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877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264718      在线人数 : 8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8770


    题名: 社會住宅與合宜住宅相互變遷之政策過程分析
    The Policy Analysis of the Policy Change Process between Social Housing and Affordable Housing
    作者: 呂庭吟
    Lu, Ting Yin
    贡献者: 莊國榮
    Chuang, Kuo Jung
    呂庭吟
    Lu, Ting Yin
    关键词: 社會住宅
    合宜住宅
    住宅法
    政策變遷
    政策網絡
    政策過程
    Social Housing
    Affordable Housing
    Housing Act
    Policy Change
    Policy Network
    Policy Process
    日期: 2015
    上传时间: 2015-10-01 14:21:25 (UTC+8)
    摘要:   2013年聯合國於兩公約人權報告中揭示,「居住權」為重要的基本人權之一,然而,根據行政院研考會於2010年的網路民調,「房價高漲」為十大民怨之首,受到外在政治經濟環境影響,政府放任投資客自由進出房地產市場炒房的結果,使得一般市井小民欲在臺北都會區買房,得不吃不喝15.73年才得以買到一處安身立命的處所,由此可知,我國居住權人權狀況與國際人權標準尚有一段差距。
      本研究目的在於以政策分析途徑界定政策問題,接著從「政策變遷」(policy change)的角度切入,比較臺灣住宅政策的主要政策方案,包括「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出售式」的合宜住宅,進而探討在多項政策方案供選擇的政策決策過程中(policy making process),政策行動者所採取的互動策略如何影響政策變遷的結果,並透過深度訪談了解不同行動者對這些變化過程的解釋為何、如何看待那些變化,並依據個案的合適性選擇莊文忠(2003)提出的整合性分析架構,從外在環境因素、政策本身特性、結構因素、政策網絡等面向,分析社會住宅與合宜住宅相互變遷的政策過程,歸納影響政策變遷的因素有哪些,進而提出政策建議。
      基於文獻分析與訪談結果,本研究發現,政府推動社會住宅相較於合宜住宅面臨較大的困難,包括缺乏整體的社會住宅政策、心理上的抗拒、法規制度的限制等,《住宅法》於2011年底通過與地方政府重要政策轉變構築變遷的政策過程,然而,從2010年到2014年短短4年的時間,社會住宅卻取代合宜住宅成為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的住宅政策。
    從社會住宅與合宜住宅相互變遷的政策過程來看,影響兩項政策變遷的因素有許多:在政策外在環境因素的部分,包含高房價民怨促使政府回應、2014年底九合一選舉的影響、政策學習不應照單全收、社會共識逐漸形成、葉世文行賄弊案的衝擊;在政策屬性因素的部分,包含從國宅政策思維到社會價值的展現、焦點事件促成民眾政策偏好的改變、民間參與並非住宅政策的萬靈丹、合宜住宅的無形政策成本超載;在結構因素的部分,包含政策選擇與政治績效形塑決策者的政策思維、決策者的意識型態會影響其住宅政策決策、中央與地方各有本位主義、中央住宅部門層級過低等等,再加上政策網絡中行動者互動的交互影響,使得複雜性、不確定性如此高的社會住宅成為目前的政策主流,許多政府單位因為首長選舉的政見承諾紛紛開始重視社會住宅這樣的政策,而政策不會一成不變,相反地,它們會受到政治結構變遷及決策者政策思維改變而持續不斷地演化,因此,社會住宅政策未來是否能維持主導地位,仍有待吾人持續關注後續的政策變遷。
    In 2013, the human rights reports in two International Covenants both disclosed that “right of residenc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However, according to an on-line poll conducted by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Commission of Executive Yuan in 2010 showed that “rising house prices“ issue was top one grievances among others. Affected b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externally, the result of letting free access of investors unlimited entering and exiting real estate market has made it very difficult for civilians to buy house around urban Taipei. In order to buy a new house around unban Taipei, a civilian has to live without drinking or eating for 15.73 years. Therefore, it clearly shows that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 right of residence in Taiwan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fine policy issues through policy analysis approach. Furthermore, the study tries to compare major policy programs of housing policy in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change, including "only for rent not for sale" social housing and "sale type" affordable housing, so as to discuss how interactive strategies that policy actors adopted affect the result of policy changes in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The study adopts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o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actors explain and interpret the changes, along with specific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analysis framework proposed by Wen-Jong Juang in 2003. Through the integrated analysis framework, from external environment factors, policy features, structural factors and policy network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policy changing process between social housing and affordable housing, concluding which factors affect the changes in policy. Additionally, hope to come up with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By reviewing related literatures and conducting interviews, the study shows that government faces greater difficulties when promoting social housing rather than promoting affordable housing. The reasons include lack of comprehensive social housing policy, mental resistance, and restrictions on laws as well as institutions and so on. The passing of Housing Act in the end of 2011 and the significant policy changes in local governments have created the policy change process. However, from 2010 to 2014, instead of promoting affordable housing policy, both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promote strongly on social housing policy.
