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69/144892 (79%)
Visitors : 51885071      Online Users : 3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625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6254


    Title: 晚清漕運變革之研究
    Authors: 陳一銘
    Contributors: 張哲郎
    陳一銘
    Keywords: 海運
    漕運
    Date: 1998
    Issue Date: 2016-04-27 11:14:33 (UTC+8)
    Abstract:   漕運是歷代皇朝通過水運,向其統治中心徵運稅糧等物資的一種制度,約始於秦漢。其後,歷代相沿,盛於唐宋,發展於元明,再極盛於清。至清亡國共歷兩千餘年而終止,可說與中國的君主專制皇朝相始終。明、清兩代,是漕運制度的成熟時期,由於歷代經驗的積累,和統治者的重視,此時漕運的組織、運作都十分嚴密健全。明代自成祖遷都北京,漕運遂成大政之一,為求順利轉運江南的漕糧,遂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漕運制度,並浚深會通等河,罷海運,專行河運。清代的漕運規制,大致上沿襲明代,少有更張,一直到清中葉後,由於漕政敗壞,運河阻滯,加上太平天國亂事起,原有之規制再不能行,才有海運、大規模減漕與改折等變革。
    本文之主旨,在探討清代中期以後,由道光初年迄於宣統末年清室退位近九十年間,漕運制度的變遷。此時期的漕運,大略上經過了三度的大變革。首先,在道光初年,漕運面臨河道梗阻,漕弊積重等問題,採取了招商海運的變通措施,暫度難關。次者,在道咸之際,發生了太平天國的亂事,漕運面臨徵收、運輸上的困境,採取了推展海運及變通折徵等措施,並在戰後重建期裁減了江南地區的漕賦。最後,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間,在清廷銳意推行新政下,基於財政為主的考量,將漕糧僅留100萬石由江浙兩省由海道辦運,其他直省全面折徵折解,而運輸方式也由新交通工具,輪船及鐵路取代,而將原有的漕運規制廢止。以變革的方式言之,則有海運、折徵、減漕等項。
    清代晚期漕運的變革,是由於漕運的危機及弊端而發其端,改革的目的,在使以供應北京糧米用度為目標的漕運得以順利達成,然種種的興革措施,卻使這個制度逐漸解體,走上滅亡。本文主要以清政府為中心,論述其在中葉後漕運遭遇困境時,如何應付及處理這些困境的過程,及這些處理方法,轉而對漕運制度產生如何的影響。探討的時間範圍,主要是嘉道年間漕運開始面臨重大的困境至清室滅亡,漕運正式停止為止。
    本文除續言與結論外,分為四章。
    第一章為〈清代漕運的規制〉:本章旨說明清代漕糧河運的運作機制,就漕糧的功能,漕糧之徵收與運送,漕運之組織管理等方面加以說明。
    第二章為〈道光朝之漕糧試行海運〉:本章旨在論述清代嘉道年間漕運所面臨的困境,其君臣如何面對、討論並提出改革方案。既決定了試行海運,事屬創行,其實行情況及獲得之成效為何,及為何無法將改革持續。
    第三章為〈面對太平天國亂事的應變〉:太平天國是清代面臨的空前的亂事,它將漕運的運道截斷,將漕運的設施摧毀,使漕糧徵收困難,對漕運造成重大的打擊,清廷對此也相應地做出持續海運,變通折徵,裁減漕賦等措施來應變,本章即將對這些應變措施加以探討,並論述其影響。
    第四章為〈漕運的廢止〉:晚清漕運,經過咸同年因應太平天國亂事的變通後,由於環境及時勢的變遷,不但無法恢復舊制,反而因為這些變通措施,逐漸使原有的制度趨於解體,加上大開口岸通商之後,由洋人帶入新的運輸科技與商業觀念的衝擊之下,終於使清廷下旨廢止漕運,制度雖然廢止了,而漕運活動卻在新式的交通系統下繼續進行,直到清亡。本章將就以上諸點加以探討。
    Reference: 一、檔案資料
    1.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吳煦檔案選編》,(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46年9月)。
    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光緒三十三年宗人府第一次統計表》(善本)。
    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9月)。
    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
    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元年的海運漕糧〉,《歷史檔案》1983年第3期,頁21-31。
    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慈禧西逃時漕糧京餉轉輸史料〉,《歷史檔案》1986年第3期,頁24-33。
    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借船運米案清檔〉,《歷史檔案》1987年第2期,頁22-34,76。
    1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道光五年議行漕糧海運事宜史料(上)〉,《歷史檔案》1988年第3期,頁16-26。
    1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道光五年議行漕糧海運事宜史料(下)〉,《歷史檔案》1988年第4期,頁20-26。
    1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末漕運史料選輯〉,《歷史檔案》1989年第1期,頁31-49。
    1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道光十六年整頓漕務史料〉,《歷史檔案》1990年第4期,頁54-60。
    1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道光年間海運漕糧史料選輯(上)〉,《歷史檔案》1995年第2期,頁38-52。
    1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道光年間海運漕糧史料(下)〉,《歷史檔案》1995年第3期,頁41-47,60。
    1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同治年間海運漕糧史料(上)〉,《歷史檔案》1996年第2期,頁41-47。
    1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同治年間海運漕糧史料(下)〉,《歷史檔案》1996年第3期,頁27-41,18。
    1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年間海運漕糧史料(上)〉,《歷史檔案》1998年第2期,頁50-62,80。
