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部份
于宗先、王金利,1999,《台灣泡沫經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中央銀行,1991,《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之制度與功能》,台北:中央銀行
王偉年,1998,「影響機構投資人下單策略之因素分析」,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4期,頁123-163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黨史會),1978,《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印
中國國民黨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投管會),1994,《黨營經濟事業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管理委員會編印
中華徵信所,2000,《台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台北:中華徵信所股份有限公司
---------------,1999,《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台北:中華徵信所股份有限公司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合作金庫,1994,《台灣金融發展歷程》,台北:合作金庫調查研究室出版
朱富春,1990,「證券市場管理架構與法令」,見李庸三等著,《健全證券市場之研究》,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朱雲漢、包宗和主編,2000,《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朱雲漢,2000,「九○年代民主轉型期經濟政策制定的效率與公平性」,《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2,「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2,「台灣政權轉型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七卷,第四期,頁59-78
江淑雯,1997,「機構投資人持股偏好因素之探討-以國內開放式股票型基金為例」,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開遠,1997,《證券管理法規》,台北:一手文化有限公司
李庸三等,1990,《健全證券市場之研究》,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李澤澄,1997,「台灣證券市場之權力運作」,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機,1997,「證卷交易所得稅之研究」,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俊毅,1995,《醜陋的立法院》,台北:福爾摩沙出版社
李夢霞,1997,「解嚴後選舉與經濟政策關係之探討」,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憲章,1993,「台灣股票市場組織結構之研究」,見馬黛等著,《台灣股市結構與制度》,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1991,「台灣股票市場組織結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0-0301-H002-017-P)
------,1990,「我國股市漲跌停板限制之利弊分析與政策建議」,《健全證券市場之研究》,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何思因、吳玉山主編,2000,《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何思因、郭承天,1998,「新制度主義與東亞政經研究」,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政治制度: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台北,1998年6月25-26日
沈中華,1999,「用五個簡單標準檢定我國央行獨立性」,《企銀季刊》,第22卷,第3期,頁1-9
--------,1998,《貨幣銀行學:全球的觀點》,台北:新陸書局
吳美慧,1996,「沒有配『槍』的股市糾察隊」,《商業周刊》,第468期,頁70-74
---------,1997,「投信業錢朝滾滾 財團們爭相介入」,《商業周刊》,第507期,頁26-28
吳若予,1992,《戰後台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
林仁和,1998,《股票投資的危機處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林哲正,1996,「檢測台灣股市監視制度之穩定機制:持股行為觀點」,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強,1990,「股價漲跌限幅措施、政經環境變遷暨股價行為關聯性之探討」,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哲良,1997,「漲跌限幅變化與股市波動性之研究-以台灣股市績優股與投機股為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國全,1998,「證券主管機關之行政調查權」,《月旦法學雜誌》,第39期,頁29-38
林仁光,2000,「證券交易法制之發展(上)(下):二○○○年證券交易法修正之影響」,《月旦法學雜誌》,第65 / 66期,頁36-53 / 90-96
林文斌,1996,「台灣中央銀行獨立性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琇等,1993,「各國中央銀行法之比較研究」,《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34輯:頁1-102
林立婷,1997,「證券交易所得稅復徵過程中之利益團體影響研究」,中興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全、郭炳伸等,1989,《資本增益課稅問題之研究》,台北: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專題報告23
林清珮,1998,「基金分類型態與績效持續性-追漲殺跌策略之應用」,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正旺,1998,「共同基金的追漲殺跌策略與績效實證研究」,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伊玫,1996,「機構投資人從眾行為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炯垚,1990,「我國證券信用交易制度之投資收益模式及其均衡性之研究」,《證券金融》,27期:頁17-28
林漢維,1994,「融資比率與融券保證金成數調整對台灣股市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瑩秋,1998,「證交法除罪化快成大笑話」,《財訊》(十二月號),第201期,頁183-187
周玉津,1995,「證交稅、證所稅、土所稅與土地增值稅的透視」,《中國稅務旬刊》,第1561期,頁7-9
周育仁,1995,《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灣經驗及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易換棣,1996,「台灣股市機構投資人下單策略分析」,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麗珍,1997,「國民黨黨營經濟事業發展歷史之研究:1945-1996」,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嘉祺,1997,「股市監視制度處置措施績效之相關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靜君,1998,「機構投資人從眾行為之研究-以國內共同基金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秀琴,1991,「股價波動性、交易制度及停板限制-台灣股市之實證分析」,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順全,1992,「我國股市漲跌幅限制對股價行為影響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工業管理技術學程碩士論文
