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份 1 .郭崑謨著,「國際行銷」,三民書局印行,民國七五年九月初版。 2 .中華經濟研究院,「拓展社會主義國家或地區貿易之研究」,民國七八年。 3 .莊朝榮,「寶藏王國大有魅力--蘇俄經貿市場初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十一卷十一期,民國七七年十一月。 4 .唐秀真,「韓國機械業界極力拓展東歐市場」,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十一卷九期,民國七七年九月。 5 .鄭安民著,「相對貿易(初稿)」,台北市外貿協會,民國七三年元月印行。 6 .李佳玲,要贏先要會玩,熟悉海外市場的遊戲規則:相對貿易」,經濟研究月刊第十三卷第二期。 7 .經濟研究會,「國際經濟情勢」行政院經建會,民國七五年。 8 .江丙坤,「分散市場,保持成長」,工商雜誌民國七七年元月。 9 .外貿協會,「1989年海外市場經貿年鑑」,經濟部國貿局。 10. 陳永福,「影響台灣及韓國未來經濟發展策略的因素」,台灣經濟研究月刊十二卷一期,民國七八年元月。 11. 陳念祖,「蘇聯在台灣戲正上」濱工商人,第112期,民國七九年九月一日。 12 .畢笑賢、洪茂堆「蘇聯及東歐情勢與我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二九卷第10 期。 13 .貿易週刊資料室「東西貿易近況與展望」,貿易週刊1111,民國七四年四月十日。 14. 「蘇聯的GLASNOST and Taiwan 」,時報新聞週刊,民國七七年五月二九日。 15 .貿易週刊資料室,「認識蘇聯市場」,貿易週刊1294,民國七七年十月十二日。 16 .姚鴻成,「韓國一九八八年經貿回顧與展望」,貿易週刊1326 民國七八年五月二四日。 17. 陳振銘,「強調誘因及效率的經濟革命」,台灣經濟研究月刊十一卷11期七七年十一月。 18 .陳振遠、陳振田編譯「P.Kotler,行銷管理一分析、規劃與控制第五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四年十二月初初版。 19. 財政計基隆關,「如何擊出三角貿易安打」,貿易週刊1349,民國七八年十一月七日。 20. 林志成,「東歐國家的採購與付款方式」,貿易週刊1344,民國七八年九月二七日。 21. 「開發蘇俄市場歐美公司備嘗艱辛」,貿易週刊1314,民國七八年三月一日。 22 .陳林,「如何分析國外投資環境與政治風險,肛商雜誌,民國七七年三月。 24. 黃俊英外二人,「外銷廠商對輸出保險及輸入融貿業務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25. 尚仁,「全球國家風險排名最新動向」,貿易週刊1330,民國七八年六月二一日。 26. 自蓮,「開放對東歐貿易之淺析與展望」,今日財經。 27.「現階段韓國對社會主義國家之貿易政策」,貿易週刊1309 民國七八年一月二五日。
二、韓文部份 1 .趙炳世,「對東歐圈企業進入和經濟合作」,企業經營,1988.12。 2 .朴基岸,「對共產圈交易的行銷策略」,韓國經濟新聞社, 1989.2.25。 3. 「東歐市場現況和韓國企業之進入方案」,KOTRA. 1989。 4. 「Marketing Guide,東歐市場」,KOTRA.1975 .10 。 5. 「戈巴契夫的改革政策和韓蘇貿易」,韓國第一銀行編集部,月刊經濟動向217,1988.11。 6 .李康憲,「世界相對貿易之現況分析和韓國的因應策略」,圓光大學論文集22-1 。 7 .朴基岸,「共產圈交易和韓國經濟」,時事金融, 1988. 11 。 8 .姜元植,「蘇聯之戰出入制度和韓蘇貿易」,貿易代理店,1988.5。 9 .金富起,「與蘇聯的經濟交流現況和對策」,關稅1988.10。 10 .辛承權,「中共、蘇聯對韓政策的變化和展望」,中蘇研究,第二卷一號1988 。 11. 林陽澤,「蘇聯東歐諸國的政治和經濟政策的變化與產業和技術協力有關的研究,韓國經研究院, 1989.10。 12. 「北方交易時代的企業經營策略」、大韓商工會議所, 1989.8。 13. 「摸索共通繁榮的韓、中經濟合作」金融, 1989.8 。 14. 崔南龍,「蘇、東歐圈經濟現況和韓國企業的進入方案」,大韓商工會議所韓國經濟研究中心印行, 1989.7. 30。 15. 「東歐圈便覽一蘇聯、匈亞利、捷克、南斯拉夫、東德、」社團法人韓國貿易代理店協會,1989.1。 16. 「蘇聯的經濟現況和投資環境」,KOTRA 印行1989.3。 17. 「蘇聯和東歐的關稅率表」,KOTRA , 1989.3。 18. 朴濟勳,「蘇聯的對外貿易和金融協力--政策、制度原理為主」,產業研究院1986.5.30。 19. 「東歐市場現況和韓國企業的發展方向」,KOTRA.1988.8。 20 .李亨基、對蘇貿易之競爭優勢策略,漢城、Enterprice.1988.7。
三、英文部份和其他 1.Warren J. Keegan, Multinaational Marketing Mange ment, 3rd.Ed, (Englewood Eliff. N;: prentice-Halllnc, 1984) 2.Stanislaw Komulka, Padma Desai & Vladimir Kontor vich, The Soviet Growth Slowdown; three view, The Americah Einomic Review. Vol. 76, No2(May 1986)。 3.EDA. Hewelt, Energy, Economics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Soviet Vuion; Washington Doc: Brookings `Instifution, 1984)。 4.george Garvy, Money, Financial Flows and Creditin the Soviet Vnion (N. Y: National Bureaw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1977)。 5.P. R. Gregory & R. C. Stuart, Soviet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N. Y.; Harper & Row, Pwblicher, 1974。 6.Adam Zwass, Moeny, Banking & Credit in the Soviet Unien & Eastern Europe,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78。 7.Business International, Payment practices with Eastern Europe ( Geneva: BISA, 1985)。 8.Alasdair I. Macbean, Export In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George Allen & Urwin Ltd, 1986。 9.Paul Dibb. Soviet Capabilities. Interests and strategies in East Asia in the 1980`s Robert Dineil, Security in East Asia, Pablished for 11ss by Gowerpublishing Co. 1984。 10.金田辰夫,「Y連經濟”國際化”正太平洋地域」,國際問題(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No344(88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