    By observing the policy changing process between social housing and affordable housing, the study shows that many factors affect policy changes. First,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high housing price issue, influence of local election in the end of 2014, policy learning, social consensus, and bribery scandal of Shi-Wen Ye all have impacts externally. Second, the factors of policy features, including past public housing policy to social value; focus events led to changes of public preferences;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housing policy is not a panacea; the intangible cost of affordable housing overloaded are all possible factors. Third, the structural factors, including policy thinking formed by policy chose and political performance; ideologies of decision makers; centralism and localism; hierarchy of residential department in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o on, all have different effect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interactions among policy network actors cause interaction effects. Hence, factors above make social housing as mainly policy, even though it is still highly uncertain and complex. Many government agencies have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housing policy due to the promises made by local officials. On the other hand, policies change, continually evolve affected by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the policy thinking of decision makers. Therefore, whether the social housing policy will mainta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still remains question, and we will keep follow up with what might change in future polici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Ray Forrest(2001)。社會住宅:過去、現在和未來。住宅學報,21(2),91-99。
    丁仁方,1999,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臺北:時英出版社。
    內政部統計處(2011)。社會住宅需求調查報告。臺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營建署(2010)。健全房屋市場方案。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2011)。社會住宅短期實施方案。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2014)。社會住宅中長期推動方案暨第一期實施計畫。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水內俊雄(2011年10月)。向無家可居者支援行動經驗學習,日本式「社會住宅」的現狀與可能:邁向後「無家可居者自立支援法」時代,建構全國居住安全網的展望。2011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臺北。
    王光旭(2005)。政策網絡研究在公共行政領域中的核心地位與方法錯位,政策研究學報,(5),61-102。
    王光旭(2013)。社會網絡分析在公共政策權力途徑上:以全民健保的重要政策事件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57),37-90。
    史美強(2005)。制度、網絡與府際治理。臺北:元照。
    方凱弘、梁綰琪(2009)。政策為何變遷?以桃園縣開徵地方稅為例,臺灣民主季刊,6(3),125-167。
    立法院公報處(2011)。立法院第7屆第7會期內政委員會「住宅法草案」公聽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95(29),413-446。
    邱瑜瑾、劉邦立(2001)。都市政權、制度、政策網絡與地方政府社會福利之建構:台北市與高雄市之比較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臺北:巨流。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三版)。臺北:巨流。
    丘昌泰(2010)。公共政策:基礎篇(第四版)。臺北:巨流。
    石振弘(2000)。臺灣住宅補貼制度與都市地區中低收入家庭之互動-以臺北市為例。載於陳明吉(編),2000年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413-435頁)。臺北:中華民國住宅學會。
