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625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94667      線上人數 : 8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6255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6255


    題名: 葉榮鐘與台灣民族運動(1900-1947)
    作者: 戴振豐
    Tai, Chen-Feng
    貢獻者: 戴國煇
    戴振豐
    Tai, Chen-Feng
    關鍵詞: 葉榮鐘
    台灣
    台灣議會設置運動
    台灣民眾黨
    東亞共榮協會
    新文學
    民族意識
    歡迎國民政府
    日期: 1998
    上傳時間: 2016-04-27 11:14:35 (UTC+8)
    摘要: 本論文所要採用的研究途徑是歷史學上傳統的史料分析的方法,亦即要對葉榮鐘所保存的大量原始一手史料加以分析研究,並且要採用在問題意識中提及的台灣民族運動的理論分析與社會科學上的一些概念,對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史上的角色給予適當的評價。
    從筆者的研究途徑出發,本論文將從兩個角度加以分析,一個是要探討葉榮鐘在台灣的民族運動上,所實際參與的政治活動有那些,或者可稱之為葉榮鐘的政治運動論;另外一個角度是要從葉榮鐘的思想內涵出發,其思想包括了文學思想與民族意識的思想,因此筆者姑且稱之為葉榮鐘的思想文學論。將葉榮鐘政治運動的實踐與其思想內涵分開,是為了討論的方便,並不代表兩者之間並無相互的聯繫,事實上有可能是政治運動的參與影響其思想,也有可能是其思想影響了其政治運動的實踐,筆者將儘量在各別探討時予以適當的交代。
    在上述的兩角度之外,筆者對於葉榮鐘早年的生活與際遇也將有所交代,以探討其早年在台灣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對其政治運動與思想內涵的影響。而在二次戰後到二、二八事件之間,葉榮鐘所參與的政治活動有那些,以及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以後的做為,對葉榮鐘產生那些影響,也是筆者要探討的重點。
    從筆者的研究途徑及分析的角度,筆者從第二章開始欲以如下的架構探討對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史中的角色。
    第二章是鹿津少年、風雲際會-早年的生活與際遇。第一節早年的生活及教育,是要探討傳統漢文化及日本殖民統治者強加於台灣的日本文化,這雙重文化對早年的葉榮鐘所產生的影響。第二節初出洞門,是要探討葉榮鐘自述的一些特殊際遇對他的影響,包括與日本人交往的經驗,以及當時林獻堂的秘書施家本對他的指導等。第三節第一次赴日留學,將探討葉榮鐘接受林獻堂資助赴日留學的過程,在日本的生活經驗以及開始加入台灣民族運動的經過。
    第三章是杖履追隨、從事民運-台灣民族運動的參與,亦即葉榮鐘的政治運動論。第一節將探討葉榮鐘以林獻堂秘書的身份,在台灣議會設置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及台灣民眾黨等團體中扮演的角色。第二節是要探討葉榮鐘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書記長的身份,參與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一些活動的過程,以及他對台灣地方自治的想法等等。第三節是要探討葉榮鐘在一九三○年以後,由於日本殖民統治者加緊統治,及台灣民族運動中內部的鬥爭,使得右派民族運動人士在逐漸失去運動的組織及團體之後,為尋求活動的機關,而與日本人合作成立的東亞共榮協會,其本質是否在翼贊日本右派的帝國主義,抑或另有解釋。
    第四章是鐵筆硬論、抵抗強權-民族意識的思想,亦即葉榮鐘的思想文學論。第一節將從葉榮鐘的行為及相關的著作中,探討葉榮鐘漢民族的思想。第二節將分析葉榮鐘反日本帝國主義的言論,並將其反日本帝國主義的思想與第三章結合起來思考,以探究其從事民族運動的路線。第三節則是要分析葉榮鐘在新文學運動中的主張,這當中包括純文學的主張與理論,以及當中所反應的與民族運動有關的思想。
    第五章是忍辱包羞、今朝悽然-台灣光復初期的活動。第一節是要探討葉榮鐘在二次戰後,為迎接心目中原本同是屬於漢民族的國民政府,所從事歡迎活動的動機與心態,而其活動主要是透過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及台灣光復致團兩個團體來實現。第二節是要透過葉榮鐘為林獻堂及相關團體,為協助國民政府重建台灣所起草原始文件的建言,以及其參與的相關行動,來探討葉榮鐘對當時政治情勢的觀察及想法。
    第六章則是結論,筆者將應用一些已有的台灣民族運動的理論分析,及一些社會科學的概念,來總體評價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中的路線及其認同問題。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葉榮鐘作品
    (一)日記與書信
    1. 日記:包括1932、1933、1934、1936、1937、1938、1939、1940、1942、1943等幾年的日記。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日記,1945年。台灣光復致敬團旅行日記,1946年8月23日至10月3日。
    2. 書信:家書、與林獻堂往來書信以及馬尼拉來信致性兄等。
    (二)編著:
    1. 楊肇嘉編,《新民會文存第三輯》,葉榮鐘著,《中國新文學概觀》,(東京:新民會,昭和5年6月8日)。
    2. 葉榮鐘著,李南衡、葉芸芸編註,《臺灣人物群像》(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民84】年,初版)。
    3. 蘇薌雨, 葉榮鐘, 洪炎秋著,《三友集》(臺北市:中央書局,1979【民68】年,初版)。
    4. 葉榮鐘主編,《南音》(台北市:東方文化書局, 民70【1981】年,第1版)。
    5. 葉榮鐘編,《林獻堂先生榮哀錄》(臺中縣:林獻堂先生榮哀錄編委會,民46【1957】年)。
    6. 葉榮鐘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臺中市: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 民49【1960】年)。
    7. 葉榮鐘編,《楊肇嘉先生榮哀錄》(臺中市:楊基煒等發行,民65【1976】年)。
    8. 葉榮鐘編,《羅萬□先生榮哀集》(台中:張聘三印行,民53年)。
    9. 林獻堂撰,葉榮鐘編,《灌園詩集》(臺北市:龍文出版社,民81【1992】年,重印初版)。
