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498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98280      線上人數 : 9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986


    題名: 國家與社會衝突之研究-台北市中山舊橋存廢之個案分析
    A Study 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Analysis of the Case "Taipei Old Chung-Sheng Bridge"
    作者: 龔之忻
    Kung, Chih-Hsin
    貢獻者: 高永光
    龔之忻
    Kung, Chih-Hsin
    關鍵詞: 國家與社會衝突
    國家內部衝突
    社會內部衝突
    新國家主義
    國家自主性
    中山舊橋
    Conflict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e Inner Conflict of the State
    The Inner Conflict of the Society
    Neo-statism
    State Autonomy
    Old Chung-Sheng Bridge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2016-04-15 16:04:19 (UTC+8)
    摘要: 台灣地區在80年代以後,由於面臨到政治上的解嚴、經濟上的後工業轉型以及社會的多元發展,國家機器不只在統治正當性及政權合法性遭到質疑,原本高度的自主性及強勢的能力也遭逢激烈的挑戰。當很強的國家遇上逐漸增強的民間社會時,國家的內在力量也許仍高,但是自主性降低,國家必須遷就民間社會的偏好,民間社會增加了表達意見的能力,及與國家談判議價的空間,國家機器超然自主於民間社會之上的情況已不復見。
    In later 80’s, due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the state has suffered great challenge from the civil society. When there come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very strong state and the growing civil society, the preference of the civil society should be respect, however,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tate is no longer existing.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政府部門資料及研究計劃:
    中興工程公司,1992,《基隆河整治計劃河川工程整體規劃設計堤頂高程研擬》,台北︰台北市政府養工處委託計劃。
    內政部,2000,《地方制度法規彙編》,台北︰內政部編印。
    台北市政府,1990,《台北市基隆河中山橋至成美橋段河道整治計畫》。
    台灣大學,1995,《基隆河中山舊橋處理方式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養工處委託計劃。
    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1995,《基隆河整治對河川影響及監測系統之評估》。
    台灣省水利局,1989,《基隆河治理基本計算(南湖大橋至暖暖八堵橋)》。
    朱志宏、謝復生,1989,《利益團體參與政治過程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委託計劃。
    江大樹,1998,《省虛級化後台北市因應對策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劃。
    吳秀光,1996,《核能發展與民眾參與--以核四建廠爭議為例》,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林同棪國際工程顧問公司,1996,《中山舊橋結構安全檢測評估及舊橋改善工程-結構安全檢測評估》,台北︰台北市政府養工處委託計劃。
    美商塞蒙斯李顧問工程有限公司,1990,《基隆河中山橋至成美橋段河道整治420公尺堤距水文水理分析規劃》。
    高永光,2000,《建立處理都市政策重大爭議決策模式之探討》,台北︰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劃。
    黃錦堂,1996,《台北市與中央權限劃分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劃。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86,《基隆河截彎取直水工模型試驗報告》。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89,《基隆河中山橋至成美橋段河道整治計畫》。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90,《基隆河中山橋改建水工模型試驗報告》。
    顏清連等,1983,《基隆河水理特性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水利工程組研究報告。
    二、專書:
    Dye 原著,羅清俊、陳志瑋譯,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韋伯文化。
    Eckestin 原著,幼獅編輯部譯,1975,《政治科學大全(第七冊)》,台北:幼獅。
    Nordlinger原著,蕭全政譯,1988,《民主國家的自主性》,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
    王佳煌,1998,《國家發展》,台北︰台灣書局。
    王振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 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唐山。
    吳秀光,1998,《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台北︰時英出版社。
    吳定,1991,《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文化。
    吳定,1998,《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少軍、劉北成譯,1994,《社會權力的來源(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杜麗燕、李少軍譯,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汪明生、朱斌妤,1999,《衝突管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杭之,1989,《國家政策與批判的公共論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林水波、張世賢,1994,《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出版社。
    洪鎌德,1998,《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社。
    徐正光、蕭新煌主編,1995,《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時和興,1996,《關係、限度、制度:政治發展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永光,1995,《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資料研究中心。
    許宗力等,1992,《地方自治之研究》,台北︰業強。
    黃懿慧,1994,《台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楊日青等譯,1999,《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