    全泓奎(2011年3月)。針對日本低所得階層住宅政策之貧乏。第一屆邁向建構東亞包容都市網絡的國際工作坊,臺北。
    全泓奎、南垣碩(2011年3月)。韓國的居住問題與居住福利政策。第一屆邁向建構東亞包容都市網絡的國際工作坊,臺北。
    米復國(1988)。臺灣的公共住宅政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97-148。
    何明修(2010)。「誰的家園、哪一種願景?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會運動」。臺灣民主季刊,7(1),1-30。
    朱道凱(譯)(2007)。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Deborah Stone原著)。臺北:群學。
    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2008)。公共政策。臺北:智勝。
    林水波(2006)。政策變遷的三面向分析。政策研究學報,6,1-18。
    吳定(2009)。公共政策。臺北:空大。
    吳家昌(1994)。人與房地產的戰爭。臺北:大日。
    吳得源(2006)。政策工具:分類與使用。T&D飛訊,(48),1-10。
    李子瑋、李長晏(2013年5月)。社會住宅政策問題建構與對策提出。「第五屆公共治理─城市治理議題論壇」學術研討會,臺中。
    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元照。
    李承嘉(2012)。臺灣土地政策析論:從改革到投機的福爾摩沙。臺北:五南。
    李翠萍(2006)。社會福利政策執行網絡探析。臺北:秀威資訊。
    李翠萍(2010)。褐地重建中的公民參與。公共行政學報,(34),123-151。
    林益厚(1999)。當前住宅問題與政策。住宅學報,(8),91-96。
    林萬億(2003)。論我國的社會住宅政策與社會照顧的結合。國家政策季刊, 2(4),53-82。
    林萬億(2010年5月)。臺灣的住宅政策:從國民住宅到社會住宅?。臺灣社會住宅推動策略工作坊,臺北。
    林鍾沂(1991)。公共政策與批判理論。臺北:遠流。
    林鍾沂(1994)。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臺北:瑞興。
    花敬群(2013)。社會住宅推動過程中的迷思。建築師雜誌,39(6),84-87。
    花敬群、彭揚凱、江尚書(2012年2月)。社會住宅執行構想與財務評估。邁向社會投資型國家─就業與社會安全重大議題研究論文集,臺北。
    金秀顯(2011年10月)。大器晚成?韓國公共租賃住宅的未來。2011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臺北。
    師豫玲、孫淑文、陳肯(2008)。臺北市平價住宅問題探討、因應策略與未來發展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21,100-119。
    高國峰、張金鶚、林秋瑾(2001)。臺北市合理房價─需求面分析。住宅學報,10(1),51-66。
    張世賢(2005)。公共政策分析。臺北:五南。
    張世賢、陳恆鈞(1997)。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臺北:商鼎文化。
    張金鶚(1991)。臺灣地區住宅政策綱領與實施方向。載於張金鶚(編),住宅政策發展之研究論文集(119-153頁)。臺北:中華民國住宅學會。
    張金鶚(1991)。臺灣地區住宅政策課題與對策之研擬。載於張金鶚(編),住宅政策發展之研究論文集(69-118頁)。臺北:中華民國住宅學會。
    張金鶚(1991)。住宅問題與政策架構之研究。載於張金鶚(編),住宅政策發展之研究論文集(9-68頁)。臺北:中華民國住宅學會。
    張金鶚(2000)。引進民間資源參與住宅事務之研究。臺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委託之專題研究報告。出版地點:中華民國住宅學會。
    陳怡伶、黎德星(2010)。新自由主義化, 國家與住宅市場土地。土地問題研究季刊,59,105-131。
    陳東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巨流。
    陳恒鈞、劉邵祥(2007)。由政策選擇觀點談政策變遷,T&D飛訊,55,1-19。
    陳敦源、劉宜君、蕭乃沂、林昭吟(2004年9月)。政策利害關係人指認的理論與實務:以全民健保改革為例。中國政治學會年會,〈臺灣2004年總統大選後的政治走向〉,臺南。
    陳艷娟等人(2013)。政府解決當前房價飆漲問題策略探討─以板橋浮洲「合宜住宅」為例。T&D飛訊,(176),1-23。
    曾意辰(2015)。居住正義-台灣社會住宅論述與政策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文忠(2003)。政策體系與政策變遷之研究:停建核四政策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游千慧(2012)。我國當前住宅政策之檢討與修法芻議。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1(3),15-25。
    游輝禎(2012)。空餘屋轉作社會住宅可行性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未出版。
    華昌宜等人(1996)。臺北市住宅政策總體檢問題與建議,住宅學報,4,89-103。
    葉至誠(2009)。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9)。臺北市中程住宅計畫(民國100年到103年)。臺北: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4)。臺北市出租住宅行動綱領。臺北: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趙剛(2011)。社會權論述的路障。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1),477-489。
    劉宜君(2000)。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之執行評估─國家機關、政策網絡與財務管控能力之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勇美、廖培珊、林南(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臺北:唐山。
