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0972706      Online Users : 8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481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810


    Title: 競爭法對於搭售行為之規範
    Tying Arrangements under the Competition Law
    Authors: 楊宏暉
    Yang, Hung-Hui
    Contributors: 蘇永欽
    Su, Yeong-Chin
    楊宏暉
    Yang, Hung-Hui
    Keywords: 搭售
    合理原則
    當然違法
    公平交易法
    反托拉斯法
    經濟分析
    贈品
    微軟
    Tying Arrangements
    rule of reason
    per se illegal
    Date: 2001
    Issue Date: 2016-04-15 15:57:45 (UTC+8)
    Abstract: 搭售意指賣方將兩個產品搭配在一起銷售,乃屬商場上常見之行銷手法。但從競爭法的規範面向來看,搭售被認為是種限制競爭的行為,目的在於延伸市場力量,排除被搭售產品市場上的競爭,並且構築市場進入障礙。經濟理論則提出了一些反駁,說明搭售也有某些促進競爭的效果,如增進效率、品質控制等,因而要求對於搭售行為可能產生之正負效益作精確地評估,不宜一律視作當然違法,進而影響到規範搭售行為的執法。我國的公平交易法也將搭售行為納入規範,實務案例並不少見,故此問題值得重視。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書
    1.立法院秘書處,『公平交易法案』,立法院法律案專輯,第132輯,1992年
    2.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例之研究:一九九○∼一九九二』,1995年
    3.王泰銓,『歐洲事業法(二)─歐洲競爭規範』,2000年
    4.王澤鑑,『民法總則』,十三版,1994年
    5.王澤鑑,『債法原理(一):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增訂版,2001年3月
    6.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認識公平交易法』,增訂七版,2000年
    7.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交易法論述第二輯』,1993年
    8.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八十八年競爭中心專題演講彙編』,1999年
    9.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各國公平交易法相關法規彙編』,1993年
    10.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美國公平交易法相關法規彙編』,1995年
    11.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德國營業競爭限制防止法』,1999年
    12.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德國公平交易法相關法規彙編』,1997年
    13.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增訂六版,1997年
    14.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初版二刷,1999年
    15.何之邁,『公平交易法專論』,1993年
    16.何之邁,『公平交易法專論(二)』,1997年
    17.何之邁,『公平交易法實論』,2001年
    18.呂榮海、謝穎青、張嘉真,『公平交易法解讀』,元照初版,2000年
    19.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七版,2001年
    20.李惠宗,『行政法要義』,2000年
    21.李惠宗,『權力分立與基本權保障』,1993年
    22.巫和懋、霍德明、熊秉元、胡春田,『經濟學2000(上冊)』,二版,1999年
    23.周德旺,『透視公平交易法』,1992年
    24.法治斌、董保城,『中華民國憲法』,修訂三版,2001年
    25.范建得、莊春發,『公平交易法(一)─獨占、結合、聯合』,二版,1999年
    26.范建得、莊春發,『公平交易法(二)─不公平競爭』,二版,1999年
    27.袁坤祥,『公平交易法(草案)爭議問題之研究』,1989年
    28.孫奇芳,『公平交易法第十九條妨礙公平競爭行為規範之違反與損害賠償』,司法研究年報第十七輯第四篇,1997年
    29.陳家駿、羅怡德,『公平交易法與智慧財產權─以專利追索為中心』,1999年
    30.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初版,1996年
    31.黃茂榮,『公平交易法理論與實務』,1993年
    32.黃茂榮,『公平交易法專題研究』,1998年
    33.湯明輝,『公平交易法研析』,1992年
    34.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之理論與立法』,1995年
    35.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之釋論與實務第一冊』,1994年
    36.蔡明誠,『發明專利法研究』,初版,1997年
    37.蔡炯燉,《違反公平交易法之民事責任》,司法研究年報第十四輯上冊第一篇,1993年
    38.賴源河 編,『公平交易法新論』,三版,2000年
    39.蕭峰雄、黃金樹,『產業經濟學』,1998年
    40.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二版,1997年
    41.蘇永欽,『民法經濟法論文集(一)』,1988年
    42.蘇永欽,『經濟法的挑戰』,1994年
    43.蘇永欽,『跨越自治與管制』,1999年
    (二)研究報告
    1.王海南、吳綺雲、劉孔中、蕭文生,「公平交易法第二十四條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行為執行標準之研究」,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1993年
    2.李文福、賴源河,「公平交易法草案之經濟分析與建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1987年
    3.李欽賢,「制定贈品及折扣法規之研究」,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1993年
    4.呂芳慶、范建得、莊春發,「公平交易法適用『合理原則』之經濟分析─以垂直非價格限制行為為中心」,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1996年
    5.林騰鷂,「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委託研究,1990年
    6.林騰鷂、呂榮海,「連鎖加盟經營與公平交易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研究,1996年
    7.吳秀明、蕭文生、單驥、羅昌發,「聯合行為構成要件之研究─同業公會聯合行為處分主體及公平法第十四條與第十九條第四款之適用關係」,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1998年
    8.洪禮卿、黃茂榮、王弓、朱雲鵬、呂榮海、陳博志,「企業贈獎行為規範之研究」,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1995年2月
    9.洪禮卿、黃茂榮、王弓、朱雲鵬、呂榮海、許松根、施俊吉,「企業贈獎行為之經濟效果分析」,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1995年
