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545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1081802      在线人数 : 9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545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454


    题名: 《孔子家語》研究
    作者: 姜贊洙
    贡献者: 呂凱
    姜贊洙
    关键词: 孔子
    家語
    王肅
    日期: 2000
    上传时间: 2016-04-18 16:30:07 (UTC+8)
    摘要: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孔子家語》著錄考述
    第一節 《孔子家語》的名稱
    第二節 《孔子家語》的流傳與版本
    壹、《孔子家語》的流傳
    貳、《孔子家語》的主要版本
    第三節 《孔子家語》的篇目
    第四節 《孔子家語》與王肅注
    壹、追求學術上優越的地位—以「義理」難「讖緯」
    貳、社會環境之原因—孔子「禮教」之需求
    參、王肅為孔氏家書而整理作注
    第三章 《孔子家語》的定位問題探討
    第一節 《孔子家語》其書的定位問題
    壹、歷來對《孔子家語》真偽問題的爭議
    貳、《孔子家語》與先秦魏晉之間的「襲引」關係
    參、《孔子家語》中出現之用詞問題
    肆、據梁啟超辨偽方法以考察《孔子家語》
    伍、《孔子家語》思想中的義涵
    第二節 《孔子家語》與出土文物
    壹、《儒家者言》釋文與《孔子家語》對照
    貳、 阜陽漢簡與《孔子家語》
    第四章 《孔子家語》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政治思想背景
    壹、 「無為而治」的理想政治
    貳、 「戒慎小心」的處世哲學
    第二節 《孔子家語》中的主要政治思想
    壹、 以「德」為政
    貳、 以「禮」為政
    參、 以「法」為政
    第三節 論君王為政之道
    壹、 「尊賢」與「賤不肖」
    貳、 統御的法則
    第四節 論臣、吏對君王之道
    壹、重視「諫臣」
    貳、「屈」與「伸」
    第五章 《孔子家語》的教育及倫理思想
    第一節 《孔子家語》論教育的目的
    壹、 求「成人」的人格和德行
    貳、 充分發展個人的知能
    參、 為了施行善政的需要
    肆、 為了社會教化的成功
    第二節 《孔子家語》論教育的內容
    壹、 學習源於六經
    貳、 以修身為行己之本
    參、 以「忠信」為治人之本
    第三節 《孔子家語》的倫理思想
    壹、 論「仁義」
    貳、 論「孝親」
    參、 論「大同」
    第六章 《孔子家語》的散文成就
    第一節 情趣盎然的場景展開
    第二節 生動可感的人物描繪
    第三節 明白曉暢的語言形象
    壹、 問答靈巧
    貳、 比喻貼切
    參、 層次漸進
    肆、 對比立勢
    伍、句式疊複
    第四節 條理清楚的文章結構
    第七章 結論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 《孔子家語》書影
    參考文獻: 壹、古籍文獻
    《國語》,臺北,宏業書局,1980
    《諸子集成》,上海,上海書店,1994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7
    孔德成總裁,《孔子世家譜》,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
    王柏,《魯齋王文憲公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
    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臺北,崧高書社,1985
    宋濂等著,《古書辨偽四種》,臺北,臺彎商務印書館,1968
    沈欽韓,《漢書疏證》,鈔本,國家圖書館藏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邵懿辰撰、孫詒讓等參校,《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臺北,世界書局,1961
    姚際恆原著、黃雲眉補證,《古今偽書考補證》,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紀昀等奉敕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晏著、吳東民點校,《兩漢三國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92
    孫志祖,《家語疏證》,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孫星衍,《孔子集語校補》,齊南,齊魯書社,1998
    孫星衍,《孫氏祠堂書目內外編》,清光緒間德化李氏刊本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北京:中國書店,1991
    高似孫:《子略》,臺北:廣文書局,1968
    崔述,《泗洙考信錄》,臺北,世界書局,1960
    張鈞衡,《適園藏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8
    清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臺北:廣文書局,1967
    莫繩孫,《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
    陳仕珂,《孔子家語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臺北:廣文書局,1969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陳騤,《文則》,香港,中華書局,1977
    陳騤等撰、趙士煒輯,《中興館閣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78
    陸心源:《儀顧堂題跋》,臺北:廣文書局,1968
    傅增湘:《雙鑑樓善本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9
    彭元瑞:《欽定天祿琳琅書目、續目》,臺北:廣文書局,1968
    森立之:《經籍訪古志》,臺北:廣文書局,1967
    黃震,《黃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1984
    楊士奇,《文淵閣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7
    楊家駱主編,《偽書考五種》,臺北,世界書局,1988
    葉大慶,《考古質疑》,北京,中華書局,1991
    葉德輝,《郋園讀書志》,臺北,明文書局,1980
    漢城大學校圖書館編,《奎章閣圖書館韓國本綜合目錄》,漢城,漢城大學校出版部,1983
    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熙載原作,龔鵬程撰述,《藝概》,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
    廣文編譯所編,《四史儒林文苑傳注》,臺北:廣文書局,1969
    廣文編譯所編,《別錄、七略輯本》,臺北:廣文書局,1969
    廣文編譯所編,《漢書藝文志補注》,臺北,廣文書局,1969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編者,《江南圖書館善本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70