    蕭家興(1994)。尋找解放無產階級住屋權之實踐。臺北:永望文化。
    蕭家興(1997)。走出懋遷化居的住宅經濟。臺北:唐山出版社。
    謝佑明、鄭明淵(2012)。公營出租住宅採開放式建築理念整體規劃設計案例模擬與可行性研究。臺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謝宗學(2003)。政策工具選擇的政治經濟學:以經發會基本工資的爭議為例。公共行政學報,(9),89-121。
    謝福來(2014)。土地開發與合宜住宅。現代地政,(352),27-31。
    鍾麗娜、徐世榮(2013)。科技數字至上的迷失-市價徵收與土地正義間之恐怖平衡。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2(4),51-64。
    顏聰玲、李子瑋(2014)。居住正義觀點下反饋臺灣住宅管理政策工具之重構。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3(3),27-38。
    蘇偉強(2013)。合宜住宅政策之探討-以美國蒙哥馬利縣為例。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2(4),117-128。
    蘇偉業(譯)(2010)。公共政策入門(Kevin B. Smith, Christopher W. Larimer原著)。臺北:五南。

    二、英文文獻
    Babbie, E. (2013).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3th ed.Belmont, CA: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Brinkerhoff, D. W., & Crosby, B. (2002). Managing policy reform: concepts and tools for decision-maker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ing countries . BloomfieldCT: Kumarian Press.
    Dery, D. (1984). Problem definition in policy analysis. Univ Pr of Kansas.
    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aston, D. (1953). The political system. New York: Knopf.
    Haeberle, S. H.(1987)“Neighborhood Identity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Vol.19(No.2), 178-196.
    Hogwood, B. W., & Gunn, L. A. (1984). Polic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 (Vol. 6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gwood, B. W., & Peters, B. G. (1983). Policy dynamics. Brighton: Wheatsheaf Books.
    Howlett, M., Ramesh, M., & Perl, A. (1995). 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Vol. 163). Toron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ingdon, J. W. (1984).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 24 (No. 1), 83-86 .
    Knoke, D., & Kuklinski, J. H. (1982). Network analysis.Beverly Hill: Sage Publication.
    Lester, J., & Stewart, J. (2000). 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hompson Learning Belmont, USA.
    Mitchell, R. K., Agle, B. R., & Wood, D. J. (1997).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4), 853-886.
    Peter DeLeon. (1997). Democracy and the policy sciences. SUNY Press.
    Peters, B. G. (2002). The politics of tool choice.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552-564.
    Sabatier, P. A. (1988). An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of policy change and the role of policy-oriented learning therein. Policy sciences, 21(2-3), 129-168.
    Schneider, A. L., & Ingram, H. (1990). Policy design: Elements, premises, and strategies.Policy theory and policy evaluation, 77-101.
    Schneider, A. L., & Ingram, H. M. (1997). Policy design for democracy. Lawrence, K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Vedung, E., Bemelmans-Videc, M. L., & Rist, R. C. (1998). Policy instruments: typologies and theories. Carrots, sticks, and sermons: Policy instruments and their evaluation, 21-58.
