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85/144472 (79%)
Visitors : 51390680      Online Users : 97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597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970


    Title: 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
    Authors: 蔡淑華
    Contributors: 梅家玲
    蔡淑華
    Keywords: 眷村
    眷村小說
    成長啟蒙小說
    台灣文學
    Date: 1998
    Issue Date: 2016-04-22 11:20:25 (UTC+8)
    Abstract:   眷村,是台灣歷史脈絡下一個相當特殊的時空產物,它不惟標幟著一段戰爭的記憶與身世的懸宕;同時,也以其數十年的真實存在參與了台灣的歷史建構與地理圖繪。而那些生活在台灣大小眷村中的大陸來台人士,尤其是具有軍籍背景的所謂外省人,他們歷經過連綿烽火,在命運時局的撥弄下被迫離鄉背景,輾轉流離到這隅島上「駐足暫居」。他們曾經是如此堅定信念,等著黨、政、軍領導階層帶領著他們打回故鄉,只有那裡才是真正的家園、惟一的祖國。也因此,與「眷村」這一名詞相聯屬的,便往往是一種相當於「後勤」、似戰不戰的半軍事團體生活型態,以及那沉鬱難遣的懷鄉情緒。
    然而時移季往,隨著二十幾年來世界局勢與台灣政經社會環境的迭變,反共復國大業、重回故園家鄉已逐漸成為一則失去實踐效力與意義的歷史過往,取而代之的,是眷村與眷村人在各方面都面臨了切身的衝擊。首先是開放大陸探親後,眷村人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才發現自己在睽違已久的親族眼中,已成了名符其實的台胞;而在生活了數十年的土地上,卻又聽到愈來愈多以「外來者」對其大加指摘的聲音。再者,當本土化漸趨匯為台灣社會與文化論述的主流後,原本偏向於官方立場的眷村逐漸退居邊緣位置,成為所謂弱勢族群的一支。而且由於其身份的特殊性——包括與威權政體的密切關係、以中原漢文化為認同標的的「統派」立場、難以脫盡的菁英心態,以及不認同台灣本土的過客姿態等等——所引致的質疑與批評,都使得眷村與眷村人成為眾多矛頭的焦點。尤其是因應現代化與都市化的腳步,1996年老舊眷村改建方案通過,並且開始逐一施行踐履,眷村被拋擲到時空背後的現實處境,就更得到了進一步的促成,與証實。
    種種曲折轇轕的際遇,從移民第一代延伸到了眷村第二代,而且這些身跨截然不同生活情境與時代氣氛的眷村兒女們,其所經歷的震撼與徬徨,可能尚不亞於父母那一輩的顛沛生涯。形諸文學,這也成為許多眷村出身,或與眷村有一定聯繫的台灣當代作家——如朱天文、朱天心、袁瓊瓊、苦苓、孫瑋芒、張大春、張啟疆、張國立、愛亞、蘇偉貞與蕭颯等人,一個極豐富的創作原料。儘管這些在當今文壇各據其位、各擅其長的作家們,均自有其不同的創作風格與終極關懷;而且眷村小說也大都不是他們筆下最主要的寫作主題,但是或深或淺的眷村生活經驗,以及對於現實社會有了較深切的接觸後,由於其眷村背景而屆臨到的相近思維衝擊與遭遇,卻在他們的創作中,留下了一些值得探討的空間。
    此論文即是以一種回顧的心態,為這一漸漸式微的特殊文學類別作一全面而較深入的研究。此外,綜觀上述幾位重要的眷村小說家,在近幾年來都成為影響台灣文學生態甚深的創作者,甚至帶動了一些不同層面與風格主題的潮流。以此回溯,共同的眷村經驗,究竟在他們的創作歷程中起著什麼樣的影響;而他們彼此之間,對於本身的族群身份又有何不同的情感抒發與思考取向,便成為一個頗值得尋繹的問題。更進一步言,眷村帶著本身特殊的體制結構與族群文化,介入了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歷史建構,並且影響甚深。而其所糾結纏祟的種種歷史因緣與政治情境,形諸文學,便使得眷村小說可預見的,要面臨來自各種不同聲音的詮釋,無論是就文學外緣或內部的、意識型態或非意識型態的。就這個角度言,無論是眷村、眷村小說或眷村小說家,其實都參與了台灣的歷史打造工程。甚至可以說,從其在台灣史上的階段性流變,得以具體而微的觀照出整個時代環境的發展過程。而在這過程中,眷村小說與小說家是以何種姿態介入?他們又與外界形成什麼樣的對話空間?這都是此論文意圖加以勾勒爬梳的複雜文學脈絡,也是筆者自我期許能夠盡力釐析與建構的終極研究目的。

           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 ………………………………………… 1
    第二節 研究現況考察 …………………………………………………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 11
    第二章 眷村的形成建構與文化情境 …………………………… 17
    第一節 似戰不戰,非軍非民——眷村的形成建構 ………………… 17
    第二節 想像前身——眷村的文化認同 ……………………………… 20
    第三節 城邦裡的中原過客——眷村的生活情境 …………………… 26
    第三章 眷村小說的成長啟蒙與現實意識 ……………………… 35
    第一節 清新如花露的成長——眷村小說的童騃記憶 ……………… 35
    第二節 走出伊甸園——眷村小說的掙扎轉折 ……………………… 41
    第三節 竹籬笆在台灣——眷村小說的社會關懷 …………………… 46
    第四章 眷村小說的國家想像與族群自覺 ……………………… 53
    第一節 告別前朝舊事——自由化與本土化的時代變局 …………… 53
    第二節 陸沉□□——眷村小說的國家想像 ………………………… 61
    第三節 漂流之島——眷村小說的族群自覺 ………………………… 74
    第五章 眷村小說的相關議題 ………………………………………85
    第一節 去聖邈遠,寶變為石——眷村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意識 …85
    第二節 陽性注視下的陰性靈魂——眷村小說的性別議題 ………… 99
    第三節 神話的瓦解——眷村小說的政治訴求 ……………………… 113
    第六章 結語:眷村小說的時代消長 …………………………… 123
    參考書目 ………………………………………………………………… 129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眷村小說作品
    朱天文 《傳說》,台北:三三書坊,1981。
    《小畢的故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12。
    (台北:三三書坊,1983)
    《最想念的季節》,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01。
    (台北:三三書坊,1984)
    《炎夏之都》,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07。
    (台北:時報出版社,1987)
    《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09。
    (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荒人手記》,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03。
    (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
    《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10。
    朱天心 《方舟上的日子》,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12。
    (台北:言心出版社,1977)
    《未了》,中篇小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時移事往》,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05。
