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761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24/144300 (79%)
造访人次 : 51150264      在线人数 : 81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7610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610


    题名: 曼陀羅課程在國小學生創造思考力教學之實驗研究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Mandala Method Curriculum and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作者: 林恩如
    Lin, En Ju
    贡献者: 陳木金
    Chen, Mu Jin
    林恩如
    Lin, En Ju
    关键词: 曼陀羅
    創造思考力
    課程
    準實驗研究法
    mandala
    creative thinking
    curriculum
    quasi experimental research
    日期: 2015
    上传时间: 2015-08-17 14:17:06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曼陀羅課程」與「創造思考力」之間的關係,設計一套適合我國國小學生學習的課程方案,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首先,針對「曼陀羅課程」與「創造思考力」進行文獻探討,俾作為研究立論基礎與分析之依據;其次,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國小甲校五年A班為實驗組進行共200分鐘的實驗課程,以國小甲校五年B班為對照組。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編製之「曼陀羅課程教材」、「曼陀羅課程學習成效評量」,以及「Torrance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Torrance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接著,以統計方法對實驗結果加以探討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逐步迴歸法;最後,依據結果形成結論與建議。茲將本研究之主要結論歸納如下:

    壹、實驗組與對照組「Torrance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後測分數有顯著差異。
    一、實驗組在接受「曼陀羅課程」學習後,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對照組。後測分數包含標準分數平均數、創造力指數及創造潛能優異表現三個項目。
    二、在本測驗包含的五項創造力特質中,實驗組在「獨創力」之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對照組;在「精密力」和「開放力」之後測分數與前測相比有提升。

    貳、實驗組與對照組「Torrance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後測分數有顯著差異。
    一、實驗組在接受「曼陀羅課程」學習後,後測總分顯著高於對照組。
    二、在本測驗包含的三項創造力特質中,包含「流暢力」、「獨創力」、「變通力」,實驗組的後測分數皆顯著高於對照組。

