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112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03/144284 (79%)
造访人次 : 50795210      在线人数 : 31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129


    题名: 「二拍」中發跡變泰故事的重寫研究
    The Study of rewriting to “Er-pai” from Fajibiantai
    作者: 洪佩伶
    Hung, Pei Ling
    贡献者: 高桂惠
    洪佩伶
    Hung, Pei Ling
    关键词: 「二拍」
    重寫
    發跡變泰
    日期: 2016
    上传时间: 2016-02-03 11:20:32 (UTC+8)
    摘要: 《初刻拍案驚奇》與《二刻拍案驚奇》前後共費時六年刊刻完成,作品中,可見凌濛初慘澹的獨立創作歷程,因而成就了「『二拍』是中國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之貢獻,雖然內容素材仍然諸多是建構在前人故事文本基礎之上,但經過凌氏的整理、加工、重寫與再創造之後,無不自出機杼,展現驚奇、獨特之處。其中,以「發跡變泰」為主題的故事,與當時明代的繁榮經濟相互結合、影響,進而反映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備受壓抑的市民階層如何在精神上尋求解脫,如何傳達內心底層對於發家致富的想望與豔羨,又如何努力於透過自己的頑強奮鬥,在經濟上得富、在政治上得貴,最終掙脫封建枷鎖的羈絆,走向通暢安寧的「變泰」生活。因此筆者以「重寫」為切入視角,聚焦於「二拍」中「發跡變泰」的故事,透過分析、比較前文本與凌氏加工、敷演而成的重寫本,探究兩者間的同異之處,並以情節、人物刻畫、市民意識的呈顯為要。首先,梳理凌氏在情節重寫時,是以白話載體為主要敘述模式,並善用前人或自撰的詩詞、韻文和散文套語來簡練、豐富故事情節,且將情節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藉由巧合、偶然的寫作手法,達到曲折離奇、合理有趣的審美效果。其次,探究人物刻畫重寫時,所塑造的主角、配角的內、外在形象,動作、語言的描摹,及人物對比手法的運用,進而呈顯人物性格突出之處,及在性格引導、推進情節發展後,使故事不同於前文本的光彩煥發處。最後,探析故事所體現的市民意識,展現市民階層在商業觀、愛情觀、政治觀的態度及價值取向,從而瞭解故事背後所映照、流露出市民獨有的心理特質和思想感情。
    參考文獻: 一、參引文本
    (明)凌濛初著、冷時峻校點:《初刻拍案驚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凌濛初著、王根林校點:《二刻拍案驚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二、古典文獻(依照作者年代先後排序,同者再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夢鷗選注:《禮記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戰國)商鞅著、(清)嚴萬里撰:《商君書新校正》,引自《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漢)戴德編,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漢)司馬遷撰,張大可注:《史記今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漢)班固撰,王繼如主編:《漢書今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王輝整理:《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南朝宋)范曄著,魏連科等注譯:《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景印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孫通海、王海燕責任編輯;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洪邁:《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陸放翁:《陸放翁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元)施耐庵著,(清)金聖嘆批:《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臺北:古新書局,1978年。
    (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下)》,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國慶點校:《太函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明)徐光啟撰、石聲漢點校:《農政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

    (明)張翰:《松窗夢語》卷四,見謝國禎《明代社會經濟史料編撰》中,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明)馮夢龍:《喻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明)陸粲撰:《庚巳編》,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王國維撰,陳杏珍、劉烜重訂:《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今古奇觀》,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三、現代專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古里等著,丁樹南譯:《寫作的方法和經驗》,臺北:大地出版社,1983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組織編選:《孫楷第集‧「三言」、「二拍」源流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史蒂文‧柯恩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伏漫戈:《「二拍」眾生面面觀》,西安: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吳藍鈴:《小說語言美學》,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希凡:〈古典小說人物創造漫談三題〉,見《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形象》,上海:上海文藝,1962年。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金明求:《宋元明話本小說入話之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邵毅平:《中國文學中的商人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茅盾:〈關於藝術的技巧──在全國青年文學創作者會議上的講演〉,收於茅盾:《茅盾評論文集‧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姚文放:《泰州學派美學思想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孫楷第:《小說史》,摘自《民國中國小說史著集成‧第二卷》,天津:開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徐志平:《明清小說敘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14年。