    編者,《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現存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70
    鄭樵,《通志》,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
    鄧邦述,《寒瘦山房鬻存善本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7
    鄧邦述,《群碧樓善本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7
    蕭穆撰,頂純文點校,《敬孚類稿》,合肥,黃山書社,1992
    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
    錢侗,《崇文總目輯釋》,臺北,廣文書局,1968
    錢曾,《述古堂藏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9
    錢曾撰、章鈺校證,《讀書敏求記校證》,臺北,廣文書局,1967
    錢謙益,《絳雲樓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9
    繆荃孫,《藝風藏書記》,臺北:廣文書局,1967
    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
    貳、近人專著類
    于迎春,《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山根幸夫,《中國史研究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孔毅,《魏晉名士》,成都,巴蜀書社,1994
    孔繁,《魏晉玄談》,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吃版社,1997
    方祖燊、邱燮友,《散文結構》,臺北,蘭臺書局,1981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九卷,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王余光,《中國歷史文獻學》,臺北,天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
    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王錦民,《古學經子》,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朱世英等,《中國散文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使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羊春秋,《新譯孔子家語》,臺北,三民書局,1996
    佐藤一郎,《中國文章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吳孟復,《古籍研究整理通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吳浩坤,《古史探索與古籍研究》,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吳慧穎,《中國數文化》,長沙,岳麓書社,1996
    吳錫澤,《中國學術思想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呂師凱先生,《鄭玄之讖緯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李正西,《中國散文藝術論》,臺北,貫雅文化專業有限公司,1991
    李炳海,《周代文藝思想概觀》,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李健夫,《文學概論導學》,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
    李穎科,《孔子與中國史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來裕恂,《漢文典注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周紹賢,《漢代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
    周進華,《孔學管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季薇,《散文的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
    季薇,《散文研究》,臺北,益智書局,1979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辯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林耀潾,《西漢三家詩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邱燮友、周何、田博元,《國學導讀》二卷,臺北,三民書局,1993
    邱鎮京,《論語思想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侯外盧等,《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姜生,《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
    洪湛侯,《中國文獻學新探》,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92
    胡信田,《孔子論證》,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4
    張心澂,《偽書通考》,上海,上海書店,1998
    張素卿,《敘事與經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張高評,《中國散文之面貌》,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郭英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先秦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陳名,《儒學的歷史功能》,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陳克明,《群經要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陳柱,《中國散文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陳容嘉,《儒學倫理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陳慶坤,《中國哲學史通》,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章滄授,《先秦諸子散文藝術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
    章權才,《兩漢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
    章權才,《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華友根,《西漢禮學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199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44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7