    1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年間海運漕糧史料(下)〉,《歷史檔案》1998年第3期,頁31-40,17。
    20.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戶部檔•漕運清冊》(未刊行)。
    21.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史館檔•食貨志•漕運》(未刊行)。
    22.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檔•月摺包》(未刊行)。
    23.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嘉慶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刊行)。
    24.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道光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刊行)。
    25.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咸豐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刊行)。
    26.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2-64年)。
    27. 聶寶璋編,《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
    二、官書典籍
    1.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至1987年7月,影印本)。
    2. 《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0年5月,影印本)。
    3. 《欽定大清會典(光緒朝)》,(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5年10月,影印本)。
    4.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0年5月,影印本)。
    5.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5年10月,影印本)。
    6. 《欽定戶部漕運全書(嘉慶朝)》,(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8年8月,影印本)。
    7. 《欽定戶部漕運全書(光緒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線裝本。
    8. 《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9年12月,影印本)。
    9. 《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0年3月,影印本)。
    10. 《十二朝東華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2年9月,影印本)。
    11. 《清朝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2年10月,影印本)。
    12. 《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2年1月,影印本)。
    13. 《江蘇海運全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線裝本(道光刊本)。
    14. 《浙江海運漕糧全案》,(縮影資料)。
    15. 《江蘇減賦全案》,(縮影資料)。
    16. 《漕運則例纂》,(揚州,江蘇古籍刻印社,1990年8月,影印本)。
    17. 《欽定宗人府則例(乾隆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善本。
    18. 《清朝掌故彙編內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5年8月,影印本)。
    19. 《皇朝政典類纂》,(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1年7月,影印本)。
    20.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85年7月)。
    21. 《史記三家注》,(漢)司馬遷撰,(宋﹝南朝﹞)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8月)。
    22. 《畿輔通志》,(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7年12月,據宣統2年刊本影印)。
    23. 《山東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4月,據1934年刊本影印)。
    24. 《河南通志續通志》,(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8年1月,據光緒8年刊本影印)。
    25. 《安徽通志》,(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6年12月,據光緒3年刊本影印)。
    26. 《江西通志》,(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6年12月,據光緒7年刊本影印)。
    27. 《湖北通志》,(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6年8月,據民國10年刊本影印)。
    28. 《湖南通志》,(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6年8月,據光緒11年刊本影印)。
    29. 《天津府志》,(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6年6月,據光緒25年刊本影印)。
    30. 《通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2年3月,據光緒5年刊本影印)。
    31. 《上海縣續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9年5月,據民國7年刊本影印)。
    32. 《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民國79年5月)。
    33. 《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清人文集