    楊渡,1987,《民間的力量》,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渡,1988,《強控制解體:解嚴前後台灣社會的面貌》,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趙永茂,1991,《中央與地方分權理論的建構與整合》,台北︰五南出版社。
    趙永茂,1998,《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 兼論台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台北︰翰蘆圖書公司。
    趙碧華、朱美珍,1995,《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雙業書廊。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薄慶玖,1999,《地方政府論叢》,台北︰五南出版社。
    薄慶玖,2000,《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出版社。
    三、期刊文章:
    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1994,〈如何因應公共工程對都市環境之衝擊〉,《空間雜誌》,第五十九期:頁58∼62。
    丘昌泰,1999,〈從公共政策過程的「中心論」到「邊陲論」:修憲後地方政府角色的變遷與調整〉,《空大行政學報》,第九卷:頁1∼26。
    江岷欽,1998,〈企業型政府新詮〉,《理論與政策》,第十二卷第二期:頁63∼82。
    宋錦秀,1999,〈中山橋與圓山人文世界〉,《當代》,第一三九期:頁57∼62。
    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十二期:頁245∼282。
    周婉窈,1999,〈中山橋歷史〉,《當代》,第一三九期:頁52∼56。
    周婉窈,1999,〈中山橋簡史〉,《建築師》,第二九二期:頁105。
    杭之,1989,〈社會運動之本質:一個概念性的反省〉,《中國論壇》,第廿九卷第五期:頁39∼43。
    杭之,1991,〈台灣社會的歷史性挑戰〉,《二十一世紀》,第五期:頁41∼52。
    南方朔,1986,〈台灣的新社會運動〉,《中國論壇》,第廿三卷第五期:頁36∼40。
    建築師雜誌編輯部,1999,〈近期社會各界對中山橋的討論〉,《建築師》,第二九二期:頁120∼123。
    紀俊臣,1996,〈地方政治轉型與國家發展〉,《研考雙月刊》,第廿卷第一期:頁48∼59。
    紀俊臣,1999,〈精省與新地方制度〉,《研考雙月刊》,第廿三卷第三期:頁4∼16。
    唐士其,1996,〈「市民社會」、現代國家以及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六月號。
    高永光,1989,〈新國家主義研究興起的探討〉,《國魂月刊》,五月號。
    高永光,1998,〈從政治學新國家主義論台灣研究的新趨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六卷第二期:頁11∼22。
    張隆志,1999,〈中山橋論爭側記〉,《當代》,第一三九期:頁73∼79。
    陳慈陽,1995,〈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問題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四期:頁61∼86。
    堀迅憲二,1999,〈善用自然雨水資源讓都市環境重新復甦 總合的治水對策與中山橋〉,《建築師》,第二九二期:頁114∼115。
    黃承令,1999,〈台灣•人•覺醒 中山橋的歷史價值與存在意涵〉,《建築師》,第二九二期:頁107∼109。
    黃錦堂,1996,〈當前台北市與中央權限劃分重大問題之研究〉,《研考雙月刊》,第二十卷第四期:頁38∼46。
    黃錦堂,1999,〈地方制度法重大問題之探討〉,《研考雙月刊》,第二十三卷第三期:頁42∼51。
    黃蘭翔,1999,〈中山橋的願景〉,《當代》,第一三九期:頁68∼72。
    黃蘭翔,1999,〈中山橋是怎樣的一座橋樑 賦予中山橋另一層現時代意義〉,《建築師》,第二九二期:頁102∼104,106。
    趙永茂,1995,〈地方政府與行政的改革方向〉,《理論與政策》,第十卷第一期:頁101∼110。
    趙永茂,1996,〈中央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與府會衝突的改善問題〉,《研考雙月刊》,第二十卷第一期:頁16∼22。
    趙永茂,1997,〈地方政府組織設計與組織重組問題之探討--兼論臺灣地方政府組織重組問題〉,《政治科學論叢》,第八期:頁183∼211。
    趙永茂,1997,〈精省後地方政府與政治的變革方向〉,《理論與政策》,第十一卷,第三期:頁30∼42。
    趙永茂,1997,〈縣市政府的組織定位與組織調整〉,《理論與政策》,第十二卷,第四期:頁28∼41。
    趙剛,1989,〈現代性、國家與社會運動〉,《當代》,第卅五期:頁88∼100。
    劉士永,1999,〈在戰後歷史記憶中褪色的中山橋〉,《當代》,第一三九期:頁63∼67。
    劉可強,1994,〈如何因應公共工程對都市環境之衝擊?----中山橋改建事件檢討會〉,《空間》,第五九期:頁58∼62。
    蔡丁貴,1999,〈拆除容易建設難 由水利工程觀點看中山橋對基隆河防洪的影響〉,《建築師》,第二九二期:頁110∼113。
    蔡明璋,1989,〈國家與社會運動〉,《社會福利》,第七十二期:頁15∼17。
    蕭新煌,1990,〈解嚴後國家與社會關係的重組〉,《中國論壇》,第卅卷第六期:頁68∼80。
    蕭新煌,1992a,〈台灣新興社會運動與民間社會的興起〉,載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蕭新煌,1992b,〈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剖析:自主性與資源分配〉,台灣研究基金會主編《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台北:前衛出版。
    蕭新煌、葉啟政等,1988,〈台灣總體檢---社會篇〉,《中國論壇》,第廿七卷第二期:頁7∼22。
    蕭新煌等,1989,〈如何看待民間社會〉,《中國論壇》,第廿八卷第十二期:頁7∼22。
    薄慶玖,1994,〈自治二法對台灣地區政治生態的影響〉,《理論與政策》,第八卷第四期:頁67∼73。
    龐建國譯,Peter B. Evans & Chien-kuo Pang著,1989,〈國家結構與國家政策:台灣經驗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意涵〉,《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四卷第一期:頁43∼53。
    四、研討會論文:
    李碧涵,1992,〈台灣的公營企業與國家資本主義之問題〉,載徐正光、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徐正光,1988,〈從異化到自主:台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載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高承恕,1988,〈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結構因素之探討〉,載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張茂桂,1988,〈台灣「反核運動」之評析〉,載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張茂桂,1992,〈社會抗議與政治體系的再結合〉,載葛永光等著《現代化的困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台北:幼獅文化。
    黃榮村,1988,〈台灣地區環保與消費者保護運動:特色與互動〉,載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趙剛,1992,〈1987年的台灣工會、國家與工運---以遠化工會的個案為例〉,載徐正光、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蔡英文,1995,〈麥可.歐克秀的市民社會理論:公民結社與政治社群〉,載江宜樺、陳秀容主編,《政治社群》,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蕭新煌,1988,〈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載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五、學位論文:
