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76347      Online Users : 9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112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121


    Title: 漢代畫像石雙龍穿璧圖及其文化象徵研究--以山東地區為主的考察
    Study on Stone Reliefs ";Shuang Long Chuan Bi";Image of Han Dynasty and its Cultural Symbol--A Study focusing on Shandong
    Authors: 楊于萱
    Contributors: 高莉芬
    楊于萱
    Keywords: 漢代畫像石
    雙龍穿璧
    山東漢畫像石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2-03 11:18:34 (UTC+8)
    Abstract: 漢代畫像石提供了有別於傳世文獻的研究新視角,是研究漢代文化的重要材料之一。雙龍穿璧圖是漢畫像石中常見的圖像,頻繁出現於門楣、門額等墓門上部。觀察本文所搜集之各地區出土的雙龍穿璧圖,可發現山東地區之雙龍穿璧圖數量最多,與雙龍穿璧共同組圖之其他圖像也較為豐富,其上方拉直的「X」型構圖更是一大地區特色。故本文以山東地區之雙龍穿璧圖為主要研究對象,先考察先秦兩漢璧與龍的文化象徵,並特別關注雙龍穿璧構圖如數個圓環相扣的意義,探討圓環的象徵及其與璧、龍文化象徵意涵呼應之處。接著,探討雙龍穿璧圖頻繁出現於墓門上部的空間位置意義,以門作為中介空間的角度,分析雙龍穿璧圖的象徵意涵及其功能。最後,針對與山東地區雙龍穿璧圖共同組圖次數較多的圖像:魚、鳥、鋪首銜環及熊,探討其與雙龍穿璧圖間的內在聯繫,以期更完整的了解雙龍穿璧圖的象徵意涵。本文在四重證據法的理念之下,將以文獻分析為主,並以圖像學的研究方法進行圖像分析,試圖發掘雙龍穿璧圖背後的文化象徵意義。
    Reference: 一、古籍叢刊(依照作者朝代)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周]孔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氏傳》(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周]莊周著,[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周]荀況著,[民國]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周]韓非子撰,[清]王先慎集註:《韓非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周]列禦寇撰,[晉]張湛注:《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秦]呂不韋著,[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漢]劉安編著,[漢]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東方朔:《神異經》,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漢]劉向撰,[明]吳琯校:《列仙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
    [漢]戴德:《大戴禮記》,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漢]趙曄:《吳越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班固等撰:《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極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袁康、吳平:《越絕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應劭撰,[清]顧懷三輯:《補輯風俗通義佚文》,臺北:考正出版社,1971年。
    [魏]王弼:《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劉宋]范曄撰,[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北魏]酈道元著,[民國]王國維校:《水經注校》,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7。
    [唐]房玄齡等撰,[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頁278。
    [宋]趙明誠:《金石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宋]洪適:《隸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年。
    [宋]洪適:《隸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明]白雲霄撰:《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發行公司,1977年。
    〔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
    [清]黃易:《小蓬萊閣金石文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清]馮雲鵬、馮雲鵷:《金石索》,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清]孫星衍、莊逵吉校定:《三輔黃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瞿中溶:《漢武梁祠畫像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二、中文專著(依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組織編寫;魯諄、王才、馮廣裕主編:《龍文化與民族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0年。