    10. 吳三連, 蔡培火, 葉榮鍾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2月,第一版七刷)。
    11. 葉榮鐘著,《半路出家集》(台中:中央書局,1965年1月)。
    12. 葉榮鐘著,《小屋大車集》(台中:中央書局,1967年3月)。
    13. 葉榮鐘著,《美國見聞錄》(台中:中央書局,1977年8月)。
    14. 葉榮鐘著,《少奇吟草》(台中:葉施纖纖、葉光南、葉尉南、葉芸芸、葉青青,民國68年9月,非賣品)。
    (三)論文:
    政治篇:
    1. 葉榮鐘著,<己卞求戶方>,《台灣青年》,第二卷第一號,1920年1月15日。
    2. 葉榮鐘著,<談談昭和新報>,《臺灣民報》,第二百三十八號,1928年12月16日。
    3. 蒲牢生(葉榮鐘筆名)著,<地方自治午知識階級及役割>,《臺灣民報》,1930年6月7日。
    4. 葉榮鐘著,<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趣書>,《臺灣民報》,1930年7月5日。
    5. 葉榮鐘、楊肇嘉著,<關於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昭和新報》,1930年7月10日。
    6. 葉榮鐘著,<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宣言>,《臺灣新民報》,1930年8月23日。
    7. 葉榮鐘著,<自治聯盟及聲明書-協議員改選卞對仄化>,《臺灣新民報》,1930年10月4日。
    8. 葉榮鐘著,<自治運動的進展>,《臺灣新民報》,1931年1月10日。
    9. 葉榮鐘著,<台灣地方自治改革案>,《臺灣新民報》,1931年1月31日。
    10. 葉榮鐘著,<台灣地方自治制改革要項>,《臺灣新民報》,1931年2月6日、2月14日、2月21日、2月28日。
    11. 葉榮鐘著,<台灣地方自治制改革的建議案與請願書>,《臺灣新民報》,1931年2月28日。
    12. 葉榮鐘著,<台北支部設立問題與舊民眾黨的解散>,《臺灣新民報》,1931年3月1日。
    13. 大江(葉榮鐘筆名)著,<新黨組織問題卞就化>,《臺灣新聞》,1931年4月7日。
    14. 葉榮鐘著,<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全島代表大會宣言>,《臺灣新民報》,1931年8月22日。
    15. 葉榮鐘著,<地方自治反對及諸氏卞與孔 (公開狀)>,《臺灣新民報》,1933年6月15日。
    16. 葉榮鐘著,<地方自治制改革反對論毛駁允>,《臺灣新民報》,1933年6月29日。
    17. 葉榮鐘著,<朝鮮地方制度視察報告>,《臺灣新民報》,1934年4月。
    18. 蒲牢生(葉榮鐘筆名)著,<殘喘-從「祈雨」談到「祭政一致」>,《臺灣新民報》,1937年5月18日。
    19. 蒲牢生著,<殘喘-「神風」號與「雷震子」>,《臺灣新民報》,1937年5月22日。
    20. 葉榮鐘著,<教育問題-義務教育及實施>(未刊手稿)。
    21. 葉榮鐘著,<本島人卞覆允月社會的待遇及改善>(未刊手稿)。
    22. 葉榮鐘著,<嘉南大圳及楮允月諸問題>(未刊手稿),1931年。
    23. 葉榮鐘著,<製糖會社及楮允月諸問題>(未刊手稿),1931年。
    文學篇:
    1. 葉榮鐘著,<一封信寄斗兄>,未刊手稿,1928年9月5日。
    2. 葉天籟(葉榮鐘筆名)著,<墮落的詩人>,《臺灣民報》,第二百四十二號,1929年1月8日。
    3. 葉榮鐘著,<為「劇」申冤>,《臺灣民報》,第二百五十九號,1929年5月5日。
    4. 葉榮鐘著,<關於羅馬字運動(一)>,《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號,1929年5月12日。
    5. 葉榮鐘著,<關於羅馬字運動(二)>,《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一號,1929年5月19日。
    6. 葉榮鐘著,<關於羅馬字運動(三)>,《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二號,1929年5月26日。
    7. 葉榮鐘著,<敬覆淑子>,《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三號,1929年6月2日。
    8. 葉榮鐘著,<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號,1929年7月21日。
    9. 葉榮鐘著,<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二號,1929年8月4日。
    10. 葉榮鐘著,<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三號,1929年8月11日。
    11. 葉榮鐘著,<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四號,1929年8月18日。
    12. 葉榮鐘著,<戲曲成立的諸條件-評江肖梅氏的「病魔」>,《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五號,1929年8月25日。
    13. 葉榮鐘著,<戲曲與觀眾(上)-答紫鵑女士->,《臺灣民報》,第二百八十六號,1929年11月10日。
    14. 葉榮鐘著,<戲曲與觀眾(下)>,《臺灣民報》,第二百八十七號,1929年11月17日。
    15. 掃雲(葉榮鐘筆名)著,<掃雲精舍隨筆>,《昭和新報》,1930年10月11日。
    16. 奇(葉榮鐘筆名)著,<發刊詞>,《南音》,創刊號,昭和7年(1932年)1月1日,pp.1-2。
    17. 奇著,<卷頭言:「大眾文藝」待望>,《南音》,第一卷第二號,昭和7年1月15日。
    18. 擎雲(葉榮鐘筆名)著,<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二號,昭和7年1月15日,pp.19-21。
    19. 奇著,<獻堂先生亦會錯誤(喫煙室)>,《南音》,第一卷第二號,昭和7年1月15日,p.21。
    20. 奇著,<卷頭言:前輩的使命>,《南音》,第一卷第三號,昭和7年2月1日。
    21. 奇著,<C判事的疑問(喫煙室)>,《南音》,第一卷第三號,昭和7年2月1日,p.18。
    22. 凡夫(葉榮鐘筆名)著,<歸到她的懷抱裡去!(詩)>,《南音》,第一卷第三號,昭和7年2月1日,p.25。
    23. 奇著,<卷頭言:勿講假話>,《南音》,第一卷第四號,昭和7年2月22日。
    24. 奇著,<卷頭言:人類的呼聲>,《南音》,第一卷第五號,昭和7年3月14日。
    25. 奇著,<卷頭言:作詩的態度>,《南音》,第一卷第六號,昭和7年4月2日。