    馬美信:《凌濛初和「二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許麗芳:《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九大文化出版社,1990年。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兵:《凌濛初和「兩拍」》,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張振鈞、毛德富:《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1988年。
    郭英德、陳惠琴:《中國古代小說鑑賞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普列漢諾夫:《論西歐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費如明選注‧導讀:《白居易詩選──說盡心中無限事》,臺北:名田文化,2007年。
    常金蓮:《六十家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黃秀愛:《「兩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馮保善:《凌濛初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臺北:萬卷樓,2006年。
    溫孟孚:《「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
    蒲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瑪仁‧愛爾渥著,丁樹南譯:《人物刻劃基本論》,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良明、劉方:《市井民風──「二拍」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甫琴發行:《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2年。
    蔡國梁:〈明代擬話本心理描寫敘論〉,收於《明清小說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歐陽代發:《世態人情說「話本」:悲歡離合》,臺北:亞太圖書出版,1995年。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宋人之「說話」其及影響》,收於《中國小說史漫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霍松林:《文藝學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繆詠禾:《馮夢龍和「三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韓南著,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韓田鹿:《藏在巷弄中的明朝──從暢銷通俗小說「三言」、「二拍」看街談巷議庶民百態》,臺北:麥田出版,2012年。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羅小東:《「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羅小東:〈「三言」、「二拍」的預敘研究〉,《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7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譚正璧著、譚尋補正:《話本與古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譚正璧著,譚壎、譚篪編:《譚正璧學術著作集‧「三言」、「兩拍」源流考(上)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吟芳:《「三言」「發跡變泰」題材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王福葉:《論「三言」、「二拍」對唐傳奇夢意象的借鑑與發展》,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付震震:《「三言」、「二拍」發跡變泰作品研究》,陝西理工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江昌倫:《「二拍」重寫《夷堅志》故事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伍雪平:《「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朱峻民:《「二拍」取材《太平廣記》篇章重寫的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尚丹:《「三言」發跡變泰題材類型初探》,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汪蕙如:《「二拍」敘事技巧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胡衍南:《「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林漢彬:《關鍵意象在小說結構中的地位研究──以「三言」為觀察文本的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卓珮瑜:《「三言」改寫《六十家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徐興菊:《明刊話本小說入話研究》,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崔炳圭:〈左傳人物描寫藝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9年。
