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813593      Online Users : 74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248


    Title: 台灣政治群眾運動之研究
    Authors: 潘隆澈
    PAN, LONG-CHE
    Contributors: 江炳倫
    JIANG,BING-LUN
    潘隆澈
    PAN,LONG-CHE
    Keywords: 群眾運動
    政治權力分配
    戡亂與行憲
    中壢事件
    美廲島事件
    內在交替性
    Date: 1989
    Issue Date: 2016-05-03 14:20:16 (UTC+8)
    Abstract: 群眾運動的本質是一種集體尋求變革的勢力, 其運動方式是藉群眾聚集展現力量, 迫
    使政府改革或讓步, 以達其變革之目的。群眾的聚集具有高度的危性, 尤其當衝突涉
    及政治權力分配或意識型態之爭時, 其手段特別激烈, 因此, 如無充份必要與保護,
    以這種方式作為抗爭手段宜格外謹慎。
    臺灣經濟的成長, 有目共睹, 唯政治的進步, 顯然不能與經濟的成長一樣, 獲得同樣
    的評價與肯定。國民黨政府遷臺以來, 一向堅持中華民國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及國
    民黨對臺灣社會的主導地位。因此制度結構的安排呈現「戡亂與行憲」并行的雙軌制
    度, 實際實行的結果又是戡亂體制凌駕憲政制度之上, 其次, 國民黨堅持其主導地位
    , 因此造成一黨獨大, 反對勢力無法與之抗爭。
    臺灣社會在國際有利環境下快速發展, 但民國六十年代開始, 國際政治環境的轉變,
    及國內社會結構的蛻變, 在一連串的外交挫折下, 內政改革的要求, 急需迫切。改革
    固然是朝野共同的體認, 但改革的層次、輻度, 顯有歧見, 反對運動開始出現, 唯社
    會上缺乏競爭的場所, 致使反對勢力運用群眾運動作為抗爭方式。「中壢事件」使部
    份反對人士認識到群眾的力量, 誤以為群眾可用, 終因「美麗島事件」主要份子悉遭
    逮捕, 反對運動轉往議會路線發展。
    七十年代初期, 隨著政治結構的轉化, 運動成本相對降低, 群眾運動再度作為抗爭方
    式, 值得注意的事, 運動目標由政治結構改革, 提升到國家認同層次, 運動頻率急速
    上升, 警政署統計, 臺灣地區政治性聚眾活動, 75年406 件, 76年873 件, 77年900
    件, 78年1 至10月1520件, 再者, 由於運動的「內在交替性」使得社會性運動轉變為
    政治性的抗議運動。
    本文試圖從社會結構及群眾行為探討臺灣政治群眾運動之發展。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3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0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