    26. 奇著,<卷頭言:知識分配>,《南音》,第一卷第七號,昭和7年5月25日。
    27. 掃雲著,<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七號,昭和7年5月25日,pp.10-12。
    28. 奇著,<卷頭言:第三文學提唱>,《南音》,第一卷第八號,昭和7年6月13日。
    29. 掃雲著,<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八號,昭和7年6月13日,pp.10-12。
    30. 奇著,<卷頭言:再論『第三文學』>,《南音》,第一卷第九、十號合刊,昭和7年7月25日(表紙7月15日發行)。
    31. 一葉(葉榮鐘筆名)著,<「會面」結婚論>,《南音》,第一卷第九、十號合刊,昭和7年7月25日(表紙7月15日發行),pp.1-4。
    32. 掃雲著,<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九、十號合刊,昭和7年7月25日(表紙7月15日發行),pp.11-14。
    33. 掃雲著,<文藝時評>,《南音》,第一卷第十二號,昭和7年11月1日,pp.9-11。
    34. 葉榮鐘等出席,<文聯主催綜合藝術毛語月及會>,《臺灣文藝》,第三卷第三號,昭和11年,pp.45-54。
    35. 葉榮鐘著,<「藝」的練達是先決問題>,《臺灣新民報》,1934年1月1日。
    36. 葉榮鐘著,<台灣民間文學集-高「評價今木化卞」>,《大阪朝日新聞》,1937年2月28日。
    37. 蒲牢生著,<方五手本強刺戟-文學座及「陳夫人」毛觀尺>,1941年5月14日,未刊手稿。
    光復初期手稿(其中部分文件為筆者所命名):
    1. <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諸準備事項、邀請函、議程、職員錄。
    2. <為組織歡迎國民政府會議紀錄>。
    3. <慶祝光復大會開會理由>;<台灣光復慶祝大會遊行路關>;<中部視察路程>;<雙十節慶祝大會>;<台灣光復之意義>;<標語><聯文>。
    4. <慶祝光復大會開會理由>,(張煥珪),1945年10月25日。
    5. <母國記者團歡迎事宜>。
    6. <歡迎進駐國軍諸準備要項>、<憲兵第四團派駐台中憲兵隊致謝函>王慶春持函前來。
    7. 昭和二十年(1945年)十月三十日,產業部長田所正幸對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台中州支部長的信件。
    8. <南京受降式觀禮台灣代表報告大講演會>報導事項一、新政府要人名單;一、台灣代表名單;一、行政長官及其他要人蒞任預定期;一、代表團在南京之行動;一、何總司令談片;一、葛秘書處長談片;一、標語參考送付。
    9. <林獻堂氏代表台灣光復致敬團一行發表談話>,1946年9月。
    10. <台灣光復致敬團鳴謝狀>,1946年8月。
    11. <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陵文」>,1946年9月。附台灣光復致敬團名片(團員十人)。
    12. 營救楊肇嘉呈文,1946年10月3日。
    13. <關於本省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建言書>,(林獻堂致陳儀),1946年。
    14. <林獻堂致陳誠建言書>,1949年。
    15. <為保全公共建造物事勸告同胞兄弟>之辦法,(觀迎國民政府籌備會),1945年9月。
    16. <為保全公共建造物事勸告同胞兄弟>,(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1945年9月。
    17. <地方服務隊組織委員會>之公文, 1945年10月。
    18. <議案>討論事項一、治安維持所關事宜;二、福州駐在代表派遣所關事宜;三、台北連駱專員設置所關事宜;四、犒軍物資調達所關事宜;五、州下各地講演隊派遣所關事宜;六、會長乃副會長推戴所關事宜;七、海外僑胞歸國促進所關事宜。
    19. <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致各區長殿>、<籌備委員及連絡委員開會通知>。
    20. <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新生活運動促進隊代表宣誓>及<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新生活運動促進委員會設立磋商會>及名單,1924年9 月。
    21. <關於滯日台僑救援事宜>。
    22. <為救濟滯日台僑呈湛候秘書長書>,(林獻堂),1945年10月16日。
    23. <台灣省海外僑胞救援辦法>,(台灣省海外僑胞救援會發起人-林獻堂),1945年11月1日。
    24. <為呈請中央政府設法救援在日台僑事>,(台灣省海外僑胞救援會代表-林獻堂),1945年10月30日。
    25. <亟請台灣省海外僑胞救援會委員書>,(台灣省海外僑胞救援會發起人-林獻堂),1945年11月1日。
    26. <被徵海外傷亡少年追悼會祭文>、<被徵海外傷亡少年追悼會弔辭>、<被徵海外傷亡少年追悼會輓聯>,1946年1月。
    27. <為呈請撥付日產以裕義勇警察隊經費事>、<為呈請留住善良日僑以彰國家保護善類事>。
    28. <台灣經濟建設的原則>,1946年2月。
    29. <為籲請政府寬貸徵收米糧以蘇民困事>,1946年4月18日。
    30. <台中縣參議會請求救濟米荒呈文>,1946年4月。
    31. <呈請省政府修改大戶餘糧收購辦法建立糧食根本對策以蘇民困由>,1948年。
    32. <呈請三六年度一、二期大戶餘糧收購問題擬具挽救辦法敬希案納由>,1948年。
    33. <大公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34. <關於補助台民產米成本之陳情書>,1945年12月。
    35. <為呈請發刊報紙事>,1945年11月。
    36. <「中報」創刊緣起>,1945年11月。
    37. <創立關係發售文書存稿-中報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開會通知;認股名單;認股約定書;<為呈請發刊報紙事>。
    38. <中報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備忘>,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
    39. <為印刷機事與李萬居來往信件>。
    40. <招設台灣基督教大學(假稱)緣起>,1946年7月。
    41.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省立台中圖書館談話室茶會每月定日值東表>。
