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82622      Online Users : 93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323


    Title: 太平洋經濟共同體之歷史淵源與理論基礎
    Authors: 陳忠正
    Contributors: 許介鱗
    陳忠正
    Date: 1990
    1989
    Issue Date: 2016-05-03 14:23:18 (UTC+8)
    Abstract: 論文提要內容:
    「十九世紀為地中海時代,二十世紀為大西洋時代,二十一世紀為太平洋時代。」此為許多學者專家公認之見解,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相互依存度的提高,太平洋經濟合作的概念應運而生,而仿效「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太平洋經濟共同體」之呼聲日高。
    「歐洲共同體為西歐國家帶來互利繁榮。因之,亞太地區國家亦應結成太平洋(經濟)共同體,以求亞太各國之互利繁榮。」(假設命題一)此為部分學者專家之論點。
    此種論點成立嗎?研議中「太平洋經濟共同體」可與歐洲共同體相提並論嗎?與之相較下,「太平洋經濟共同體」之特色為何?太平洋經濟合作構想的演進歷程為何?成立太平洋經濟共同體的有利因素為何?不利因素為何?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之障礙,發揮有利因素之便利?是否有合適之理論可解釋太平洋經濟共同體之過去、現況,並預測其將來?
    以上為本論文所欲探討之主題,並擬從以下六章來加以陳述探究:
    第一章導論,論列本文研究動機,相關概念之釐清,名詞界定,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探討太平洋經濟共同體之特色。(透過與歐洲共同體之比較)並列述成立「共同體」之有利及不利因素為何,且論證假設命題一是否成立。
    第三章探討「太平洋經濟共同體」此一概念之形成過程、發展背景。分述戰後六0年代此概念之提倡,以及七0、八0年代之發展。
    第四章旨在探討,面對「太平洋經濟共同體」成立之不利因素(障礙),如何加以克服?「共同體」未來的發展方向應如何?為說明此點,試圖從幾個理論中尋找實踐之依據及可遵循之軌跡,特別著重在「集體(公共)財貨理論」(Collective or Public Goods Theory)。
    第五章承續前章,探討太平洋經濟共同體內的集體財貨(共同利益)。
    第六章結論中,則評估以「集體(公共)財貨理論」作為「太平洋經濟共同體」成立理論依據之適用性。並試提出有關「共同體」未來發展之待檢證命題作結。
    Reference: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份
    (一)論文及書籍
    1.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中華民國總會。太平洋經濟共同體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民七十三年十一月。
    2.中華戰略學會。太平洋盆地社會研究專集。台北:編者,民七十二年。
    3.王慶瑜。從依賴理論看中日經貿關係。政大東亞所碩士論文,民78年6月。
    4.中?嶺雄。21世紀中日韓領先世界。陳才崑譯,台北:渤海堂,民75年。
    5.伊沙克(Isaak,Alan C.)。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朱堅章等譯。台北:幼獅,民75年。
    6.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亞太地區區域組織之研究。台北:編者,民78年。
    7.朱建民。國際組織新論。台北:正中書局,民65年。
    8.吳明上。一九八O年代日本的外交戰略一總合安全保障戰略。政大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年6月。
    9.里奧﹒巴士卡力(Leo Buscaglia)。愛、生活與學習(Living,Loving and Learning)。簡宛譯。九十三版。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民79年。
    10.林泌雄等。太平洋經濟合作我國應配合之財經政策與措施。台北:台灣經濟研究所,民78年。
    11.林沁雄。如何應用經貿力量拓展我國對亞太地區國家的關係。台北:台灣經濟研究所,民78年。
    12.段仁傑。非純公共財之供應與訂價政策——不同市場結構之分析。國立政大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5年。
    13.翁正忞。太平洋地區經濟合作的可行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3年。
    14.高希均。經濟學的世界。增訂版。台北:天下,民76年。
    15.翁瑛敏。太平洋共同體建立可能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6年6月。
    16.高隸民著。胡煜嘉譯。台灣奇蹟。台北:洞察,民77年。
    17.陳長榮等。太平洋地區合作組織 PBEC. PECC. ASEAN之比較。台北:台灣經濟研究所,民73年。
    18.崔書琴。三民主義新論。台北:商務,民49年。
    19.張盛和。公共財的理論。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民75年。
    20.康德著。牟宗山譯。純粹理性之批判。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2年。
    21.鄒文海。政治學。十五版。台北:三民,民69年。
    22.奧爾森(Mancur Olson)。集體行動的邏輯(The Logic of Collectine Action)。董安琪譯。台北:允晨,民73年。
    23.鄢桃生。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兼論多元主義。國立政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6年。
    24.劉永憲。財政學原理。五版。台北:凱侖,民74年。
    25.蕭新煌。低度發展與發展。台北:巨流,民74年。

