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145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1/144292 (79%)
造访人次 : 50936247      在线人数 : 9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451


    题名: 影像食物戀者的行為演進研究
    Behavior Evolution Studies of Food Shooting Addicts
    作者: 陳思琳
    Chen, Szu Lin
    贡献者: 陳儒修
    Chen, Ru Shou
    陳思琳
    Chen, Szu Lin
    关键词: 影像食物戀者
    媒介情境論
    自媒體
    社群傳播
    Food Shooting Addicts
    Medium Theory
    We Media
    Social Media Communication
    日期: 2015
    上传时间: 2016-03-01 10:24:50 (UTC+8)
    摘要: 順應智慧型手機及隨身智慧裝置的普及,人人天天滑手機、對美食拍照、分享社群網站,成為儀式般的全民運動,亦是時下最夯的社會景象。本研究主要描繪影像食物戀者,透過拍攝美食上傳分享的行為,在社群媒介下演進的樣貌。
    本研究將依據Meyrowitz媒介情境論及布迪厄資本理論,並透過文本分析法,直接以研究對象過去的美食分享文作分析內容,再以深度訪談法結果為依據,並與文本分析的社群內容作比對,瞭解影像食物戀者的行為演進現象觀察。最後以民族誌參與觀察法,實際驗證研究對象在餐廳用餐時的行為動作記錄,並與深度訪談結果作深度觀察交叉分析。
    研究發現,影像食物戀者拍照分享的行為可分為兩大階段、六個歷程,包括基礎演進階段的記錄、分享、學習;以及進階階段的炫耀分享、美食意見領袖及形成自媒體。透過社群媒介的展演,影像食物戀者藉由美食圖文故事的包裝,持續依據自身品味資本在社群上傳播,達到提升個人獨特性及品味層次的目的。

    關鍵詞:影像食物戀、媒介情境論、自媒體、社群傳播
    Nowadays, corresponding to the widespread of smartphones and mobile devices, the most popular scenes are that people keep on sliding and checking their mobile phones, taking pictures of fine food, and sharing them in social media communities, which has become a viral phenomenon.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Medium Theory by Joshua Meyrowitz and Social Capital Theory by Pierre Bourdieu,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 evolution of “food shooting addicts,” persons who love to take fine food pictures and upload them to social media communities. Its methodologies include content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 and ethnographic participation and observ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re are two stages and six phases in the behavior evolution of food shooting addicts. Primary stage includes: record, share and learn. Advanced stage includes: show-off, becoming opinion leaders and “we media” of fine food. Through their presentation in social media, packaged by beautiful fine food pictures and related stories, food shooting addicts build up their taste capital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raising up their uniqueness and taste.