    42. <東寧學會組織章程>成立大會通過,三六、十二、廿一,含<東寧學會入會申請書>,<關於東寧學會的剪報>、<東寧學會(文化)講座計劃草案>、<台中市政府訓令來電時知該會未經依法請准組織不得擅自活動希知照由>。
    43. <陳博士新彬先生弔辭>(友人代表莊遂性),1946年6月。
    44. <致丘念台氏信兩箋>(辭監察委員提名),1948年5月。
    45. <政治改革芻議>(羅萬□在陽明山會議提出),1961年。
    光復後發表文章:
    1. 葉榮鐘著,<文化運動的回憶>,《春風》,卷1期1,民國68年11月。
    2. 葉榮鐘著,<詩醫賴懶雲>,李南衡主編,《賴和先生全集》﹙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pp.450-451。
    3. 葉榮鐘著,<初期台灣議會運動與日總督府的態度>,《台灣風物》,卷18期3,1968年6月。
    4. 葉榮鐘著,<林呈祿一生忠義-紀念這位抗日運動的理論家>,《自立晚報》,1968年7月6日。
    5. 葉榮鐘著,<台灣民族運動的鋪路人-蔡惠如>,《台灣政論》,期1,民國64年8月。
    6. 葉榮鐘者,<葉榮鐘先生回憶錄>,《文季》,期3,民國72年8月。
    7. 葉榮鐘編、李南衡編註,<日據下台灣史年表>,《夏潮論壇》,卷1期7、期8、期9、期10,民國72年,8月、9月、10月、11月。
    8. 葉榮鐘著,<台灣的文化戰士莊遂性>,《民主評論》,卷13期24,民國51年4月。
    9. 凡夫著,<梁任公與台灣>,《台灣文藝》,創刊號,民國53年4月。
    10. 凡夫著,<台灣民族詩人林幼春>,《台灣政論》,期3,民國64年10月。
    11. 葉榮鐘著,<明智的領導者林獻堂先生>,《大學雜誌》,期100,民國65年9月。
    12. 葉榮鐘著,<釋臺中文化城>,《臺灣風物》,卷26期4,民國65年12月,pp.8-15。
    二、檔案、文書、年表
    1. 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會譯,《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台北:創造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原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後治安狀況》,台北:昭和13年【1943年】)。
    2. 東亞共榮協會編,《東亞共榮協會之精神》(台中:昭和9年【1934年】8月1日)。
    3.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前期武裝抗日運動有關檔案》(台中:民66年)。
    4.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警察官實務全書》(台北:晃文館,昭和3年)。
    5. 台灣制度研究會,《台灣統治關係議會獅子吼錄》(台北:自由言論社,昭和3年)。
    6. 台灣總督府,《台灣事情》(台北:大正5年-昭和17年)。
    7. 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始政四十年及台灣》(台北:昭和10年8月)。
    8. 台灣總督府拓殖局,《殖民地要覽目次》(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20年)。
    9. 《台灣人用台灣議會設置運動玄其思想》(台北:1932)。
    10. 《台灣議會期成同盟結社禁止違反者卞對旦伙判決文》(手刻本)。
    11. 田中一二編,《台灣年鑑》(台北:台灣通信社,大正13、14年15、16年度版)。
    12. 小林里平、伊能嘉矩,《台灣年表》(台北::成文出版社,民74年,台1版,據日本明治36年增補再版排印本影印)。
    13. 台灣通信社,《台灣年鑑》(台北市:編者,昭和6年)。
    14. 王白淵著,《台灣年鑑-文化篇》(台灣新生報社,民36年)。
    15. 楊碧川,《台灣歷史年表》(台北:作者,民72年9月)。
    16. 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0年,初版)。
    三、人物傳記、日記、回憶錄、年譜
    (一)日文部分:
    1. 內藤素生著,《南國之人士》(台北:1920年)。
    2. 橋本白水著,《評論台灣之官民》(台灣案內社,大正8年9月)。
    3. 大園市藏著,《時勢午人物》(東京:日本殖民地批判社,昭和5年5月)。
    4. 林進發著,《台灣人物評》(台北:赤陽社,昭和4年8月)。
    5. 林進發著,《台灣官紳人鑑》(台北:民眾公論社,昭和7年8月)。
    6. 原幹洲著,《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史》(台北:1931年)。
    7. 原幹洲著,《新台灣之人物》(台北:1936年)。
    8. 南本廣著,《南台人物誌》(台中:1956年)。
    9. 台灣總督府,《台灣列紳傳》(台北:大正5年)。
    10.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台北:1935年)。
    11. 台灣地方自治協會,《台灣街庄職錄》(台北:昭和12年)。
    12. 台灣新民社,《台灣人士鑑》(台北:昭和12年)。
    13. 《台灣人名事典》(東京:日本文書,1989年,改訂自臺灣新民報社編之台灣人士鑑)。
    14. 新高新報社,《台灣紳士名鑑》(台北:昭和12年)。
    15. 興南新聞社,《台灣人士鑑》(台北:昭和18年)。
    (二)中文部分:
    1. 賴燕聲著,《台灣時人誌》(台北:1947年)。
    2. 卜幼夫著,《台灣風雲人物》(台北:1962)。
    3.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一冊-第五冊)(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79年10月)。
    4. 杜聰明著,《杜聰明回憶錄》(台北: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民62年8月)。
    5. 杜聰明著,《杜聰明言論集》(台北:杜聰明博士還曆紀念獎學金管理委員會,民62年)。
    6. 張深切著,《 張深切全集》,12冊,(臺北市:文經社, 1998年【民87】,初版)。
    7. 張良澤編,《台灣人物表錄(王詩琅全集,卷八,台灣人物下卷)》(高雄:德馨室出版社,民68年10月)。
    8. 黃武忠著,《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69年8月)。