    陳品欣:《「三言」所反映的明代市井生活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美玲:《《夷堅志》之民間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裕鑫:《細緻與奇巧──「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寫》,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宏庸:《「二拍」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程麗群:《論「三言」、「二拍」中的士人形象》,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學位論文,2005年。
    黃惠華:《「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2006年。
    黃麗夙:《「三言」所映射之時代女性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鄔全俊:《「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兩難境遇及創作矛盾》,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葉蒓:《重商思潮與崇官心理的變奏──「三言」、「二拍」之擬話本商賈形象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廖珮芸:《邊緣人物的功能與意義──馮夢龍「三言」中的配角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裴香玉:《「三言」、「二拍」中的商人發家故事及其文化意蘊》,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趙雪豔:《「三言」、「二拍」商業價值觀研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宇恒:《試論「三言」、「二拍」中發跡變泰故事類型中的人物群像》,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海濤:《「三言」、「二拍」中的商賈小說研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劉霞:《「三言」、「二拍」小說中婢女形象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劉豔琴:《明代話本小說中的徽商形象研究》,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蔡佩潔:《「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鄭東補:《凌濛初「二拍」的藝術探析》,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賴美雪:《「三言」、「二拍」中的男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顏美娟:《明末清初的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五、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王宇可:〈世上瘡痍,筆底波瀾──「二拍」中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1期。
    王言鋒:〈以意外和機遇構建的富貴之夢──論市民暴富心理與晚明白話短篇小說中的發跡變泰故事〉,《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王言鋒:〈明中葉商品經濟發展與「三言」、「二拍」的財富觀〉,《江淮論壇》,2005年第4期。
    王昕:〈論擬話本平庸品格的成型──從「二拍」看文人敘事方式對擬話本的影響〉,《文藝研究》,2002年第6期。
    王桂清:〈從「三言」、「二拍」中商人入仕途徑看商人的官本位意識情結〉,《北方論叢》,2004年第2期。
    王桂清:〈士商聯姻背後折射的求官心理──析「三言」、「二拍」關於士商聯姻的小說〉,《學術交流》,2004年7月第7期。
    王菊芹:〈論商品經濟發展對文學中商人形象的影響──讀「三言」、「二拍」〉,《河南社會科學》,2002年9月第10卷第5期。
    王菊芹:〈從「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看明代中後期經商意識的新變〉,《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7月第26卷第4期。
    付震震:〈「三言」入話頭回探究〉,《運城學院學報》,2010年8月第28卷第4期。
    伍大福:〈試論「三言」、「兩拍」中的夢境描寫〉,《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12月第24卷第6期。
    朱全福:〈文人情懷、浪子風流與世俗氣息──談「三言」、「二拍」中的士人形象〉,《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朱全福:〈談「三言」、「二拍」中的徽州商人形象〉,《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8月第25卷第3期。
    全賢淑:〈中國古代社會金錢勢力對社會的衝擊與影響──以「三言」、「二拍」為中心〉,《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6月第8卷第3期。
    李小俠:〈淺談「三言」、「二拍」夢境描寫折射出的儒家思想〉,《經濟與文化》,2011年第11期。
    李志琴:〈試論「三言」、「二拍」中的儒商精神〉,《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11月第32卷第11期。
    李桂奎:〈論「三言」、「二拍」的角色設計〉,《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李桂奎:〈論「三言」、「二拍」世俗文化家園中的文士角色扮演〉,《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5月第3期。
    李勇軍:〈「三言」中市民意識的體現〉,《雲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李維、楊冬梅:〈論「三言」、「二拍」否極泰來的角色扮演及審美特質〉,《江漢論壇》,2007年6月。
    李健秋:〈從史傳與傳說中走出的文學──論古代發跡變泰故事的文本流變〉,《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李剛:〈希冀與惶恐──論「三言」、「二拍」的女性觀〉,《安徽文學‧經典重釋》,2011年第7期。
    吳昌林、王瑩:〈從「三言」、「二拍」看話本小說的可擬性〉,《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9年12月第26卷第6期。
    吳建國:〈「三言」、「二拍」與雅俗文化選擇〉,《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吳禮權:〈話本小說頭回的結構形式及其歷史演進的修辭學研究〉,《復旦學報》,2006年第2期。
