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787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03/144284 (79%)
造访人次 : 50794632      在线人数 : 71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879


    题名: 《九歌》山鬼的原始意象及其象徵研究
    A study on the primordial images and symbols of Shangui in Nine Songs
    作者: 游芷薇
    贡献者: 高莉芬
    游芷薇
    关键词: 九歌
    山鬼
    原始意象
    象徵
    日期: 2015
    上传时间: 2015-08-24 09:58:39 (UTC+8)
    摘要: 《楚辭》是先秦時期援引神話較為豐富的著作,而屈原《九歌》對神話的內容、人物的形象等有著創造性的重塑。屈原作品中使用的意象及神話,藉由隱喻與象徵手法來理解,才能看到其真實的思維及意蘊。本論文第一章藉由梳理學者研究成果,找出歷來學者討論屈原〈山鬼〉的脈絡,並說明研究方法以卡西勒的符號象徵哲學為主,另受到榮格原型理論及弗萊「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的影響。
    第二章首先討論山鬼的性別,認為山鬼本是山林神怪的統稱,在神話中性別本就不定,然而屈原筆下的山鬼在文句塑造下,呈現出強烈的女性特質。接著討論山鬼的身分,在探究「鬼」字的原始意義與形象以及梳理學者意見後,認為屈原筆下的山鬼已非山中精怪,而是融合了動物形象、神靈形象、神祇形象的神靈。
    第三章討論〈山鬼〉在《楚辭》中的具有的特殊性及地位,從比較山鬼與湘夫人、九嶷山神中,認為山鬼是楚地山神和女性神祇傳說的綜合體;而想了解屈原對自然神靈、山岳崇拜的想像及其所傾注的感情,仍須看〈山鬼〉一篇。
    山鬼是單純的屈原拿來比喻自己,還是指屈原與楚懷王、公子椒等彼此情事的隱喻及象徵,呈現兩派說法。第四章討論〈山鬼〉的抒情與象徵,認為在山鬼身上看到的憂思纏綿,扣合屈原的生命經歷,指的便是他放逐在沅、湘之間焦慮失落的情感。另外,從屈原作品中的人神戀愛可看到,屈原發聲的角度時而男時而女。當屈原站在女性的角度道出戀愛中的歡喜悲愁,便引發後來詮釋者拿來比況屈原自身的境遇。屈原利用人神戀愛來重塑一種抒情語言,〈山鬼〉在《九歌》中應該是最為貼近屈原情感的作品。
    經由歸納與分析,本論文認為屈原藉由隱喻和象徵來表達自己難以言狀的情意,運用神話構築出自己的象徵系統,可以說其筆下的神話和神祇,全都是內在自我的表現。從〈山鬼〉我們可以看到山鬼從山林精怪、神靈,最後成為屈原個人抒情的寄託,成為自我的象徵。
    參考文獻: 一、 古籍文獻(按作者年代先後)
    (一) 楚辭類
    [漢]王逸:《楚辭章句》,馮紹祖觀妙齋刊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4月。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96年4月初版8刷。
    [宋]朱熹撰、[清]牛兆濂輯:《楚辭傳》,清光緖壬辰(十八年,1892)刊本。
    [宋]朱熹著、李慶甲標點、徐志嘯導讀、郭時羽集評:《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萬歷十二年秀水項氏萬卷堂本,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藝術賞鑑選珍五輯,1976年8月初版。
    [明]汪瑗撰、董洪利點校:《楚辭集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1月。
    [明]來欽之:《楚辭五卷九歌圖一卷》,《四庫全書未收輯刊》伍輯‧拾陸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陳第:《屈宋古音義》,《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香港: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0年12月。
    [清]林雲銘:《楚辭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3月。
    [清]劉夢鵬:《屈子章句》,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3月。
    [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9月。
    [清]戴震:《屈原賦注》,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5月。
    [清]顧成天:《楚詞九歌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二) 其他類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三國]韋昭注:《國語》,臺北:世界書局,1936年3月。
    [北魏]酈道元著、[清]王先謙點校:《合校水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清]朱彬撰、饒欽農點校:《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6年8月。
    《爾雅注疏及補正附經學》,楊家駱主編:《十三經注疏補正》第十六冊,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
    方勇譯注:《墨子》,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0月。


    二、 中文專著(按作者姓氏筆劃多寡)
    (一) 楚辭類
    尹錫康、周發祥等主編:《楚辭資料海外編》,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
    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7月。
    文懷沙:《屈原九歌今繹》,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
    王德華:《屈騷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王濤選注:《屈原賦選》,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1年12月。
    何新:《愛情與英雄:離騷‧九歌新解》,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12月。
    李大明:《漢楚辭學史(增訂本)》,北京:華齡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李誠:《楚辭文心管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
    杜月村:《楚辭新讀》,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8月。
    周秉高:《楚辭解析》,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周勛初:《九歌新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林河:《九歌與沅湘民族》,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0年。
    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金開誠:《屈原辭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姜亮夫:《楚辭今繹講錄》,北京:新華書店,1981年10月。
    姜亮夫:《重訂屈原賦校註》,《姜亮夫全集》集六,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胡念貽:《楚辭選注及考證》,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11月。
    高師秋鳳:《楚辭三九暨後世以九名篇擬作之研探(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孫常敘:《楚辭九歌整體系解》,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徐文武:《楚國宗教概論》,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9月。
    徐志嘯:《楚辭綜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
    郝志達、王錫三主編:《東方詩魂:屈原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8月。
