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626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13201      Online Users : 7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6260


    Title: 五四時期中國的科學主義
    Authors: 安大玉
    Contributors: 胡春惠
    安大玉
    Keywords: 五四新文化運動
    科學主義
    科學萬能
    科學精神
    中體西用
    Date: 1998
    Issue Date: 2016-04-27 11:14:46 (UTC+8)
    Abstract: 摘要
    「科玄論戰」是民國重要論戰之一,不過其重要性不在於所討論的學術問題本身,而是在於其論戰的意義層面。論戰的真正背景是論戰參加者之間存在著「意義」層次的對立,所謂「意義」指的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在這種意義上說,至目前為止,在中國史學界最普遍接受的概念莫過於「中國科學主義」,以及它的評價問題。本文旨在(一)探討自中國與西方科學接觸以降,在近代中國思想界所產生的諸科學觀之性格;(二)以五四時期所發生的「科玄論戰」為例,探討兩種不同科學觀之間的衝突,以了解所謂「中國科學主義」在中國的意義何在。
    首先,筆者欲呈現中國接受西方科學的模式,以便了解其科學觀的性格。因而將自明末清初西方科學第一次輸入至清末民初之際,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第一、明末清初(接受模式的預備期),第二、洋務運動時期(「器用」科學觀的成立,也是「中體西用」科學觀的確立期),第三、維新運動時期(制度化科學觀的成立期,同時擺脫「中體西用」科學觀的預備期),試論中國接受西方科學的諸模式。從中欲呈現中國傳統「格致」概念演變成近代「科學」概念的特徵,以利了解科學的地位在中國的歷史性格。
    第二、以上述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科學的了解為基礎,以辛亥革命至「科玄論戰」為期限,試論五四時期新知識分子的科學觀的面貌。筆者將彼時的科學觀視為作為思想、文化的啟蒙科學觀,因而以其科學觀的兩個特徵,即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為主軸,欲呈顯其與歐美實證主義、經驗主義、進化論之間的關聯。
    第三、筆者在探討「科玄論戰」時,將論戰視為「中體西用」科學觀與啟蒙科學觀之間的衝突。換言之,即以道德統攝知識的科學觀與以知識統攝道德的科學觀之間的對立,並將後者加以理解為「從倫理學到物理學的文化中心的轉移」。因而本文透過探討三個筆者以為與科學主義直接關聯的問題,即科學與人生觀對立的涵義,科學的人生觀,中國精神文化-西方物質文化之對立,試重新評估「科學主義」在解釋歷史現象的有效性。
    Reference: 中文參考文獻
    丁守和,《民主科學在中國的命運》,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
    丁韙良,《丁韙良遺著選粹》,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7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建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
    中國科學社編,《科學》月刊,上海:中國科學社,民國4年發行第一期。
    中國科學社編,《科學通論》,上海:中國科學社,民國23年。
    方以智,《物理小識》,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
    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岳麓書社,1987年﹐影印本。
    王仰之,《丁文江年譜》,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
    王星拱,《科學方法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
    王萍,《西方歷算學之輸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9年。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爾敏,《上海格致書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韜,《弢園尺牘》,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72年,影印本。
    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本杰明.史華茲,《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安徽大學胡適研究中心編,《胡適研究》第一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朱傳譽主編,《丁文江傳記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民國68-70年。
    艾愷,《文化守成主義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75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
    利瑪竇、徐光啟譯,《幾何原本》,海山仙館叢書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本。
    吳大猷,《科學與科學發展》,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
    呂乃基,《科學文化與中國現代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李兆華,《中國數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
    李恩民,〈戊戌時期的科技近代化趨勢〉,《歷史研究》,1990年第6期。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
    李澤厚等,《五四:多元的反思》,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民國78年。
    李儼、杜石然,《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出版社,1997年。
    杜石然等,《中國科學技術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杜石然等,《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科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台北:台大文史叢刊,民國73年。
    沈清松,《解除世界魔咒》,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修訂版。
    汪暉,〈「賽先生」在中國的命運〉,《學人》,第一輯,1991年。
    汪暉,〈吳稚暉與中國反傳統主義的科學觀〉,《學人》,第三輯,1992年。
    汪暉,〈梁啟超的科學觀及其與道德、宗教之關係〉,《學人》,第二輯,1992年。
    周昌忠,《西方科學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周昌忠,〈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觀〉,《自然辯證法通訊》,1983年第5期。
    周策縱等,《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80年。
    周陽山主編,《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79年。
    林正弘,《中國近代思想家之科學觀︰(I) 胡適》,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85年。
    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
    金永植著、王道還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知識 - 中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歷史評論》,第九期。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
    段治文,〈近代中國科學觀發展三形態〉,《歷史研究》,1990年第6期。
    洪萬生,《從李約瑟出發 - 數學史、科學史文集》,台北:九章出版社,1985年。
    胡春惠等,《中國現代史》,台北︰華視文化公司,民國70年。
    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篇初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胡適,《丁文江的傳記》,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83年。
    胡適,《胡適文存》收錄《胡適作品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