    宋若雲:〈建構與解構:試論擬話本小說體制的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6年6月第16卷第2期。
    金明求:〈導入引進情景:宋元話本小說入話之大眾化敘事藝術〉,《政大中文學報》,2006年12月第6期。
    林娜娜:〈衝破禁慾的樊籬──論「三言」、「二拍」的情慾觀〉,《安徽文學‧文學評論》,2008年第2期。
    周柳燕:〈「三言」、「二拍」本末衝突主題探析〉,《船山學刊》,2004年第3期。
    周絢隆:〈從文言到白話:古典敘事的衍變──論「三言」對神道小說的改編〉,《山東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范立舟:〈「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意識與傳統道德觀念〉,《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3月第27卷第2期。
    侯志漢:〈話本的演變:從《六十家小說》到「三言」、「兩拍」〉,《漢學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2月。
    胡欣:〈傳統價值觀移用後的新商人形象──談「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新特點〉,《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胡衍南:〈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發展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003年12月第17期。
    胡蓮玉:〈話本小說結構體制演進之考察〉,《江海學刊》,2004年第6期。
    紀德君:〈拍案何以驚奇──二拍傳奇藝術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第45卷。
    姚劍波:〈淺論「二拍」的創作背景和進步文學思想〉,《語文學刊》,2008年10月。
    胥麗娟:〈陽明新儒學對「二拍」商業觀的影響〉,《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2月第23卷第6期。
    秦軍榮:〈論「三言」、「二拍」的線型情節結構〉,《語文學刊(高教版)》,2007年第5期。
    秦軍榮:〈「三言」、「二拍」個體文本結構芻議〉,《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7期。
    徐文助:〈凌濛初之生平和其《二刻拍案驚奇》〉,《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卷第3期。
    徐永斌:〈「二拍」與《太平廣記》淵源關係考〉,《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12月第10期。
    徐定寶:〈凌濛初生命歷程探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徐慶海:〈「三言」、「二拍」中商賈小說及其所刻劃的商賈形象〉,《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8年6月。
    孫小賀、甘燕:〈從「三言」、「二拍」回目淺析題材類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8年12月。
    唐筱琳:〈從「三言」、「二拍」看晚明愛情觀的變化〉,《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孫春艷:〈「三言」、「二拍」的文人化傾向探究〉,《語文學刊》,2007年第9期。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2007年6月第25卷1期。
    曹亦冰:〈李贄與晚明短篇白話小說中的女性文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梁大偉:〈「二拍」中的商人發跡故事的敘事特色〉,《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陳美朱:〈論「三言」、「二拍」中的負心漢〉,《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1月第250期。
    陳福智:〈拜金讀者──對凌濛初〈轉運漢遇巧洞庭紅〉的一種詮釋角度〉,《國文天地》,2012年5月第27卷第12期。
    陳器文:〈就文體演變論「三言」的敘事特質〉,《興大中文學報》,2000年12月第13卷。
    康韻梅:〈由入於文心至諧於里耳──唐代小說在「三言」、「二拍」中的敘述面貌論析〉,《臺大中文學報》,2004年12月第21期。
    陳艷君、汪雷:〈從「三言」、「二拍」看明代徽商的財富觀〉,《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2月第31卷第1期。
    張桂琴:〈略論「三言」、「二拍」中的女性戀愛模式〉,《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第28卷第2期。
    張蓉、王鋒:〈「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嬗變及其原因〉,《船山學刊》,2006年第3期。
    張想林:〈明代中後期商業的繁榮對話本小說的影響〉,《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12月第9卷第6期。
    張越:〈探析「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1月第9卷第1期。
    張義光:〈「三言」、「二拍」與中晚明社會思潮〉,《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張曉雪:〈「二拍」中的婚戀文化與科舉制度探析〉,《大連大學學報》,2011年2月第32卷第1期。
    郭慧茹:〈論「三言」、「二拍」中「小道具」的妙用〉,《鄂州大學學報》,2014年2月第21卷第2期。
    焦若薇:〈蒼茫大地 晨光已現──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新疆職工大學學報》,1996年12月第4卷第4期。
    馮曉琴:〈從「三言」、「二拍」看明代文人的愛情婚姻觀〉,《延安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
    程國賦:〈「三言」、「二拍」選本與原作的比較研究〉,《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2期。

    黃大宏:〈譚正璧「三言」、「二拍」資料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7月第4期。
    黃大宏:〈唐人小說對「三言」、「二拍」素材與成書方式的影響〉,《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第24卷第3期。
    黃大宏:〈中國古代小說重寫結構型本事的四種基本模式〉,《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12月第21卷第4期。
