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597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84664      線上人數 : 93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5977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977


    題名: 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
    A Study of the Late Ming Shih-shuo Form
    作者: 官廷森
    Kuan, T`ing-sen
    貢獻者: 羅宗濤
    Luo, Tsung-t`ao
    官廷森
    Kuan, T`ing-sen
    關鍵詞: 世說體
    晚明

    風流

    清言
    Shih-shuo form
    Late Ming
    Purity
    Manner
    Deportment
    Pure Words/Language
    日期: 1998
    上傳時間: 2016-04-22 11:20:39 (UTC+8)
    摘要:   《世說新語》在晚明時期(嘉靖至清初)造成空前之盛況,受到士人相當的重視與喜愛。就目前所知而言,單是《世說新語》原作的刻本,便至少有十八種。而《世說新語》之續作、仿作(世說體著作),更高達三十餘部之多;其中《世說新語補》一書,又有九種以上不同的版本。此外,嘗對《世說新語》原作、續作、仿作進行注釋、評點者,亦有十三家左右。至於為其撰作序、跋的文人,更是不勝枚舉、無從計數,甚至有一人撰作兩篇者。如此之盛況,乃歷代所絕無僅有。由此可知,《世說新語》在晚明確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所謂季世,大抵均有若干類似之時代現象與特質。惟魏晉與晚明二者,實有更多相通之處。晚明文人便已自覺此點,如王宇〈清紀序〉論季世,即獨舉漢末魏晉與晚明對映。而晚明世說體著作乃至清言小品之蔚盛,更證明魏晉與晚明之關聯。因此,若以《世說新語》與魏晉時期的部分特質,觀照晚明之文學、思想、文化等現象,當不無所得。則晚明世說體著作,實頗值得吾人注意。
    然而,現今對晚明時期的探討,不論是文學理論或士人風氣,皆鮮少觸及晚明世說體著作。晚明性靈思潮之興起,固與王陽明心學(王學泰州學派)之啟發及前、後七子擬古風氣之刺激有關,然其為何以此種面貌呈現?晚明文人為何以率真任性為處世準則?他們心中的理想人物典型又是哪些?而「清言」作品何以大盛於晚明?凡此問題,皆可自晚明世說體著作獲得啟發。事實上,晚明時期大量世說體著作的出現,即意味著《世說新語》與魏晉名士對當日文人而言,確實有特殊之意義。魏晉對晚明的影響,不僅是在文學審美興趣方面,士人思想風尚方面的影響,恐怕才是更為重大的。
    在研究方向上,本文著重於魏晉與晚明彼此關係之探討,透過《世說新語》與晚明世說體著作的對照、比較,呈顯出晚明世說體著作的特色,並進一步反映出晚明時期之士人風尚與文學興趣。本文第二章探討晚明世說體著作之興起背景與原因;第三章分析晚明世說體著作之形式體制;第四章則自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聰慧、賢媛等向度,論述晚明思想風尚及文學現象。希冀藉由對晚明世說體著作的研究,能發掘出其於晚明文學、思想、文化史中的意義與價值,並進而對整個晚明學術思潮、士人風尚及文學理論,有更為深刻的了解與掌握。

    第一章 緒言 1
    第二章 晚明世說體著作之興起 7
    第一節 魏晉風流之企羨 7
    第二節 短文小說之好尚 10
    第三節 知名文士之推動 12
    第三章 晚明世說體著作之體制 17
    第一節 門類篇目 20
    第二節 注文、小序、按語 27
    第四章 晚明世說體著作之內容 47
    第一節 德行 48
    一、道德教化之編撰理念 54
    二、細大不捐之選材標準 58
    第二節 言語 68
    一、清 71
    (一)清之內涵 72
    1、清與汙濁 72
    2、清與雅俗 76
    3、清與玄虛 81
    4、清與風流 83
    (二)晚明之清 88
    1、名士風流之清 92
    2、山林隱逸之清 97
    (三)晚明世說體著作與晚明清言之關係 100
    1、清言名義 101
    2、清言形式 102
    二、韻 112
    (一)以疵為美 115
    (二)多情率真 119
    (三)任達放誕 123
    (四)嗜酒耽色 127
    第三節 政事 135
    一、廣任才智之士 138
    二、措意民生經濟 148
    三、加強國防邊政 158
    第四節 文學 160
    一、文學詞章 162
    (一)詞義兼備、文質彬彬 162
    (二)文發於意見、詩本乎性情 164
    (三)嚮慕魏晉詩文風韻 167
    (四)推尊白居易、蘇軾 169
    二、玄學佛理 172
    三、博學多識 179
    第五節 智慧 185
    一、智 185
    二、慧 196
    第六節 賢媛 202
    第五章 結語 213
    參考書目 225
    During the Late Ming, the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Shih-shuo hsin yu) reached unprecedented heights in popularity; it was held in highest esteem by the era`s scholars. Based on what we know now, there were
    at least 18 versions of the original printed edition of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 Supplements and imitations of it numbered more than 30; among them, Addendum to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had more than 9 different editions. Further, in comparisons of the original, supplements, and imitations, we find there are about 13 commentators and annotators. The number of scholars who wrote prefaces and colophons is too