    牛天偉、金愛秀:《漢畫神靈圖像考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子今:《門祭與門神崇拜》,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王東:《中國龍的新發現:中華神龍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發行,2000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王樹強、馮大建主編:《龍文:中國龍文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朱存明:《漢畫像的象徵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牟永抗、雲希正主編:《中國玉器全集 第一冊》,香港:錦年國際有限公司,1994年。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9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立君:《剔圖刻像︰漢代畫像石的雕刻工藝與成像方式》,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
    [俄]李福清(B.Riftin):《從神話到鬼話》,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杜而未:《鳳麟龜龍考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汪小洋:《漢墓繪畫宗教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
    谷菽:《千年不朽百戶侯──長沙馬王堆漢墓》,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徐志平:《中國古代神話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徐初眉:《話說中國龍》,杭州:西泠印社,2008年。
    殷偉:《中國魚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龍文化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 第二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收入許錟輝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 第一編》,臺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3年。
    程萬里:《漢畫四神圖像》,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黃震雲、孫娟:《漢代神話史》,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金枝玉葉--比較神話學的中國視角》,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葉舒憲:《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發行,2007年。
    廖明君:《生殖崇拜的文化解讀》,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聞一多:《伏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臺中: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2版。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劉志雄、楊靜榮:《龍的身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劉毓慶、趙瑞鎖:《龍的文化解讀:世俗文化支配下的中國傳統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曉路編:《中國帛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盧兆蔭:《古玉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
    蕭兵:《中國文化的精英--太陽英雄神話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頁,1989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霍巍:《大禮安魂:中國古代墓葬制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龐進:《中國龍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
    龐進:《呼風喚雨八千年:中國龍文化探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三、外文譯著(依照筆劃排列)
    [日]林巳奈夫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
    〔日]林巳奈夫著,唐利國譯:《刻在石頭上的世界:畫像石述說的古代中國的生活和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波蘭]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法]M.耶律亞德著(Mircea Eliade),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法]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法]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法]范熱內普(Arnold van Gennep)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法]葛蘭言(Granet,M.)著,趙丙祥、張宏明譯:《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年。
    [美]金芭塔絲(Marija Gimbutas)著,葉舒憲等譯:《活著的女神》,桂林:廣西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傑佛瑞.芮夫(Jeffrey Raff)著,廖世德譯:《榮格與鍊金術》,臺北: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美]歐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著,戚印平、范景中譯:《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11年。