    (二)期刊
    1.天下雜誌,1989年12月12日,歐洲特刊。
    2.王振寰。“國家角色、依賴發展與階級關係——從四本有關台灣發展的研究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卷1期,117-142頁。
    3.王鶴。“經濟一體化理論述評”。世界經濟(北京),1988年10期,25-31頁。
    4.朱剛體、夏申。“國際經濟一體化貿易理論述評”。國際貿易問題(北京)。1986年1月,21-29頁。
    5.林沁雄。“坎培拉會議的剖析”。亞洲與世界文摘,11卷6期,52-56頁。
    6.金輔耀。“關於太平洋經濟共同體的探討”。國際問題研究(天津),1983年2期,52-56頁。
    7.禹如鍵譯。“貝克談未來太平洋伙伴關係之架構”。問題與研究。28卷11期,74-78頁。
    8.段家鋒。“東北亞共同體建立蠡測”。理論與政策,4卷1期,58-72頁。
    9.思與言,21卷6期,「依賴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新範型的評介」專號。
    10.奚方。“對東亞經濟圈的幾點看法”。世界經濟,1989年2期,49-53頁。
    11.徐東海。“大中國經濟共同體—一個美麗的陷阱”。中國論壇,民75年11月25日,42-46頁。
    12.陳文郎。“太平洋自由貿易區之醞釀與展望”。經濟前膽,第14號;88-94頁。
    13.許介鱗。“公元二000年的太平洋區域發展”。國家政策季刊,創刊號,121-122頁。
    14.許介鱗。“太平洋經濟圈的實相與虛相”。日本文摘,民1987年6月,8-9頁。
    15.畢英賢。“蘇聯的改革與亞太政策”。問題與研究,29卷1期,14-23頁。
    16.郭炤烈。“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發展與合作”。國際問題研究(天津),1986年1期,31-36頁。
    17.梁國樹、薛琦。“中華民國在亞太經濟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問題與研究,28卷11期,1-11頁。
    18.陳鴻瑜。“太平洋共同體構想之研析”。問題與研究。20卷7期,62-63頁。
    19.飯田經夫。“中華民國台灣在亞太經濟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問題與研究,28卷11期,12-16頁。
    20.趙倩。“太平洋盆地構想的評估——從東北亞情勢看起”。問題與研究,20卷3期。
    21.裴默農。“日本—東盟的特殊關係與日本的太平洋圈發展策略"。國際問題研究(天津),1982年4期,10-17頁。
    22.臺灣經濟研究月刊,民77年4月號,迎接「太平洋世紀」之來臨專題。8-46頁。
    23.蕭全政。公共財與團體理論——評介《集體行動的邏輯。中國論壇,262期,62頁。
    24.謝森中。國際經濟援助及經濟發展。中華經濟研究院專文。

    (三)年報
    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中華民國總會一九八四~一九八九年年報。

    二、日文部分
    (一)書籍及論文
    1.山本吉宣。國際的相互依存。二版。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年。
    2.小島清、大來佐武郎。アヅア太平洋協力への展望。東京: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1971年。
    3.江口雄次郎、碓井彊。環太平洋の時代。東京:亞紀書房,1988年。
    4.世界平和教援アカデミー編。國際化時代と日本:10年後の國家目標。改訂版。東京:善本社,1980年,第三章。
    5.杉田望。アジアNIES最前線一一繁榮の舞台裏と日本の選拔。東京:駸駸堂,1989年,第4章。
    6.金日坤。儒教文化圈の秩序と經濟。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88年。
    7.倉前盛通。惡の論理,グオポリテイク(地政學)とは何か?19版。東京:日本工業新聞社,1978年。
    8.涂照彥。NIES段階に入った台灣經濟。第一屆「亞洲展望」研討會(Asia Open Forum)論文。1989年6月25-29日,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主辦。
    9.經濟企畫總合計畫局編。90年代の太平洋經濟——プツミエ政權の誕生と太平洋經濟の課題。1989年。
    10.經濟企畫廳總合計畫局。アジア太平洋地域——繁榮の哲學。
    11.鴨﹒山本編。相互依存の理論と現實。東京:有信堂,1988年,第三章。
    12.環太平洋協力日本委員會。21世紀の太平洋協力一一現狀と課題。東京:時事通信社,1988年。
    13.青木健。太平洋の世紀と日本。東京,有斐閣,1985年。

