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648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0961414      在线人数 : 9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6489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6489


    题名: 刑法上的類推禁止
    作者: 徐育安
    贡献者: 許玉秀
    徐育安
    关键词: 刑法
    類推禁止
    日期: 1997
    上传时间: 2016-04-27 11:23:44 (UTC+8)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所在 1
    壹 研究目的與提綱 1
    貳 我國現況 4
    一 實務判決 4
    二 學說見解 5
    (一.) 可能文義 5
    (二.) 立法本旨 6
    參 凶器、武器與攜帶 8
    一 我國刑法第321條第3款攜帶凶器 8
    (一.) 「凶器」之認定 8
    (二.) 「攜帶」 9
    (三.) 實務見解的分析檢討 9
    二 德國刑法第223條a之「武器Waffe」 11
    (一.) 前後見解 11
    (二.) 分析與檢討 12
    肆 強暴 13
    一 德國刑法第240條強制罪之強暴(Gewalt) 13
    (一.) 強暴概念的嬗遞 13
    (二.) 憲法法院的前後見解 14
    (三.) 分析 15
    二 我國實務見解 16
    (一.) 刑法第135條第2項之強暴 16
    (二.) 刑法第304條之強暴 16
    (三.) 分析與討論 17
    伍 其他實務案例 17
    陸 類推禁止的難題 18
    一 立法目的與字義間的對立 19
    二 時間因素 19
    三 可能字義 19
    四 類推適用的內部結構 20
    第二節 適用與類推適用 21
    壹 司法三段論的知識論型式 21
    貳 對於barbarra 論式的批判 23
    一 有效性不表示妥當性 23
    二 心理主義的收編 24
    三 語句邏輯演算的無效性 25
    參 司法三段論的內在困難 27
    肆 類似推論的分析 29
    一 類似推論的謬誤 29
    二 類似推論的知識論性質 30
    第三節 Sax 對類推禁止原則的質疑 36
    壹 Klug 的啟示 37
    貳 法學上類推的特殊性 38
    一 自然科學的類推--自然法則的結果 39
    二 法學上類推的基礎 40
    參 刑法上的類推禁止並不存在 41
    一 法律上的類推與目的法律解釋 41
    二 類推是被容許的 42
    三 罪刑法定與類推禁止 43
    肆 Stratenwerth 的調整 44

    第二章 刑法詮釋學與類推禁止
    第一節 類型學與刑法概念 48
    壹 類型學與RadbruCh 48
    一 分類概念的暴力 50
    二 次序概念 51
    三 類型概念 51
    四 次序概念在法學上的意義 52
    (一.) 在量刑上的應用 52
    (二.) 法安定性的疑義 55
    貳 類型與概念 55
    一 類型的意義 56
    二 反動的類型思維 57
    三 類型與概念的區別 59
    參 理論解析 59
    肆 類型與刑法理論 60
    一 ZippeliuS 的類型比較 60
    二 Puppe 62
    三 Schunemann 類型學的故意概念 64
    第二節 Arthur Kaufmann 的類型論 68
    壹 理論基礎 68
    一 存有論的立場 69
    二 與法實證主義的對立 70
    貳 A. Kaufmann 的類型方法 71
    一 理論要旨 71
    (一.) 法律意義與類型 71
    (二.) 類型與法律適用 72
    (三.) 類型的實際操作 74
    二 理論分析 75
    (一.) 類推禁止原則的反省 75
    (二.) 對學界的影響 77
    1. 支持意見 77
    2. 反對意見 78
    (三.) 理論檢討 80
    第三節W. Hassemer 的刑法詮釋學 82
    壹 構成要件具有詮釋的本質 83
    一 語詞和情境的關連 83
    二 語詞、語句和體系之間的關連 84
    三 語詞與觀點之間的關連 85
    貳 構成要件作為類型 88
    一 潛在性與現實性的中介 88
    二 Arthur Kaufmann 的影響 88
    參 解釋與類推同一性的繼受 89
    肆 刑法上的類推禁止 89
    伍 後續見解 90
    一 規範的語義範圍 90
    二 對法律意義標準的反駁 91
    三 公眾的語感 91
    陸 小結 92