    [英]卡納(Harry Cutner)著,方智弘譯:《性崇拜》,臺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英]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趙暘譯:《金枝》,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英]彼得.帕克(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四、單篇論文(依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美]威爾賴特(P.E. Wheelwright,1901-1970)著,葉舒憲譯:〈原型性的象徵〉,收錄於葉舒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西安: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1年),頁197-207。
    [英]凱倫.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著,葉舒憲譯:〈敘事的神聖發生:為神話正名〉,《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8期,頁249-254。
    [瑞士]榮格:榮格(Carl Jung)〈探索潛意識〉,收入榮格等著,張月譯:《潛意識與心靈成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2月),頁1-82。
    尹增淮、江楓:〈江蘇泗洪曹廟出土的東漢畫像石〉,《文物》2010年6期,頁66-74。
    牛天偉:〈試論漢代繪畫中的虹神形象及其功能〉,《古代文明》2007年1期,頁104-109、114。
    王含:〈淺論交龍紋的形象演變及其涵義〉,《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5期2010年,頁121-122。
    王思禮、賴非、丁沖、萬良〈山東微山縣漢代畫像石調查報告〉,《考古》1989年8期,頁703-706。
    王煜:〈也論漢代壁畫和畫像中的魚車出行〉,《考古與文物》(2013年3期),
    四川省博物館、郫縣文化館:〈四川郫縣東漢磚墓的石棺畫像〉,《考古》1979年6期,頁495-503。。
    永城縣文管會、商邱博物館:〈永城太丘二號漢畫像石墓〉,《中原文物》1990年1期,頁23-27。
    生杰卓瑪:〈藏族生殖崇拜文化──浪加「龍舞」發微〉,《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4期(2003年9月),頁57-60。
    石文嘉:〈漢代玉璧的隨葬制度〉,《中文文物》2013年第3期,頁61-66。
    石紅艷:〈試論漢畫穿環(璧)圖案的文化寓意〉,《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香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0年),頁188-190。
    任義玲:〈漢代畫像中的玉璧及其蘊含的象徵意義〉,《中州今古》2000年4期,頁51-54。
    江南:〈道教與玉文化〉,《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第2期,頁45-48。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南京博物院:〈江蘇徐州、銅山五座漢墓清理簡報〉,《考古》1964年10期,頁504-519。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南京博物院:〈江蘇徐州十里鋪漢畫像石墓〉,《考古》1966年2期,頁66-83、91。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收錄於《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頁123-143。
    吳佩英:〈從具象圖案到抽象裝飾紋樣的演變——陜北東漢畫像雙龍穿璧紋的母題研究〉,《民族藝術研究》2010年4期,頁140-146。
    吳繼文:〈玄鳥降臨──殷民族始祖傳說研究〉,收入御手洗勝等著《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頁357-404。
    呂品、周到:〈河南新野出土的漢代畫像磚〉,《考古》1965年1期,頁17-20。
    巫鴻:〈國外百年漢畫像研究之回顧〉,《中原文物》1994年1期,頁45-50。
    李子賢:〈魚──哈尼族神話中生命、創造、再生的象徵〉,《思想戰線》1989年第2期,頁43-48。
    李立:〈漢墓神畫龍璧畫像神話藝術辨析〉,《理論與創作》2004年2期,頁121-126。
    李立:〈漢墓神畫龍璧畫像神話藝術辨析〉,《理論與創作》2004年2期,頁121-126。
    李俊山:〈永城僖山漢畫像石墓〉,《中原文物》1990年1期,28-31。
    李建:〈漢畫中二龍交尾圖略釋〉,《文物春秋》1998年第1期,頁28-29。
    李祥仁:〈穿璧紋緣起、發展與嬗變〉,《長江文化論叢》2005年第00期,頁116-124。
    李陳廣:〈淺析漢畫龍的藝術形象及其影響〉 《中原文物》1988年第4期,頁77-80。
    李黎陽:〈試論山東安丘漢墓人像柱藝術〉,《中原文物》1991年第三期,頁85-88。
    李學勤:〈試論虎食人卣〉,《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輯(1987年),頁37-44。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收入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頁389-415。
    李鑑昭:〈江蘇睢寧九女墩漢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5年2期,頁31-33。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2分(1995年)頁383-487。
    周保平、賀俊彥:〈漢畫祥瑞龍〉,《中原文物》2008年6期,頁79-84、102。
    周南泉:〈論中國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年1期,頁76-89。
    孟強、耿建軍:〈徐州發現一批散存漢畫像石〉,《文物》1996年5期,頁17-25。
    林素英:〈從古代的生命禮儀透視其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8號(1994年6月),頁381-58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襄城茨溝漢畫像石墓〉,《考古學報》1964年1期,頁111-131。
    河南省博物館:〈河南永城固上村漢畫像石墓〉,《中原文物》1980年1期,頁37-41。
    金愛秀:〈試論鋪首的研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1