    (台北:三三書坊,1989)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01〉。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
    《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05。
    袁瓊瓊 《滄桑》,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
    《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02。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
    苦 苓 《外省故鄉》,台北:希代出版社,1993/09。
    (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
    孫瑋芒 《憂鬱與狂熱》,台北:三民書局,1976。
    《龍門之前》,台北:九歌出版社,1977/11。
    《卡門在台灣》,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03。
    (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
    張大春 《雞翎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09。
    (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
    《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05。
    (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
    《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11。
    《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09。
    張啟疆 《消失的□□——張啟疆的眷村小說》,台北:九歌出版
    社,1997/01。(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
    張國立 《小五的時代》,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06。
    愛 亞 《曾經》,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
    蘇偉貞 《陪他一段》,台北:洪範出版社,1996/11。
    (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
    《有緣千里》,台北:洪範出版社,1992/07。
    (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
    《舊愛》,台北:洪範出版社,1991/02。
    (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
    《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06。
    (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沉默之島》,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11。
    《封閉的島嶼——得獎小說選》,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6/10。
    〈倒影小維〉,刊於《中外文學》25卷11期,1997/04。
    〈老爸關雲短〉,刊於《聯合文學》總160期,1998/02。
    蕭 颯 《如夢令》,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07。
    《少年阿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05。
    《走過從前》,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01。
    《單身薏惠》,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03。
    二、眷村散文作品
    朱天文 〈春衫行〉,收於氏著《淡江記》,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6/12。(台北:三三書坊,1979)
    〈我歌月徘徊〉,收於氏著《淡江記》,台北:遠流出版
    社,1996/12。(台北:三三書坊,1979)
    朱天心 〈夏日煙雲〉,收於氏著《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台北:
    時報出版社,1994/02。
    〈去聖邈遠,寶變為石〉,收於楊澤主編《從四0年代到
    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時報出版社,1994/11。
    夷 青選編 《我從眷村來》,台北:希代出版社,1986。
    苦 苓 〈籍貫〉,收於氏著《外省故鄉》,台北:希代出版社,
    1993/09。(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
    〈想我眷村的弟兄們〉,收於氏著《外省故鄉》,台北:
    希代出版社,1993/09。(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
    張大春 〈眷村子弟江湖老〉,刊於《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1990/12/29。
    〈遼寧街116巷〉,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91/09/13。
    張啟疆 〈鴻源群眾心理學〉,刊於《自立早報.副刊》,1990/01/13。
    〈烽火下的遺腹子〉,刊於《自立晚報.副刊》,1991/01/15。
    孫瑋芒 〈湍流不息〉,刊於《聯合報.副刊》,1991/02/21。
    蘇偉貞 《歲月的聲音》,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07。(台北:
    洪範出版,1984)
    〈回到我兄弟身邊〉,收於氏著《單人旅行》,台北:聯
    合文學出版社,1999/02。
    三、非眷村作品
    白先勇 《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04。
    朱天文 《淡江記》,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12。
    (台北:三三書坊,1979)
    朱天心 《我記得…》,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07。
    胡蘭成 《中國文學史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台北:三三書坊,1980)
    張大春 《撒謊的信徒》,台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03。
    張愛玲 《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08。
    (台北:皇冠出版社,1968)
    四、眷村小說相關研究
    王德威 〈以愛欲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試讀蘇偉貞
    的小說〉,收於蘇偉貞《封閉的島嶼——得獎小說選》,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10。