    9.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臺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民80年,第一版)。
    10. 丘念台著,《嶺海微飆》(台北:中華日報社,1962年)。
    11. 吳濁流著,《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12. 楊基銓著,《楊基銓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13. 《陳逢源先生紀念集》(無記出版者,民72年)。
    14. 黃朝琴著,《我的回憶》(臺北市:龍文出版社,民78年,初版)。
    15. 黃煌雄著,《蔣渭水傳-台灣的先知先覺者》(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16. 葉炳輝等,《南天的十字星》(高雄市:新民書局,1960年)。
    17. 黃煌雄編,《蔣渭水先生選集》(台北:長橋出版社,民67年9月)。
    18. 楊肇嘉著,《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民57年12月)。
    19. 韓石泉著,《六十回憶》(台北:作者,民45年11月)。
    20. 韓石泉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專輯編印委員會編,《韓石泉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專輯》(台南市:同編委會印行,民55年10月)。
    21. 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五冊,(台北:明潭出版社,民68年3月)。
    22. 黃武忠著,《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69年8月,初版)。
    四、專著
    (一)日文部分:
    1. 小山弘健著,《日本帝國主義史》(東京:青木,昭和35)。
    2. 淺田喬二著,《日本植民地研究史論》(東京:未來社,1990)。
    3. 淺田喬二著,《日本帝國主義午舊植民地地主制》(東京:御茶水書房,1968年)。
    4. 淺見登郎著,《日本殖民地統治論》(東京:岩松堂,再版)。
    5. 《帝國主義民族問題》(東京:著作集刊行會,大正15年,再版)。
    6. 木下半治著,《日本國家主義運動史》(東京:慶應書房,1940年)。
    7. 矢內原忠雄著,《植民及植民政策》(東京:有斐閣,1933年,四版)。
    8. 稻田周之助著,《殖民政策通解》(東京:巖松堂書店,1924年)。
    9. 持地六三郎著,《台灣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房,1912年)。
    10. 山本昌彥著,《躍進台灣及現勢》(東京:改造日本社,昭和10年5月)。
    11. 中西牛郎著,《同化論》(台北:大正3年)。
    12. 西村才介著,《解剖六月台灣》(東京:昭文堂,明治45年)。
    13. 台灣同化會編,《台灣同化會卞對允月名士所感》(東京:台灣同化會)。
    14. 杉山靖憲著,《台灣歷代總督及治蹟》(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大正11年)。
    15. 東鄉實、佐藤四郎著,《台灣植民發達史》(台北:新高堂、晃文館,大正5年)。
    16. 柴田廉著,《台灣同化策論(又名台灣島民及民族心理學研究)》(台北:大正12年)。
    17. 唐澤信夫著,《台灣島民卞訴孔》(台北:新高新報社,昭和10年)。
    18.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著,《台灣史》(東京:寶文館,昭和2年9月)。
    19. 大園市藏著,《臺灣始政四十年史》(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民74,台1版,據日本昭和10年排印本影印)。
    20. 大園市藏著,《現代台灣史》(台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昭和9年4月)。
    21. 大園市藏著,《台灣現狀(上篇)》(台北:台灣事蹟研究會,大正11年11月)。
    22. 內外評論社編,《台灣之文化》(大阪:內外評論社,大正12月9月)。
    23. 田川大吉郎著,《台灣訪問及記》(東京:白揚社,大正14年5月)。
    24. 竹越與三郎著,《台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明治38年9月)。
    25. 佐藤眠洋著,《改隸四十年及台灣》(台北:台灣刊行會,昭和10年7月)。
    26. 林進發著,《台灣發達史》(台北:民眾公論社,昭和11年2月)。
    27. 泉風浪著,《臺灣及民族運動》(臺中市:臺灣圖書印刷合資會社,昭和3年)。
    28. 宮川次郎著,《臺灣及政治運動》(臺北市:臺灣實業界社,昭和6年)。
    29. 宮川次郎著,《臺灣及社會運動》(臺北市:臺灣實業界社營業所,昭和4年)。
    30. 宮川次郎著,《台灣及農民運動》(台北:拓植通信社支社,1927年)。
    31. 宮川次郎著,《台灣人及夕》(東京:拓植通信社,大正15年3月)。
    32. 宮川次郎著,《台灣放言》(東京:蓬萊書院,昭和9年12月)。
    33. 若林正丈著,《台灣及抗日民族運動》(收在野澤豐,田中正俊等編,《講座中國近現代史》,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78年9月)。
    34. 若林正丈著,《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3年)。
    35. 野澤豐,田中正俊等編,《中國革命及起點》,講座中國近現代史1,(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8年)。
    36. 《台灣近現代史研究》(東京:綠蔭書房,1993年,復刻版,v.1,創刊號-第三號;v.2,第四號-第六號)。
    37. 喜安幸夫著,《台灣統治秘史》(東京:原書房,昭和56年7月)。
    38. 拓殖通信社編,《台灣、南支、南支由扑白伊扑玄》(東京:拓殖通信社,大正15年11月-昭和3年10月,共99冊,冊1~22為安藤盛編,冊23~99為宮川次郎編。冊1,《台灣文化運動及現況》;冊3,《台灣籍民及惡化》;冊19,《台灣及言論界》;冊33,《台灣人及反爭》;冊53,《最近台灣及爭議》;冊56,《失敗六欠政治結社午獨立隱謀》;冊61,《台灣及農民組合》;冊75,《昭和二年史》;冊88,《支鮮台人及政治結社》;冊97,《台灣統治及大綱》)。
    39. 原幹次郎著,《台灣地方自治法制、自治要求運動》(台北:勤勞富源社,昭和7年12月)。