    南陽市博物館 方城文化館:〈河南方城東關漢畫像石墓〉,《文物》1980年3期,頁69-72。
    南陽地區文物工作隊、新野縣文化館:〈新野縣前高廟村漢畫像石墓〉,《中原文物》1958年3期,頁3-7。
    南陽地區文物隊、南洋博物館:〈唐河漢郁平大尹馮君孺人畫像石墓〉,《考古學報》,1980年2期,頁239-262。
    胡萬川:〈失樂園──中國樂園神話研討之一〉,《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頁103-124。
    苗霞:〈中國古代鋪首銜環淺析〉,《殷都學刊》2006年3期,頁29-39。
    倪潤安:〈秦漢之際仙人思想的整合與定位〉,《中原文物》2003年6期,頁49-56、63。
    孫作雲:〈說鋪首〉,《孫作雲文集.美術考古與民俗研究》第4卷(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538-542。
    孫狄:〈漢畫像石雙龍穿璧圖形的象征意義〉,《美術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頁32-33。
    孫長初:〈漢畫像石「鋪首銜環」圖像解析〉,《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6年3期,頁52-55。
    孫德萱、李中義:〈中華第一龍──濮陽西水坡蚌殼龍虎圖案的發現與研究〉,《尋根》2000年1期,頁10-16。
    袁勝文:〈漢代諸侯王墓用玉制度研究〉,《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5期,頁76-85。
    高莉芬:〈九尾狐:漢畫像西王母配屬動物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11年6月),頁57-94。
    高莉芬:〈女神與神醫:漢畫像西王母及其配屬鳥形扁鵲圖像考察〉,《東華漢學》2011年夏季特刊,頁97-124。
    高莉芬:〈墓門上的女神:陝北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思想戰線》2013年第6期,頁36-45。
    盛儲彬:〈徐州發現一批散存畫像石〉,《中原文物》2007年2期,頁107-112。
    郭大順:〈紅山文化的「唯玉為葬」與遼河文明起源特徵再認識〉,《文物》1997年8期,頁20-26、99。
    陳江風:〈漢畫玉璧圖像中的文化學闡釋〉,《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頁136-142。
    陳江風:〈漢畫像中的玉璧與喪葬觀念〉,《周口師專學報》1995年第12卷2第1期,頁13-16。
    陳昆麟、孫淮生、劉玉新、楊燕、李付興、吳明新:〈山東東阿縣鄧廟漢畫像石墓〉,《考古》2007年3期,頁32-51。
    陳家馨:〈南陽漢畫像石的龍形象解析〉,《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11期,頁92-94。
    陳斯文、劉雲輝:〈略論漢墓出土玉璧及其蘊含的喪葬觀念〉,《文博》2012年2期,頁10-16。
    陳雅雯:〈蛇的原型意象研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0期(2013年12月),頁111-146。陳江風:〈從濮陽西水坡45號墓看「騎龍升天」神話母題〉,《中原文物》1996年1期,頁65-71。
    期,頁107-110。
    賀西林:〈從長沙楚墓帛畫到馬王堆一號墓漆棺畫與帛畫--早期中國墓葬繪畫的圖像理路〉,《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頁449-472。
    黃建淳:〈略論漢代葬玉的觀念〉,《淡江史學》第19期(2008年9月),頁1-17。
    黃翠梅:〈從寺墩三號墓到南越王墓──論史前到漢代玉器角色的轉變〉,《藝術學》第14期(1994年9月),頁7-45。
    微山縣文物管理所:〈山東微山縣出土的漢畫像石〉,《文物》2000年10期,頁68-70。
    微山縣文物管理所:〈山東微山縣近年出土的漢畫像石〉,《考古》2006年2期,頁35-47。
    楊伯達:〈巫-玉-神泛論〉,《中原文物》2005年第4期,頁63-69。
    楊金萍:〈漢畫像石中蟾蜍的醫藥文化含蘊〉,《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年第4期,頁79-81。
    楊儒賓:〈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頁125-169。
    葉舒憲:〈女媧補天和玉石為天的神話觀〉,《民族藝術》2011年第1期,頁30-39。
    葉舒憲:〈四重証據法重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以玉文化和龍文化的大傳統研究為例〉,《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頁4-11。
    葉舒憲:〈玉文化先統一中國說:石峁玉器新發現及其文明史意義〉,《民族藝術》2013年4期,頁11-20、28。
    葉舒憲:〈探索中國文化的大傳統──四重證據法與人文創新〉,《社會科學家》2011年11期,頁8-14。
    解英華〈山東鄒城市車路口東漢畫像石墓〉,《考古》1996年3期,頁36-40。
    廖咸浩:〈雙性同體之夢:「紅樓夢」與「荒野之狼」中「雙性同體」象徵的運用〉,《中外文學》第15卷第4期(1996年9月),頁120-153。
    蒲慕州:〈從墓葬形制的變化看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轉變〉,《歷史月刊》第139期(1999年8月),頁74-78。
    趙文俊、于秋偉:〈山東沂南縣近年來發現的漢畫像石〉,《考古》1998年4期,頁47-51。
    趙青春:〈從魚鳥相戰到魚鳥相融──仰韶文化魚鳥彩陶圖試析〉,《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頁13-15、41。
    趙超:〈漢代畫像石墓中的畫像布局及其意義〉,《中原文物》1991年第3期,頁18-24。
    趙殿增、袁曙光:〈「天門」考──兼論四川漢畫像磚(石)的組合與主題〉,《四川文物》1990年6期,頁3-11。
    劉偉冬:〈圖像學與漢畫像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6期 ,頁1-12。
    劉錚:〈良渚玉璧象徵意義新探〉,《中原文物》2012年5期,頁38-43。
    蔣衛東:〈試論良渚文化玉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三輯(1997年12月,頁227-237。
    鄭建明:〈史前玉璧源流、功能考〉,《華夏考古》2007年第1期,頁80-87。