    李有成 〈眷村的童騃時代〉,收於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
    聯經出版社,1997/06。
    何春蕤 〈方舟之外——論朱天心的近期寫作〉,收於楊澤編《從
    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11。
    邱貴芬 〈想我放逐的兄弟(姐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
    作家朱天心〉,刊於《中外文學》22卷3期,1993/08。
    〈「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刊於《中外
    外文學》25卷21期,1996/07。
    吳忻怡 《「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孫中興指
    導,1996。
    〈昨日的喧嘩今安在?——從《小五的時代》談眷村少年
    及其相關之文學書寫〉,刊於《聯合文學》12卷11期,
    1996/09。
    吳達芸 〈戰爭記憶再見——評張啟疆「消失的□□」》,刊於《聯
    合文學》13卷5期,1993/07。
    胡衍南 〈捨棄原鄉鄉愁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
    創作〉,刊於《台灣文學觀察雜誌》7期,1993/06。
    梅家玲 〈八、九0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
    收於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
    出版社,1998/12。
    陳義芝 〈悲憫撼人,為一個時代作結〉,收於蘇偉貞《離開同方》,
    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06。
    張大春 〈曖昧、轇轕的眷村傳奇〉,收於蘇偉貞《離開同方》,
    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06。
    黃錦樹 〈被都市化遺棄的眷村:台灣——從朱天心新作「想我眷
    村的兄弟們」談起〉,刊於《海峽評論》18期,1992/06。
    齊邦媛 〈眷村文學——鄉愁的繼承與捨棄〉,收於氏著《霧漸漸
    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版社,
    1998/10。
    〈鄉、愁俱逝的眷村——張啟疆《消失的□□》往前看〉,
    收於氏著《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
    北:九歌出版社,1998/10。
    五、眷村相關研究
    李廣均 〈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
    的境況分析〉,刊於《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3期,
    1996/05。
    尚道明 《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
    究》,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茂桂、
    胡台麗指導,1995。
    張大春 〈引刀逞一快,誰負少年頭?——眷村子弟犯罪行為的軍
    政淵源〉,刊於《新新聞週刊》,1990/12/31-1991/01/06。
    張瑞珊 《台灣軍眷村的社區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台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亦園指導,1980/07。
    黃宣範 〈眷村的「台灣人」經驗〉,刊於《台灣風物》43卷2
    期,1993/06。
    鄭凱中 《「台生」外省人的國家認同與族群想像:以新黨支持者
    和「台獨會」為參考團體》,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張茂桂指導,1996。
    趙剛、侯念祖 〈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父權體制及論述下的眷
    村女性〉,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期,1995/06。
    潘國正編 《竹籬笆的長影——眷村爸爸媽媽口述歷史》,新竹: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06。
    潘國正等著 《新竹市眷村田野報告書》,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
    心,1997/06。
    羅於陵 《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台灣大學建築與城
    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夏鑄九指導,1991/06。
    六、其它
    (一)眷村小說家研究
    王德威 〈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收於朱天文《花憶
    前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10。
    〈老靈魂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收於朱天心《古
    都》,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05。
    朱天文、蘇偉貞發言;呂文翠、胡蘊玉、王妙如記錄整理 〈情慾
    寫作——身體像一件優秀的漆器〉,收於楊澤編《縱浪
    談》,台北:時報出版社,1996/11。
    朱雙一 〈語言陷阱的覆顛——張大春論〉,刊於《聯合文學》11
    卷8期,1995/06。
    呂正惠 〈不由自主的小說家——論朱天心的四篇「政治小說」〉,
    收於氏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
    社,1995/07。
    〈怎麼樣的「後現代」——評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
    們》〉,收於氏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
    文學出版社,1995/07。
    邱貴芬 〈訪談——朱天心〉,收於氏著《(不)同國女人聒躁——
    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8/03。
    季 季 〈站在冷靜的高處——與蕭颯談生活與寫作〉,收於蕭颯
    《走過從前》,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01。
    袁瓊瓊 〈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收於蘇偉貞《封閉的島嶼——
    得獎小說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10,
    張大春 〈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收於朱天
    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01。
    張誦聖作;高志仁、黃素卿譯 〈朱天文與台灣文學及文化的新動
    向〉,刊於《中外文學》22卷10期,1994/03。
    張誦聖作;古佳艷譯 〈袁瓊瓊與八0年代台灣女作家的「張愛玲
    熱」〉,刊於《中外文學》23卷8期,1995/01。
    張誦聖 〈評蘇偉貞〈倒影小維〉——兼及前作《沈默之島》〉,