    楊希枚,《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縣,雲龍出版社,1995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趙明,《先秦大文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2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劉兆祐,《中國目錄學》,臺北,舞男圖書出版公司,1998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臺北,長安出版社,1979
    劉百閔,《經學通論》,臺北,國防研究院出版部,1970
    劉師培講述,《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
    劉經庵,《中國純文學史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劉蔚華、趙宗正,《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濟南,山東較出版社,1996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鄭良樹,《古籍辨偽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鄭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錢遜,《先秦儒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錢穆,《孔子傳》,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4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
    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駱乘烈,《孔子祖籍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簡博賢,《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臺北,三民書局,1986
    羅根澤,《周秦兩和文學批評史》,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鐘肇鵬,《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顧易生、蔣凡,《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臺北,里仁書局,1995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龔道運,《先秦儒家美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陸、碩博士論文
    李威熊,《馬融之經學》,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
    李振興,《王肅之經學》,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
    李漢相,《論語與道德經之「道」的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林宜澐,《禮記樂記篇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林國鐘,《尚書正義對鄭玄、王肅之取舍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洪乾估,《禮記中所表現的社會情況》,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曾春海,《論語的倫理教育思想探微》,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黃玉玉,《論語中的道德思想及其時代意義》,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鄒純敏,《鄭玄王肅詩經學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謝湘麗,《《論語》人格類型之恥感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謝德瑩,《禮記孝親之禮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陸、期刊論文
    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三期,1983
    左松超,〈論《儒家者言》及其與《說苑》的關係〉,《第一屆先秦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2
    左松超,〈讀《儒家者言》札記五則〉,《書目季刊》,四期,
    汪惠敏,〈三國時代經學之流變〉,《孔孟學報》,四十一期,1981
    汪惠敏,〈王肅學述〉,《孔孟學刊》,十二期,1980
    何九盈,〈先秦諸子散文的語言理論〉,《北京大學學報》,五期,1982
    何直剛,〈《儒家者言》略說〉,《文物》,八期,1981
    吳景和,〈《論語》文學價值初探〉,《延邊大學學報》,二期,1979
    李振興,〈王肅之經學概述〉,《孔孟學刊》,一期,1977
    李博,〈雜論先秦諸子散文引喻明理的手法〉,《河南師範大學報》,一期,1982
    李鎮淮,〈略論諸子散文的藝術性〉,《上海師大學報》,一期,1995
    那薇,〈《孔子家語》中儒道兼綜的傾向〉,《孔子研究》,二期,1987
    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儒家者言》釋文〉,《文物》,八期,1981
    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文物》,八期,198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八期,1981
    姚寶元,〈《論語》文學成就初探〉,《河北大學學報》,二期,1986
    胡念貽,〈從人物形象論《論語》的文學價值〉,《文史哲》,三期,1962
    馬漢彥,〈《論語》的語言價值〉,《學術論壇》,二期,1982
    康義勇,〈王肅之詩經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十八號,1974
    張建群,〈簡、帛《五行》篇中「心」作用概探〉,《孔孟月刊》,九期,1999
    連波,〈《論語》中人物形象及其塑造〉,《安陽師專學報》,三期,1982
    郭沂,〈郭店竹簡與中國哲學〉,《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冊,1999
    陳鼓應,〈論《老子》晚出說在考證方法上常見的謬誤—兼論《列子》非偽書〉,《道家文化研究》,三輯,1994
    黃志祥,〈鄭玄學、王肅學之爭史略〉,《孔孟月刊》,十二期,1991
    黃桂花,〈孔子家語中的教育哲學〉,《中正學刊》,二十二期,1988
    楊晉龍,〈神統與聖統—鄭玄王肅「感生說」異解探義〉,《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三期,1993
    熊憲光,〈先秦政論文略論〉,《四川師院學報》,二期,1984
    蔡鐘翔,〈先秦諸子之學與中國文論〉,《深圳大學學報》,一期,1991
    簡博賢,〈王肅詩學及其難鄭大義〉,《孔孟學報》,三十八期,197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515101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64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7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