    10.洪禮卿、蘇永欽、何之邁、范建得、單驥,「公平交易法第四十六條修正後之適用問題研究」,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2000年
    11.許宗力主持,「公平交易法行為主體研析」,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1993年6月
    12.許宗力、單驥、莊春發、吳秀明,「獨占事業濫用市場地位價格行為認定方法之研究」,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1997年6月
    13.莊朝榮、劉孔中、陳家駿、韓毓傑,「我國公平交易法第19條與美、日、德相關規定與執行狀況之比較分析」,1994年
    14.黃茂榮、謝銘洋、劉孔中、陳家駿,「公平交易法對於技術授權關係之適用性的研究」,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1994年6月
    15.廖義男,「行政法院裁判之評析─公平交易法實務與行政法院裁判之評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997年7月
    16.單驥、何之邁、吳秀明,「從依賴性理論探討相對市場優勢地位─以公平法立場之研析適用」,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託研究,1999年
    (三)學位論文
    1.王銘勇,限制轉售價格法制之研究,政大法研所博士論文,2000年
    2.汪渡村,專利授權限制條款之規範─以公平交易法草案為中心,政大法研所博士論文,1990年
    3.余適霖,贈品促銷行為法律規制問題之研究,政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4.杜瑋,美國反托辣斯執行問題之研究,政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
    5.林美惠,加盟店契約法律問題之研究─以企業規劃(隸屬)加盟為主,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6.林玲玉,專利授權與反托拉斯法,政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87年
    7.林國棟,廠商搭售行為的經濟分析,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8.武永生,論企業獨佔之法律問題,東吳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1982年
    9.紀舒青,公平交易法對專利授權契約中限制競爭條款之規制,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93年
    10.徐秀鳳,不公平競爭行為類型之研究,政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11.陳婉珍,歐盟競爭法上獨家交易之規範─兼論我國公平交易法,中興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
    12.張長樹,樞紐設施原則之研究,政大法研所博士論文,2000年
    13.梁哲瑋,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規範理論與實務檢討,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
    14.溫俊富,專利制度與競爭制度調和之研究,政大法研所博士論文,1997年
    15.楊永明,排他性契約,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87年
    16.劉俊儀,公平交易法垂直交易限制之研究─以美國、歐盟垂直交易限制規範為中心,台北大學法研所博士論文,2001年
    17.謝杞森,公平交易法之行政程序與爭訟─以我國實務探討為中心,政大法研所博士論文,1998年
    (四)期刊文獻
    1.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第二處,「我國公平交易法垂直限制行為執法實務之檢討─兼論歐盟、德、美、日垂直限制規範」,收於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編,『第四屆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6月
    2.李素華,「技術授權協議之限制約款與競爭法關係─由歐美立法看我國公平交易法適用」,資訊法務透析,1999年3月
    3.沈麗玉,「公平交易法部分條文修正後相關違法行為之罰則適用問題實務探討」,公平交易季刊,7卷4 期,1999年10月
    4.吳秀明、趙義隆,「教科書及參考書市場交易行為與公平交易法之適用性研究」,收於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編,『第七屆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5.林廷機,「公平法中關不公平競爭行為,應如何適用『合理原制』或『當然違法』原則」,收於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編,『第二屆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
    6.林國棟,「廠商搭售行為的經濟分析」,公平交易季刊,5卷4期,1997年10月
    7.姚嘉琳,「授權契約限制約款與公平交易法─簡介美國1995年反托拉斯法智慧財產權授權行為準則」,科技法律透析,12卷8期,2000年8月
    8.洪家殷,「新修正公平交易法第四十一條後段之適用與行政秩序罰之關係」,全國律師,3卷10期,1999年10月
    9.莊春發,「論競爭(上)」,中國經濟月刊,473期,1990年2月
    10.莊春發,「論競爭(下)」,中國經濟月刊,474期,1990年3月
    11.莊春發,「競爭概念的發展、演變與反托拉斯政策」,公平交易季刊,6卷1期,1998年1月
    12.莊春發,「美國反托拉斯立法目標的研究」,經濟研究,33卷2期,1995年6月
    13.莊春發,「獨家交易反托拉斯管制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7卷2期,1999年4月
    14.張向昕,「美國司法部與微軟公司之論戰」,公平交易季刊,6卷1期,1998年1月
    15.張佳弘,「從政府管制探討競爭政策」,公平交易季刊,8卷3期,2000年7月
    16.陳志民,「論美國反托拉斯法對搭售安排『個別產品』要件之認定標準」,收於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編,『第五屆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
    17.陳櫻琴,「公平法第三十六條『先行政後司法』之法律分析」,收於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編,『第二屆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6月
    18.曾世雄,「違反公平交易法之損害賠償」,政大法學評論,第44期,1991年12月
    19.曾品傑,「從民法到公平交易法─以損害賠償為中心」,公平交易季刊,6卷1期,1998年1月
    20.黃茂榮,「智慧財產權之保護,行使與濫用」,工業財產權與標準,第25期,1995年4月
    21.黃銘傑,「公平交易法第十九條之規範原理與架構」,月旦法學雜誌,第69期,2001年2月
    22.黃營杉、范建得,「事業垂直限制行為之公平法適用問題研究─以非價格垂直交易限制為核心」,收於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編,『第五屆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11月
    23.廖元豪,「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法第五條與其他反托拉斯法之關係─兼論我國公平交易法第二十四條之適用範圍」,公平交易季刊,8卷4期,2000年10月
    24.廖義男,「西德營業競爭法」,台大法學論叢,13卷1期,1983年12月