    刊於《中外文學》25卷11期,1997/04。
    〈絕望的反射——評朱天心的《古都》〉,刊於《聯合
    文學》總154期,1997/08。
    梅家玲 〈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
    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刊於《聯合文學》11卷4
    期,1995/02。
    〈記憶的追尋之旅——評《古都》〉,刊於《中國時報.
    開卷周報》,1997/06/12
    陳芳明 〈當後殖民遇到後現代——誤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
    刊於《中外文學》25卷4期,1996/09
    陳超明 〈「自我」與「時代」的衝突——論《小五的時代》〉,
    收於張國立《小五的時代》,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6/06。
    黃錦樹 〈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收於朱
    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10。
    〈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收於朱天
    心《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05。
    楊 照 〈青春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讀大頭春的《我妹妹》〉,
    收於張大春《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11。
    〈浪漫滅絕的轉折——評《我記得……》〉,收於氏著《文
    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
    合文學出版社,1996/03。
    〈兩尾逡巡洄游的魚——我所知道的朱天心〉,收於氏著
    《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
    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03。
    詹宏志 〈一種老去的聲音——讀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
    收於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6/09。
    詹宏志、朱天文、蘇偉貞發言;鍾雲記錄整理 〈在孤獨的月夜裡
    歌唱——時報百萬小說獎《荒人手記》、《沉默之島》
    新書發表會座談記要〉,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94/11/19-20。
    劉亮雅 〈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
    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刊於《中外文學》24
    卷1期,1995/06。
    劉叔慧 《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淡江大學中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施淑女指導,1995/06。
    賴素鈴 〈世紀訪談——朱天心.不願噤聲的老靈魂〉,刊於《民
    生報.讀書周刊》,1999/04/08。
    (二)文類、文學史與文學理論研究
    王德威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
    版,1996/06。
    〈里程碑下的沉思——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性與歷史
    感〉,收於氏著《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
    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09。
    王建元作;張錦忠譯 〈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
    與啟蒙小說嬗變〉,刊於《中外文學》23卷11期,1995/04。
    李永熾 〈從啟蒙到啟蒙〉,刊於《當代》76期,1996/05。
    呂正惠 《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05。
    《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5/07。
    林芳玫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01。
    林燿德 〈小說迷宮中的政治迴路——「八0年代台灣政治小說」
    的內涵與相關課題〉,收於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
    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07。
    何金蘭 《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08。
    邱貴芬 〈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收於氏著
    《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
    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7/09
    陳芳明 〈戰後台灣大河小說的起源——以吳濁流的自傳性作品為
    中心〉,收於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
    北:聯經出版社,1998/12。
    陳長房 〈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刊於《幼獅文藝》
    80卷6期,1994/12。
    陳昭瑛 《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04。
    陳義芝主編 《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12。
    梅家玲 〈五0年代國家論述╱文藝創作中的「家國想像」——以
    陳紀瀅反共小說為例的探討〉,「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
    四0-六0年代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1998/01/02-03。
    張文智 《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06。
    張漢良 〈何謂文類?〉,收於氏著《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
    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02。
    張靜二 〈中西比較文學中的文類學研究——兼論文類移植的問
    題〉,刊於《中外文學》19卷11期,1991/04。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91/03。
    傅偉勳 《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4/02。
    楊 照 〈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