    40. 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編,《台灣史料集成》(台南:編者印行,昭和6年12月)。
    41. 台灣警察協會編,《社會問題其他講演集》(台北:台灣警察協會,大正14年10月)。
    42. 謝春木著,《台灣人及要求》(台北:台灣新民報社,昭和6年1月)。
    43. 謝春木著,《台灣人甩斯弁見伙》(台北:台灣民報社,昭和4年)。
    44. 蔡培火著,《與日本國民書》(台北:學術出版社,中日文對照本,民63年,日文版原為昭和3年出版)。
    45. 謝春木著,《台灣人及要求-民眾黨及發展過程毛通元化》(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1年)。
    46. 蔡培火編,《臺灣議會及設置運動》(東京:出版者不詳,昭和5年)。
    47. 蕭友三著,《台灣民族運動及回顧》(台北:三民書局,1946年)。
    48. 許世楷著,《日本統治及台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年)。
    49. 戴國煇著,《日本午失斥失》(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73年)。
    50. 下村作次郎著,《文學匹づ戈台灣》(東京:田書店,1994年1月,初版)。
    51. 井東襄著,《大戰中卞梔仃月台灣及大學》(東京:近代文藝社,1993年10月,初版)。
    52. 尾崎秀樹著,《舊殖民地文學及研究》(東京:勁草書房,1971年6月,初版)。
    53. 川村光也著,《東亞共榮圈》(東京:共存社出版部,1942年)。
    (二)中文部分:
    1. 江宜樺著,《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民87】,初版)。
    2. 盧建榮著,《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民88】,初版)。
    3.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譯自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初版)。
    4.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譯自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文化,民88年,初版)。
    5. 馬健行著,《帝國主義理論形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
    6. 帕米爾書店編輯部,《帝國主義》(台北市:帕米爾書店,民66年,初版)。
    7. 帕米爾書店編輯部,《現代民族主義演進史》(台北市:帕米爾書店,民68年,初版)。
    8. 鄂蘭(Arendt, Hannah)著,《帝國主義》(臺北市:聯經出版社,民71年,初版)。
    9. 列寧著,《列寧論民族殖民地問題的三篇文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
    10. 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殖民地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11. 楊肇嘉著,《台灣地方自治問題》(東京:新民會,昭和3年7月21日)。
    12. 王曉波著,《台灣史與近代中國民族運動》(台北:帕米爾書店,民75年)。
    13. 王曉波等著,《臺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民74年,第一版)。
    14. 王曉波著,《台灣抗日文獻選編》(台北:帕米爾書店,民74年7月,初版)。
    15.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民74【1985】年7月,初版)。
    16. 李永熾著,《日本史》(台北:牧童出版社,1972年)。
    17. 趙森嚴譯述,《日本地方自治》(台北:趙森嚴,民59年4月,初版)。
    18.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台灣治績志(原名:日據下之台政)》(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54年12月)。
    19. 傅錫祺編,《櫟社沿革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52年2月)。
    20. 周憲文著,《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銀行,二冊,台灣研究叢刊59,民47年)。
    21. 東嘉生著,《台灣經濟史研究》(台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5年)。
    22. 黃靜嘉著,《日據時期之台灣殖民地制與殖民統治》(台北:著者,民49年5月10,初版)。
    23. 許介鱗著,《日本政治論》(台北:聯經出版社,民66年)。
    24. 陳水逢編譯,《日本合併朝鮮史略》(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7年)。
    25. 涂照彥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初版)。
    26. 黃昭堂著,《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新修訂版)。
    27. 王詩琅著,《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圖書公司,民69年12月)。
    28. 王詩琅著,《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民77年)。
    29. 南方朔著,《帝國主義與臺灣獨立運動》(臺北:四季出版社,民69年,初版)。
    30. 廖漢臣著,《台灣的革命》,(台中:省文獻會,民62年)。
    31. 翁佳音譯註,《台灣社會運動史-勞工運動、右派運動》(台市:稻鄉出版社,民81年2月)。
    32. 陳芳明著,《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初版)。
    33. 蔣梨雲、蔣節雲、蔣松平編,《蔣渭川和他的時代附冊》(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年,初版)。
    34. 張正昌著,《林獻堂與臺灣民族運動》(臺北:益群書店,民70年,初版)。