    1. 丁日昌,《撫吳公牘》,(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9年10月,影印本)。
    2. 丁鳳麟、王欣之編,《薛福成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3. 于寶軒輯,《皇朝蓄艾文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4年5月,影印本)。
    4. 王定安,《求闕齋弟子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6年5月,影印本)。
    5. 王延熙、王樹敏輯,《皇清道咸同光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8年4月,影印本)。
    6. 王慶雲,《石渠餘紀》,(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6年7月,影印本)。
    7. 王樹柟編,《張文襄公(之洞)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9年4月,影印本)。
    8. 中山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現代史教研組研究室編,《林則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月)。
    9.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二版)。
    10.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上海,上海書局,1986年10月,影印本)。
    11. 包世臣,《安吳四種》,(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7年12月,影印本)。
    12. 吳元炳編,《沈文肅公(葆楨)政書》,(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6年5月,影印本)。
    13. 求是齋輯,《皇朝經世文編五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6年7月,影印本)。
    14. 李桓,《寶韋齋類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8年4月,影印本)。
    15. 李概編,《李文恭公(星沅)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8年2月,影印本)。
    16. 李鴻章,《李鴻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
    17. 李瀚章編,《曾文正公(國藩)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2年2月,影印本)。
    18. 何良棟輯,《皇朝經世文四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1年5月,影印本)。
    19. 邵之棠輯,《皇朝經世文統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9年4月,影印本)。
    20. 許喬林編,《陶文毅公(澍)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7年12月,影印本)。
    21. 馬新貽,《馬端敏公奏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8年8月,影印本)。
    22. 章佳容安輯,《那文毅公(彥成)二任直隸總督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7年4月,影印本)。
    23.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0年3月,影印本)。
    24.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3年11月,影印本)。
    25. 麥仲華輯,《皇朝經世文新編續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1年6月,影印本)。
    26. 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編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1年11月,影印本)。
    27. 陳忠倚輯,《皇朝經世文三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1年4月,影印本)。
    28. 梅英杰編,《胡文忠公(林翼)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7年2月,影印本)。
    29.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4月)。
    30. 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1年3月,影印本)。
    31. 賀長齡,《耐□奏議存稿》,(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8年6月,影印本)。
    32. 溫廷敬編,《丁中丞(日昌)政書》,(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9年10月,影印本)。
    33. 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1年3月,影印本)。
    34. 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台北:宏業書局,民國65年9月)。
    35. 鄭觀應,《盛世危言》,(台北:學術出版社,民國54年11月,影印本)。
    36. 鄭敦謹、曾國荃編,《胡文忠公(林翼)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5年9月,影印本)。
    37. 盧靖編,《陸文節公(建瀛)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8年4月,影印本)。
    38. 歐陽輔之編,《劉忠誠公(坤一)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7年9月,影印本)。
    39. 駱秉章,《駱文忠公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6年5月,影印本)。