拾已寰,1991,「台灣股票市場機構投資人與小額投資人股票購買行為差異性之研究」,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建生主編,1999,《一九八○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姚瑜忠,1997,「台灣共同基金之操作策略與績效評估」,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海青,1998,「我國股票市場融資比率與融券保證金成數調整對股價與股價波動性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揚洲,1999,「共同基金擇股偏好與從眾行為之研究」,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春成,1996,「證卷信用交易比率調整對台灣股市波動性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南揚,1994,《台灣大轉型》,台北:克寧出版社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袁康,1997,《股票百科》,台北:金錢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馬黛等,1993,《台灣股市結構與制度》,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馬黛,1994,「股市監視制度:各國制度之比較與台灣股市監視制度之實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3-0301-H110-009)
-----,1993,「台灣股市波動因素及穩定措施之研究-停板限制、信用交易保證金及證交稅對股市波動性之影響」,《台灣股市結構與制度》,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馬秀如,1998,「辨正證交法主管機關之可行設計」,《會計研究月刊》,第146期,頁12-20
徐則謙,1999,「價格設限對台灣股票市場交易量、波動性及均衡價格形成的影響」,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痕,2000,「台幣走貶,正中彭淮南下懷?」,《商業周刊》,第662期,頁40-41
孫穎慶,1999,「融資、融券與股票市場關聯性探討」,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志榮,2000,「臺灣證券市場漲跌幅限制評估之研究-應用分析層級程序法(AHP)」,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陳一姍,1999,「證期會-股市苦海中的泥菩薩」,《天下雜誌》,第214期,頁150-153
陳至還,1991,「當前國內股市的問題癥結」,《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16期,頁1-13
陳琇,1997,「理性預期理論與台灣股市效率性分析」,《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85期,頁1-7
陳建成,1996,「台灣股市監視制度防範違約事件績效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添裕,1999,「漲跌限幅對報酬率、波動性及交易量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明,1997,「共同基金持股偏好之研究」,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則忠,1998,「融資成數與股價的動態調整」,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山,1999,「從美國證管會發展論證券管理之策略(下)」,《證券暨期貨管理》,第17卷,第8期,頁1-15
陳淑梅,1991,「中央投資賣股票,股票就下跌」,《商業周刊》,第176期,頁23-25
陳尚懋,1998,「臺灣銀行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新制度主義與兩岸公營事業改革:民營化vs.國企改革」,《公營事業評論》,第2卷,第2期,頁79-105
郭承天,1997,「東亞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政治經濟策略結構理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6-2414-H-004-017)
--------,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郭承天、陳尚懋、黃宗昊,2000,「有錢大家賺?民主化對台灣金融體系的影響」,《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郭奕伶,2000,「1999年一百大企業集團大調查」,《商業周刊》,第656期,頁126-148
張宗興,1996,「股市監視制度對市場績效影響之實證研究」,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權,1995,「立法院財團立委龍頭爭霸戰」,《商業周刊》,第420期,頁20-26
張晉芬,1999,「私有化符合誰的利益:檢視台灣公營事業所有權移轉的社會效果」,《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頁115-152
梁敏芳,1994,「漲跌限幅對股票波動性之影響」,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永煌等,2000,《拍賣國民黨-黨產大清算》,台北:財訊出版社
第一銀行,1998,「淺析中央銀行之角色與功能」,《調查資料》,第396期,頁1-9
許世盟,1995,「國內共同基金對股市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哲源,1992,「調整融資比率、融券保證金成數與股價波動-台灣股票市場之實證研究」,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介鱗,1996,《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許甘霖,1997,「政治支配或市場邏輯-『黨營事業』概念的再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頁175-208
段承璞等,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陶令瑜、黃白雪,2000,「顏慶章財長功能三缺一,金融、稅務少著墨」,《新新聞周刊》,第712期,頁46
莊健群,1997,「許遠東、邱正雄『護盤』誰夠力?」,《商業周刊》,第514期,頁38-43
康添財、鄭金川,1999,「立委金權關係全面解剖」,《商業周刊》,第587期,頁32-48
康添財,1999,「號子、財團立委聯手主導『炒作無罪』內幕」,《商業周刊》,第583期,頁22-24
黃培源,1999,《如何規避股市風暴?》,台北:商業周刊出版公司
黃培源、楊偉凱,1998,《投資股票的第一本書》,台北:商業周刊出版公司
黃煌雄等編,2000,《還財於民-國民黨黨產何去何從》,台北:商業周刊出版公司
黃壽佐,1990,「擴大證券市場規模」,見李庸三等著,《健全證券市場之研究》,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曾嬿卿,1992,「財團合縱連橫重劃金融版圖」,《財訊》(六月份),頁170-182
---------,1989,「綜合證券商誰能殺出重圍」,《財訊》(二月份),頁314-324
曾瓊慧,1999,「台灣資本市場發展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耀輝,1998,「我國取消或放寬股市漲跌幅限制之可行性研究」,《證交資料》,第436期,頁14-33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涂照彥,1993,《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
勞工陣線,1999,《新國有政策-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台北:商業周刊出版公司
雷文鳳,2000,「投信光天化日坑殺散戶」,《財訊》(八月號),第221期,頁272-276
臧聲遠,1993,「從金錢遊戲與金融解嚴看台灣金權政治之形成」,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證券交易所,1992,《臺灣證券交易所三十年史》,台北:臺灣證券交易所
劉憶如主編,1999,《證券市場》,台北:華泰書局
劉聰衡,謝明瑞,1996,《金融制度與管理》,台北:空中大學