    向〉,收於氏著《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04
    廖咸浩 〈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台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分」
    的轉變〉,收於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07。
    〈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刊於《幼
    獅文藝》83卷7期,1996/07。
    齊邦媛 《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07。
    《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
    版社,1998/10。
    蔡詩萍 《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10。
    鄭明娳 《現代散文類型論.序》,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
    Immanuel Kant(康德)作;吳宗寶譯 〈何謂啟蒙答客問〉,刊
    於《當代》76期,1996/05。
    Terry Eagleton(伊格頓)作;吳新發譯 《文學理論導讀》,台北:
    書林出版社,1995/12
    (三)國家認同與族群意識研究
    王甫昌 〈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0年代台灣的
    族群政治〉,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期,1998/07。
    王明珂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公
    司,1997。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刊於《當代》91期,1993/11。
    〈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收於
    《「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06。
    〈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刊於《歷史月刊》105
    期,1996/10。
    江宜樺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公
    司,1998/05。
    〈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刊於《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29期,1998/03。
    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 《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
    文化公司,1995。
    施正峰 《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
    衛出版社,1998/07。
    吳永毅、馮建三、成令方、曾雁鳴、傅大為、郭文亮、趙剛 〈假
    台灣人專輯——筆談〉,刊於《島嶼邊緣》2卷4期,
    1993/07。
    馬 森 〈「台灣文學」中的中國結與台灣結〉,刊於《聯合文學》
    8卷5期,1992/03。
    許經田 〈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刊於《中外文學》21
    卷2期,1992/07。
    郭菀玲、關弘征、謝樹寬 〈混聲合唱——台灣各族裔作家對談紀
    實〉,刊於《中外文學》21卷7期,1992/12。
    張茂桂等著 《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05。
    黃宣範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
    北:文鶴出版社,1993。
    黃國昌 《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12。
    葛永光 《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
    戰》,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楊聰榮 《文化建構與國家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
    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奕麟指導,1992/07。
    簡炯仁 《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08。
    盧建榮 《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9/02。
    Benedict Anderson(安德森)作;吳叡人譯 《想像的共同體:民
    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04。
    Ernest Renant(雷南)作;李紀舍譯 〈何謂國家?〉,刊於《中
    外文學》24卷6期,1995/11。
    Eric Hobsbawm(霍布斯邦)作;李金梅譯 《民族與民族主義》,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02。
    Lewis A Coser(柯塞)作;邱澎生譯 〈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
    刊於《當代》91期,1993/11 。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and Extended
    ed. London: Verso,1991
    .
    (四)台灣當代政治、經濟與社會研究
    王振寰 〈台灣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卷1期,1989。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 《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人發展》,台
    北:聯經出版社,1985。
    江炳倫 《挑戰與回應——民國七0年代台灣的鉅變》,台北:自
    由基金會發行,1993/05。
    李筱峰 《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
    陳其南 《關鍵年代的台灣——國體、法治與農政》,台北:允晨
    文化出版社,1988/10。
    彭懷恩 《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8/05。
    蕭新煌編 《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9/0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5151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25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1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