    馬承驌:《九歌證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1年7月。
    國光紅:《九歌考釋》,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9年3月。
    張元勛:《九歌十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張家英:《屈原賦譯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郭沫若:《屈原賦今譯》,《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6月。
    郭維森:《屈原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陳子展撰述,范祥雍、杜月村校閱:《楚辭直解》,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陳怡良:《屈原文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傅錫壬:《山川寂寞衣冠淚:屈原的悲歌世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6月。
    彭毅:《楚辭詮微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
    游國恩著、游寶諒編:《游國恩楚辭論著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湯炳正:《楚辭講座》,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湯漳平、陸永品:《楚辭論析》,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
    湯漳平:《出土文獻與《楚辭‧九歌》》,北京:新華書店,2004年9月。
    黃中模、王雍剛主編《楚辭與苗文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黃壽祺、梅桐生譯注:《楚辭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黃靈庚:《楚辭與簡帛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詹杭倫、張向等:《楚辭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鄔霄鳴:《屈賦全譯》,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年3月。
    雷慶翼:《楚辭正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7月。
    廖序東:《楚辭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2月。
    廖師棟樑:《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9月。
    熊任望:《楚辭探綜》,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褚斌杰主編,趙敏俐、魯洪生、褚斌杰撰寫:《《詩經》與楚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趙沛霖:《屈賦研究論衡》,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6月。
    劉永濟:《屈賦通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12月。
    鄭文:《楚辭我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魯瑞菁:《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9月。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蕭兵:《楚辭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蕭兵:《楚辭與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錢誦甘:《九歌析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5月。
    戴錫琦、鍾興永主編:《屈原學集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3月。
    聶石樵:《屈原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4月。
    顏翔林:《楚辭美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4月。
    譚介甫:《屈賦新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二) 神話宗教類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1月。
    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國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
    王小盾:《神話話神》,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5月。
    王孝廉:《水與水神》,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7月。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晏昌貴:《巫鬼與淫祀──楚簡所見方術宗教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6月。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楊金鼎等:《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9月。
    楊金鼎等選編:《楚辭研究論文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
    楊義:《楊義文存第七卷:楚辭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著:《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西文化中的愛與美主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蒲慕洲:《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板,2005年5月。
    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三) 其他類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10月。
    王立:《中國文學主題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山東: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李炳海:《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
    周法高編撰:《金文詁林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5月。
    俞建章、葉舒憲著:《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6年1月。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9月。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第一卷: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7月。
    程金城:《中國文學原型論》,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1月。
    葉舒憲:《原型與跨文化闡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葉舒憲主編:《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臧克和:《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社,1887年4月。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三、 外文譯著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5月。