    (二)期刊:
    1.丹羽春喜。“NEAC構想進:日、台、韓「東北アジア自由經濟圈』の躍進と今後の世界情勢"。ASIAN Report,1988年4期,4-16頁。
    2.西川潤。“ アジア太平洋諸國の台頭とヨーロツパ"。1989年3月20日,112-118頁。
    3.李承憲。“亞洲太平洋地域安全保障の理論と實踐方針”。世界思想,4卷10號,60-75頁。
    4.堂之 光郎。“「太平洋の世紀」,は訪れゐか——環太平洋連帶構想の形成過程”。外交時報,1980年。
    5.環太平洋連帶研究小組。“協力關切促進に五つの課題,環太平洋連帶研の中間報告”。世界週報,1979年12月4日。

    三、英文部分:
    (一)書籍及論文
    1 . Buchanan James M.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Public Goods. Chicago: Rand Mc Nally and Co.,1968.
    2.Burrell, Gibson., and Morgam, Goreth.
    Sociological Paradig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Inc. 1979.
    3. Cardoso, F.H. and Faletto, E. Dependa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4. Dickson,Bruce J., ed. The Emerging Pacific Community Concept: An American Perspective.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1983.
    5.Dougherty, J.E. and Phaltzgraff, R.L.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6.Drysdale, Peter. and Patrick, Hugh, Pacific
    Economic Ccooperation: Suggestions for Actions.London: Hei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1981.
    7. Etzioni, Amitai. Political Unificat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8.
    8. Haas, Ernst. Beyond the Nation–State: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9. Hardin, Garrett. and Baden, John., ed.
    Managing the Commons. San Francisco :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77.
    10..Hoffmann,Stanley ,ed . Contemporary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Y.:Prentice Hall,1960 .
    11. Holsti K.J .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Ind ed. N.Y.: Prentice-Hall Inc., 1972.
    12.Isaak, Alan C.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U.S. :The Dorsey Press, 1981.
    13.Johnston, Patrick. Operation World, a Day-to-Day Guide to Praying for the World, 4th
    edition. England: WEC Publications, 1987.
    14. Musgrave R.A.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1959.
    15.Olson, Mancur.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olitical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16. Peacock, Alan.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Government, and Related Themes. N . Y.:
    ST.Martin`s press Inc., 1979. Chapter 9.
    17. Russett, Bruce M., ed. Economic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hicago: Markham
    Publishing Co., 1968.
    18. Russett, Bruce. and Starr, Harvey. World
    Politics: the Menu for Choice. US: W.H. Freeman and Company, 1981.
    19.Schaeffer, Francis A. He Is There and He Is Not Silent。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
    Limited, 1975.
    20.Yalem, Donald J. Reg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Washington D.C.: Public Affairs Press, 1965.
    (二)期刊及專文
    1. Amin, Samir. "Unequal Development : An Essay on the Social Formations of Peripheral
    Capitalism". N.Y.Monthly Review (1976).
    2. Connolly, David M. "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a Pacific Basin Community". Forum on Pacific Basin, May 28-30, 1980. Taipei, Manuscript.
    3. Follie, G. Michael. "Environmental Controls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ed to 22nd PBEC International General Meeting.
    4. Frank, A. G. "Capit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N.Y. Monthly Review (1967).
    5. Frohlich, Norman. and Oppenheimer, Joe A. "I Get By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World Politics 23 (October 1970)
    6. Hardin, Garrett.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162 (1968)
    7.Jang, Jing-Yuh. "Building the Pacific
    Community :An Incremental Approach", Issues & Studies, 19 (February 1983) 212-221.
    8. Jollie, P.E.J. "Transport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 Sector Trade" Published in Pacific Basin Economic Council 22nd PBEC International General Meeting,Taipei, 14-18 May, 1989.
    9. Oppenheimer, Joe. "Collective Goods and Alliances : A Reassessment",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3 (September 1979)
    10. Russett, Bruce M. and Sullivan, John D.
    "Collective Good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5 (1971).
    11. Snidal, Duncan. "Public Goods, Property,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 " . Internationa1 Studies Quarterly 23 (December 197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26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