    25.廖義男,「獨占法規與實務之檢討」,公平交易季刊,3卷1期,1995年1月
    26.廖義男,「從行政法院裁判看公平交易法實務之發展(上)」,月旦法學雜誌,第69期,2001年2月
    27.楊嘉雯,「簡介日本獨占禁止法上有關專利及專門技術授權協議之執行準則」,科技法務透析,2000年11月
    28.劉孔中,「析論獨占事業濫用市場地位之禁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8卷1期,1996年3月
    29.劉孔中,「休曼法對實施獨占之規範」,歐美研究,26卷1期,1996年3月
    30.劉孔中,「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法第五條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7卷1期,1995年3月
    31.劉孔中,「公務部門行為適用公平交易法之範圍」,政大法學評論,55期
    32.劉孔中,「德國競爭法與公平交易法第十九條相關規定之研究」,歐美研究,24卷1期,1994年3月
    33.劉孔中,「德國限制競爭防止法對支配市場事業之規範」,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8期,1994年9月
    34.劉孔中,「公平交易法與消費者保護法之比較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7卷2期,1994年9月
    35.劉紹樑,「從意識型態及執行實務看公平交易法」,政大法學評論,第44期,1991年12月
    36.劉華美,「德國營業競爭限制防止法─第六次修正」,公平交易季刊,9卷1期,2001年1月
    37.劉靜怡,「初探網路產業的市場規範及其未來:以United States v. Microsoft案的發展為主軸」,台大法學論叢,28卷4期,1999年7月
    38.劉紹樑,「淺介『美國法務部對智慧財產權授權及取得之反托拉斯法執行準則』草案」,公平交易季刊,2卷四期,1994年10月
    39.蔡英文,「公平交易法與智慧財產權」,政大法學評論,第44期,1993年10月
    40.謝杞森,「我國公平交易法執行三週年之回顧─以不(公平)正競爭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52期,1994年12月
    41.謝杞森,「公平法交易法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刑事處罰與第四十一條行政處分的比較─以我國實務為中心」,公平交易季刊,9卷2期,2001年4月
    42.謝穎青,「公平交易法對經銷關係之影響(四)─搭售」萬國法律,第62期,1992年4月
    43.顏廷棟,「論垂直交易限制在競爭法上之規範」,公平交易季刊,6卷2期,1998年4月
    44.戴豪君,「從瀏覽器軟體戰爭,談『搭售』與『掠奪性定價』」,智慧財產權管理季刊,第14期,1997年7月
    45.蘇永欽,「私法自治與公平法的管制─公平法第二十四條的功用與濫用」,月旦法學雜誌第70期,2001年3月
    46.蘇永欽、范建得,「公平交易法第四十六條修正後適用問題之研究」,收於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編,『第七屆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五)譯著
    1.Chamberlin, E. H. 著/郭婉容 譯,『壟斷性競爭的理論(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1966年
    2.Hayek, F. A. 著/夏道平 譯,『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台北,1993年
    3.Porter, Michael E. 著/李明軒、邱如美 譯,『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下)』,台北,1999年
    4.Stigler, George J.著/劉師誠 譯,『價格理論』,四版,台北,1981年
    5.Stiglitz, Joseph E. 著/姚開建、劉風良、吳漢洪 譯,『經濟學(Economics)』,上冊,北京,1997年
    6.Teichmann, Arndt著/石世豪 譯,「寡占市場上事業競爭行為之監督」,公平交易季刊,5卷3期,1997年7月
    7.Teichmann, Arndt 著/吳秀明 譯,「支配市場事業及市場強勢事業之阻礙競爭與差別待遇行為」,公平交易季刊,5卷3期,1997年10月
    8.Thieme, H. Jorg 著/吳妙善 譯,『社會福利市場經濟解讀』,台北,1992年
    9.Williamson, Oliver 著/張群群、黃濤 譯,『反托拉斯經濟學』,北京,1999年
    二、英文部分
    (一)書籍
    1.Areeda, Phillip E. & Kaplow, Louis, Antitrust Analysis: Problems, Text, Cases (4th 1988)
    2.Areeda, Phillip E., Antitrust Law IX (1991)
    3.Areeda, Phillip E., Hovenkamp, Herbert & Elhauge,Einer, Antitrust Law X (1996)
    4.Bork, Robert H., The Antitrust Paradox: A Policy at War with Itself (1978)
    5.Carlton, Dennis W., The Strategic Use of Tying to Preserve and Create Market Power in Evolving Industries, NBER Working Paper No.6831 (12/1998)
    6.Carlton, Dennis W. & Perloff, Jeffrey M.,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0)
    7.Coase, R.H.,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1988)
    8.Eisenach, Jeffrey A. & Lenard, Thomas M. (ed.),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nd the Microsoft Monopoly: Antitrust in the Digital Marketplace, (1999)
    9.Frazer, Tim, Monopoly, Competition and the Law (2nd 1992)
    10.Gellhorn, Ernest & Kovacic, William E., Antitrust Law and Economics (4th 1994)
    11.Holmes, William C., Antitrust Law Handbook (1998 Edition)
    12.Hovenkamp, Herbert, Federal Antitrust Policy: The Law of Competition and Its Practice (1994)
    13.Kwoka, John E. & White, Lawrence J. (ed.), The Antitrust Revolution: Economics, Competition, and Policy (3rd 1999)
    14.Maxeiner, James, Policy and Methods in German and American Antitrust Law (1986)
    15.Montgomery, William A., Tying Arrangements, BNA Corporate Practice Series No. 39 (1984)
    16.OECD, Competition Policy and Vertical Restraints: Franchising Agreements (1994)
    17.Oz, Shy,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1995)
    18.Pepall, Lynne, Richards, Daniel J. & Norman, Georg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