    Weimer, D. L., & Vining, A. R. (1992).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三、網路等電子化資料
    OURs都市改革組織(2013)。亞洲四國公共出租住宅經驗推動彙整,2014年12月13日,取自:http://homelesstaiwan.pixnet.net/blog/post/102664552。

    OURs都市改革組織(2014)。日本公營住宅現況與住宅管理經驗:以大阪市住宅公社及近鐵住宅供給公社為例,2014年11月15日,取自: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

    內政部(2011)。101至104年整體住宅政策實施方案,2014年10月11日,取自:http://pip.moi.gov.tw/Upload/file/%E4%BD%8F%E5%AE%85%E6%94%BF%E7%AD%96%E5%AF%A6%E6%96%BD%E6%96%B9%E6%A1%88%E6%A0%B8%E5%AE%9A%E7%89%88.PDF。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14)。臺北市房價所得比統計資料,2014年10月12日,取自:http://pip.moi.gov.tw/NET/E-Statistics/E2-2.aspx。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14)。臺北市房價貸款負擔率統計資料,2014年10月12日,取自:http://pip.moi.gov.tw/NET/E-Statistics/E2-3.aspx。
    內政部統計處(2014)。臺北市現住人口出生統計資料,2014年10月12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內政部營建署(2013)。「地上權住宅」作為公共住宅之可行性研析,2014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7024&Itemid=76。
    內政部營建署(2014)。「循序推動多元住宅政策廣納建言落實居住正義」新聞稿,2014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moi.gov.tw/pda/pda_news/news_detail.aspx?sn=8886&type_code=&pages=0。
    內政部營建署(2014)。103年第1季住宅需求動向調查,2014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cpami.gov.tw/pda_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7763&Itemid=54。
    立法院(2010)。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_院總第447號_委員提案第9839號,2015年6月14日,取自:http://misq.ly.gov.tw/MISQ/IQuery/misq5000QueryBillDetail.action?billNo=1040410070200200。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13)。「伊甸首辦民間版社會住宅盼與社區共融、共榮」新聞稿,2014年11月09日,取自:http://www.eden.org.tw/news_detail.php?bulletin=1&b_id=1854。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13)。臺南市大林雙福園區出租申請手冊,2014年11月09日,取自:file:///C:/Users/acer/Downloads/%E8%87%BA%E5%8D%97%E5%B8%82%E5%A4%A7%E6%9E%97%E9%9B%99%E7%A6%8F%E5%9C%92%E5%8D%80%E5%87%BA%E7%A7%9F%E7%94%B3%E8%AB%8B%E6%89%8B%E5%86%8A.201305_%E4%BC%8A%E7%94%B8%E5%9F%BA%E9%87%91%E6%9C%83%E5%B1%85%E4%BD%8F%E6%9C%8D%E5%8B%99%E5%B9%B3%E5%8F%B0.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0)。人口及住宅普查統計資料,2014年10月12日,取自:http://ebas1.ebas.gov.tw/phc2010/chinese/rchome.htm。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民國102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2014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1.stat.gov.tw/ct.asp?xItem=35192&ctNode=4991&mp=3。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民國102年薪資及生產力統計分析,2014年11月08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449171559A8RC8SAF.pdf。
    江穎慧(2011)。社會住宅的迷思,2014年10月11日,取自:http://pip.moi.gov.tw/Net/F-Policy/F3-1.aspx?id=47。
    林定芃、謝明端(2012)。黃金十年的住宅政策,2014年10月11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10254。
    林祖嘉(2011)。通過住宅五法只是居住正義的起步,2014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rintfriendly/10107。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0)。臺灣「社會住宅」說帖,2014年09月29日,取自: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2010/10/blog-post_04.html。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4)。「巢運」總說明及訴求文件,2014年10月25日,取自: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1.html#more。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0)。什麼是社會住宅,2015年1月4日,取自: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2010/10/blog-post_7547.html。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1)。住盟新聞稿:居住正義,敵不過建商利益?住盟憂慮「實價登錄三法」及「住宅法」即將跳票,2015年6月14日,取自: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search?q=%E4%BD%8F%E5%AE%85%E6%B3%95。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2)。住盟遺憾臺北市公營住宅政策仍排擠弱勢家庭,2015年1月3日,取自: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2012/05/blog-post_31.html。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3)。