    參、實驗組學生多能充分理解「曼陀羅課程」,學習成效評量結果佳。

    肆、「實-虛」課程對「語文創造力」具顯著相關及預測力。

    最後,根據後續研究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俾供對曼陀羅課程之內容設計、教學方式,以及對教育工作者與後續研究之參考。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今泉浩晃(1992)。改變一生的曼陀羅MEMO技法。臺北市:世茂。
    今泉浩晃(1988)。MEMO學入門。臺北市:遠流。
    心理出版社(1994年12月)。威廉斯創造力測驗(CAP)(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引自:http://www.psy.com.tw/product_desc.php?cPath=26&cate_id=45&products_id=118
    心理出版社(2006年12月)。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TTCT)(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引自:http://www.psy.com.tw/product_desc.php?cPath=26&cate_id=45&products_id=821
    心理出版社(2006年12月)。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TTCT)(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引自:http://www.psy.com.tw/product_desc.php?cPath=26&cate_id=45&products_id=820
    王祥穎(2008年05月)。動漫畫劇本教學之創作發想與實踐。「第二屆思維與創作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南大學。
    王蕆真(譯)(2003)。Asian創造力-為什麼西方人比東方人有創造力(原作者:黃奕光)。新北市:培生。
    吉布、楊典(2009)。唐卡中的曼陀羅。新北市:達觀。
    全佛編輯部(2013)。密教曼荼羅圖典1.總論‧別尊‧西藏。臺北市:全佛。
    沈宏明(2006)。知識管理之知識的獲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林佳均(2011)。曼陀羅思考法應用於譬喻寫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建睿(2007)。曼荼羅思考法個案創意聯想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之曼荼羅思考法應用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林峰羽(2011)。曼陀羅思考法應用於影像處理實習課程之初探。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1,618-630。
    林寶貴(譯)(1987)。啟迪資優:發展兒童的潛能(原作者:Barbara Clark)。臺北市:巨流。
    洪文徽(2010)。曼陀羅思考法在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雅茹(2011)。曼陀羅思考法。臺中市:晨星。
    孫德富(2011)。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訓練方案對壽險人士提昇創造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徐昀霖(2009)。曼陀羅思考式閱讀策略對提升自主性閱讀成效之研究~以文化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張文蕙、許麗齡(2012)。 糖尿病足部檢查實務創作。護理雜誌, 59(6),98-103。Doi: 10.6224/jn.59.6.98
    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臺北市:心理。
    陳小蘋(2012)。曼陀羅思考法融入國小三年級記敘文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木金、梨珈伶(2010)。曼陀羅思考法對精進學習策略的啟示。取自:
    http://ctld.nccu.edu.tw/ctld/?p=5079
    陳光棻、王俞惠(譯)(2009)。再起動-職場絕對生存手冊(原作者:大前研一)。臺北市:天下文化。
    陳秀娟(2007)。曼陀羅思考法在國小六年級國語文修辭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美如(2012)。曼陀羅思考法融入國小三年級記敘文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美芳(2013)。曼陀羅思考法對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力與科技問題解決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意琇(2008)。知識管理策略評估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陳諭蓁(2005)。曼陀羅創造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寫作表現, 寫作態度, 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龍安(1998)。啟發孩子的創造力。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
    程娟娟(2003)。圖解思考在創意設計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3)。創造力白皮書。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20920154709/92.03%E5%89%B5%E9%80%A0%E5%8A%9B%E6%95%9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楊懿純(2007)。繪本曼陀羅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1-28。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臺北:心理。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會創造嗎﹖。教育研究,100,117-124。
    賈馥茗(1970)。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2,149-240。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市:開明。
    臺北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2006年05月25日)。國內外創造力教育推動概況。資優教育簡訊,34。取自:http://trcgt.ck.tp.edu.tw/publishupload/message/%E8%B3%87%E5%84%AA%E6%95%99%E8%82%B2%E7%B0%A1%E8%A8%8A--34%E6%9C%9F.pdf
    鄭衍偉(譯)(2010)。曼陀羅九宮格思考術:達成目標、成功圓夢(原作者:松村寧雄)。新北市:智富。
    黎珈伶(2009)。全腦學習,萬「試」通!:大小考試K書開竅寶典。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黎珈伶(2010)。全腦學習策略課程發展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彥谷(2010)。《心願》- 敘述性詭計表現於動畫之創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簡匯文(2012)。曼陀羅思考法融入多媒體成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羅文酉(2009)。看見自己的思考─以圖像組織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貳、西文文獻
    Amabile, T.M. (1988).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 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123-167.
    Amabile, T.M. (1996).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Amabile, T.M. (1997).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 Journal of Creativity Behavior, 31(1), 18-26.
    Csikszentmihalyi (1996).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sikszentmihalyi, M. (1999).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rdner, H. (1993).Creating minds. New York: Basic Books.
    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454.
    Guilford, J. P. (1988). Som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of-intellect model.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8, 1-4.
    Hocever, D. (1981).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review and crit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5(5), 450-464.
    Hocever, D. ,&Bachelor,P.(1989). A tax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s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J.A.Glover,R.R.Ronning and C.R.Reynold(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53-70). New York: Plenum Press.
    Jackson, P. W., & Mesick, S. (1965). The person, the product, and the response: conceptual problems in the assessment of creativity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3(3), 309-329.
    Mayer, R.E. (1999).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J.Sternberg (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449-460).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llou, E. (1996). The Two‐Conditions View of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0(2), 126-143.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New York: Oxford Press.
    Parnes (1967).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Scribner.
    Piaget (1958).The growth of logical thinking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Plucker, J. A. (1999). Is the proof in the pudding? Reanalyses of Torrance’s (1958
    to Present) longitudinal data.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2, 103-114.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The Phi Delta Kappan, 42(7),305-310.
    Sternberg, R. J. (Ed.). (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6).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677-688.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J.Sternberg (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5).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rrance, E. P. (1975). Assessing children, teachers, and parents against the ideal child criterion. Gifted Child Quarterly, 19(2), 130-139.
    Torrance, E.P. (1966).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Norms-technical manual. Princeton, N. J.: Personnel Press.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Williams, F.E. (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New York: D.O.K. Publishers Inc.
    Williams, F.E. (1972). Encouraging Creative Potential.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101152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200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6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