    19.Posner, Richard A., Antitrust Law: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1976)
    20.Posner, Richard A.,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5th 1998)
    21.Ross, Stephen F., Principles of Antitrust Law (1993)
    22.Schenefield, John H. & Stelzer, Irwin M., The Antitrust Laws: A Primer (3rd 1998)
    23.Schmidt, Ingo & Rittaler, Jan B.,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Chicago School of Antitrust Analysis (1989)
    24.Shepherd, William G.,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4th 1997)
    25.Sullivan, E. Thomas & Harrison, Jeffrey L., Understanding Antitrust and Its Economic Implications (2nd 1994)
    26.Sullivan, Lawrence Anthony, Handbook of the Law of Antitrust (1977)
    27.Viscusi, W. Kip, Vernon, John M. & Harrington, Joseph 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3rd 2000)
    28.Wang, Chih-Kang, Cheng, Chia-Jui & Liu, Lawrence S. (ed.),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of Competition Laws (1995)
    29.Whish, Richard & Sufrin, Brenda, Competition Law (3rd 1993)
    30.Williamson, Oliver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1985)
    (二)期刊文獻
    1.Arquit, Kevin J., Market Power in Vertical Cases, 60 Antitrust Law Journal 921 (1992)
    2.Atkins, Raymond A., An Economic Model of Tying: Obtaining a Firstmover Advantage, 5 George Mason Law Review 525 (1997)
    3.Bauer, Joseph P., A Simplified Approach to Tying Arrangements: A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33 Vanderbilt Law Review 283 (1980)
    4.Blair, Roger D. & Finci, Jeffrey, The Individual Coercion Doctrine and Tying Arrangements: An Economic Analysis, 10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 531 (1983)
    5.Bowman, Ward S., Tying Arrangements and the Leverage Problem, 67 The Yale Law Journal 19 (1957)
    6.Brinson, J. Dianne, Proof of Economic Power in a Sherman Act Tying Arrangement Case: Should Economic Power Be Presumed When the Tying Product Is Patented or Copyrighted?, 48 Louisiana Law Review 29 (1985)
    7.Brown, Harold, Comments on the NAAG Vertical Restraints Guidelines, 1995 New York Law Journal 3 (01/26/1995)
    8.Butler, Henry N., Lane, W. J. & Phillips, Owen R., The Futility of Antitrust Attacks on Tie-In Sales: An Economic and Legal Analysis, 36 Hastings Law Journal 173 (1984)
    9.Carbajo, Jose, Meza, David De, & Seidmann, Daniel J., A Strategic Motivation for Commodity Bundling, 38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83 (1990)
    10.Cummings, F. Jay & Ruhter, Wayne E., The Northern Pacific Case, 22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29 (1979)
    11.Frank, Theodore, The Economic Interest Test and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in Antitrust Tie-in Cases, 61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639 (1994)
    12.Grady, Katherine C., Jefferson Parish Hospital district No. 2 v. Hyde: Time to Apply the Rule of Reason to Tying Agreements, 70 Iowa L. Rev. 565 (1985)
    13.Grimes, Warren S., Antitrust Tie-In Analysis after Kodak: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Market Imperfections, 62 Antitrust Law Journal 264 (1994)
    14.Hamilton, Melissa, Software Tying Arrangements under the Antitrust Laws: A More Flexible Approach, 71 Denver University Law Review 607 (1994)
    15.Hawker, Norman W., Consistently Wrong: The Single Product Issue and the Tying Claims Against Microsoft, 35 California Western Law Review 1 (1998)
    16.Hornick, Jonh F., Ther Per Se Rule in Tying Contexts: A Critical View, 10 Delaware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 703 (1986)
    17.Hovenkamp, Herbert, Tying Arrangements and Class Action, 36 Vanderbilt Law Review 213 (1983)
    18.Hovenkamp, Herbert, Market Power in Aftermarkets: Antitrust Policy and the Kodak Case, 40 UCLA Law Review 1447 (1993)