    40. 駱秉章,《駱公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7年11月,影印本)。
    41. 蕭奭,《永憲錄》,(香港:龍門書店,1969年1月)。
    42. 魏源,《聖武記》,(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5月)。
    43. 戴槃,《戴槃四種紀略》,(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7年10月,影印本)。
    44. 羅正鈞編,《左文襄公(宗棠)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57年11月,影印本)。
    四、專書著作
    1. 王成柏、孫文學主編,《中國賦稅思想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年6月)。
    2. 王恢,《中國歷史地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5年4月)。
    3. 牛平漢主編,《清代政區沿革綜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年6月)。
    4. 全漢昇,《明清經濟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3年5月初版2刷)。
    5. 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5年12月再版)。
    6. 吳緝華,《明代海運及運河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0年4月)。
    7.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8. 李治亭,《中國漕運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8月)。
    9. 何烈,《清咸、同時期的財政》,(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0年7月)。
    10. 徐安琨,《清代大運河鹽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2月。
    11. 侯家駒,《中國財金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12月2印)。
    12. 高國豪,《清代漕運制度的廢弛與改革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組碩士論文,1991年6月。
    13. 袁良義,《清一條鞭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
    14.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台北:臺灣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15. 張哲郎,《清代的漕運》,(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國58年6月)。
    16. 彭雲鶴,《明清漕運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
    17. 鄒逸麟,《千古黃河》,(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5月)。
    18. 蔡蕃等編,《京杭運河》,(北京:浙江攝影出版社,1992年8月)。
    19. 鄭肇經,《中國水利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3月臺2版)。
    20. 賴惠敏,《天潢貴冑─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6年6月)。
    21. 魏秀梅,《清季職官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6年5月)。
    22. 魏秀梅,《陶澍在江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4年12月)。
    23. 鮑彥邦,《明代漕運研究》,(北京: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24.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7月)。
    25. 龐毅,《中國清代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五、期刊論文
    1. 丁進軍,〈《清史稿•漕運》訂正一則〉,《江漢論壇》1985年第11期,頁51。
    2. 丁進軍,〈終清一代漕運未廢〉,《歷史檔案》1987年第1期,頁112-114,130。
    3. 于德源,〈清代的京、通二倉〉,《中國農史》1996年第1期,頁29-37,66。
    4. 于醒民、陳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上海輪運業〉,《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年第2期,頁83-99。
    5. 王永謙,〈清代乾隆中、晚期的潞河漕運〉,《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3年期,頁113-118。
    6. 王振忠,〈河政與清代社會〉,《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2期,頁39-45,52。
    7. 王業鍵,〈清代田賦在財政上的重要性〉,《中國史研究動態》1980年第7期,頁15-21。
    8. 王毓銓,〈清末田賦與農民〉,《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5期,民國25年2月1日,頁43-54。
    9. 王質彬、王笑凌,〈清嘉道年間黃河決溢及其原因考〉,《清史研究通訊》1990年第2期,頁14-18。
    10. 江太新、李文治,〈論清代中葉後漕政的敗壞〉,《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4期,頁112-123。
    11. 朱士石,〈從三幫漕運檔案看三幫漕運的狀況〉,《江蘇歷史檔案》1996年第4期,頁43-45。
    12. 任金城,〈關於清代的京杭運河地圖〉,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頁125-131。
    13. 任重,〈康熙治理黃、淮、運對農業發展的影響〉,《中國農史》1997年第1期,頁32-38。
    14. 杜黎,〈鴉片戰爭前上海航運業的發展〉,《學術月刊》1964年第4期,頁48-54。
