月。
    44.陳啟天,民主憲政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五月。
    46.陳爾晉,論無產階級民主革命,大陸地下刊物彙編第一編,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六十九年六月。
    47.陳國祥,新青年與現代中國,台北:四季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九月十日。
    48.寇維勇等著,民主政治的沉思,台北:嵩山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49.張敬文,大陸知識分子問題論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二年。
    50.章銘著,魏京生和民主運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51. Ber1in Isaiah著,陳曉林譯,自由四論(Four Essays on Liberty),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五年。
    52. Dahl Robert A.著,陳忠庸譯,革命以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四月五日。
    53. Flacks R.著,區紀勇譯,青年與社會變遷(Youth and Social Change),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二月一版三印。
    54. 閔燮,「中國大陸青年的反共運動」一從「鳴放」到「文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五月再版。
    55.費孝通,民主、憲法、人權,出版地、出版年月未詳。
    56.黃展驥,自由之邏輯,香港:蝸牛叢書,一九七八年十二月。
    57.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二月。
    58.堅持改革、開放、搞活,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月。
    59.裘孔淵,中國大陸人民反共抗暴運動,香港:雙十字出版社,民國四十七年五月增訂再版。
    60.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五年八月修正再版。
    61.鄧初民,政治科學大綱,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九月。
    62.魯凡之,中國社會主義論,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63.魯凡之,中國經濟發展論,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一月。
    64.魯凡之,中國發展與文化結構,香港:集賢社,一九八八年八月。
    65.魯凡之,論中國一神州巨變,香港:廣角鏡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二月版。
    66.劉平鄰,論中國大陸與台灣的變遷、衰退與發展,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十月。
    67.魏鏞,「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
    (2)期刊論文
    1.丁望,中國大陸的社會良心---一個香港知識分子看方勵之,遠見雜諒,台北:遠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九月一日。
    2.于光華,中共社會主義的蛻變,中國大陸,第二十一卷第三期,台北:中國大陸雜誌社,民國七十七年三月十五日。
    3.中國大陸學潮的社會影響一學者座談紀耍,潮流月刊創刊號,香港:潮流月刊社,一九八七年三月。
    4.王曉堂,中共血腥鎮壓下的大陸社會動亂情勢分析,匪情研究,第三十卷第七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出版,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十五日。
    5.王章陵,從大陸青年心理看花圈革命,新時代,第十六卷第七期,台北:新時代雜誌社出版,民國:六十五年七月一日。
    6.王章陵主講,以儉紀錄,現階段的大陸青年民主運動,幼獅月刊,第五十一卷第三期,台北:幼獅月刊社出版,民國六十九年三月。
    7.王維林、陳台林,青年運動的社會學研究,法商學報,第十三期。
    台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
    8.王炳章,中國之春民主運動一年總結及今後任務,中國之春,總第十期,紐約:中國之春月刊編輯部,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9.方靜,中共「十三大」與黨內政治路線鬪爭,大陸觀察,第十五卷第一期,台北:大陸觀察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
    10.方靜,中共黨內權力鬪爭的新格局,大陸觀察,台北:大陸觀察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二月。
    11.「中國之春」與大陸青年民主運動一第二部:綜合討論,中國論壇,第十五卷第九期,台北:中國論壇社出版,民國七十二年二月十日。
    12.正言,中共「反資」之後的大學生思想情況,光復大陸,二四八期,民國七十六年八月。
    13.玄默,中共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利害得失的評估,大陸觀察,第十五卷第三期,台北:大陸觀察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三月。
    14.玄默,中共反自由化和反僵化的政治梗阻與理論貧困問題,匪情研究,第三十卷第六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出版,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十五日。
    15.玄默,鄧小平在中共政壇上的影響力和局限性,大陸觀察,第十五卷第九期,台北:大陸觀察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九月。
    16.江振昌,當前大陸各階層青年心態之研究,東亞季刊,第十九卷第四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七十七年四月一日。
    17.汪學文,中共「雙百方針」之浮沉與重提,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六年七月。
    18.汪學文,當前中共「文化改革」之剖析,中國大陸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七期,民國七十六年一月。
    19.汪學文,當前大陸大學生之思想動向,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卷第七期,民國七十七年一月。
    20.汪學文,當前大陸知識分子問題之剖析,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卷第八期,民國七十七年二月。
    21.余秋煌,大陸學生民主運動的面面觀,光復大陸,243期,民國七十六年三月。
    22.李中玲,反對中共官僚的鬪士一劉賓雁,大陸觀察,第十六卷第一期,台北:大陸觀察雜誌社,民國七十七年一月一日o
    23.李英明,揭開中共意識型態的面紗,中國大陸二十卷一期,台北:中國大陸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一月。
    24.吳弘信,大陸青年學生「信仰危機」的反映,中共研究,第二十一卷第六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25.吳安家,論中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七年九月。
    26.吳彩光,中共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析,台北:世界反共聯盟中華民國分會,亞洲太平洋反共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27.吳逸,大陸「三信危機」的形成與深化,大陸觀察,第十五卷第八期,台北:大陸觀察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八月。
    28.吳漠,中共的學運工作,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六年一月十五日。