    19.Jacobs, Michael S., An Essay on the Normative Foundations of Antitrust Economics, 74 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 219 (1995)
    20.Kaplow, Louis, Extension of Monopoly Power through Leverage, 85 Columbia Law Review 515 (1985)
    21.Kramer, Victor H., The Supreme Court and Tying Arrangements: Antitrust as History, 69 Minnesota Law Review 1013 (1985)
    22.Lam, David K., Revisiting the Separate Product Issue, 108 The Yale Law Journal 1441 (1999)
    23.Lande, Robert H., Wealth Transfers as the Original and Primary Concern of Antitrust: The Efficiency Interpretation Challenged, 34 Hastings Law Journal 65 (1982)
    24.Lande, Robert H., Chicago Takes It on the Chin: Imperfection Information Coul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Post-Kodak World, 62 Antitrust Law Journal 193 (1993)
    25.Larson, Alexander C., Antitrust Tie-In Analysis after Kodak: A Comment, 63 Antitrust Law Journal 239 (1994)
    26.Lazaroff, Daniel E., Reflections on Eastman Kodak Co. v. Image Technical Services, Inc.: Continued Confusion regarding Tying Arrangements and Antitrust Jurisprudence, 69 Washington Law Review 101 (1994)
    27.Lombardy, Russell, The Myth of Market Power: Why Market Power Schould Not Be Presumed When Applying Antitrust Principles to the Analysis of Tying Agreements Involv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8 St. Thomas Law Review 449 (1996)
    28.Matheson, John H., Class Action Tying Case: A Framework for Certification Decisions, 76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855 (1982)
    29.Meese, Alan J., Tying Meets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Farewell to the Chimera of Forcing, 146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 (1997)
    30.Miriani, Steven Paul, Jefferson Parish Hospital v. Hyde: Antitrust Tying Arrangements, 59 Tulane Law Review 1591 (1985)
    31.Montgomery, William, The Presumption of Economic Power for Patented and Copyrighted Products in Tying Arrangements, 85 Columbia Law Review 1140 (1985)
    32.Paredes, Troy, Copyright Missus and Tying Courts Stop Misusing Misuse?, 9 High Technology Law Journal 271 (1994)
    33.Pasahow, Lynn H., Tying and the Single-Product Issue, 54 Antitrust Law Journal 1217 (1985)
    34.Patterson, Mark R., Product Definition, Product Information, and Market Power: Kodak in Perspective, 73 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 185 (1994)
    35.Patterson, Mark R., The Market Power Requirement in Antitrust Rule of Reason Case: A Rhetorical History, 37 San Diego Law Review 1 (2000)
    36.Peterman, John L., The International Salt Case, 22 J. L. & Econ. 351 (1979)
    37.Piraino, Thomas A., An Antitrust Remedy for Monopoly Leveraging by Electronic Networks, 93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 (1998)
    38.Posner, Richard A., The Chicago School of Antitrust Analysis, 127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925 (1979)
    39.Royall, M. Sean, Post-Chicago Economics , 63 Antitrust Law Journal 445 (1995)
    40.Seidmann, Daniel J., Bundling as a Facilitating Device: A Reinterpretation of Leverage Theory, 58 Economica 491 (1991)
    41.Shapiro, Carl, Aftermarkets and Consumer Welfare: Making Sense of Kodak, 63 Antitrust Law Journal 483 (1995)
    42.Shapiro, Car & Teece, David J., System Competition and Aftermarkets: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Kodak, 39 The Antitrust Bulletin 135 (1994)
    43.Slawson, W. David, 36 Excluding Competition without Monopoly Power: The Use of Tying Arrangements to Exploit Market Failure, The Antitrust Bulletin 457 (1991)
    44.Slawson, W. David, A Stronger, Simpler Tie-in Doctrine, 25 Antitrust Bulletin 671 (1980)
    45.Slawson, W. David, A New Concept of Competition: Reanalyzing Tie-in Doctrine After Hyde, 30 Antitrust Bulletin 257 (1985)
    46.Speta, James B., Tying, Essential Facilities, and Network Externalities, 93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277 (1999)