    35. 吳密察,吳瑞雲編譯,《臺灣民報社論》(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初版)。
    36. 黃秀政著,《台灣民報與近代台灣民族運動(1920-1932)》(臺北市:現代潮出版社,民76年)。
    37. 吳文星著,《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81年,初版﹚。
    38. 林伯維著,《文化協會的年代》(臺中:中市文化,民85年,初版)。
    39. 林柏維著,《台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民82年,第一版)。
    40. 簡炯仁著,《台灣民眾黨》(臺北:稻鄉出版社,民80年,初版)。
    41. 周婉窈著,《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民78年,初版)。
    42. 藍博洲著,《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82年4月,初版)。
    43.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民82年,再版,附錄:臺灣文學史年表)。
    44. 許俊雅撰著,《台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之古典詩歌》(台北:國立編譯館,民86年4月,初版)。
    45.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46. 黃重添等著,《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出版社,民81年3月,初版)。
    47. 彭瑞金著,《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民83年】8月,初版)。
    48. 中島利郎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雜誌總目□H名索引》(台北:前衛出版社,民84年3月,初版)。
    49. 梁明雄著,《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5年2月,初版)。
    50. 劉登翰等著,《台灣文學史》,上、下,(台北:海峽文藝出版社,民80年6月、82年1月,初版)。
    51. 戴國煇、葉芸芸著,《愛憎二二八》(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52. 戴國煇著,魏廷朝譯,《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53. 戴國煇著,《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台北:遠流出版,1994年【民83】5月16日,初版一刷)。
    54. 陳俐甫著,《日治時期台灣政治運動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民85年7月,初版)。
    55. 林忠著,《台灣光復前後史料概述》(台北:皇極出版社,民74年1月)。
    56. 李筱峰著,《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出版社,1996年)。
    57. 李筱峰著,《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市:自立晚報,民82年,修訂版)。
    58. 陳明通著,《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10月,修訂一版﹚
    59. 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三)英文部分:
    1. Kerr, George H., Formosa:Licensed Revolution and the Home Rule Movement, 1895-1945,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Honolulu, 1974.
    2. Ka, Chih-ming, Japanese colonialism in Taiwan:land tenure, development, and dependency, 1895-1945,.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 reprinted and published in 1996, for sale in Taiwan only 1995.
    3. Wheeler, James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historical view from 1430 to 1900, Taipei, Taiwan:Wen-Shing, 1903.
    4. Ballantine., Joseph W., Formosa, Washingt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52,12.
    5. Lamley, Harry T., The Taiwan Literaticand Early Japanese Rule(1895-194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1964.
    五、期刊論文
    (一)日文部分:
    1. 上沼八郎著,<日本統治下卞云仃月台灣留學生>,《國立教育研究所紀要》,期94,1978年。
    2. 田健次郎著,<台灣卞於仃月文化的政策>,《台灣之文化》,卷9號78,大正12年9月。
    3. 伊東昭雄著,<田川大吉郎午台灣>,《橫濱市立大學論叢人文科學系列》,卷28合併號2、3,1977年8月。
    4. 伊東昭雄著,<蔡培火午台灣議會設置運動>,《橫濱市大學論叢人文科學系列》,卷27期3,1976年。
    5. 伊東昭雄著,<蔣渭水午台灣抗日民族運動-台灣文化及協會分裂引匹>,《橫濱市大學論叢人文科學系列》,卷30合併號2、3,1979年3月。
    6. 若林正丈著,<台灣總督府秘密文書『文化協會對策』>,《台灣近現代史研究》,創刊號,1978年4月。
    7. 若林正丈著,<黃呈聰卞云仃月『待機』意味-日本統治下台灣知識人及抗日民族思想>,《台灣近現代史研究》,號2,1979年8月。
    8. 若林正丈著,<大正犯乒弁仿扑-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收在春山明哲、若林正丈,《日本植民地主義及政治的展開一八九五-一九三四-公及統治體制午台灣民族運動》(東京:失斥失經濟學會,1980)。