    29.辛遠,大陸青年一憤恨反抗的一代,新時代,第十六卷第七期,台北:新時代雜誌社出版,民國六十六年七月一日。
    30.宋國誠,異化的一代一當前大陸反叛青年的心理與行為,中國論壇,第十五卷第九期,台北:中國論壇社,民國七十二年二月十日。
    31.呂亞力,與大陸青年談中國的前途,今日中國,191期,台北:今日中國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32.呂俊甫,中國大陸知識分子的性格,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卷第四期,民國七十七年十月。
    33.周玉山,方勵之啟示錄,今日中國,198期,台北:今日中國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
    34.周玉山,從五四運動到四五運動,匪情月報,第二十七卷第十二期,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35.林佳龍,中共與青年學生運動,中國大陸教學參考文摘,第十四期,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
    36.金耀基,社會主義與現代化,文星,台北:文星雜誌社,總107號(復刊9號) ,民國七十六年五月一日。
    37.周白雲,上山下鄉與大陸青年,新時代,第十六卷第七期,民國六十六年七月一日。
    38.信天,當前中共黨內鬪爭之研析,光復大陸,250期,台北:光復大陸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39.亞凡,大學潮下的北京南京,動向月刊,第三十四期,香港:動向月刊社, 一九八七年一月。
    40.姜新立,共產國家政治文化與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一卷第七期,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共黨問題研究編輯委員會編,民國七十四年七月十五日。
    41.段家鋒,關於中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問題,中國大陸,第二十卷第一期,台北:中國大陸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一月。
    42.俞雨林,胡耀邦下台的背景與中共政局展望,中國大陸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九期,民國七十六年三月。
    43.洪孟啟,淺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今日中國,194期,台北:今日中國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七月。
    44.凌毓儂,「論社會主義民主發展與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步關係」,中國社會科學,一九八六年第五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九月十日。
    45.珞嶙,大陸學潮事件的發展與影響,中共研究,第二十一卷第二期,一九八七年二月。
    46.陳璋津,中共「十三大」後的思想解放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三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七年九月。
    47.陳德昇,中共「改革法」反左的背景與對策,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卷第三期,民國七十六年九月。
    48.匪「共青團中央」發出進行「四項堅持」的教育,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三卷第四期,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國七十六年四月十五日。
    49.高橋,一位大陸留日學生的隨筆,大陸觀察,第十六卷第三期,台北:中國大陸雜誌社,民國七十七年三月一日。
    50.從學運看我們的大學生一對"十二月學運"的沉痛檢討,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86 級"無隄"雜誌編輯部,潮流月刊第二期,香港:潮流月刊雜誌社,1987年4月15日。
    51. Donald J. Senese著,張力譯,中國大陸的民主一神話與現實,近代中國, 59 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
    52.張結鳳,忠誠黨員被清除出黨,百姓,第一三七期,香港:百姓半月刊雜誌社,一九八七年三月一日。
    53.張厚齊,促進中國大陸的自由、民主與中國化,警學總刊,第十三卷三期,台北:中央警官學校印行,民國七十二年三月。
    54.常川,「一二九」學潮為何搞不起來,爭鳴,第九十九期,香港:爭鳴月刊雜誌社,一九八六年一月。
    55.張德雄,簡述中共經濟改革的過程,大陸經濟研究,第十卷第一期,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十日。
    56.張鎮邦,中共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及其存在的矛盾,中國大陸,第二十卷第四期,台北:中國大陸雜誌社,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57.張鎮邦,中共反「資產階級自由化」與大陸知識分子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二十九卷第十一期,民國七十六年五月。
    58.齊辛,從何處來?往何處去?九十年代月刊,香港:九十年代月刊社,一九八六年二月。
    59.曹伯一,中共與中國之適應與衝突,東亞季刊,第十七卷第二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七十五年。
    60.梁麗儀,毛澤東時代和鄧小平時代,九十年代月刊,香港:九十年代月刊社,一九八六年二月。
    61.華羊,中共面臨知識青年的嚴重威脅,中共研究,第二十一卷第三期,一九八七年三月。
    62.華羊,馬克思在大陸理論界中漸失獨尊地位,匪情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63.景平,充分認識改革的長期性和難鉅性,紅旗,一九八七年第六期,北京:紅旗雜誌社,一九八七年三月。
    64.疎蕙,從北平下放青年上訪示威看大陸知識青年問題,匪情研究,第二十八卷第六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65.楊漫克,「政治、經濟制度及意識型態的現代化須齊頭並進」,中國之春月刊,總第三十七期,紐約:中國之春雜誌編輯部,一九八六年七月。
    66.楊開煌,當前大陸青年心態之分析報告,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二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五年三月十五日。
    67.楊爾琳,共產組織特性綜合述評,蘇俄問題研究,第十八卷第七期,台北:政治作戰學校印行,民國六十六年七月。
    68.路芒,論人權,黃河雜誌第六期,香港:黃河雜誌社,一九七九年四月。
    69.葉明德,大陸知識分子參政行為分析一以「賞踐檢驗真理」爭論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五期,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
    70.趙光運,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作法與限度,中國大陸研究,問題」研討會專輯,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71.劉平鄰,中國大陸的政治衰變;論三信危機,第十一屆[中國大陸題」研討會專輯,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72.劉勝驥,大陸青年民主運動再起,中國大陸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七期,民國七十六年一月。
    73.劉勝驥,當前中國大陸學生運動,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三卷第三期,民國七十六年三月。
    74.薩公強,中共「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鬪爭的前因後果,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六年七月。
    75.魏京生案訪問李一哲,爭鳴,第二十六期,香港:爭鳴月刊社,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3)中文論文(arts )