    47.Stockdale, Donald K., An Economic and Legal Analysis of Physical Tie-Ins, 89 The Yale Law Journal 769, 772-773 (1980)
    48.Strasser, Kurt A., An Antitrust Policy for Tying Arrangements, 34 Emory Law Journal 253 (1985)
    49.Turner, Donald F., The Validity of Tying Arrangements under the Antitrust Laws, 72 Harvard Law Review 51 (1958)
    50.Veltrop, James D., Tying and Exclusive Purchasing Arrangements under EC Competition Law, 31 Common Market Law Review 549 (1994)
    51.Weddall, Dean, The Single Product Issue and the Computer Industry, 8 Computer / Law Journal 95 (1987)
    52.Whinston, Michael D., Tying, Foreclosure, and Exclusion, 80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37 (1990)
    53.Wollenberg, Keith K.,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ie-In Sales: Re-examining the Leverage Theory, 39 Stanford Law Review 737 (1987)
    54.Wood, William C., Costs and Benefits of Per Se Rules in Antitrust Enforcement, 38 The Antitrust Bulletin 887 (1993)
    55.Young, Eric D., The Economic Interest Requirement in the Per Se Analysis of Tying Arrangements: A Worthless Inquiry, 58 Fordham Law Review 1353 (1990)
    56.Zielezienski, J. Stephen, The Tying Element of Market Power in the Context of Summary Judgment: Is There a Sensible Approach?, 1988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 273 (1988)
    三、德文部分
    (一)書籍
    1.Baumbach, Adolf/Hefermehl, Wolfang, Wettbewerbsrecht, 19 Aufl., Munchen 1996
    2.Bechtold, Rainer, GWB Kommentar, 2 Aufl., Munchen 1999
    3.BMJ, Entwurf eines Gesetzes zur Aufhebung der Zugabeverordnung und Zur Anpassung Weiterer Rechtsvorschriften, 12/2000
    4.Burkert, Thomas O.J., Die Zulassigkeit von Koppelungsgeschaften aus wettbewerbsrechtlicher Sicht, 1992
    5.Ekey, Friedrich L. u.a., Wettbewerbsrecht, Heidelberg 2000
    6.Emmerich, Volker, Das Recht des unlauteren Wettbewerbs, 4 Aufl., Munchen 1995
    7.Emmerich, Volker, Kartellrecht, 7 Aufl., Muchen 1994
    8.Emmerich, Volker, Kartellrecht, 8 Aufl., Munchen 1999
    9.Fezer, Karl-Heinz, Modernisierung des deutschen Rechts gegen den unlauteren Wettbewerb auf der Grundlage einer Europaisierung des Wettbewerbsrechts, BMJ Gutachten UWG, 15/6/2001
    10.Fikentscher, Wolfang, Freiheit als Aufgabe, Tubingen 1997
    11.Gassner, Ulrich, Grundzuge des Kartellrechts, Munchen 1999
    12.Immenga, Ulrich/Mestmacker, Ernst-Joachim, GWB-Kommentar, 2 Aufl., Munchen 1992
    13.Jansen, Udo, Die Kopplungsvertrage im Recht der Wettbewerbsbeschrankungen, 1968
    14.Kohler, Helmut/Piper, Henning, UWG-Kommentar, 2 Aufl., Munchen 2001
    15.Monopolkommission, 9 Hauptgutachten 1990/1991: Wettbewerbspolitik oder Industriepolitik, Baden-Baden 1992
    16.Moschel, Wernhard, Recht der Wettbewerbsbeschrankungen, Koln 1983
    17.Nordemann, Wilhelm, Wettbewerbsrecht, 7 Aufl., 1993
    18.Rittner, Fritz, Wettbewerbs- und Kartellrecht, 6 Aufl., Heidelberg 1999
    19.Schmidt, Ingo, Wettvewerbspolitik und Kartellrecht: eine Einfuhrung, 5 Aufl., Stuttgart 1996
    20.Schmidt-Asmann, Eberhard (Hrsg.), Besonderes Verwaltungsrecht, 11 Aufl., Berlin 1999
    21.Seydel, Helmut, Zugabeverordnung un Rabattgesetz Kommentar, 4 Aufl., Munchen 1993
    22.Steiner, Udo (Hrsg.), Besonderes Verwaltungsrecht, 4 Aufl., Heidelberg 1992
    23.Wiedemann, Gerhard, Handbuch des Kartellrechts, Munchen 1999
    (二)期刊文獻
    1.Berlit, Wolfgang, Auswirkungen der Aufhebung des Rabattgesetzes und der Zugabeverordnung auf die Auslegung von § 1 UWG und § 3 UWG, WRP 2001, 349ff.
    2.Berneke, Wilhelm, Zum Lauterkeitsrecht nach einer Aufhebung von Zugabeverordnung und Rabattgesetz, WRP 2001, 615ff.
    3.Cordes, Christoph, Die Gewahrung von Zugabe und Rabatten und deren wettbewerbsrechtliche Grenzen nach Aufhebung von Zugabeverordnung und Rabattgesetz, WRP 2001, 867ff.
    4.Heermann, Peter W., Rabattgesetz und Zugabeverordnung ade!, WRP 2001, 855ff.
    5.Nordemann, Jan Bernd, Wegfall von Zugabeverordnung und Rabattgesetz, NJW 2001, 2505ff.