    15. 李文治,〈清代屯田與漕運〉,《學原》第2卷第2期,民國37年6月,頁52-55。
    16. 李文治,〈論清代後期江浙皖三省原太平天國佔領區土地關係的變化〉,《歷史研究》1981年第6期,頁81-96。
    17. 李文治,〈清道光後改革漕制議〉,《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1期,頁29-44。
    18. 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宮明,〈鴉片戰爭爆發後連續三年的黃河大決口〉,《清史研究通訊》1989年第2期,頁1-6,27。
    19. 李華,〈清代前期賦役制度的改革〉,《清史論叢》第1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中華書局,1979年12月,頁100-109。
    20. 李瑚,〈清代嘉道年間漕運與鹽法的改革〉,《求索》1983年第5期,頁102-104。
    21. 吳琦,〈清代湖廣漕額辨析〉,《中國農史》1988年第3期,頁40-43。
    22. 吳琦,〈清代湖廣漕運與商品流通〉,《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1期,頁78-82,66。
    23. 吳琦,〈清代湖廣漕運特點舉述〉,《中國農史》1989年第3期,頁19-26,82。
    24. 吳琦,〈清代後期漕運衰亡的綜合分析〉,《中國農史》1990年第2期,頁69-76,47。
    25. 吳琦,〈清代漕糧在京城的社會功用〉,《中國農史》1992年第2期,頁60-62,18。
    26. 吳琦,〈漕運的歷史演進與階段特徵〉,《中國農史》1993年第4期,頁21-26。
    27. 吳琦,〈清代湖廣漕運的社會功能〉,《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4期,頁103-117。
    28. 吳琦,〈中國漕運產生的歷史動因〉,《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3期,頁105-109。
    29. 吳琦,〈中國歷代漕運改革述論〉,《中國農史》1996年第1期,頁48-55。
    30. 吳琦,〈“漕運”辨義〉,《中國農史》1996年第4期,頁65-66。
    31. 吳琦,〈漕運與民間組織探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1期,頁120-126。
    32. 何烈,〈清太平天國事件以前的財政概況〉,《思與言》第12卷第6期,民國64年3月,頁25-35。
    33. 易升運,〈關於清代嘉道年間的漕糧海運問題〉,《華中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85年第2期,頁92-97。
    34. 周育民,〈甲午戰後清朝財政研究(1894─1899)〉,《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4期,頁88-103。
    35. 周祚紹,〈清代前期漕運及其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1期,頁55-62。
    36. 林滿紅,〈嘉道錢賤現象產生原因「錢多錢劣論」之商榷〉,張彬村,劉石吉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5輯,頁357-426。
    37. 范金民,〈明清江南重賦問題述論〉,《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108-123。
    38. 南懷瑾,〈漕運與青幫〉,《新天地》第3卷第10期,民國53年10月,頁9-11。
    39. 俞玉儲,〈清順治朝漕賦初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頁477-491,(北京,新華書局,1988年5月)。
    40. 俞玉儲,〈清代前期漕糧蠲緩改折概論〉,《歷史檔案》1990年第2期,頁80-88。
    41. 袁良義,〈從明一條鞭法到清一條鞭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3年第3期,頁41-49。
    42. 夏明方,〈銅瓦廂改道後清政府對黃河的治理〉,《清史研究》1995年第4期,頁40-51。
    43. 夏鼐,〈太平天國前後長江各省之田賦問題〉,《清華學報》第10卷第2期,民國24年4月,頁410-474。
    44. 殷崇浩,〈《清史稿•漕運》訂補六則〉,《江漢論壇》1984年第1期,頁70-74。
    45. 殷崇浩,〈敘乾隆時的漕糧寬免〉,《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3期,頁45-49。
    46. 梁義群,〈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對晚清財政的影響〉,《安徽史學》1990年第2期,頁29-34。
    47. 郭成康、鄭寶風,〈論清代“不加賦”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第2期,頁100-107。
    48. 郭松義,〈清代國內的海運貿易〉,《清史論叢》第4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頁92-110,(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2月)。
    49. 張照東,〈道咸時期雇商海運漕糧的得失〉,《歷史檔案》1988年第2期,頁97-101。
    50. 張照東,〈論清代水路漕運方式的演變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2期,頁190-197。
    51. 張照東,〈清代大運河的經濟價值與環境制約〉,《東岳論叢》1992年第2期,頁86-89。
    52. 張照東,〈清代漕運與南北物資交流〉,《清史研究》1992年第3期,頁67-73。
    53. 陳支平,〈清初地丁錢糧徵收新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4期,頁88-95。
    54. 陳金陵,〈清代京師糧價及其他〉,《清史研究集》第六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頁228-264,(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8月)。
    55. 陳峰,〈漕運與中國的封建集權統治〉,《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第2期,頁6-12。
    56. 陳峰,〈簡論宋明清漕運中私貨販運及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1期,頁120-127。