    1.毛祚仁,大陸青年民主運動之研究一北京之春到中國之春,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一月。
    2.王素雲,中共「現代化建設」時期學生運動之研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3.史同鵬,中國大陸民主運動之研究(一九七八一一九八一) ,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一月。
    4.朱偉競,論中共在鄧小平路線下對知識分子政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一月。
    5.吳奇英,中國大陸人權運動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一年一月。
    6.吳雪珍,中國大陸青年知識分子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一九四九一一九八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7.林清察,大陸民主運動的發展與前途,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8.洪金立,天安門事件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9.曹佑龍,論中共社會控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生論文,民國六十七年六月。
    10.高永光,文革期間中共青年學生運動之研析,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七年。
    11.莊成炎,中共對青年的政治教育,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
    12.閔燮,中共群運與青運部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13.簡文鎮,論變色後大陸民主思潮之演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九年七月。
    Ⅱ、英文部分(依英文字母順)
    (l)Books
    1. Apter David E. (ed.), Ideology and Discontent, N. Y.: The Free Press, 1964.
    2. Apter David, The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65.
    3. Bell, Daniel, The End of Ideology: On the Exhaustion of Political Ideas in the Fifties, N. Y.: The Free Press, 1962.
    4. Bluhm William T., Theorie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Engel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1965.
    5. Bond Michael Harris (e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86.
    6. Buckley Walter, Sociology and Modern Systems Theor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67.
    7. Cohen Leonard C. and Jane P. Shapiro (eds.), Communist Systems in Comparative, N.Y.: Anchor Press, 1974.
    8. Contradictions and Dilemmas, Cambridge: MIT Press, 1986.
    9. Domes Jurgen,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the PRC: A Time of Transition,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Inc., 1985.
    10. Downton, James V. Jr., Rebel Leadership; Commitment and Charisma in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 N.Y.: The Free Press, 1973.
    11. Fleron, Frederick Jr. (ed.), Communist Stud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 Chicago: Rand M. Nally and Co., 1969.
    12. Friedvich Carl and Brzezinsk: Zblgniew K.,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Praeger, 1956.
    13. Hammond Thomas T. (ed.), The Anatomy of Communist Take-Over, New Harven: Yale University, 1975.
    14. Hinker, Paul J., Revolutionary Ideology and Chinese Reality, Beverly Hill,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77.
    15. Houn Franklin W.,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m, Englewood Clitt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67.
    16. Ionescu Chita, Compative Communist Politics, London: MacMillan, 1972.
    17. Johnson, Chalmers, "The nonsocialist NICs: East Asia," in Ellen Comisson and Laura Tyson, ed., Power, Purpose, and Collective Choice, Economic Strategy in Socialist
    States,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18. Kautsky John H., Communism and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Persistent Myths and Changing Behavior, N.Y.: John Wiley, 1968.
    19. Klinberg Otto et. al., Students, Values, and Politics, N.Y.: The Free Press, 1979.
    20. Kriegel Annie, Eurocommunism-A New Kind of Communism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77.
    21. Lindsay, A.D., The Modern Democratic Stat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3.
    22. Michels Robert, Political Parties: A Social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 Glencoe: Free Press, 1958.
    23. Miliband Ralph, Marxism and Politic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4. Moody, Peter R., Opposition and Dis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nd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77.
    25. PARRY Geraint, Political Elite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69.
    26. Rakowska-Harmstone, Teresa(ed.), Perspective for Change in Communist Societies,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79.