    胡適,《胡適的日記》,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
    胡適等,《丁文將這個人》,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8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化》,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86年。
    徐光啟,《徐光啟集》,,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5年。
    徐輝,〈五四科學思潮辨〉,《自然辯證法通訊》,1994年第2期。
    殷海光,《怎樣判別是非》,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
    耿云志、聞黎明編,《現代學術上的胡適》,北京:三聯書店,1993年。
    康有為,《康南海自編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六輯五四運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
    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0年。
    張君勱、丁文江等,《科學與人生觀》,上海:亞東圖書館,民國14年;台北:問學出版社,民國66年,影印本。
    張朋園等訪問,《任以都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民國83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中華書局,民國72年。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台北:中華書局,民國76年。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九鼎出版社,民國71年,影引本。
    郭正昭,〈「中國科學社」與中國近代科學化運動(1914-1935)〉,《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輯一,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民國60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
    郭湛波,《近代中國思想史》,香港:龍門書店,1972年。
    陳衛平,《第一頁與胚胎-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比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獨秀,《陳獨秀著作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獨秀主編,《新青年》,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影印本。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股分有限公司,民國75年。
    傅蘭雅輯,《格致彙編》,光緒二年至十八年,南京:南京古舊書店,1992年,影印本。
    湯一介編,《論傳統與反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8年。
    費正清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
    馮桂芬,《校邠盧抗議》,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56年,影印本。
    馮崇義,《羅素與中國》,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楊家駱主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2年。
    楊翠華,〈東西方對近代中國科技史研究的趨勢〉,《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輯12,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民國76年。
    楊翠華、黃一農主編,《近代中國科技史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0年。
    葉其忠,〈1923年「科玄論戰」:評價之評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六期,民國85年。
    葉其忠,〈從張君勱和丁文江兩人和〈人生觀〉一文看1923年「科玄論戰」的爆發與擴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五期,民國85年。
    葉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5年。
    葉曉青,〈近代西方科技的引進及其影響〉,《歷史研究》,1982年第1期。
    葉闖,《科學主意批判與技術社會批判》,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
    董光璧,《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論綱》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董光璧主編,《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蒙培元,《理學范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劉青峰編,《胡適與現代中國文化轉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
    劉述先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民國86年。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張君勱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嚴復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樊洪業,《耶穌會士與中國科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樊洪業,〈17-18世紀「中體西用」說的線索〉,《自然辯證法通訊》,1992年第6期。
    樊洪業,〈從「格致」到「科學」〉,《自然辯證法通訊》,1988年第3期。
    樊洪業、李真,〈科學家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貢獻〉,《自然辯證法通訊》,1989年第3期。
    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台北:九章出版社,民國81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墨子刻(Thomas Metzger),〈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上的一些問題︰一個休謨後的看法〉,《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二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9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1年。
    蕭公權著、汪榮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7年。
    錢鐘書主編,《弢園文新編》,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0年。
    謝仲明,《儒學與現代世界》,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0年。
    魏允恭編,《江南製造局記》,光緒三十一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羅素,《中國問題》,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
    羅榮渠、牛大勇編,《中國現代化歷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顧昕,《中國啟蒙的歷史圖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顧昕,〈文化價值與科學〉,《自然辯證法通訊》,1989年第5期。
    顧昕,〈唯科學主義與中國近現代知識份子〉,《自然辯證法通訊》,1990年第3期。

    英文參考文獻
    Benacerraf, P. & Putnam, H.(ed.),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Bodde, Derk, Chinese Thought, Society, and Scienc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Brown, H., Perception, Theory and Commitment,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79.