    (日)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5月。
    (日)白川靜著、蘇冰譯:《常用字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10月。
    (日)廣田律子《「鬼」之來路──中國的假面與祭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
    (加)諾思羅普‧弗萊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1月。
    (法)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著,陸曉禾、黃錫光譯:《結構人類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12月。
    (美)喬瑟夫‧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7月。
    (美)鄧迪斯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美)勞倫斯‧A‧施奈德著、張嘯虎、蔡靖泉譯:《楚國狂人屈原與中國政治神話》,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
    (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9月。
    (德)卡西爾著、李小兵譯:《符號‧神話‧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8月。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著、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8月。
    (德)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
    (德)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
    (瑞士)埃希利‧諾伊曼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9月。


    四、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多寡)
    (一)國內期刊
    文崇一:〈九歌中的上帝與自然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期,1964年3月。
    王岫林:〈論九歌中的神話意象〉,《孔孟月刊》第四十四卷第三、四期,2001年。
    王淑禎:〈九歌山鬼異說辨釋〉,《興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6年1月。
    王淑禎:〈九歌河伯異說辨釋〉,《興大中文學報》第8期,1995年1月。
    史墨卿:〈楚辭九歌管窺〉,《中國國學》第17期,1989年11月。
    孫作雲:〈九歌山鬼考〉,《清華學報》第11卷第4期,1936年10月。
    高以璇:〈虛幻與真實──二湘的文學氛圍〉,《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32期,2005年12月。
    高師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第一期,2004年6月。
    高懷民:〈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鬼神思想〉,《文史哲學報》第35期,1987年12月。
    張壽平:〈九歌校釋下〉,《中華學苑》第6期,1970年。
    梁啟超:〈屈原研究〉,《幼獅文藝》第33期,1971年6月。
    許又方:〈空頭約定──《九歌‧二湘》析論〉,《東華人文學報》第四期,2002年7月。
    陳炳良:〈聖與俗──「九歌」新研〉,《中外文學》第十三卷第九期,1985年2月。
    陳夢家:〈高禖郊社祖廟通考〉,《清華學報》1937年第3期。
    傅錫壬:〈楚辭九歌中諸神之圖騰形貌初探〉,《淡江學報》第31期,1992年1月。
    劉鑒毅:〈「山鬼」諸說駁議〉,《東方人文學誌》第4卷第4期,2005年12月。
    錢玉趾:〈山鬼:《九歌》中的負心漢──《雲中君‧河伯‧山鬼》的全新剖解及翻譯〉,《古今藝文》第26期,1999年11月。
    魏子高:〈楚辭九歌詮疑〉,《中國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九卷第七期,1986年7月。
    羅秀美:〈隱喻的文本‧沉陷的欲望──由《楚辭‧九歌》的神話觀看屈原的自我/主體建構〉,《興大中文學報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第23期,2008年11月。
    龔鵬程:〈若有人兮山之阿〉,《聯合文學》第16卷第10期,2000年8月。

    (二)大陸期刊
    方銘:〈《楚辭‧九歌》主旨發微〉,《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08年5月。
    王峰:〈《九歌》命名及「山鬼」原型考略〉,《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
    王軼:〈《九歌》「河山戀」辨〉,《滁州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2005年2月。
    巨虹:〈思公子兮徒離憂──《九歌‧山鬼》賞析〉,《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第57期,2009年7月。
    江中雲:〈屈原《九歌‧山鬼》詩意新解〉,《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0年30期。
    何敬群:〈楚辭九歌詮釋〉,《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4卷1期,1977年7月。
    吳龔:〈簡論《九歌》的神靈形象及其成因〉,《安徽文學》2008年第3期。
    李雲光:〈九歌──楚祭祀儀式劇臆測〉,《古典文學》第6期,1984年12月。
    周雲峰:〈《山鬼》的戀愛和《離騷》的求女〉,《零陵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3年11月。
    屈會:〈《河伯》和《山鬼》是一對夫婦神〉,《第一師範學報》(湖南長沙)1999年第3期。
    昌慶志:〈楚辭「山鬼」形象探源〉,《雲夢學刊》第26卷第4期,2005年7月。
    高華平:〈《九歌‧山鬼》源於祀夔樂臆說〉,《江海學刊》,2004年1月。
    張京華:〈《九歌‧山鬼》祀主為九疑山神〉,《船山學刊》2010年第三期(復總第77期)。
    焦慶豔:〈《九歌‧山鬼》淺析〉,《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7年1月。
    黃震雲、蔣成德:〈「山鬼」漫議〉,江蘇:《江海學刊》,1996 年第3 期。
    楊胤宗:〈楚辭九歌山鬼考〉,《建設》第16卷第11期,1968年4月。
    趙逵夫:〈《九歌‧山鬼》的傳說本事與文化蘊藉〉,《北京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
    劉信芳:〈包山楚簡神明與〈九歌〉〉,《文學遺產》1993年第5期。
    劉毓慶:〈《山鬼》考〉,《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02年8月。
    劉謙功:〈析「山鬼」的形象及其文化內涵〉,《職大學報》2008年第3期。
    潘嘯龍:〈《九歌‧山鬼》研究辨疑〉,《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0年2月。
    瞿兌之:〈釋巫〉,《燕京學報》第7期,1930年6月。
    羅義群:〈苗族巫鬼文化與《山鬼》〉,《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2002年2月。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多寡)
    尹順:《楚辭九歌巫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林慧瑛:《楚辭‧九歌神祇結構關係淺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班
    96912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08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0801.pdf2180KbAdobe PDF2282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