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92285      Online Users : 95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597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974


    Title: 施叔青小說研究
    Authors: 魏文瑜
    Contributors: 許俊雅
    魏文瑜
    Keywords: 施叔青
    現代小說
    香港三部曲
    現代主義
    Date: 1998
    Issue Date: 2016-04-22 11:20:33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以施叔青的文學實踐(1961~1997), 來觀察一個小說家的發展和改變,從她創作的階段性表現特徵和關懷重心,實可掌握其生命道路的遷徙軌跡,以及勾勒出一清晰的時代演變圖像。為了更清楚地呈現施叔青小說各階段的表現,筆者採取將她的文學歷程加以分期,並逐一做一截面的分析。
    在論文架構上,本論文從施叔青的文學啟蒙與寫作歷程為起點,探討作家個人的生活經歷與文學活動之間的關係。其中特別拈出兩個重點來進行討論:一是施叔青生長的故鄉鹿港對她創作所造成的影響,檢視鹿港的成長記憶是如何形成她作品中詭異、神祕的氛圍;繼之論述現代主義對思潮對施叔青創作理念的啟發。
    至於施叔青創作的三個階段,則呈顯出不同的風格。在最初的創作階段□,我們發現施叔青小說的內容主要集中表現個人的心理風暴,及渲洩年輕生命的騷動,她嘗試以女性的視野來探討性壓抑的問題,凸顯傳統文化力量對人性的壓制,同時她也思考「人」存在普遍的處境,藉用小說的形式來探尋生命的真實本相,這都顯示了她此刻的創作實深受了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心理分析的影響。而就這一階段的作品風格來看,施叔青雖借重的是鄉土題材,可是小說的敘述模式卻充滿了現代主義美學的前衛色彩。她「堆積木似的」創作方式,使她的小說表現出「夢及驚詫」的色彩,卻也成就了以變異來顛覆父權理性思維的女性書寫策略。
    在第二個階段□,施叔青的創作題材和風格起了不小的變化,這和當時的文學氛圍有著極大的關聯。七○年代,台灣國際政治地位迭遭挫敗,因此激發了知識分子民族意識的高漲,連帶地整個文學主流也開始回歸現實主義、回歸鄉土。觀諸施叔青在這個階段的作品,不但在內容上,由早期心理層面的思索擴展到社會文化認同及鄉土救贖方面,在小說的風格上,也捨棄了以前那種誇張地營造「陰森鬼魅」的氣氛的現代主義表現手法,而呈現出樸實平穩的特色。另外,施叔青的婚戀小說雖寥寥幾篇,但是她表現出的新女性主義的傾向是頗為鮮明的,她不但對父權宰制下的女性處境備加留意,對傳統婚姻與性別角色扮演也提出強烈質疑,展現出女性自覺意識。
    第三個階段進入施叔青以香港為背景的小說。在「香港故事系列」□,我們看到施叔青以「既是局內人╱又是局外人」的眼光來描述香港色彩繽紛的物質文化之景象,寫盡香港紙醉金迷的繽紛嘈雜,以及劫毀將近的末世憂思。小說□的人物,在「惘惘的威脅」中,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聚散無章,浮面的喧嘩只是一層華麗的泡沬,其下卻是無限的荒涼與冷清。到了《維多利亞俱樂部》□,施叔青則有意將視野擴大,嘗試對香港的殖民歷史文化做深入的探討,她不但點出了殖民╱被殖民的微妙歷史關係,也抨擊香港司法制度的不公。到了《香港三部曲》,施叔青則透過一個妓女情史與發達史,使歷史的面貌在以女性為主要象徵的世界□被建構起來。小說□施叔青以女性意象來顯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權力徵逐與角色替換,解構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二元對立的大框架,實有顛覆殖民論述的意味。施叔青《香港三部曲》這部巨構,不僅締造了書寫的奇觀,也展現了相當深刻的文化與政治意涵。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分期界限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大綱
    第二章 施叔青的文學啟蒙與寫作歷程
    第一節 創作的原鄉——鹿港
    第二節 現代主義思潮與施叔青的文學觀
    第三章 現代派的心靈夢魘與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第一節 心靈的夢魘——性、死亡、瘋狂
    一 性心理的呈現
    二 女性書寫
    第二節 生命意義的追尋與探索
    一 存在的孤獨感與荒謬感
    二 小人物的生存困境
    第四章 小說家的社會關懷
    第一節 七○年代的時代變遷與文學典範的興替
    第二節 文化認同與鄉土救贖
    一 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認同問題
    二 鄉土救贖
    第二節 繭裡的女人——變調的愛情與危機四伏的婚姻
    一 父權制度下對婚姻的迷思
    二 女性的「他者性」
    三 女性與情慾
    第五章 所羅門的寶藏:施叔青和她的香港
    第一節 浮城的繁華與失落——有關「香港的故事」系列與「新移民」系

    第二節 殖民地大觀園的衰敗——《維多利亞俱樂部》
    第三節 蝴蝶,我的黃翅蝴蝶——《香港三部曲》
    第六章 結語
    Reference: 參考書目
    說明:本書目依據作者姓氏筆劃排列,同一作者超過二筆
    資料時,則依出版前後編列。
    一、 施叔青著作: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施叔青,《牛鈴聲響》,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
    施叔青,《琉璃瓦》,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6年
    施叔青,《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施叔青,《情探》,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a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b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a
    施叔青,《她的名字叫蝴蝶──香港三部曲之一》,台北,洪範書店,1993年b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香港三部曲之二》,台北,洪範書店,1995年
    施叔青,《寂寞雲園──香港三部曲之三》,台北,洪範書店,1997年a
    施叔青,《回家,真好》,台北,皇冠出版社,1997年b
    二、 專著類: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
    社,1988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5月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等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The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7月
