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87810      Online Users : 67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467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675


    Title: 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
    Authors: 阮芝生
    Contributors: 沈剛伯
    李宗侗

    阮芝生
    Date: 1973
    Issue Date: 2016-04-14 14:07:23 (UTC+8)
    Abstract: 本論文的題目是「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共分八章。第一章前言,說明關於史記全體研究著作的欠缺,分析前人研究史記的成果,今日研究史記的方便與困難,本論文研究的範圍,探討的主題-史記吏部書是怎麼寫出來的?它講些什麼?研究的方法,最後並對有關司馬遷的史料作一概略的檢討,以明取材的態度。本論文的第三、四、五章,探討司馬遷的史學方法,第六、七章探討司馬遷的歷史思想。
    第二章司馬遷的心,探究與司馬遷的肉體生命、精神生命最有關係的人物與事件,通過人經事緯的探討,來窺測司馬遷的人格與心靈。第一節司馬談的死。司馬談的憤死,實另有隱情,司馬遷臨危受命,答應完成史記,這成為了他生命的核心與生命力的動源。第二節李陵與司馬遷。李陵以無後援,兵敗降胡,司馬遷仗義執言,竟被判誣罔之罪,交游既莫救視,又家貧不能自贖,唯有「自請」腐刑,減死一等。第三節報任安書的苦衷。司馬遷之隱忍苟活,乃是因為史記未成之故,李陵與他「素非相善」,他尚且相救,任安與他是老友,豈有不救之理?只是此身已是史記之身,司馬遷可為任安死,而史記必不能為任安而廢,故愛莫能助,此是司馬遷不得已的苦衷。
    第三章史料的搜集與處理。第一節基本前題,司馬遷要寫的是從古到今二千多年來的人類全史。第二節史料的搜集。司馬遷寫史記所根據的材料,可分為載籍、檔案、聞見三類,已知的載籍當在八十八種以上,檔案與聞見亦極豐富,由此可見其取材的廣度。第三節史料的考訂。司馬遷遵循以下四項原則考訂史料:(一)考信六藝。(二)多從古文。(三)闕疑傳疑。(四)訂正錯誤。第四節史料的整理與運用。司馬遷整理、運用史料的原則與方法有:(一)厥協六經異傳。(二)整齊百家雜語。(三)史料的去取。1.標明取材。2.擇雅。3.著有關天下存亡。4.錄軼事。5.世多有者不論。(四)詳近略遠。(五)敘事位置的安排。(六)整齊古代語文。
    第四章體裁與作法,本章是將史記切開來,看各體的來源與作用。第一節本紀。本紀之名源於「禹本紀」,其體當仿自春秋,本紀的作法有三:(一)以編年為主。(二)以宰制天下者為中心。(三)體貴簡嚴,僅書大事。第二節表。表名係自譜音變而來,其體當仿自周譜,十表的作用有三:(一)整齊年差。(二)通紀傳之窮。(三)會觀諸要。表者所以表天下之大勢與理亂興亡之大略,而觀一時之得失。第三節書。書名源於古代之書(尚書),其體亦當仿自書,八書的作法有三:(一)書體貴詳。(二)述制作本意與沿革大端。(三)儀文度數,略而不論。八書體大思精,可以觀事變,通古今,究天人。第四節世家。世家之名出於世本中之世家,其體或仿自世本中之世家,其作法與本紀大體相同;(一)以各國封君為中心。(二)以編年為主。(三)大事乃書。第五節列傳。列傳之名稱與體裁,或皆出自世本中之傳,其作法有四:(一)體貴詳要。(二)規模相稱。(三)分合連書。(四)論其行事而不論其著作。第六節太史公曰。「太史公曰」之體當仿自左傳「君子曰」,其作用有四:(一)補軼事。(二)記經歷。(三)言去取。(四)述褒貶。五體與「太史公曰」多少都有些根據,但考其實際內容與作法,其面貌與精神實已大異。
    第五章聯繫與運用,本章是把史記合起來,看史記的通盤設討與各體間的運用配合。第一節編次的先後。這可分二層看,一是五體編次的先後,一是各體中各篇編次的先後。史記的編次,是有義的安排,而非隨意的放置。第二節五體的關聯。五體不是各自孤立的,它們之間具有互相依賴、互相補足的密切關係。司馬遷所創的「紀傳體」,其實是包括了記時、記事、記人的三種基本方法,並作了一種綜合的運用。史記的紀與世家間、紀與傳間、以及紀、傳、世家與書、表間,常能成一種縱橫交錯的有機聯繫,或是上下貫串,或是有無互見,或是詳略互補。第三節合傳、附傳與類傳。(一)合傳。凡合傳者可大別為四類:1.學術相關。2.功業相似。3.行事相涉。4.志節相類。可不受時代隔絕的影響,但絕非強合。(二)附傳。類別有四:1.因事附傳。2.因類附傳。3.附傳戚友。4.附傳子孫。(三)類傳。合同類之人而為傳,可以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但必須志同形似,才能連類彙合。司馬遷不但重新創造了五體及「太史公曰」,而且把五體合在一起使之成為「紀傳體」,這可說是第二層次的創作。
    第六章通古今之變。第一節歷史思考的出發點。司馬遷思想的出發點,在於「論治」。第二節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歷史不停地在演變之中,並且一般說來它是按照「漸-變-終始」的軌道向前進行,司馬遷提出了一個研究「變」的歷史的方法-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第三節古今之大變。古今之變,莫大於周漢之際,舉其大者有三:(一)封建改郡縣。(二)禮樂之真廢。(三)儒術之壞。第四節利與爭。以上三者皆與周之衰有關,而周衰之關鍵則在厲王好利、專利,好利則爭,爭以詐力,則天下必至大亂,故史記中太史公廢書而歎者凡有三次,皆為利也。第五節以禮義防于利。司馬遷曠觀古今,為爭利故,君臣相砍、父子相殺、兄弟相滅、夫婦反目、朋友成仇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本即禮義,故提出「以禮義防于利」的主張,而此思想則是源於那「禮義之大宗」的春秋。
    第七章究天人之際。第一節探究的線索。天人對舉,「人」指人力言,為人的力量之所及,反之,非人的力量所及者皆屬「天」。從古今的治亂、盛衰、興廢、存亡、成敗、得失、吉凶、禍福上,探究天與人的關係。第二節治亂吉凶在人。五帝及三代的治亂、盛衰、興亡的關鍵在「德」,亦即在人。司馬遷察高祖以至太初所對立王侯的得失、存亡、尊寵、廢辱之故,或以仁義成功,或以不仁義而廢辱,可見得失存亡皆人所自取。同理,禍福吉凶亦皆人所自招。第三節人能弘道,無如命何。司馬遷也相信有「天」的力量存在,並用以解釋歷史。他認為秦漢的代興,皆有天助。他相信有命,想信相法、卜筮和星氣,第四節天人之際。司馬遷相信「人」,也相信「天」,他是從人事盡頭看出天命,並從天命盡頭看出人事。他認為天人的關係有三:(一)於人事盡處始歸之天命。(二)天人可以相感應,而以德為感應之樞機。(三)盡人事以希天、合天。
    第八章結論。一、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有組織、有方法、有宗旨、規模宏大而且極富啟發性的歷史著作。二、史記是以述為作,但「作」的成分要比「述」的成分大得多。三、史記不僅是一部良史,而且是百王大法,司馬遷不僅是一位史家,而且還是一位經世的思想家。四、紀傳體的史記,是古代史學的經典著作,而不必是後代史書的永恆典範,但史記將永遠有其崇高的價值。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8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7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