    great to cite; in fact there was even one who wrote two. Such a profusion of interest was ra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t is because of this fact we can see what an important role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played in the Late M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study of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Wei Chin period and the Late Ming. B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with the Late Ming Shih-shuo form,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ter are revealed as well as the tastes and literary interests of Late Ming scholars. Chapter 2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and causes for the rise in the Late Ming Shih-shuo form. Chapter 3 analyzes the structure and style of Late Ming Shih-shuo form. Chapter 4 discusses Late Ming trends in thought and literary imagery from several points of view: moral conduct, language, politics, literature, etc. Through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hopes to flesh 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Late Ming Shih-shuo form on the literature, thought, and culture of that era and als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Late Ming academic trends, scholar`s proclivities, and literary theory.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p. 1
    Chapter Two: The Rise of Late Ming Shih-shuo Form p. 7
    Part One: Admiration of the Wei Chin Style p. 7
    Part Two: Affection for Short Stories p. 10
    Part Three: Promotion by Famous Scholars p. 12
    Chapter Three: The Structure of the Late Ming Shih-shuo Form p. 17
    Part One: Categories of Titles p. 20
    Part Two: Annotations, "Little" Prefaces, and Editorial Comments p.27
    Chapter Four: Content of the Late Ming Shih-shuo Form p. 47
    Part One: Moral Conduct p. 48
    Section One: Theory of Compositions of Ethical Instruction p. 54
    Section Two: The "Nothing Too Large or Small" Standard of Selecting Material p. 58
    Part Two: Language p. 68
    Section One: Purity p. 71
    a. The Meaning of Purity p. 72
    1. The Pure and The Polluted p. 72
    2. The Pure and The Refined and Vulgar p. 76
    3. The Pure and The Mysterious p. 81
    4. The Pure and Matters of Style p. 83
    b. The Late Ming`s "Purity" p. 88
    1. The Purity of the Rich and Famous p. 92
    2. The Purity of the Recluse p. 97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te Ming Shih-shuo Form and the Pure Language of the Er p. 100
    1. The Meaning of Pure Language p. 101
    2. The Form of Pure Language p. 102
    Section Two: Deportment p. 112
    a. The Flawed As Beautiful p. 115
    b. Great Emotion and Candor p. 119
    c. Unrestrained and Rash p. 123
    d. Indulgence in Wine and Women p. 127
    Part Three: Political Matters p. 135
    Section One: Broad Employment of Men of Intelligence p. 138
    Section Two: Attentitiveness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p. 148
    Section Three: Strengthen National Defense in Border
    Adminstrations p. 158
    Part Four: Literature p. 160
    Section One: Literary Works p. 162
    a. If the Words and Meaning are In Accord, the Literature`s Quality Will Be Elegant p. 162
    b. Prose Comes From Ideas, Poetry From Disposition p. 164
    c. Admiration of Wei Chin Literature`s Charms p.167
    d. Promotion of Pai Chu-yi and Su Shih p. 169
    Section Two: Metaphysics and Buddhism p. 172
    Section Three: Erudition p. 179
    Part Five: Perfect Wisdom p. 185
    Section One: Knowledge p. 185
    Section Two: Intelligence p. 196
    Part Six: Talented Women p. 202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p. 213
    Bibliography p.225
    參考文獻: 一、古籍