    古繼堂、黎湘萍,《台灣地區文化透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7月
    白少帆、武治純等,《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年12月
    白先勇,《第六根手指》,香港,華漢出版社,1988年
    白先勇,《現文因緣》,台北,現代文學出版社,1991年
    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
    論》(Sexual ╲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
    朱立元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年6月
    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朱耀偉,《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滿、符傳孝合譯,《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學引論、新論》,(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余繩武、劉存寬,《十九世紀的香港》,香港,麒麟書業公司,1994年 呂正惠,《小說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5年7月
    呂俊華,《藝術創作與變態心理》,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佛斯特(E.M.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
    版,1996年5月
    邢國強主編,《華人地區發展經驗與中國前途》,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1988年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5月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5年
    高宣揚主編,《佛洛伊德主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柳鳴九編,《意識流》,北京,中國社科,1989年
    禹燕,《女性人類學──雅典娜一號》,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袁可嘉等編選,《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上、下冊),北京,中國社科,
    1989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1997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公司,1996年11月
    陳慧,《佛洛伊德與文壇》,廣東,花域,1988年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聯經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98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陳憲年,《創作個性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圖書公司,1997年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出版社,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楊澤,《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弦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聯經事業公司出版,1995年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6月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4年
    趙知悌,《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67年
    趙凌河,《中國現代派文學引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黎湘萍,《台灣的憂鬱》,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公司,1994年
    劉登瀚,《台灣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台北,風雲時代,1995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年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第二冊)》,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 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
    譚楚良,《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8月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三、 報紙、期刊、論文類
    小思,<香港故事>,《聯合文學》第94期,1992年8月
    《文學季刊》,1∼10期,1996.10.10~1970.2.15
    《文學雙月刊》,1∼2期,1971.1.15~1971.4.15
    《文季季刊》,1∼3期,1973.8.10~1974.8.10
    王晉民,<施叔青近期小說介紹>,《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7
    年9月,頁259~263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
    聲喧嘩》,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9月,頁223~238
    王德威,<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蹋了>,《聯合文
    學》,100期,1993年2月,頁103~105
    王德威,<殖民世界的性與政治>,《中時晚報》,1995年11月19日
    19版
    王德威,<從傳奇到志怪──評施叔青的《韭菜命的人》>,《聯合文
    學》第五卷第六期,頁194~196
    王德威,<愛慾相煎,纏綿不絕:當代小說的情慾寫作風潮>,《中國
    時報》,1996年2月1日39版
    王德威,<寫不完的香港史>,《聯合報》,1997年8月11日,47版
    白先勇,<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中國現代作家論》,台北,
