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1/144292 (79%)
Visitors : 50939848      Online Users : 9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230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2303


    Title: 諾爾紐曼的沈默螺旋論初探
    Authors: 王婷玉
    Contributors: 陳世敏
    新聞研究所
    Date: 1988
    Issue Date: 2016-03-10 16:21:16 (UTC+8)
    Abstract: 論文提要
    本研究旨在引介、分析與批判諾爾紐曼(E. Noelle-Neumann)的沈默螺旋論,從而將此理論在民意和傳播研究的領域中定位,並由此洞視民意形成與轉變過程中的因素,期使為國內民意與傳播研究提供一些線索。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乃鑒於民意理論闕如,故擬深究此帶來重大突破的民意理論。研究方法則採文獻探討法,以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為參考架構,從科學哲學的理論發展觀點,整理有關文獻。
    第二、三、四章相繼探討沈默螺旋論之精義,追溯其建構軌跡和思想源流,並梳理學術界的迴響與批評。大致皆分成民意、傳播和社會理論、以及實證研究等範疇來整理分析文獻。第五章綜合前三章的研究,試析沈默螺旋論發展之結論。
    結果發現:沈默螺旋論發展的歷程固然有類似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之處,但整體而言,自有其獨特的發展結構。
    猶如孔恩的自然科學發展模式,為了理解選舉異例,諾氏一改傳統的「個體集合」的觀點,而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探討民意,以「整合論」化解「菁英論」與「大眾論」之爭,由此建構了沈默螺旋論,不但重現了大眾媒介強大的效果,更擴大了研究範圍,在民意與傳播研究上蔚為新典範,帶來革命性的衝擊。
    然而,異於孔恩模式的是,諾氏直接承繼民意的古典傳統,並融合現代實證研究,方能形成既廣博又精確的好理論。再者,對於民意形成與轉變,沈默螺旋論著眼於人們害怕孤立的社會心理,提供了一種發人深省的解釋,可惜它未能兼顧參考團體影響等社會學觀點,而未臻至常態科學的地位。
    此外,沈默螺旋論採取整體的研究途徑,結合古典傳統、現代實證和跨科際的研究,展望將來,它替民意理論的發展,樹立了正確的研究方向。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中心研究課題………7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第二章 沈默螺旋論………12
    第一節 概念與變項的定義………12
    第二節 形式化與範疇………17
    第三節 預設與定位………31
    第四節 沈默螺旋論的研究方法………37
    第五節 實證研究發現………40
    第三章 沈默螺旋論溯源………54
    第一節 理論建構的軌跡………55
    第二節 薪傳──民意理論………59
    第三節 薪傳──傳播理論………74
    第四節 薪傳──社會理論………77
    第五節 後見之明的假傳承………80
    第四章 沈默螺旋之沈默與迴響………88
    第一節 沈默螺旋後續研究摘要………88
    第二節 沈默螺旋論引起的共鳴………94
    第三節 沈默螺旋論面臨的挑戰──沈默與噪音………109
    第四節 回應與反擊………129
    第五章 沈默螺旋論發展之歷程………140
    第一節 孔恩的科學發展模式………140
    第二節 沈默螺旋論發展之結構試析………14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51
    第一節 結論………151
    第二節 未來研究的展望………157
    附錄
    參考書目

    圖表目次
    圖1.1 孔恩的科學發展歷程模式………7
    圖2.1 沈默螺旋模式………19
    圖2.2 沈默螺旋中意見演化的多階段模式………24
    圖2.3 媒介有效假設的因果鏈………26
    圖2.4 沈默螺旋的過程模式………27
    圖2.5 沈默螺旋的民意動力模式………29
    圖2.6 沈默螺旋的綜合模式………30
    圖2.7 文化(媒介)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類型………36
    圖2.8 媒介效果的類型………36
    圖3.1 沈默螺旋溯源的參考架構………60
    圖4.1 研究多元無知類型的典型代表………99
    圖4.2 以情緒理論重新詮釋的沈默螺旋模式………102
    圖4.3 議題設定與沈默的螺旋………106
    圖4.4 投票意向與政治氣候的關聯………117
    圖4.5 意見氣候轉變而投票意向保持不變………133
    圖5.1 沈默螺旋論發展之結構………149
    表1.1 意見與政治的一般模式………5
    表2.1 沈默螺旋研究摘要………41
    表3.1 沈默螺旋民意觀的源流………62
    表4.1 沈默螺旋後續研究摘要………89
    表4.2 正確察覺大多數人的意見者所佔比例………100
    表4.3 認為大多數人贊成或承認東德者所佔比例………116
    表4.4 由攝影角度和公眾反應予候選人的評價………124
    表4.5 在死刑論題上,己見與對民意察覺之間的對應………131
    表5.1 沈默螺旋「新」典範與現代民意暨傳播理論「舊」典範………146
    Description: 碩士
    畢業學年度:7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2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