    第三章 語言分析與類推禁止
    第一節 Baumann 的自然字義 94
    壹 理論要旨 94
    一 對於Binding 的批評 94
    二 作為解釋界線的自然字義 95
    三 Baumann 的解釋觀 96
    四 案例分析 97
    (一.) 鹽酸案 97
    (二.) 鹽電案 98
    貳 理論的分析與檢討 98
    一 理論分析 99
    二 Krey 的批評 99
    第二節 Schunemann 的語言分析 101
    壹 序言 101
    貳 理論評介 102
    一 語言分析 102
    (一.) 詭論 102
    (二.) 客體語言和後設語言 103
    二 理論要旨 104
    (一.) 法律專業用語與日常生活語言屬不同的語言層次 104
    (二.) 意義即用法的觀念 106
    (三.) 以自然語言的用法作為解釋界線 107
    (四.) 語言用法的模糊性是無害的 108
    參 對Sax、Arthur Kaufmann 的批評 109
    肆 對於Schunemann 理論的批評 110
    一 Schroth 的批評 119
    二 Jakobs 的批評 112
    三 本文的評析 113
    第三節 Roxin 油的折衷說 115
    壹 Roxin 的轉變 115
    貳 折衷觀點 116
    一 理論內容 116
    二 案例判斷 117
    (一.) 鹽酸案 117
    (二.) 牆壁案 118
    (三.) 盜髮案 118
    三 對於少數說的批評 118
    四 有待充實的折衷說 120

    第四章 拘束論與類推禁止
    第一節 Haft 的脈絡拘束理論 121
    壹 普遍詮釋學、作者(立法者)與解釋者(法官) 123
    貳 對類推禁止的反省 123
    一 Saussure 語言學觀點的擷取 123
    二 法適用即是類推 125
    參 概念的發展 125
    一 概念的使用 126
    二 創造性與意向性 126
    三 概念使用與脈絡(文本與社會) 127
    四 對Savigny 方法論的批評 129
    五 實際的運用 130
    肆 理論評析 131
    第二節 Jakobs 的體系拘束論 133
    壹 一般化禁止 133
    貳 體系的拘束性 134
    一 體系的意義 134
    二 解釋的體系拘束 136
    三 體系拘束的四要件 138
    參 對一般語言使用的批評 139
    肆 理論評析 140
    一 Roxin 的批評 140
    二 本文意見 140

    第五章 語言哲學與類推禁止
    第一節 Gadamer 的哲學詮釋學 144
    壹 「詮釋學」的意義 144
    一 詮釋學的原始意義 144
    二 Gadamer 哲學詮釋學 145
    貳 理解的活動 146
    參 理解的結構 146
    一 Heidegger 與前理解 147
    二 成見作為理解的條件 148
    肆 理解與歷史 149
    一 時間間距 149
    二 視域融合 150
    伍 理解與應用 150
    陸 理解的語言性 151
    柒 詮釋學對法學的意義 152
    第二節 分析哲學語法學方法 156
    壹 分析哲學概說 156
    一 分析哲學的意涵 156
    二 分析哲學的流派 157
    貳 前期Wittgenstein --人工語言的意義與方法 158
    一 理論還是胡說 158
    二 語言是對世界的描述 159
    三 命題與邏輯 160
    參 後期Wittgenstein 161
    一 工具箱理論 161
    二 意義即用法 162
    三 家族類似 163
    肆 分析哲學與法學 164
    一 分析哲學與分析法學 164
    二 法律邏輯學 165
    三 對法條做語言內涵的考察 168

    第六章 類推禁止的檢討與反省
    第一節 將詮釋學納入刑法的困境 172
    壹 詮釋學的理論性質 172
    貳 對「此在」的理解與刑法解釋 173
    一 法學詮釋學對詮釋學的意義 173
    二 詮釋學與刑法詮釋學 174
    (一.) 詮釋學與司法三段論 174
    (二.) 刑法詮釋學與法律適用 178
    (三.) 法律意義 180
    (四.) 過去與現在 183
    三 刑法詮釋學的根本問題 184
    (一.) 連續性的參與 184
    (二.) 對立的主體 185
    (三.) 視域融合的困難 186
    (四.) 小結 188
    第二節 分析哲學與刑法解釋 190
    壹 分析哲學與意義確定 190
    一 語言即工具 190
    二 意義即用法 191
    貳 分析哲學與法律解釋 193
    一 用法與法解釋 193
    二 使用規則作為解釋的界線 194
    (一.) 可能文義 194
    (二.) 語言使用規則 196
    第三節 結論 198
    壹 界線劃定的兩難 198
    一 刑法詮釋學的非界線性 198
    (一.) 歷史性 198
    (二.) 連續性 199
    二 日常語言用法的多樣性 201
    貳 整合的觀點 202
    一 以刑法詮釋學建構法律概念內容 203
    二 無法放棄的日常語言用法 205
    參 總結 207

    參考文獻 20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83651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206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8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