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 中文部份: 1. 大陸工業發展季報,民國90年3月,中華經濟研究院,第24期。 2. 大陸吸收外商投資的新政策,民國89年9月,台灣進出口月刊,第663期。 3.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化工產業生產統計月報,民國90年4月,經濟部統計處,第103 期。 4. 包宗和,民國80年,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三民書局。 5. 司徒達賢,民國90年1月,策略管理新論,智勝文化公司。 6. 林映玲,民國90年4月,2000年中國大陸經濟情勢與兩岸經貿往來概況,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7卷第4期。 7. 林彩梅,民國83年9月,多國籍企業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8. 我國新興工業發展簡介,90年3月,經濟部工業局。 9. 吳青松,民國79年,高科技廠商間聯合組織間之管理,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10. 邱柏松,民國85年,國際策略聯盟在國內的現況與績效,經濟情勢暨評論,第2卷第3期。 11. 周連云、王樹文、劉霞,2000年9月,外商進入中國企業的特點及控制方式,財貿經濟(中國社會科學院),第226期。 12. 周振華,1999年8月,中國工業化發展進程及近階段重點內容,工業經濟(中國人民大學),第6期。 13. 兩岸工業發展互動模式規劃之研究,民國86年6月,中華經濟研究院。 14. 姜述尚,民國87年,兩岸產業互補關係之研究-以電腦週邊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5. 高長,民國88年6月,大陸內外經營環境變遷對台(外)商投資之影響,台北銀行月刊,第29卷第6期。 16. 陳立業,民國90年4月,2001大陸內銷市場商機應對策略,兩岸經貿,第112期。 17. 陳麗瑛,民國86年6月,兩岸產業分工政策執行成效評估,中華經濟研究院。 18. 郭崑謨,民國80年,國際行銷管理(第二版),三民書局。 19. 張宏村,民國86年,兩岸產業互動模式與投資策略群組之實証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0. 張瓊婷,民國90年1月,兩岸經貿關係分析-台灣的優勢何在,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1期。 21. 黃俊英,民國85年,企業研究方法,國立編譯館。 22. 黃真傳,民國86年,台商以策略聯盟模式進軍大陸市場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3. 提升全球競爭力之工業發展策略,90年5月,經濟部工業局。 24. 楊豐碩,民國84年1月。,中小企業赴大陸投資之國際合作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25. 歐陽勛、黃仁德,民國85年8月,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三民書局。 26. 劉國光、王洛林、李京文,1998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7. 鍾琴,民國85年6月,兩岸產業分工理論與實際,中華經濟研究院。 28. 魏啟林,民國85年6月,兩岸新情勢與商機分析,中國通商業雜誌。 二、 英文部份: 1. Buckley, P. J. and M. Casson. 1981. The Optimal Timing of 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Economic Journal, May: pp.34-50 2. Contractor, F.J. & Lorange, P., 1988 , “Competition vs. Cooperation: A Benefit/Cost Framework for Choosing Between Fully-Owned Investments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28 3. Cooper, R.N.1985.“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policiences”,in R. W. Jones and P. B. Kenen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2,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4. Dunning, J. H. 1988.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1, pp.9-31. 5. Hill, C. W. L., P. Hwang. 1990.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Vol. 11, pp.117-128. 6. Jarillo, J. C., 1990,“Comments on Transaction Cost and Network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1,pp.497-499, 7. John D.Carter, 1988,“The Handbook of Joint Venturing”. 8. Killing, J P.,1982,“How to Making a Global Joint Venture Work,”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9. Kumar, V. and Subramaniam. 1997. A Contingency Framework for the Mode of Entry Decis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 Vol. 32(1):pp.53-72 10. Lei,D.,1993,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Use of Alliances〞,Long Range Planning,Vol.26,No.4,pp.32-41. 11.Lewis,J.D.,1991,〝Making Strategic Alliance Work〞,Management Review,Vol.80,No.4. 12.Perlmutter, H.V. and Heenan, D. A.,1986,〝Cooperate to Compete Globally〞,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64, No.2,pp.136-152. 13.Porter, M. E. and Fuller, M. B.,1986,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y,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4.Root, F.R. 1987. Entr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s, D.C. Heath and Company. 15.Samuels II, Barbara C. 1990, Managing Risk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ational Demands and Multinational Respons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6.Schere F. M.and David Roos, 1990,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oston : Houghton Miffiin Company. 17.Tse, D. K., Y. Pan, K. Y. Au.1997. How MNCs Choose Entry Modes and Form Alliances: The China Experi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8(4):779-805. 18.Yoshino, M. Y. and Rangan, U. S.,1995, Strategic Alliances: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 ,Boston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