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丁望 (民七一、六)
「中共的『新經濟政策』,台北:《天下雜誌》,第十三期
丁望 (民八十一、五)
「鄧小平最後一戰」,台北:《中國論壇》,三十二卷第八期
于宗先、高長合編 (民八十)
海峽兩岸經濟關係之探索,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三菱綜合研究所中國研究室編,劉心欣譯 (民七七)
中共最新政經情報手冊,台北:故鄉出版有限公司,初版
中國經濟學會 (民七三)
台灣經濟實證研究分類索引
中共對外經貿研究 (民八十、五)
「中共經濟新近動態與『八五計畫』策訂過程」,台北:總三五七期
王文玲 (民七八)
我國報紙對政治爭議議題的報導─以「大陸探親」新聞為例,台北: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石番 (民七八)
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出版社
王力行 (民八十)
「雜誌十年」,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八十年版,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王素彎 (民八十、四)
「從產業結構的變化看台灣產業是否空洞化」,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二號
王東英 (民八一、一)
「專題討論:大陸經濟研討─大陸總體經濟回顧與展望」,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五號
王思粵 (民八一)
「中共1991年外貿體制改革及其外貿表現」,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五號
牛慶福 (民七十)
由電視劇看中國婦女角色的變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毛鑄倫 (民八十)
「新聞媒體與兩岸交流」座談會紀錄,台北:《天下雜誌》,一三二期
田君美 (民八一、七)
「社會精英看兩岸關係」,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七號
朱信 (民四二、三)
「雜誌與雜誌教育」,台北:《報學》,一卷四期
朱維瑜 (民五八)
台灣經濟發展中報紙功能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也魯 (民六九)
雜誌編輯學,香港:海天書樓
沈和燮 (民七二)
中共對外經濟貿易實施開放政策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哲等 (民八一、一)
「專題討論:台灣經濟研討─台灣經濟回顧與展望:產業經濟」,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五號
李明水 (民七五)
台灣雜誌事業發展史,台灣省省政府出版
李英明 (民八一)
文化意識形態的危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李瞻 (民七六)
世界新聞史,台北:三民書局
李金銓 (民七八)
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汪琪、彭家發 (民七五)
「香港財經報刊雜談」、「雜誌的明日發展」,「時代」的經驗:附錄二、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宋國誠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九日)
「忙與盲 軌與詭─論兩岸互動關係中的認知與覺醒」,台北:「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學術研討會論文
宋國誠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九日)
「中華民國大陸政策與中共對台政策的比較評估」,台北:「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學術研討會論文
郉國強 (民七九、六)
「福建地區台商投資問題之分析」,大陸情勢論叢,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民八十,一版
刑國強 (民七九、十)
「中共『七中全會』討論主題之先期研析」,大陸情勢論叢,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民八十,一版
刑國強 (民七九、十二)
「泛論中共經濟路線的宏觀趨勢」,大陸情勢論叢,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民八十,一版
金士秀譯 (民七六)
「美國雜誌事業」,《新聞學研究》,第三十九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金泓汎 (民八十、十月)
「台灣經濟的『轉型』」機制探討,台北:《中國論壇》,三十二卷第一期
金鍾賢 (民八十)
一九八二年以來中共對外政策中意識形態之運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文馨 (民五六)
美國近代雜誌專業之結構及其功能,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 (民七八、二)
「潛化理論初探」,台北:《民意月刊》
林有清 (民七八)
「國內報紙『大陸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Weber著,林義男、陳淳文譯 (民七八)
內容分析法導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碧炤 (民八十、二)
「綜論當前的大陸情勢及兩岸關係」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三卷
第八期
林昱君 (民八十、四)
「兩岸轉口貿易分析」,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二號
茅家琦、吳士存 (民八十、十月)
「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和存在問題」,台北:《中國論壇》,三十二卷第一期
吳惠林編 (民七九)
世界經濟,台北:商周文化公司,二版
吳惠林 (民八十、十月)
「評〈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和存在問題〉」,台北:《中國論壇》,三十二卷第一期
吳玉山 (民八十)
「大陸經改與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初版
吳忠吉 (民八十、十)
「評〈台灣經濟的「轉型」機制探討〉」,台北:《中國論壇》,三十二卷第一期
周添誠 (民七八)
意見領袖的大陸經貿主張,台北:國家政策資料研究中心
周濟、王素彎 (民八一、一)
「專題討論:台灣經濟研討──台灣經濟回顧與展望:總體經濟」,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五號
周濟 (民八一、七)
「台灣經濟動向」,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七號
Frederick S. Person & J. Martin Rochester著,胡祖慶譯 (民七八)
「國際經濟發展趨勢」,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姚競之 (民八十、四)
「中共對台政策仍在原地踏步」,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七卷第四期
「美國之音」 (民八十)
