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 小樹,2008,《關電台司令什麼事啊?:樂評人小樹的音樂創意美學300擊》,台北:麥浩斯。 不然,2008,《地下好樂:認識地下音樂你不可錯過的一本書》,台北:書泉出版社。 方巧如,1996,「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的國語搖滾樂團所建構的夢想及其限制」。《中外文學》25(2):82-108。 方美蓉,2008,《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嘉義:南華大學工業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台北:三民。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169-195。 王柏人,2011,《Live House消費者商店印象與情緒體驗之研究—以高雄市駁二月光劇場為例》,台南: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7)《台北市文化指標變遷趨勢分析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古宜靈,2007,「文化產業發展的學習型市鎮現象」。《都市與計劃》34(2):75-94。行政院新聞局編,2010,《台灣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江國銘,2009,《台灣獨立樂團文化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台南: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碩士論文。 何東洪,2003,〈搖滾樂文化得靠攏:「地社掛」Tone的初探〉,2003年文化研究年會。 李天鐸編,2011,《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遠流出版。 李雅雯,2010,〈在跨國音樂集團跨入台灣之後:從唱片製作人的創作自主性談起〉,《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2010年7月4日,中正大學。 李錡,2004,《「彩虹社區」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文化建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林怡瑄,2003,《台灣「獨立唱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逸,2008,《文化產業群聚與創新之治理:台北音樂產業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政逸,2011,〈音樂精繼轉型與台北音樂產業之創業精神─治理取向之研究〉。《地理學報》63:65-88。 林政逸、辛晚教,2007,「創新、能力與文化產業群聚的演化--台北市音樂產業個案研究」。《地理學報》50:23-45。 林政逸、辛晚教,2009,「文化產業的都市群聚與台北市:音樂產業勞動力與市場之個案研究」。《都市與計劃》36(2):101-131。 林科呈,2011,《Live House與台灣音樂產業之互動關係探討》,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淳萱,2013,《地方治理與地方音樂展演產業-以台北市音樂展演空間業(Live House)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國家發展所碩士論文。 金家禾,2007,「創意產業於台北都會中心區群聚發展之研究」。《都市與計劃》34(4):343-361。 邱鈴雅,2011,《文化產業下的文化企業家-以陳綺貞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邱誌勇、鄭志文編,2011,《媒體科技與文化全球化讀本》,台北:揚智文化。 施韻茹,2004。「傳播與管理研究_華文音樂中心是幻想還是理想?論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競爭優勢」。《傳播與管理研究》4(1):113-137。 洪頌茹,2000,《知音:以樂迷觀點探討台灣獨立樂團與越迷之亦迷亦友關係》,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夏鑄九,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台北:台灣社會硏究社。 夏鑄九、王志弘,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徐楓惠,2006,《從90年代地下搖滾樂看台灣另翼搖滾主體性的指涉》,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徐詩雲,2007,《當代文化階層的地方認同競逐:「公館╱溫羅汀」》,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世芳,2006,《地下鄉愁藍調》,台北:時報文化。 馬世芳,2009,〈光陰的故事〉,收錄於林怡君編,《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頁3-7頁,台北:時報文化。 張永佶、林韶怡,2008,「知識行群聚之興起:群聚去空間化的可能性」。《創業管理研究》3(4):39-57。 張育章,1996。「望花埔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25(2):109-129。 張容瑛,2001,《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台北: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容瑛,2008,《華文流行音樂區域與都市的形構及其治理》。台北: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容瑛、周志龍,2006,「政治脈絡中的創意專案網路--兩岸跨價演唱會案例研究」。《地理學報》46:73-103。 張容瑛、周志龍,2006,「音樂產業全球化、流動著床與生產模式的重塑」。《台灣土地研究》9(1):33-61。 張家銘,2005,《不同文化地景類型之行塑歷程-以台北溫州街一帶與台北文學森林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台北:滾石文化。 張鐵志,2004,《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台北:商周出版。 陳光興,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 陳秀惠,2001,《音樂產業價值創造系統演進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亭予,2007,《全球化下的搖滾文化中介:晚近台灣網路的搖滾書寫》,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陳柏偉、何東洪,2012,〈通俗音樂作為社會運動:一個開展與反思〉初稿,2012年文化研究年會。 郭家勳,2007,《從文化生態邏輯辯證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高雄: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如慧,2000,《搖滾本事:流行樂團品牌建構與經營模式之研究》,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曾裕恆,2008,《台灣唱片產業之研究:主流與非主流之比較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亭境,2009,《台灣獨立樂團中性別角色的壓抑與實踐:以十個女吉他手為例》,台北: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黃詩雯,2009,《台灣獨立音樂發展與文化政策》。