    江金山,1985,《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個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金連,1992,《五輕建廠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郎,2000,《台灣地方議會立法權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瑜芬,1993,《核四爭議中台電公司與環保聯盟衝突互動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金山,1996,《社區爭議事件集體行動體系之結構分析---以台中科技工業區土地徵收案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郁道玲,1994,《社區事件居民抗爭動員過程之研究---三個台北案例》,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裕健,1994,《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據時代台北為個案》,台北︰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建築與城鄉組博士論文。
    高素真,1997,《從新國家主義探討我國文官考選制度》,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利國,1997,《從環境衝突觀點探討傳統都市計劃制定模式之合理性---以台中縣大肚山居民抗爭為例》,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昌吉,1985,《我國勞動基準法制訂過程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惠堂,1988,《公共政策制定過程衝突面之研究----杜邦設廠爭議之個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隆,1995,《核四建廠爭議問題之研究----政策網絡分析》,台北︰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啟清,1998,《國家與改革---戰後初期台海兩岸分析比較》,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慧敏,1997,《台灣地區國家與勞工關係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倩文,1987,《核能四廠建廠爭議---一個社會學的分析》,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奕旬,2000,《八○年代以來政治學中「國家能力」研究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碧娟,1989,《多國籍企業與地主國談判杜邦公司在鹿港設廠爭議過程個案分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徐芬,1994,《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政策制訂過程之研究---以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1、Books:
    Badie, Bertrand & Pierre Birnbaum, 1983, The Sociology of the State, trans. Arthur Goldhamm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rnoy, Martin, 1984,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ye, Thomas R., 1987,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Inc.
    Evans, Peter B., Dietrich Rueschemeyer, & Theda Skocpol, 1985,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lpin, Robert,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of Internationl Relations.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 Samuel P.,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rasner, Stephen. D., 1978, Defen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nn, Michael, 1980,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Theory. Greenwich, Conn.: JAI Press.
    Mann, Michael, 1988, States, War and Capitalism: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Oxford and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Ltd., Inc.
    Migdal, Joel S., Atul Kohli & Vivienne Shue(ed.), 1994, 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s: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dlinger, Eric A., 1981, On the Autonomy of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iss, Linda & John M. Hobson, 1995, Stat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Articles:
    Bratton, Michael, 1994, “Peasant-state relations in postcolonial Africa: patterns of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In Joel s. Migdal, Atul Kohli & Vivienne Shue(ed.),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236.
    Skocpol, Theda & Kenneth Finegold, 1982, “State capacity and Economic Intervetion in the Early New Deal”,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972: 255-278.
    參、網站資源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tw
    台大城鄉所城鄉專題 http://www.bp.ntu.edu.tw
    台北市政府 http://www.taipei.gov.tw
    空間雜誌 http://www.space.com.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86261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94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35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