「民主政治可以在中國人的社會得到充分發展」,台北:中央日報,民國八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二版
洪珊 (民五十、七)
「英國的經濟學人週刊」,台北:《報學》,二卷八期
荊溪人 (民七六)
新聞學概論 台北:世界書局
施哲雄 (民八十)
「叢當前大陸農村形勢探討盲流問題」,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初版
翁成受 (民八一、六)
「台灣經濟面臨的困境及發展」,台北:《大陸風雜誌》,創刊號
翁秀琪 (民七九)
「民意與大眾傳播研究的結合」,《新聞學研究》,第四十二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翁秀琪 (民八十)
傳播內容與社會價值變遷──以報紙對勞工運動的報導為例,行政院國科會專題報告
翁秀琪 (民八一、三)
傳播內容與社會價值變遷──以報紙報對婦女運動的報導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翁秀琪 (民八一)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動腦雜誌 (民七六~八十)
「雜誌媒體廣告營收入排行榜」,台北:第一二七、一三九、一七二、一八一、一九二期
高希均 (民七七、十)
「中國人如何面對經濟壁壘?」,台北:《遠見雜誌》
高長 (民八十、十一)
「十年來兩岸經貿政策的互動關係」,台北:中華經濟研究所
高長 (民八一、四)
「評中共的經濟路線鬥爭」,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六號
恩格爾等著、張明貴譯 (民七九)
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四版
商業週刊 (民七九、七)
「官辦兩岸關係民意調查」,台北:第一三八期
商業週刊 (民八十、十一)
「台灣老闆眼中的經濟絆腳石」,台北:第二0七期
陳力生 (民八十)
「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初版
James C. Strouse著,陳世敏譯 (民七四)
傳播媒介、民意、公共政策分析,台北:國立編譯館
陳雨蒼 (民六六)
毛澤東思想剖析(下),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初版
陳尚明、崔德富 (民八一、三)
「試論『台灣經驗』及其對兩岸關係和中國統一之影響」,台北:《中國論壇》,三十二卷第六期
陳雪雲 (民七五,七)
「殷尼士的社會變遷理論」,台北:《民意月刊》
陳炳宏 (民七七)
我國報紙符號真實與客觀真實之分析與比較──以聯合報及中央日報之犯罪新聞報導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勲 (民八一,四)
「大陸經濟動向」,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六號
陳德昇 (民七三、六)
中共現階段發展個體經濟前途之研究─從經濟面及政治面分析,台北: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昇 (民八十一,五)
「鄧小平『南巡』效應政經影響」,台北:《中國論壇》,三十二卷第八期
陳德昇 (民八一、十)
「中共『十四大』前的經濟情勢」,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五卷十期
陳鳳馨 (民八十)
「今年對港出超將突破百億美元」,台北:聯合報,民國八十年十二月五日,一版
終止戡亂後全國大學各校「中國大陸研究」課程教學取向研究研討會論文
(民八一)
殷存毅 (民八十、十一)
「台灣社會經濟『轉型』與私人資本」,台北:《中國論壇》,三十二卷第二期
黃肇松 (民六二)
「美國專業雜誌面面觀」,台北:《報學》,五卷一期
黃新生 (民七九)
媒介批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二版
黃西玲 (民八一)
精英的媒介使用行為與對國家發展意見的傳播─以大陸政策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源派 (民八一)
兩岸政治經濟互動關係之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翼晚 (民七二)
中蘇共意識型態衝突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殿超 (民國七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
「『大中國』的構想」,香港:信報
葉宣模 (民七一)
經濟性媒介「話題」設定功能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新興 (民八十、七)
「大陸投資的迷思」,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三號
葉萬安 (民八一、一)
「專題討論:台灣經濟研討─台灣經濟回顧與展望」,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五號
曾萬 (民七七)
台灣地區經濟性專業報紙社論分析:一九七九─一九八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清溪等著 (民七十六)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台北:雙葉書郎,初版
張忠棟 (民七七)
「錯誤的解嚴情結」,台北:《中國論壇》,三0五期
張榮豐 (民七八)
台海兩岸經貿關係,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張榮豐 (民八十)
「對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張錦華 (民七九)
「傳播效果理論批判」,《新聞學研究》,第四十二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張榮恭 (民八十年、七)
「配合客觀、深入的評論和分析有助於向社會提供問題全貌」,台北:《新聞評議》,第一九九期
楊國樞、葉啟政編 (民六八)
當前台灣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楊士弘 (民七五)
「民國七十三、七十四年雜誌出版業概況」,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出版年鑑
楊秋萍 (民七七)
電視新聞來源人物之處理方式及其與客觀事實之比較─以立法院第七十九會期之電視新聞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孝榮 (民八十、八)
「內容分析」,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楊國樞等人編,台北:東華書局
楊小凱 (民八十、八)
「如何用當代經濟學觀察中國經濟」台北:《中國論壇》,三十一卷第十一期
趙登美 (民七八)
我國報紙讀者投書版守門過程及內容隻分系─報紙符號真實與客觀真實的比較,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春山 (民八十)
「台海兩岸交流之檢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初版
趙建民 (民七八)
「國際輿論對我開放大陸探親的反應」,引自林有清:「國內報紙『大陸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傅慧 (民七四)
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內容分析:1960-198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明 (民八十、十二)
「互惠合作與良性互動」,台北:《中國論壇》,三十二卷第三期
蔡明德等 (民七八、七)
「媒體如何處理兩岸新聞專題」,台北:《新聞評議》,一九九期