    Butterfield, Herbert, The Origin of Modern Science 1300-1800, New York: Free Press, 1965(1957, 1st Ed.)
    Chow, Tse-tsung(周策縱),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Cohen, I. B., Revolution in Scien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Cullen, C., Astronomy and Mathematics in Ancient China: the Zhou bi suan j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Furth,C., Ting Wen-chiang: Science and China`s New Cultu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Gillies, 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Blackwell, 1993.
    Grattan-Guinness, Ivor, The Norton History of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New York: Norton, 1998.
    Heidegger, Martin, Basic Writings, London: Routledge, 1978.
    Jevons, W. Stanley, The Prinicples of Science,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877.
    Kasner, Edward and Newman, James, Mathematics and Imagination,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40.
    Kline, Morris,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Kuhn, Thomas, The Essential Tension,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77.
    Kuhn, Thoma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70, 2nd ed.
    Kwok, D. W. Y.(郭穎頤), 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1950, New York: Biblo and Tannen, 1971(reprint of 1965 Yale University Press edition).
    Levenson, Joseph,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A Tri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Lin, Yu-Sheng(林毓生),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6.
    Lo, Jiu-jung(羅久蓉),"Scientism 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The Chinese Misconceptions of Science as Reflected in the Debate between Ting Wen-chiang and Chang Chun-mai," Master Thesi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1982。
    Maddy, Penelope, Realism in Mathematics, Oxford: Clarendon, 1990.
    Martzloff, J.-C., A History of Chinese Mathematics, New York: Springer, 1997.
    Mill, J. S., System of Logic,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874.
    Moore, A. W., The Infinite, London: Routledge, 1990.
    Moser, Paul & Nat, Arnold, Human Knowled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nd ed.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
    Polanyi, Michael, Personal Knowledg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4.
    Porter, Jonatha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ISIS, 1982,73 (269).
    Putnam, Hilary,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Quine, W. V.,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Quine, W. V., Ontological Relativity & Other Essay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Russell, Bertrand, Autobiography, London: Routledge, 1991.
    Russell, Bertrand, Basic Writings of Bertrand Russell,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61.
    Russell, Bertrand,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 1991.
    Russell, Bertrand,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 1993(reprint of 1919 ed.).
    Russell, Bertrand, 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 London: Routledge, 1993(reprint of 1914 ed.).
    Russell, Bertrand, The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1994.
    Russell, Bertrand, 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 London: Routledge, 1992(Reprint of 1937 2nd ed.).
    Russell, Bertrand,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Schrodinger, Erwin, Nature and the Greeks and Science and Human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Schwartz, Benjamin, China and other Matter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Schwartz, Benjamin, Ref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Snow, C. P., The Two Cultur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Sorell, Tom, Scientism, London: Routledge, 1991.
    Spengler, Oswald,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Tu, Weiming(杜維明)(ed.), The Confucian World Observe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Whitehead, A. N.,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Free Press, 1967(Reprint of 1925 ed.).
    Wittgenstein, L.,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1.
    Wong, Young-Tsu(汪榮祖), "The Intricate Mentality of May Fourth,"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10, part2, April, 1976.
    Wright, Arthur(ed.),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Wright, Arthur(ed.), Studies in Chinese Thought,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5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68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6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