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文、 謝宗翰,2010,〈探討公共媒體促進獨立音樂發展之可能〉,《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2010年7月5日,中正大學。 楊久穎,2001,《女搖滾》,台北:貓頭鷹出版。 楊雅馨,2005,《台灣搖滾樂團女樂手之樂團經歷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楊曉恩,2010,〈從香港的業餘樂團看政府藝術資助政策〉,《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2010年7月4日,中正大學。 楊蕙菁,2010,《音樂演出場域文化在台灣》,台北:東吳大學音樂系。 楊燦羽,2008,《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一個獨立音樂視野的探討》,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管仲暉,2009,《台灣搖滾音樂節關鍵成功因素與發展策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丹瑜,2011,《野台世代之歌─一個搖滾音樂祭的崩世光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曉慧,2001,《打造性別認同的基地:解讀女性主義書店「女書店」之空間意義》,台北: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劉欣芸,2006,《陳珊妮的完美呻吟─論台灣流行音樂中女性意識的抬頭》,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劉哲浩,2009,《台北市公館地區LiveHouse消費者生活型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碩士班論文。 楊銘宸,2010,《誰的LiveHouse-解讀LiveHouse之空間、音樂及參與者文化》,台北: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劉珦尹,2011,《「Live House」活動吸引力與服務品質對行為意圖之影響─以消費者體驗為中介變項》,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岳儒,2006,《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實踐與文化認同》,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蔡勇美、廖培珊和林南,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台北:唐山出版社。 蔡淑明,1998,《全球與本土:台灣流行音樂工業的演變》,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純如,2005,《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評估模式 之建構及其應用-以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為例》。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凱同,2005,《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蕭蘋、周昭平,2001。「華語區域市場中跨國與獨立唱片公司的產製策略比較分析」。《中山管理評論》9(4):567-593。 蕭蘋、蘇振昇,1999,〈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的價值:五種理論觀點的詮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1999年6月28日,統一健康世界─馬武督 鄉村俱樂部。 賴柏志,2011,《商業仕紳化下的地方認同重組:以師大商圈的「文化活水」與「文藝青年」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光萍,2006,《誰在那裡聽自己的歌─台北live house樂迷與音樂場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奇任,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跨國唱片公司的全球話、本土化、數位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簡妙如,2003,〈流行音樂意味著什麼?流行文化的科技、市場、差異主體與真誠性的解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2003年9月5日,交通大學。 羅悅全,2000,《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Since’90)》,台北:商業週刊。 Barbie, Earl 著、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湯姆生出版。 Barker, Chris 著、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Bennett, Andy 著、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 Bilton, Nick 著、楊雅婷、王惟芬和黃伯恆譯,2011,《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Burt, Ronald 著、任敏、李璐和林虹譯,2008,《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上海:人民出版社。 Cohen, Sara著、蔡佩君和張志宇譯,2005,〈通俗音樂、社會性別與性欲〉,收錄於佛瑞茲等編《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音樂讀本》。台北:商周。 Crang, Mike 著、王志弘、余佳玲和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 Cuff, E. C. 著、林秀麗、林庭瑤和洪惠芬譯,2006,《特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 Currid, Elizabeth 著、李佳純譯,2008,《安迪沃荷經濟學:紐約夜店引爆的億萬創意生產線》。台中:原點出版。 Firth, Simon 著、彭倩文譯,1993,《搖滾樂社會學》。台北:萬象。 Granovetter, Mark 著、羅家德譯,2007,《鑲嵌:社會網與經濟行動》。北京:姜興周。 Hebdige, Dick 著、蔡宜剛譯,2005,《次文化:風格的意義》。台北:巨流。 Juno, Andrea 著、楊久穎譯,2002,《搖滾怒女》。台北:商周出版。 McDowell, Linda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 O`Hara, Craig 著、張釗維、吳佳臻譯,2005,《龐客的哲學》。台北:商周。Padel, Ruth 著、何穎怡譯,2006,《搖滾神話學:性、神祇、搖滾樂》。台北:商周出版。 Palmer, Robert 著、蔡明錕、文鎧威譯,2004,《搖滾樂:