    黃大宏:〈重寫:文學文本的經典化途徑〉,《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11月第35卷第6期。
    黃愛華:〈從「二拍」看晚明社會觀念的演變〉,《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5期。
    黃麗月:〈臺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2002年5月第266期。
    傅承洲:〈話本小說與文言小說敘述藝術比較〉,《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22卷第3期。
    傅承洲:〈凌濛初的尚奇觀與「二拍」之奇〉,《北方論叢‧中國古代小說研究》,2006年第6期。
    董曉玲:〈「三言」、「二拍」中女性婚戀的他者關懷及自我呈現〉,《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
    楊成靖:〈近十年以來「三言」、「二拍」研究綜述〉,《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9月第30卷第9期。
    楊宗紅:〈從善惡報應看「三言」、「二拍」對官吏的道德期盼〉,《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12期。
    葉艷明:〈反叛與回歸──從「三言」看晚明士人創作心態〉,《隕陽師範專科高等學校學報》,2010年2月第30卷第1期。
    趙紅娟:〈「兩拍」所體現的凌濛初的人才觀〉,《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4月第22卷第2期。
    趙紅娟:〈「兩拍」版本考述〉,《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2月第24卷第1期。
    趙林娜:〈明代商業思潮與「三言」、「二拍」〉,《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30卷。
    趙曉彤:〈「三言」、「二拍」對女性的審視與思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2007年6月第34卷。
    蒲日材:〈世俗社會的人文關懷──談話本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8月第34卷第4期。
    廖巧媛:〈物欲橫流的社會現狀與傳統理性原則的矛盾──凌濛初「二拍」物質利益觀研究之一〉,《古典今讀》,2005年5月。
    廖巧媛:〈物欲橫流的社會現狀與傳統理性原則的調和──凌濛初「二拍」物質利益觀研究之二〉,《古典今讀》,2005年7月。
    熊愷妮:〈泰州學派與凌濛初〉,《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6月第15卷第3期。
    歐陽健:〈「三言」、「二拍」中「發跡變泰」主題新說〉,《廣西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
    鄧聲國、江楊峰:〈試論「三言」、「二拍」中的新型商人形象〉:《國文天地》,2009年3月第24卷第10期。
    蔡鄢如:〈初論「二拍」中商人形象〉,《問學集》,第18期。
    劉格娟:〈從「三言」、「二拍」看女性在婚姻中自主意識的覺醒〉,《世紀橋》,2007年第3期。
    劉莉:〈從「三言」、「二拍」看晚明之徽商〉,《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7月第35卷第4期。
    劉惠華:〈「三言」作為通俗小說的意義與敘事技巧研究──並以《醒世恆言》六篇小說為例〉,《清雲學報》,2000年12月第20卷第1期。
    劉勇強:〈論「三言」、「二拍」對《夷堅志》的繼承與改造〉,《文學遺產》,1995年第4期。
    劉勇強:〈論古代小說因果報應觀念的藝術化過程與形態〉,《文學遺產》,2007年第1期。
    劉興儒:〈「兩拍」與晚明重商風氣〉,《零陵學院學報》,2004年7月第25卷第4期。
    劉斌:〈試論「三言」中商人形象的時代特徵〉,《青海師範大學民除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5月第21卷第1期。
    潘承玉:〈論宋元明小說、戲曲發跡變泰題材的流變及其文化意蘊〉,《复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
    錢立靜:〈「三言」、「二拍」中士、商互滲現象解讀〉,《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8卷第1期。
    謝昆芩:〈論「二拍」之夢〉,《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月第25卷第6期。
    韓希明、施常州:〈前代歷史人物故事在「三言」、「二拍」中的衍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第39卷第2期。
    魏瑾:〈淺析明清小說中「因果報應」思想與道德教化的聯繫──以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三言」、「二拍」為例〉,《安徽文學‧文學評論》,2008年第8期。
    譚帆、王慶華:〈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流變研究論略〉,《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3期。

    六、網路
    【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ctext.org/dictionary.pl (瀏覽日期:2016/01/18)
    【明】周玄暐:《涇林續記》,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ctext.org/dictionary.pl (瀏覽日期:2015/12/15)
    【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八》,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ctext.org/dictionary.pl (瀏覽日期:2016/01/18)
    許庭瑜:〈失落的世代?八成年輕人認為社會不公,六成對未來悲觀〉,引自「鉅亨網新聞」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40402/KIUR5GMWMQ4JR.shtml (瀏覽日期:2014/08/2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091926135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201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1101.pdf2894KbAdobe PDF2152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