「堅決反對住宅法納入"合宜住宅",政府住宅資源之運用應回歸支援弱勢優先之本質」聲明稿,2015年3月15日,取自: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search?q=%E5%90%88%E5%AE%9C%E4%BD%8F%E5%AE%85。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3)。日本公共出租住宅政策與制度,2014年11月15日,取自: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2kB_BXdB1VyYllKZkhKdXpvNDg/edit。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3)。住盟發言摘錄:社會住宅弱勢保障三缺一記者會,2015年1月4日,取自: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2013/01/1020114_14.html。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4)。社會住宅的韓國style:居住政策的創新與深化,2014年11月30日,取自:http://goo.gl/35GYEZ。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4)。面對社區問題與需求從居住改善開始-以日本大阪社區為例,2014年11月18日,取自: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
    花敬群(2014)。命中注定要出事的合宜住宅,2015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23099。
    花敬群、楊宗憲(2013)。臺北市住宅存量老化速率分析,2014年10月12日,取自:http://housingreform.blogspot.tw/p/102-3-12-1-2030-40-3040-3040-16-35-1-10_6.html。
    徐世榮(2013)。從花園城市、金權城市、到XX城市?,2014年11月08日,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3/05/06/%E3%80%90%E8%8F%AF%E5%85%89%E6%B3%95%E5%BE%8B%E8%80%83%E3%80%91%E5%BE%9E%E8%8A%B1%E5%9C%92%E5%9F%8E%E5%B8%82%E3%80%81%E9%87%91%E6%AC%8A%E5%9F%8E%E5%B8%82%E3%80%81%E5%88%B0xx%E5%9F%8E%E5%B8%82%EF%BC%9F/。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2)。「韓國公共租賃住宅國際交流活動」出國報告,2014年12月3日,取自:http://report.kcg.gov.tw/OpenFront/report/report_detail.jsp?sysId=C101AX145。
    陳怡伶(2012)。韓國社會住宅之行,2014年12月13日,取自:http://yiling56.pixnet.net/blog/post/210858974-%E9%9F%93%E5%9C%8B%E7%A4%BE%E6%9C%83%E4%BD%8F%E5%AE%85%E4%B9%8B%E8%A1%8C。
    陳美鈴(2011)。臺灣社會住宅運動源起,2015年6月14日,取自:http://communitylivingorg.blogspot.tw/2011/11/blog-post_15.html。
    彭揚凱(2014)。推動社會住宅的3大關鍵,2015年1月4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41212/36262440/%E6%8E%A8%E5%8B%95%E7%A4%BE%E6%9C%83%E4%BD%8F%E5%AE%85%E7%9A%843%E5%A4%A7%E9%97%9C%E9%8D%B5%EF%BC%88%E5%BD%AD%E6%8F%9A%E5%87%B1%EF%BC%89。
    華宜昌(2010)。社會住宅論述導言,2014年10月29日,取自: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2010/12/blog-post_15.html。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2013)。「推動社會住宅」施政記錄,2014年11月09日,取自:http://wedid.ntpc.gov.tw/Site/PolicyList/9。
    經濟部(2010)。「韓國首爾市老年人口之比重已逼近10%」產經消息,2014年11月30日,取自:http://twbusiness.nat.gov.tw/countryNews.do?id=74678732。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2014)。臺北市各行政區人口數及戶數統計資料,2014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ca.taipei.gov.tw/ct.asp?xItem=1503254&ctNode=41896&mp=102001。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14)。臺北市老人人口數統計資料,2014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bosa.taipei.gov.tw/i/i0300.asp?fix_code=0426003&group_type=1&l1_code=04&l2_code=26。
    臺北市政府財政局(2011)。參加行政院全球招商-日本「投資貿易參訪團」出國報告,2014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dof.taipei.gov.tw/ct.asp?xItem=17268975&ctNode=40551&mp=103007。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1)。「臺北市公營住宅」政策介紹,2014年11月09日,取自:http://www.udd.taipei.gov.tw/public-housing/Page.aspx?categoryId=2。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4)。「韓國首爾公共租賃住宅辦理情形」出國報告,2014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openreport.taipei.gov.tw/OpenFront/report/report_detail.jsp?sysId=C103AW704。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2013)。臺北市安康公營住宅計畫,2015年1月2日,取自:http://www.seietw.org/sites/seietw.org/files/attachement/event/an_kang_gong_ying_zhu_zhai_jie_shao_.pdf。
    劉欣蓉(2012)。出租住宅的民間開發模式_大阪NICE株式會社,2014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urstaipei.net/archives/810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102256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5601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601401.pdf2079KbAdobe PDF2392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