鄭竹園 (民六八、十一)
「中國大陸經濟三十年」,台北:《中國論壇》,九卷第三期
鄭竹園 (民七二)
「中共經濟的再調整與新危機」,台灣海峽兩岸二岸的經濟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初版
鄭竹園 (民七五年九月(1))
「台灣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台灣經驗與中國重建,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八年初版
鄭竹園 (民七五年九月(2))
「鄧小平路線遭全面挑戰」,台灣經驗與中國重建,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八年初版
鄭竹園 (民七六、一)
「中共經濟改革的效果與前景」,中國論壇,第二七二期
鄭竹園 (民七六、二)
「民生主義在台灣的實踐與對第三世界的啟示」,台灣經驗與中國重建,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八年初版
鄭竹園 (民七六、五)
「權力鬥爭對大陸經濟的影響」,台灣經驗與中國重建,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八年初版
鄭竹園 (民七六、十二)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經驗」,台灣經驗與中國重建,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八年初版
鄭竹園 (民七七、四)
「論台灣經濟的轉型與升級策略」,台灣經驗與中國重建,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八年初版
鄭竹園 (民七十七年六月九日)
「大中華共同市場的構想」,中國時報
鄭竹園 (民七七、七)
「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的互補與替代」,台灣經驗與中國重建,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八年初版
鄭竹園 (民七九、十)
「深層危機漸次浮現」,台北:《天下雜誌》,第一一三期
鄭瑞城 (民七七)
「大眾媒介的中立與參與角色」,媒介批評,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主編,台北:商務出版社
劉映仙 (民八十、十)
「『台灣經驗』論析」,中國論壇,三十二卷第一期
潘家鑫 (民八一)
台灣地區基督教刊物的內容分析(1980-1990)─以「台灣交會公報」與「福音報」社論為例,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全政 (民八十)
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圖書公司,二版
薛立敏、杜英儀 (民八一、七)
「台灣製造業的產業升級狀況」,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七號
魏艾 (民七三、三)
「中共當前經濟路線及其困難」,台北:第十一屆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
魏艾 (民八十)
「中共的外貿體制改革:背景、問題和展望」,海峽兩岸經濟關係之探索,于宗先、高長合編,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魏艾 (民七九、三)
「審慎規劃對大陸的經貿政策」,台北:《中國大陸》
魏艾 (民八十、二)
「台海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及其限制」,台北:《問題與研究》,三十卷二期
籃科正 (民八一、一)
「專題討論:台灣經濟研討─台灣經濟回顧與展望:勞動市場」,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五號
謝錦芳 (民七九)
「社會價值與價值變遷」,台北:《民意》,冬季號
鍾琴 (民八十、七)
「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經濟效果與政策建議」,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三號
羅文輝 (民七七)
「大眾傳播與民主政治」,媒介批評,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主編,台北:商務出版社
羅文輝 (民八十)
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嚴宗大、李惠琴 (民七九、六)
台商大陸投資及其對台灣產業的影響,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嚴宗大 (民八十、七)
「大陸投資的省思」,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三號
嚴宗大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九日)
「兩岸經貿關係的回顧省思與影響」,台北:兩岸關係
嚴宗大 (民八一、四)
「『中華經濟圈』的理念與事實」,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六號
嚴宗大 (民八十一、七)
「台商大陸投資型態的演變」,台北:《經濟前瞻》,第二十七號
Adams, Don P. (1969)
“Reactions to U.S. Magazines among Latin American Students”, Journalism Quarterly, 46(1) , pp . 142-144
Adoni, Hanna & Sherrill Mane(1984)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1(3), pp. 323-340
Adoni, Hanna & Akiba A. Cohen (1978)
“Television Economic New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Realit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3), pp. 61-70
Allen, Richard L. & Shirley Hatchett (1986)
“The Media and Social Reality Effects : Self and System, Orientations of Black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1), PP. 97-123
Ball-Rokeach, S. J. (1982)
“changes in Busihness Sections, 1931-1979”Journalism Quarterly, 59(3), pp. 435-439
Borman, Susan Cray (1978)
“Communication Accuracy in Magazine Science Reporting”, Journalism Quarterly, 55(2), pp. 345-346
Brandner, Lowell and Joan Sistrunk (1996)
“The Newspaper: Molderor or Mirror of Community Values”Journalism Quarterly, 43, pp. 497-504
Brandner, Lowell and Joan Sistrunk (1966)
“The Newspaper: Molderor or Mirror of Community Values”Journalism Quarterly, 43, pp. 497-504
Carlsson, Gosta, Alf Dahlberg, and Kar Erik Rosengren(1982)