    《論語》 何晏集解 邢昺疏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孟子》 趙岐注 孫奭疏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說文解字注》 許慎著 段玉裁注
    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3
    《漢書》 班固
    臺北:鼎文書局,1975
    《後漢書》 范曄
    臺北:鼎文書局,1975
    《三國志》 陳壽
    臺北:鼎文書局,1975
    《晉書》 房玄齡等
    臺北:鼎文書局,1975
    《梁書》 姚思廉
    臺北:鼎文書局,1975
    《明史稿》 王鴻緒
    永和:文海出版社,1985
    《明史》 張廷玉等
    臺北:鼎文書局,1975
    《明史紀事本末》 谷應泰
    臺北:三民書局,1969
    《明實錄類纂》 李國祥 楊昶主編
    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陶庵夢憶》 張岱
    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4
    《天下郡國利病書》 顧炎武
    臺北:世界書局,1979
    《鄭堂讀書記》 周中孚
    臺北:世界書局,1960
    《四庫全書總目》 紀昀等
    北京:中華書局,1995
    《中國叢書綜錄》 上海圖書館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文史通義校注》 章學誠著 葉瑛校注
    臺北:里仁書局,1984
    《讀通鑑論》 王夫之
    臺北:世界書局,1973
    《莊子集釋》 郭慶藩
    臺北:華正書局,1991
    《呻吟語》 呂坤
    新店:志一出版社,1994
    《人物志》 劉卲 《四部備要》本
    臺北:中華書局,1966
    《原抄本日知錄》 顧炎武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安得長者言》 陳繼儒 《寶顏堂秘笈》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四友齋叢說》 何良俊
    北京:中華書局,1997
    《娑羅館清言》 屠隆 《寶顏堂秘笈》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續娑羅館清言》 屠隆 《寶顏堂秘笈》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木几冗談》 彭汝讓 《寶顏堂秘笈》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醉古堂劍掃》 陸紹珩
    臺北:老古文化出版社,1995
    《五雜俎》 謝肇淛
    臺北:偉文出版社,1977
    《菜根譚》 洪應明
    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1
    《幽夢影》 張潮
    臺北:西南圖書,1980
    《初潭集》 李贄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2
    《霞外麈談》 周應治 《筆記小說大觀》本
    臺北:新興書局,1984
    《焦氏類林》 焦竑 明萬曆間秣陵王元貞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
    《焦氏類林》 焦竑 《粵雅堂叢書》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智品》 樊玉衡 明萬曆甲寅(四十二年)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
    《智囊全集》 馮夢龍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古今譚概》 馮夢龍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學古適用篇》 呂純如 明崇禎間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
    《舌華錄》 曹臣 《舌華錄》、《明語林》合訂本
    合肥:黃山書社,1996
    《十可篇》 馬嘉松 明崇禎間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
    《益智編》 孫能傳 據清光緒刻本影印
    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0
    《世說新語箋疏》 余嘉錫
    臺北:華正書局,1989
    《朝野僉載》 張鷟 《寶顏堂秘笈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大唐新語》 劉肅 明萬曆三十七年俞安期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
    《續世說》 孔平仲 《筆記小說大觀》本
    臺北:新興書局,1977
    《南北史續世說》 李垕 明萬曆三十七年俞安期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
    《何氏語林》 何良俊 《筆記小說大觀》影印《四庫全書》本
    臺北:新興書局,1984
    《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 王世貞 日本元祿七年(康熙三年)刊本
    臺北:廣文書局,1980
    《西山日記》 丁元薦 《涵芬樓秘笈》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
    《玉堂叢語》 焦竑
    北京:中華書局,1981
    《賢奕編》 劉元卿 《寶顏堂秘笈》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皇明世說新語》 李紹文 《明代傳記叢刊》本
    臺北:明文書局,1991
    《太平清話》 陳繼儒 《寶顏堂秘笈》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歸有園麈談》 徐學謨 《寶顏堂秘笈》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清言》 鄭仲夔 《經世捷錄》明崇禎間原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
    《玉劍尊聞》 梁維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語林》 吳肅公 《舌華錄》、《明語林》合訂本
    合肥:黃山書社,1996
    《今世說》 王□ 《清代傳記叢刊》本
    臺北:明文書局,1985
    《耳新》 鄭仲夔 《經世捷錄》明崇禎間原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
    《雋區》 鄭仲夔 《經世捷錄》明崇禎間原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
    《芙蓉鏡寓言》 江東偉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快園道古》 張岱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南吳舊話錄》 李延□ 據清光緒刻本影印