    57. 陳峰,〈清代漕運水手的結幫活動及其對社會的危害〉,《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2期,頁140-145。
    58. 陳峰,〈清代漕運運輸者的私貨運銷活動〉,《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4期,頁30-33。
    59. 曹國慶,〈試述清代漕運的盛衰〉,《歷史教學》1987年第7期,頁16-20。
    60. 黃十慶,〈清代運軍的構成與性質〉,《江淮論壇》1990年第3期,頁74-79。
    61. 黃乃隆,〈太平天國動亂前後江南地區農業生產及農民稅負的分析〉,《文史學報》第3期,民國62年5月,頁157-209。
    62. 莊吉發,〈清代漕糧船幫與青幫的起源〉,《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8期,民國75年7月,頁122。
    63. 馮士□、于伯銘,〈道光朝的財政拮据及“開源節流”措施淺析〉,《中州學刊》1986年第5期,頁119-123。
    64. 馮天瑜,〈道光咸豐年間的經世實學〉,《歷史研究》1987年第4期,頁138-151。
    65. 馮元魁,〈論清代前期的賦役制度〉,《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4年第4期,頁60-67。
    66. 馮超、張義豐,〈論元、明、清河漕與海漕之變遷〉,《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第3期,頁89-94。
    67. 彭雨新,〈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對蘇松地區的減賦與治水〉,《江漢論壇》1984年第6期,頁65-71。
    68. 彭雨新,〈清代田賦起運存留制度的演進〉,《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4期,頁125-133。
    69. 彭澤益,〈清代財政管理體制與收支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0年第2期,頁48-59。
    70. 葉秀雲,〈清代宮中硃批奏摺漕糧檔案簡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7年第1期,頁93-96。
    71. 楊天宏,〈清政府六省裁漕的目的〉,《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7年第2期,頁54-58,47。
    72. 楊杭軍,〈略論清朝嘉道時期漕運之弊及其影響〉,《中州學刊》1998年第1期,頁108-111。
    73. 楊杭軍,〈嘉道時期漕運旗丁的若干問題〉,《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2期,頁62-66。
    74. 趙岡,〈歷史都城與漕運〉,《大陸雜誌》第84卷第6期,民國81年6月,頁241-252。
    75. 趙蕙蓉,〈晚清京師的糧食供應〉,《北京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頁100-107。
    76. 熊元斌,〈清代河運向海運的轉變〉,《江漢論壇》1984年第1期,頁63-69。
    77. 劉克祥,〈十九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清政府的減賦和清賦運動〉,《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刊》第七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2月),頁294-350。
    78. 劉梅生、龐乃銘,〈清代道光前期的漕糧海運〉,《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1期,頁48-52。
    79. 劉紹春,〈簡論嘉慶皇帝在財政經濟領域的治理整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3期,頁66-71。
    80. 鄭師渠,〈論道光朝河政〉,《歷史檔案》1996年第2期,頁88-94。
    81. 鄭師渠,〈論道光朝漕政〉,《歷史檔案》1997年第4期,頁103-109。
    82. 鄧亦兵,〈清代河南漕運述論〉,《中州學刊》1985年第5期,頁115-118,128。
    83. 戴鞍鋼,〈清代後期漕運初探〉,《清史研究集》第五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頁194-229,(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年12月)。
    84. 戴鞍鋼,〈清代江西漕政述略〉,《江西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頁132-136。
    85. 戴鞍鋼,〈清代漕運興廢與山東運河沿線社會經濟的變化〉,《齊魯學刊》1988年第4期,頁89-93。
    86. 戴鞍鋼,〈晚清湖北漕運述略〉,《江漢論壇》1988年第10期,頁71-73。
    87. 戴鞍鋼,〈上海與晚清漕運變革〉,《上海研究論叢》第二輯,上海地方辦公室編,頁51-63,(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1989年2月)。
    88. 韓光輝,〈金元明清北京糧食供需與消費研究〉,《中國農史》1994年第3期,頁11-21。
    89. 羅侖、范金民,〈清前期蘇松錢糧蠲免述論〉,《中國農史》1991年第2期,頁18-24,48。
    90. 顧誠,〈衛所制度在清代的變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8年第2期,頁15-22。
    六、外文著作
    1. The Grain Tribute System of China (1945-1911), Hinton Harold. C,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second printing, 1970.
    2. 中原晃雄,〈清代大運河ソ侵害現象ズコゆサ─運道ソ側面プベエペ漕運研究вみЬ─〉,《東方□》第29輯,昭和40年2月,頁56-67。
    3. 星斌夫,〈清代漕運ソ運□ズコゆサ〉,《史□雜誌》第65編第10號,昭和30年10月,頁1-27。
    4. 星斌夫,〈明•清□代漕糧輸送制メ比較ウサ〉,《明清時代社□□□史ソ研究》,□書刊行□,1989年4月,頁66-8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67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2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