“Mass Media Content, Political Opinions, and Social Change: Sweden, 1967-1974”,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vol 3, pp. 507-520
Curran, J. M. Gurevitch and J. Woollacott (1984)
“The Study of the Media: Theoreticaal Approache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pp. 11-30
Defleur, Melvin L. & Sandra J. Ball-Rokeach (1989)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5th, N.Y.:Longman Inc.
Enders and Lapan (1987)
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 New Jersey: Prentic-Hall Inc.
Funkhouser, G. Ray (1973)
“The Issue of the Sixties :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Quaterly, vol 37, pp. 62-75
Gans, Herbert J. (1972)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America: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Soci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Edited by Denis Mcquail, U.S.A.: Penguin Books Inc., pp. 372-385
Holsti, Ole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Menlo Park C.A. : Addison-Wesley
Jones, E. T. (1976)
“The Press as Metropolitan Monitor”,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40, pp.240-244
Lippmann, Walter (1950)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 Macmillan
Mcormack, Thelma (1987)
“Social theory and the mass media”,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vo14, pp. 479-489; cited from McQuail,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1987
McQuail, Denis (1987)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Inc., 2th
Michaels, James W.(1981)
“Covering Economics for Magazenes and Periodicals”, Reporting on Business and the Economy, Kohlmeieret al. (eds), pp. 269-317
O’Keefe, Garrett J. & Kathaleen Reicl-Nash (1987)
“Crime News and Real-World Blues : The Effects of the Media on Social Realit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4(2) , pp. 147-163
Reese, Stephen D. Et al (1978)
“Economic News on Network Television”, Journalism Quarterly, 64(Spring), pp. 137-144
Riley, Sam G. (1982)
“Specialed Magazines of the South”, Journalism Quarterly, 59(3), pp. 447-450 & 455
Rosengren, Kar Erik (1981a)
“Mass Communications as Cultural Indicators : Seden, 1945-1975”,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vol 2, pp. 717-737
Rosengren, Kar Erik (1981b)
“Mass Media and Social Change : Some Current Approaches”, Mass Media and Social Change, Katz & Szecsko eds., Beverly Hills and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pp. 247-263
Rosengren, Kar Erik (1983)
“Time and Culture : Development in the Swedin Literary Frame of Reference”,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vol 4, pp. 319-340
Rosengren, Kar Erik (1985)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One Paradigm or Four?”, The Media Reolution in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Norwood, Rogers & Ball eds., New Jersey :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p. 236-266
Selnow, gary W.(1990)
“Values in prime-Time Televis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40(2), pp. 64-74
Shoemaker, Pamela J. & Stephen D. Reese (1990)
“Exposure to What? Integrating Media Content and Effects Stud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67(4), pp. 649-652
Smythe, D. W. (1954)
“Reality as Presented by Televis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18, pp. 151-152
Solimine, Michael E. (1980)
“Newsmagazine Coverage of the Supreme Court”, Journalism Quarterly, 57(4), pp. 661-663
Udell, Jon G. (1990)
“Recent and Future Economic Status of U.S. Newspapers”, Journalism Quarterly, 67(2)
Wright, Charles R. (1986)
Mass Communication, 3th , 台北:時英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