    鄧淑蘋:〈由「絕地天通」到「溝通天地」〉,《故宮博物院刊》6卷7期(1988年),頁13-31。
    盧兆蔭:〈略論漢代的玉璧〉,收錄於王偉濟、張玉梅主編:《中國考古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年紀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頁379-389。
    盧兆蔭:〈論玉文化在漢代的延續和發展〉,《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第33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科學系,2001年),頁861-874。
    穆寶鳳:〈「九日」與「二龍穿璧」的生殖和祈福意義闡釋--論馬王堆一號墓帛畫的主題意義〉,《美與時代》(上半月)2009年4期,頁115-117。
    蕭兵:〈中國上古文物中人與動物的關係-評張光直教授「動物夥伴」之泛薩滿理論〉,《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頁172-179。
    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濮陽市博物館、文物隊:〈濮陽西水坡遺址試掘簡報〉,《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頁1-22。
    謝仲禮:〈「玉器時代」-一個新概念的分析〉,《考古》1994年第9期,頁832-836。
    嚴文明:〈《鸛魚石斧圖》跋〉,《文物》頁1981年第12期,頁67-72。
    蘇健:〈漢畫中的神怪御蛇和龍璧圖考〉,《中原文物》1985年4期,頁81-88。
    龔詩文:〈漢代畫像藝術的門戶世界──試論墓門裝飾的空間觀〉,《藝術學》第20期,1999年,頁7-58。
    五、學位論文(依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雯麗:《河伯神話與漢畫魚車圖像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朱貽安:《天上.人間.地府:漢代畫像石璧形裝飾及其相關意涵》,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余婉如:《熊辨/熊變:唐前「熊」神話傳說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柯恩琪:《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陳俊成:《漢代玉璧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陳冠邑:《龍紋裝飾與墓葬空間 以蘇魯豫皖交界區域的漢代畫像石為例》,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靜怡:《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謝紫琳:《文化觀照下的東漢魚、鳥圖像研究──以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館藏為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鍾麗秋:《《山海經》中的龍神話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六、圖錄(依照編者姓氏筆劃排列)
    山東省博物館等編:《山東漢畫像石選集》,濟南市:齊魯書社,1982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蔣英炬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 第一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賴非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 第二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焦德森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 第三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湯池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 第四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頁53。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湯池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 第五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王建中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 第六卷》,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高文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 第七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周到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 第八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安丘縣文化局、安丘縣博物館:《安丘董家庄漢畫像石墓》,山東:濟南出版社,1992年。
    胡新立:《鄒城漢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馬漢國主編:《微山畫像石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傅惜華、陳志農編:《山東漢畫像石匯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
    馮沂等編:《臨沂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年。
    黃明蘭、郭引強編著:《洛陽漢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015101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101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701.pdf18994KbAdobe PDF248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