    27. Schapiro Leohard, Totalitarianism, N.Y.: Praeger Publishing Co., 1972.
    28. Schramm Wilbur,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Lucian Pye,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1963.
    29. 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30. Wang James C. 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5.
    (2) Articles
    1. Burgess Sarah, China`s Students: rising discontent,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JAN 22, 1987.
    2. Dirlik Arif, Socialism Without Revolution: The Case of Contemporary China, Pacific Affairs, Winter, 1982.
    3. Gold Thomas B., Just in Time! China Battle Spiritual Pollution on the Eve of 1984.
    4. Hewitt Bill, China: A Purge at the Top-Deng Xiaoping`s Closet colleague loses his job, Newsweek Jan. 26, 1987.
    5. Hewitt Bill, Faith Vs. Frustration, Jan. 26, 1987.
    6. Israel John, Reflection on the Modern Chinese Student Movement: in Seymour Martin Lipset and Philip G Altbach. (ed.), Student s in Revolt, Boston: Houghton Mufflin, 1969.
    7. Johnson Marguerite, "A Dragon At the Door ", Time Vol. 129 No.3, JAN 19, 1987.
    8. Liu, Alan P. L., Political Culture and Group Conflict in Communist China,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Clio Books, 1976.
    9. Montaperto., Ronald N., "From Revolutionary Successers to Revolutionaries": Chinese Student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Robert A. Scalapino ed., Eli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attle: Univ of Washington Press, 1971.
    10. Moritz Frederic A., Protests in China: long a sign of struggle at top,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DEC 31, 1986.
    11. Pye, Lucian W. "Generational Politics in A Gerontocracy",.Current Scene. Vol. No. 7, July, 1976.
    12. Reddock D. M., Between Generations: Activist Chinese Youth in Pursuit of a Political Role in San-Fan and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Sep 1979.
    13. Schram Stuart R., Economics in Command? : Ideology and Policy Since the Third Plenum, 1978~1984, The China Quarterly, No. 99, Sep. 1984.
    14. Schram, Stuavt R., The Party in Chinese Communist Ideology, The China Quarterly, No. 38, Apr. -Jun., 1969.
    15. Scott Ann, Made bold by Life in West, Chinese Students speak out,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FEB 27, 1986.
    16. Seymour Martin Lipset, "Sorne Social Requistes of Democracy", APSR, Vol. 53, March, 1959.
    17. Seyrmur Tames D., The Fifth-Modernlization: China`s Human Right s Movements, 1978-1979(ed.), N. Y.: Human Rights Publishing Group, Earl M. Coleman Enterprises, Inc, 1980.
    18. Shan Fang, Mainland China`s Population and Social Problems, Taipei: World Anti-Communist League, China Chapter and Asian Peoples` Anti-Communist League, XXXI, 286, June, 1985.
    19. Stanley Rosen, "Prosperity, Privatization, and China`s Youth,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34, Apr., 1985.
    20. Thompson Robert, Protest in Shanghai-Political Sign, Not Force, Japan Times, DEC 29, 1987.
    21. White L. T.,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Party Policy, Issues and Studies Vol. l0, 1984.
    22. Yeh, Milton D., National Dignity or Personal Desire: A Review of Student Movements in Mainland China in 1985, Issues &Studies, Vol. 22, No. 5, May, 1986.
    Ⅲ、韓文部分(依韓文表記順)
    1. Gel1a Aleksander編,Young-Bum Kim、Jong-Seng Ji 譯,Intelligentisa와知識人(The Intelligentsia and the Inte11ectuals : Theory, Method and Case Study),漢城:學民社,
    一九八三年五月。
    2. Kare1 Vasak編,Hong-Kyu Park譯,人權論(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Human Rights ),漢城:實踐文學社,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3. 安秉俊,中共政治外交論,漢城: 博英社,一九八六年六月。
    4. Mackenzie Norman著,梁好民譯,社會主義(Socialism-A Short History),漢城:探求堂,一九八三年二月。
    5. Se-Chul OH,現代社會,組織變動,漢城:學民社,一九八六年九月。
    6. Ideology와社會變動,漢城文學校現代思想研究會編,漢誠:漢城大學出版部,一九八六年三月。
    7.李相禹,中共의 새進路,漢城:法文社,一九八六年八月。
    8.李泳禧,轉換時代의論理,漢城:創作 批評社,一九七九年三月十一板。
    9. Sargent Lyman Towey著,鄭世九譯,現代政治Ideology (Contemporary Politica1 Ideologies),漢城:教育科學社,一九八五年四月。
    10. Poland-獨立自治勞組와民主化鬪爭,漢城:形成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11.河璟根,第三世界政治論,漢城:HAN-KIL SA,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三版。
    12.洪恩重,近代市民社會思想史,漢城: HAN-KIL SA,一九八三年三月三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62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