    聯經,1976年10月出版,頁533~540
    白先勇,<香港傳奇──讀施叔青的「香港的故事」>,《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頁1~8
    聿戈,<我讀「拾掇那些日子」>,《書評書目》19卷,1974年11月,
    頁90~95
    沈冬青,<香江過客半生緣──施叔青和她的香港>,《幼獅文藝》,486期,1994年6月,頁52~58
    李小良,<「我的香港」──施叔青的香港殖民史>,《否想香港》,台
    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頁181~208
    李瑞騰,<施叔青以再出走回歸本土?>,《聯合報》,1998年2月23
    日41版
    林柏燕,<評介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幼獅文藝》33卷1期,1971
    年,頁131~149
    林翠芬,<評施叔青的《琉璃瓦》>,《雲林工專學報》第十期,頁189~202
    林燿德,<歷史的負擔,評《遍山洋紫荊》>,《自由時報》,1996年
    2月3日,34版
    林邊,<歷史的楓城,大家的楓城:評《琉璃瓦》>,《書評書目》,42
    卷,1976年10月,頁71~75
    明月,<外來客眼中的香港人──評施叔青的九篇香港的故事>,《讀
    者良友》第5卷5期,1986年11月,頁70~75
    何欣,<三十年來台灣的小說>,《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
    景出版社,1979年3月
    周伯乃,<西方文藝思潮對我國六十年代藝的影響>,《文訊》,第十
    三期,頁40~42
    周英雄,<九七陰影下的英國殖民地俱樂部>,《聯合文學》,100期,
    頁101
    施淑,<論施叔青早期小說的禁錮與顛覆意識>,《當代文學評論大系 -小說批評卷》,正中書局,1993年,頁397~412
    施淑,<嘆世界:《愫細怨》代序>,收於施叔青《愫細怨》
    南方朔,<寂寞雲園與「家族誌」小說>,《中國時報》,1997年9月
    8日27版
    孫遲,<揭開象徵的面具──施叔青的<安崎坑>評介序曲>,《幼獅
    文藝》32卷12期,1970年,頁253~263
    許南村,<試論施叔青《香港故事系列》>,《自立晚報》,1987年2
    月13日10版
    黃鳳鈴,<與施叔青談閱讀與寫作──騷動與沉潛>,《明道文藝》259
    期,1997年10月,頁16~20
    張小虹,<袓母臉上的大蝙輻:從鹿港到香港>,《從四十年代到九十
    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楊澤主編,時報文化,1994年
    11月,頁183~189
    張小虹,<殖民迷魅──評施叔青的《遍山洋紫荊》>,《中國時報》,
    1996年1月7日43版
    張素貞,<施叔青的<池魚>>,《細讀現代小說》,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頁287~294
    張素貞,<施叔青的<倒放的天梯>>,《細讀現代小說》,東大圖書
    公司,1986年,頁295~303
    梅子,<「騷動不安」的新產物:評施叔青「香港的故事」>,《情探》
    附錄,頁205~222
    尉天驄,<三十年來台灣社會的轉變與文學的發展>,《台灣地區社會
    變遷與文化發展》,1985年10月
    尉天驄,<由飄泊到尋根──工業文明下的台灣新文學>,《中國論壇》
    241期,1985年10月10日
    郭士行,<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中外文學》,第25卷第6
    期,1996年11月,頁55~74
    陳克環,<施叔青的<困>>,《書評書目》,20卷,1974年12月,
    頁10~12
    賀安慰,<慾火焚身的女人──論施叔青的短篇小說>,《台灣當代
    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頁45~60
    彭小妍,<寓言式的後殖民小說>,《中國時報》,1995年11月30日
    42版
    黃碧雲,<在「女性思考」以外找新路向>,《揚眉女子》,博益出版
    有限公司,1987年10月,頁192~197
    黃錦樹,<寂寞雲園──書評>,《中國時報》,1997年7月31日42版
    楊照,<神話的文學,文學的神話>,《聯合文學》10卷7期,頁99~104
    楊照,<末世情緒下的多重時間-再論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聯
    合文學》10卷8期,頁154~161
    楊照,<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千般故事>,《聯合文學》,12卷3期,
    頁150~152
    楊照,<小鎮的夢魘與鬼域──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自由時
    報》,1998年8月16日41版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評論卷》,九歌出版社,1989年5月,頁522~548
    廖炳惠,<近五十年來的台灣小說>,《聯合文學》11卷12期,頁127~147
    廖炳惠,<回歸與從良>,《聯合文學》第12卷第3期,頁148~150
    廖炳惠,<殖民主義與法律:匯評《維多利亞俱樂部》>,《聯合文學》,第12卷3期,頁147~149
    廖炳惠,<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一、二
    >,《中外文學》第24卷第12期,1996年5月
    漢寶德,<琉璃瓦與士瓦──自施叔青的《琉璃瓦》談鄉土藝術的保存
    >,《聯合報》,1976年8月20日12版
    鄭樹森,<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聯合報》,1997年7月2日
    41版
    鄧鴻樹,<當施叔青的水牛遇上歐威爾的大象──複製<射殺大象>的
    《遍山洋紫荊》>,《當代》,1999年1月
    劉登翰,<在兩種文化的衝撞之中:施叔青創作的個案剖析>,《台灣
    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台北,風雲時代,1995
    賴素玲 <施叔青終結《香港三部曲》>,《民生報》,1997年9月11日,34版
    龍應台 <繭□的女人:評施叔青的《愫細怨》>,《龍應台評小說》,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頁52~55
    藍星詩社編 《藍星詩刊》第15號,台北,九歌出版社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515100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26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8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