    9. 淺田喬二著,<1920年代卞云仃月抗日民族運動展開及過程-『台灣文化協會』及活動毛中心卞仄化>,《歷史學研究》,號414,1974年11月。
    10. 萬碧樓主人著,<民族自決及論理的考察>,《台灣之文化》,卷9號78,大正12年9月。
    11. 山川均著,<殖民政策下及台灣>,《山川均全集》(東京:勁草書局,1966年8月)。
    12. 山川均著,<台灣卞云仃月政治結社及禁止>,《山川均全集》(東京:勁草書局,1966年8月)。
    13. 小林文男著,<日本統治下台灣卞云仃月瓜扑亥瓜伙卅思考-『中國改造論爭』及意味周邊>,《經濟》,卷11期9,卷12期2,1970年9月、1971年2月。
    14. 向山寬夫著,<台灣民族解放運動史-日本統治下卞云仃月(一)(二)>,《歷史評論》,總號26、27。
    15. 廖文奎原著、廖史豪日譯,<台灣卞梔仃月帝國主義午民族主義午及鬥爭>,《前鋒》,期15,1947年2月21日。
    16. 楊逵著,<台灣及文學運動>,《日本文學案內》,卷1號4,1935年11月。
    17. 池田敏雄著,<敗戰日記>I,《台灣近現代史研究》(東京:綠蔭書房),期4,1982年。
    (二)中文部分:
    1. 江肖梅著,<答葉榮鐘氏的「為劇申冤」>,《臺灣民報》,第二百六十一號,1929年5月19日。
    2. 江肖梅著,﹤戲曲辯論-再答葉榮鐘氏- ﹥,《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六號,1929年9月1日。
    3. 江肖梅著,﹤戲曲辯論-再答葉榮鐘氏- ﹥,《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七號,1929年9月8日。
    4. 一村著,﹤寄葉君的一封信 ﹥(上)(中)(下),《臺灣民報》,第二百七十四號,1929年8月18日、第二百七十五號,1929年8月25日、第二百七十六號,1929年9月1日。
    5. 紫鵑女士著,﹤「戲曲成立的諸條件」的商榷-致葉榮鐘的一封信- ﹥,《臺灣民報》,第二百八十三號,1929年10月20日。
    6. 鍾中培著,﹤台灣致敬團在西安 ﹥,《僑聲報》,民國35年9月19日。
    7. 張良澤著,<葉榮鐘先生作品概述>,《臺灣文藝》,期62,1979年3月,pp.207-224。
    8. 黃得時著,<辛酸五十年,淚血寫滄田-我與民族鬥士葉榮鐘先生->,《臺灣文藝》,期62,1979年3月,pp.225-238。
    9. 洪炎秋著,<悼念葉榮鐘先生>,《臺灣文藝》,期62,1979年3月,pp.239-242。
    10. 林芳年著,<悼葉榮鐘氏>,《臺灣文藝》,期62,1979年3月,pp.243-245。
    11. 王大佑著,<苦悶時代裡的反省-葉榮鐘與「南音雜誌」>,《暖流》,卷2期1,民71年7月。
    12. 黃屯城著,<談談《南音》>,《台北文物》,卷3期2,1954年8月。
    13. 楊碧川著,<介紹「臺灣社會運動史」:兼評「臺灣民族運動史」>,《臺灣文藝》,期82,民72年5月,pp.211-218。
    14. 巫永福著,﹤未寫的黎明前 ﹥,《台灣文藝》,93期,pp.203-217。
    15. 若林正丈著,﹤台灣抗日運動中的「中國座標」與「台灣座標」﹥,《當代》,17期,pp.40-51。
    16. 張勝助著,<日據時期台灣報界的抗日運動>,文化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17. 陳三郎著,<日據時期台灣留學生之研究>,東海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18. 藍厚理(Harry J. Lamley)著,吳密察、蔡志祥譯,<一八九五年台灣之民主國-近代中國史上一段意味深遠的插曲>,收在黃富三、曹永和編,《台灣史論叢》,第一輯,(台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
    19. 王一剛著,<台灣民族運動與大陸>,《台灣風物》,卷10期10,民49年12月。
    20. 王一剛著,<台灣新文學運動與大陸>,《台灣風物》,卷9期5、期6,民48年12月。
    21. 王一剛著,<故楊肇嘉先生生平事跡>,《台灣風物》,卷27期2,民66年6月。
    22. 王大佑著,<前輩的身影-兼悼陳逢源先生>,《八十年代》,卷5期3,民71年10月。
    23. 王詩琅著,<台灣抗日運動新探>,《夏潮》,卷1期7,民65年10月。
    24. 王詩琅著,<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台灣>,《台灣風物》,卷27期3、期4,民66年9月、12月。
    25. 吳濁流著,<新文學運動的雰圍氣>,《台北文物》,卷3期2,民43年8月。
    26. 吳瀛濤著,<台灣新文學的階段>,《台北文物》,卷3期2,民43年8月。
    27. 周偉康譯,<台灣總督府秘密文書-文化協會對策>,《春風》,卷1期1,民68年11月。
    28. 林衡道著,<林獻堂先生與日據時期台灣的政治運動>,《教育與文化》,期148,民46年10月。
    29. 林問耕著,<中國國民革命與台灣民眾運動>,《夏潮》,卷4期3,民67年3月。
    30. 梁惠錦著,<台灣近代民族運動的背景>,《台灣文獻》,卷24期2,民62年9月。
    31. 徐曙整理,<『黑色青年』王詩琅>,《暖流》,卷1期5,民71年5月。
    32. 高伊哥著,<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V)(VI)>,《生根週刊》,期6、期7,民72年12月。
    33. 高日文著,<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時代背景>,《台灣文獻》,卷15期2,民53年6月。
    34. 高日文著,<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始末>,《台灣文獻》,卷16期2,民54年6月。
    35. 高日文著,<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之法庭辯論經過(上)(下)-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史稿之三、四>,《台灣文獻》,17卷1期,18卷1月,民55年3月及民56年3月。
    36. 連溫卿著,<台灣文化協會的發軔-台灣政治、文化、社會運動第一頁>,《台北文物》,卷2期3,民42年11月。
    37. 連溫卿著,<台灣文化的物質>,《台北文物》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678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44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