蔣國屏,1991,「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之研究」,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淑芬,1999,「租稅公平原則之探討-兼論證所稅與證交稅之課徵問題」,《證交資料》,第446期,頁1-13
潘建宏,1999,「國內共同基金的結構、績效與行為之成因初探」,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樓慕豪,1999,「我國政府融資融券政策對證券市場股價指數與成交量之影響分析」,大業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立寧,1994,「透視證券市場-問題與對策」,《證券管理》,第12卷第9期,頁1-15
戴國強,1999,《基金管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蕭文生,1999,「自法律觀點論中央銀行之組織與獨立性」,《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卷,頁1-44
蕭新煌等,1992,《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台北:前衛出版社
蕭慧玲,1996,「漲跌限幅措施對市場交易活動影響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憲鴻,1997,「融資比率與融券保證金成數變動對台灣股市報酬率及成交量影響之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有鎮,1995,「立法委員為誰立法:台灣地區民選立委的權力結構分析」,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明瑞等,1998,《證券市場》,台北:空中大學
謝德宗,1993,《貨幣銀行學》,台北:三民書局
謝森中,1995,「穩定與成長,獨立而不孤立: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兩難挑戰」,《中央銀行季刊》,17卷3期:頁16-52
魏萼等,1989,《股市與證券分析》,台北:空中大學
瞿宛文,1995,「國家與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評論『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0期,頁151-175
羅義旺,1999,「我國證券金融事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叢興瑜,2000,「證券交易稅對台灣股票市場的影響-事件研究法之應用」,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淑珍,1996,「劉泰英這部賺錢機器價值美金五十三億」,《新新聞周刊》,第480期,頁90-93
鐘朝宏,1992,《投資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蘇怡君,1999,「融資比率及融券保證金成數對台灣股票市場資訊傳遞效果與風險控管指標設計之研究」,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子琴,1992,《錢與權-透視台灣政商關係》,台北:新新聞文化
英文部份
Amsden, A.H., 1989, 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n, S., Clark, C., and Lam, D., 1998, Beyon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 N.Y.: St.Martin’s Press.
Cheng, Tun-Jen., 1989, “Democratizing the Quasi - 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 World Politics (XLI - 4), pp.471-499.
Coase, R.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 Economica 4 , pp.386-405.
Coase, R.H.,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pp.1-44.
Cukierman,A., 1992, Central Bank Strategy ,Credibility ,and Independence: Theory and Evidence., Cambridge, Ma : MIT Press.
Evans, P.B., 1995, Embedded Autonomy:State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ll, P. and Taylor,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 Political Study 44, no.4, pp.936-57.
Immergut, E.,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 Politics & Society 26, no.1, pp.5-34.
Johnson, C. A., 1982, MITI and the Japan Miracle: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1925-1975.,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ato, J., 1996, “Institutions and Rationality in Politics-Three Varieties of Neo-Institutionalists.” ,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6, pp.553-82.
Kuo, Cheng-Tian., 1995,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Industrial Growth in Taiwan and the Philippines. ,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 1998, “The Iron Rectangle and Taiwan’s Distorted Democracy:A New Institutional Explanation.”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Boston, September 3-6, 1998.
Kuo, Chengtian, Shangmao Chen, and Zonghao Huang., 1999, “From Asian Miracle to Asian Debacle: Capital Institutions and Reform in Taiwan.”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tlanta, September 2-5, 1999.
Lowndes, V., 1996, “Varietie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 A Critical Appraisal.” , Public Administration 74, no.2, pp.181-97.
Moon, C. and Prasad, R., 1998, “Networks,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s.”, in Chan, Clark, and Lam (eds.), Beyon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N.Y.:St.Martin’s Press., pp.9-24.
North, D.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kimoto, D.I., 1989, Between MITI and the Market:Japanese Industrial Policy for High Technology. ,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len, K. and Steinmo, S., 1992, “Historical Instit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Thelen、Steinmo and Longstreth (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de, R.,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 Industrialization. ,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