    Keywords: Food Shooting Addicts, Medium Theory, We Media, Social Media Communication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亞洲人拍美食》。取自http://picsofaznstakingpicsoffood.tumblr.com/
    APP01小記者(2014年3月11日)。〈Google台灣2014新春派對重點整理-陳俊廷〉,《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311005246-260412
    Elaine(2014年4月23日)。〈香港最大美食指南 OpenRice 來台發表「開飯相簿」捕捉您的菜色〉。《Insight》。取自http://www.inside.com.tw/2014/04/23/openrice-unveils-open-snap
    MIC產業情報研究所(2014年6月13日)。〈96.2%台灣網友近期曾使用社交網站〉,《網路社群使用現況分析報告》。取自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pressroom/pop_pressFull.asp?sno=364&cred=2014/6/13
    Thomas(2015年5月8日)。〈優雅拍美食,以色列餐廳推拍照特製餐盤〉,《ePrice》。取自http://www.eprice.com.tw/funky/talk/18/6913/1/
    上海外灘畫報(2010年6月7日)。〈潮男新習慣:開吃前先給食物拍照〉。取自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0944/2010/06/07/3765s2877987.htm
    水平鯨魚(2014年12月26日)。〈等等,我先拍照〉,《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044/602733-%E7%AD%89%E7%AD%89%EF%BC%8C%E6%88%91%E5%85%88%E6%8B%8D%E7%85%A7
    白詩瑜(2010)。《分享與開啟:數位相機與生命意義之敘說的兩個案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地球圖輯隊(2013年1月25日)。〈美食部落客掰掰?紐約多家餐廳禁止對食物拍照〉。取自http://world.yam.com/post.php?id=368
    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原書:Berger, J. [2008]. Ways of seeing. UK: Penguin Group. )
    宋偉航(2000)。《數位麥克魯漢》,台北市:貓頭鷹。(原書:Levinson, P. [1999]. 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New York: Routledge.)
    宋維倫(2011)。《追隨我的味蕾:美食部落客之符碼與美食部落客的自我呈現》。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穎(2001)。《食物戀:李欣穎的30件飲食證據》,台北:方智。
    李信漢、杜綺文(2007)。〈Web 2.0,麥克魯漢知多少〉,《新聞學研究》,92:183-192。
    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原書: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10〕.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UK:Sage publications.)
    李昱鋕(2014)。《開動前先拍照:社群網站美食照片分享動機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華夏譯(2007)。《有閒階級論》。台北:左岸文化。(原書:Thorstein, V. 〔1994〕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
    沈游振(2003)。〈論布迪厄的傑出階級與反思社會學〉,《哲學與文化》,30(11):93-119。
    肖志軍譯(2002)。《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原書:Meyrowitz, J. 〔1985〕.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London,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林宜萱(2013)。《台灣臉書使用者的隱私權管理》。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傳播英語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睦叡(2013)。《多語系個人飲食攝影註記典藏系統輔以群眾外包》。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施伯燁(2014)。〈社群媒體-使用者研究之概念、方法與方法論初探〉,《傳播研究與實踐》,2(4):207-227。
    洪瑞葳(2009)。《「照慾症」:城市漫遊中的數位攝影實作》。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慧芳譯(2006)。《部落格行銷:百萬顧客同步發聲》。台北:麥格羅希爾。(原書:Wright, J. 〔2006〕. Blog marketing: The Revolutionary new way to increase sales, build your brand, and get exceptional results. Dubuque, IA: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胡幼慧, & 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 (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7。台北:巨流。
    胡蕙寧(2014年2月16日)。〈上菜就拍照,米其林大廚斥無理〉。《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54644
    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原書:Storey, J.[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UK: Arnold.)
    張詠捷(2005)。《食物戀》,台北:野人。
    章光和(2005)。《攝影不是藝術》。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許宏儒(2008)。〈Bourdieu文化資本概念對藝術品味的分析及其在教育上的啟思〉,《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4:105-141。
    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雜記》。台北:台灣攝影(原:Barthes, R. [1980]. La chambre claire-Note sur la photographie. Seuil: Gallimard)
    連育德譯(2013)。《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台北:天下文化。(原書:Anderson, C. 〔2010〕.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NY:Random House.)
    部落格 Amoris Wang的影像隨筆:mypaper.pchome.com.tw/news/amoris0329/
    郭力昕(1998)。《書寫攝影─照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遠流。
    郭菀琪譯(2012)。《Curation策展的時代-串聯的資訊革命已經開始!》。臺北市:經濟新潮社。(原書:佐佐木俊尚 [2011].《キュレーションの時代―「つながり」の情報革命が始まる》。日本東京:筑摩書房。)
    陳品秀譯(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原書:Sturken, M., Cartwright, L., & Sturken, M. 〔2001〕.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陳庭軒(2014)。《新媒體中介者與品味建構:以女性時尚雜誌iPad》。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宜(2005)。《報社記者抵抗資源之研究》。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姿綾(2014)。《美食部落客特質及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聖峰、鄒仁淳、林娟娟(2014)。〈社群網站之使用行為研究-以Facebook為例〉,《電子商務研究》,2(12):201-234。
    愛料理iCook網路平台http://icook.tw/?ref=logo
    楊惠君譯(2009)。《媒介即訊息》。台北:積木文化。(原書:McLuhan, M. & Fiore, Q. 〔1967〕.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An Inventory of Effects. Corte Madera : Gingko Press)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葉輝(2011)。《食物與愛情的詠嘆調》。香港:中華。
    廖婉如譯(2013)。《吃,為什麼重要?》,台北市:馬可波羅文化。(原書:Gopnik, A. 〔2011〕. The Table of Comes First: Family, France, and the Meaning of Food. London,UK: Random House.)
    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D%91%E7%BB%9C%E7%A4%BE%E5%8C%BA)
    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9%9B%E6%93%AC%E7%A4%BE%E7%BE%A4
    劉江釗(2005)。《部落格之社會網絡與自我呈現初探》。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佳妍(2009)。《社群網絡口碑傳播與使用者行為關聯之研究-以Facebook社群網路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2000)。〈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社會大學學刊》,28:189-228。
    鄭百雅譯(2012)。《全民書寫運動:改寫媒體、教育、企業的運作規則,你不可不知的數位文化素養》。台北:漫遊者。(原書:Hartley, J. 〔2010〕. The uses of digital literacy. New York, NY:Transaction Publishers.)
    賴安芝(2012)。〈閱讀麥克魯漢—媒體塑造感知,感知塑造藝術〉,《美術學刊》,3:113-130。
    謝佩妏譯(2014)。《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台北市:商周出版。(原書:Baggini, J. 〔2014〕 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 London,UK:Granta Books.)
    謝靜雯(2013)。《從媒體中介到社群中介—名人和粉絲透過社群網站的觀感和想像》。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龐惠潔(2004)。《美麗人生:網路相簿社群的互動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參考文獻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dited by John G Richardson. Los Angeles: Greenwood Press.
    Ericsson(2015.06)。《Ericsson Mobility Report》。http://www.ericsson.com/res/site_TW/docs/%E6%84%9B%E7%AB%8B%E4%BF%A1%E8%A1%8C%E5%8B%95%E8%B6%A8%E5%8B%A2%E5%A0%B1%E5%91%8A_June
    Meyrowitz, J. (1985).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Lond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nuja, S., Liza, V., & Joe, C. (2008). Blogging: A new play in your marketing game plan. Business Horizons, 51, 281-292.
    Wang, H. U.,(2011). Exploring the factors of gastronomy blogs influencing readers’ Intention to tas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30, 503-51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194101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41019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1901.pdf2200KbAdobe PDF2106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