    四、網站資料
    1.http://europa.eu.int/index_en.htm (歐盟網站)
    2.http://www.bmj.de/ (德國聯邦司法部網站)
    3.http://www.findlaw.com/ (法律搜尋網站)
    4.http://www.ftc.gov.tw/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網站)
    5.http://web.lexis-nexis.com/universe (美國法律資料庫)
    6.http://www.usdoj.gov/ (美國聯邦司法部網站)
    7.http://www.westlaw.com/ (美國法律資料庫)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87651008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縮寫及略語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貳、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壹、研究方法
    貳、研究內容及範圍
    第三節 研究架構
    第二章 搭售行為之意義及目的
    第一節 搭售之意義和定性
    壹、搭售的意義
    貳、本文之觀察面向
    參、搭售之組成形式
    肆、搭售的定性
    伍、搭售與其他概念之區別
    一、搭售與獨家交易之區別
    二、搭售與拒絕交易之區別
    三、搭售與強迫照單全收之區別
    四、搭售與互惠交易之區別
    五、搭售與贈品之區別
    六、搭售與加盟契約
    第二節 搭售行為對於市場競爭之影響
    壹、搭售之反競爭效果
    一、獨占力延伸
    二、提高進入障礙
    三、穩定共謀
    四、規避價格管制
    五、掠奪性訂價
    六、剝奪消費者選擇自由
    七、市場力量的濫用
    八、增加價格比較的困難
    九、誤導購買人
    十、不客觀影響購買決定
    十一、非效能競爭手段
    貳、搭售之促進競爭效果
    一、效率的提昇
    二、品質控制
    三、差別取價
    四、風險分擔
    五、秘密價格折扣
    六、解決集體行為問題
    第三章 搭售行為之經濟分析
    第一節 槓桿理論
    壹、基本概念
    貳、反競爭的影響
    一、預先排除競爭對手
    二、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和增加進入障礙
    三、促進勾結
    四、利用訊息的不完全獲取利益
    參、批評與反駁
    第二節 價格理論分析
    壹、單一獨占利益理論
    一、基本概念
    二、分析說明
    三、相關批評
    貳、差別取價
    一、基本概念
    二、保留價格的相關性
    三、保留價格的分配與成本結構
    四、變動比例
    第三節 策略行為分析
    壹、CMS模型
    貳、Whinston模型
    參、Seidmann模型
    肆、Atkins模型
    第四節 交易成本分析
    壹、基本概念
    貳、垂直整合分析
    第五節 維持或強化既有的獨占地位
    第四章 競爭政策與競爭法上的判斷
    第一節 競爭與競爭政策
    壹、競爭概念的發展
    一、競爭的意義
    二、競爭概念的演變
    (一)古典理論的動態競爭概念
    (二)新古典理論的完全競爭
    (三)可行的競爭
    (四)有效的競爭
    (五)可競爭市場
    貳、競爭的功能
    一、經濟政策功能
    二、社會政策功能
    參、競爭秩序的確保
    肆、競爭政策的不同立場
    一、哈佛學派
    二、芝加哥學派
    三、奧地利學派
    第二節 競爭法之意義、功能及發展
    壹、競爭法的意義
    貳、競爭法的目的
    參、競爭法思潮的發展
    肆、搭售於競爭法上的評價
    第五章 美國法對於搭售行為之規範
    第一節 反托拉斯法中規範搭售行為之相關規定
    壹、概說
    貳、休曼法第一條
    參、克萊登法第三條
    肆、聯邦交易委員會法第五條
    伍、休曼法第二條
    陸、相關規定之比較分析
    一、適用客體
    二、構成要件
    三、執行程序
    第二節 搭售行為規範之變遷
    壹、合理原則與當然違法
    一、合理原則
    二、當然違法
    三、小結
    貳、搭售行為規範之變遷
    一、放任時期
    二、搖擺時期
    三、嚴格時期
    四、小結
    第三節 執法機關對於搭售之指導原則
    壹、美國聯邦司法部垂直交易限制指導原則
    一、概說
    二、對於搭售行為之態度
    三、對於搭售行為之分析
    貳、一九八五年全國檢察總長協會垂直交易限制指導原則
    一、概說
    二、對於搭售行為之態度
    三、對於搭售行為之分析
    (一)當然違法下的搭售行為
    (二)合理原則下的搭售行為
    參、一九九五年全國檢察總長協會垂直交易限制指導原則
    一、概說
    二、對於搭售行為之態度
    三、對於搭售行為之分析
    (一)當然違法下的搭售行為
    (二)合理原則下的搭售行為
    第四節 關於規制搭售行為之爭論
    壹、傳統學派
    貳、芝加哥學派
    參、新制度經濟學
    第五節 搭售之違法要件分析
    壹、個別產品
    一、產品外觀及使用差異
    二、產品可代替性
    三、產品功能關係
    四、產品需求特徵
    五、微軟案的觀察
    貳、搭售的存在
    一、自願搭售
    二、強迫搭售
    (一) 明示約定
    (二)默示約定
    (三)技術性搭售
    參、足夠之市場力量
    一、專利權和著作權
    二、產品獨特性
    三、市場占有率
    四、資訊不完全
    肆、影響實質數量的商業
    伍、正當事由
    一、商譽保護
    二、效率
    三、新進入市場
    陸、其他
    一、不同出賣人議題
    二、經濟利益議題
    第六章 德國法對於搭售行為之規範
    第一節 營業競爭限制防止法對於搭售之規範