    北京:中華書店,1915
    《兒世說》 趙瑜 《續說郛》本
    臺北:新興書局,1964
    《情史》 馮夢龍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二刻拍案驚奇》 凌濛初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4
    《女俠傳》 鄒之麟 《續說郛》本
    臺北:新興書局,1964
    《嵇康集校注》 載明揚校注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湯顯祖集》 湯顯祖
    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
    《焚書》 李贄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白榆集》 屠隆
    臺北:偉文出版社,1977
    《王季重雜著》 王思任
    臺北:偉文出版社,1977
    《白蘇齋類集》 袁宗道
    臺北:偉文出版社,1976
    《袁中郎全集》 袁宏道
    臺北:偉文出版社,1976
    《袁宏道集箋校》 錢伯城箋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珂雪齋前集》 袁中道
    臺北:偉文出版社,1976
    《文選》 蕭統編 李善注
    臺北:華正書局,1984
    《文心雕龍注》 劉勰著 范文瀾注
    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3
    二、近人著作
    1、書籍
    《中國文學批評史》 郭紹虞
    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東漢士風及其轉變》 張蓓蓓先生
    臺灣大學《文史叢刊》第七十一冊,1985
    《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 周質平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清小品》 陳萬益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
    《晚明性靈小品研究》 曹淑娟
    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魏晉思想與談風》 何啟民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中古學術論略》 張蓓蓓先生
    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世說新語研究》 王能憲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中國文學批評史》 王運熙 顧易生
    臺北:五南出版社,1991
    《明代傳記叢刊》 周駿富輯
    臺北:明文書局,1991
    《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 陳萬益
    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魏晉清談》 唐翼明先生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 魯迅
    臺北:里仁書局,1992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 國家圖書館編
    臺北:國家圖書館,1993
    《晚明士風與文學》 夏咸淳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晚明文學新探》 馬美信
    中壢:聖環圖書公司,1994
    《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 黃保真 成復旺 蔡鍾翔
    臺北:洪業文化公司,1994
    《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 吳兆路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中國筆記小說史》 陳文新
    新店:志一書局,1995
    《國史大綱》 錢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雅風美俗之魏晉清玄》 李春青
    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
    《中國筆記小說史》 吳禮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明史新編》 楊國楨 陳支平
    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
    《明清啟蒙學術流變》 蕭□父 許蘇民
    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雅風美俗之明人奇情》 郭英德 過常寶
    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 牛建強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2、論文
    《泰州學派對晚明文學風氣的影響》 周志文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漢晉人物品鑑研究》 張蓓蓓先生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
    《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 陳萬益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皇明世說新語》 陳永瑢
    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 梅家玲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從晚明世說體著作的流行論張岱的快園道古》 蔡麗玲
    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中華學苑——晚明小品專輯》 耿湘沅等
    政治大學中文系,1996
    《何氏語林研究》 戴佳琪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魏晉與明清文人生活與思想之比較〉 余英時講 吳齊仁整理
    《中國時報》第八版,1985.6.24─2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5151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26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306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