    壹、概說
    貳、搭售規範之發展脈絡
    參、搭售行為之濫用監督
    一、搭售限制的存在
    (一)企業間協議
    (二)關於商品或營業上給付之協議
    (三)搭售限制
    1.交易性質的判斷
    2.交易習慣的判斷
    3.兩者關係
    二、嚴重影響競爭
    (一)相關市場的界定
    (二)競爭影響程度的判斷
    三、法律效果
    (一)行政法上效果
    (二)民法上效果
    肆、支配市場事業之搭售濫用
    一、支配市場地位
    (一)相關市場的界定
    (二)支配市場地位的類型
    二、搭售的濫用
    (一)阻礙濫用的搭售
    (二)榨取濫用的搭售
    三、法律效果
    (一)民事責任
    (二)行政責任
    伍、不公平阻礙與差別待遇
    一、不公平阻礙的搭售
    二、差別待遇的搭售
    三、法律效果
    (一)民事效果
    (二)行政責任
    陸、授權行為與搭售
    一、搭售約款的使用
    二、法律效果
    柒、法規競合
    第二節 不正競爭防止法對於搭售行為的規範
    壹、概說
    貳、概括條款的類型化
    一、概括條款的功能
    二、概括條款的內容
    (一)適用主體
    (二)營業交易行為
    (三)基於競爭目的之行為
    (四)違反善良風俗
    (五)主觀構成要件
    三、類型化的成果
    (一)獵捕顧客
    (二)阻礙
    (三)榨取
    (四)破壞市場
    參、搭售行為之規範
    一、隱藏搭售
    二、先頭要約
    三、誘餌釣客
    四、心理上的購買強迫
    五、近來發展
    第三節 贈品規範之新發展與影響
    壹、立法沿革
    貳、立法理由
    一、不客觀的影響
    二、價格掩飾
    三、專業的入侵
    四、過度增加
    參、保護對象
    肆、主要內容
    一、禁止原則
    二、贈品概念
    (一)個別性
    (二)從屬性
    (三)無償性
    伍、搭售型態的贈品
    一、概說
    二、隱藏搭售
    三、公開搭售
    四、虛假的公開搭售
    五、例外情形
    陸、法律效果
    柒、廢除贈品禁止之未來影響
    一、廢除理由
    (一)避免德國企業的競爭不利
    (二)現代化德國的競爭法
    (三)加強法律的實在性
    (四)避免阻礙創新
    (五)相關經濟階層的支持
    二、未來影響
    (一)對過度引誘的影響
    (二)對搭售的影響
    (三)對心理上購買強迫的影響
    (四)對價格掩飾的影響
    第七章 我國法對於搭售行為之規範與檢討
    第一節 智慧財產權濫用與搭售
    壹、公平交易法與智慧財產權法的關聯
    貳、調和規範
    一、規定性質
    (一)除外規定
    (二)確認規定
    (三)本文見解
    二、排除範圍
    參、行使權利之正當行為
    一、專利權的濫用
    二、著作權的濫用
    三、商標權的濫用
    第二節 搭售行為之規範
    壹、搭售行為之規範依據
    一、第十九條第六款
    二、第十九條第三款
    三、兩者兼具
    四、本文見解
    (一)第十九條現況
    (二)限制競爭與不正競爭之關係
    1.政策與道德
    2.制度保護與權利保護
    3.自由與公平
    4.市場不法與行為不法
    (三)當然違法與合理原則之關係
    (四)小結
    貳、搭售行為之分析
    一、事業對事業
    二、搭售之要件
    (一)兩種可分的產品
    1.需求特徵理論為主
    2.交易習慣和交易性質為輔
    (二)搭售協議
    1.協議形式不拘
    2.不以同一出賣人為必要
    3.不以直接限制為限
    三、搭售之違法判斷
    (一)「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與「不正當」之關聯
    1.不同概念說
    2.相同概念說
    3.本文見解
    (二)相關判斷因素
    1.足夠之市場力
    2.有無妨礙(被)搭售產品市場競爭之虞
    3.是否具有正當理由
    參、案例分析
    一、處分案
    二、不處分案
    第三節 獨占事業之搭售行為
    壹、獨占事業
    貳、搭售的濫用
    參、實務案例
    第四節 概括條款對搭售規範的補充
    壹、公平交易法第二十四條之功能分配
    貳、對於搭售行為之不法評價
    參、搭售行為之規制
    肆、案例分析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壹、保護法益
    貳、搭售規範的分析
    一、構成要件階段
    (一)產品的區分應以需求特徵理論為基礎
    (二)搭售限制應不當影響交易自主性
    1.強迫搭售
    2.促銷搭售
    3.技術性搭售
    4.其他情形
    二、違法性階段
    (一)門檻條件
    (二)市場力因素
    (三)市場競爭的影響程度
    (四)正當商業理由
    (五)差別取價
    三、獨占濫用
    四、法律效果
    (一)刑事責任
    (二)行政責任
    (三)民事責任
    五、舉證責任分配
    (一)公平會的職權調查
    (二)檢舉人的釋明程度
    (三)民事訴訟上的舉證分配
    參、不公平競爭法的分析
    一、隱藏搭售
    二、先頭要約或誘餌釣客
    三、贈品
    四、法律效果
    五、未來走向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二)期刊文獻
    (三)學位論文
    (四)期刊文獻
    (五)譯著
    二、英文部分
    (一)書籍
    (二)期刊文獻
    三、德文部分
    (一)書籍
    (二)期刊文獻
    四、網站資料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7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3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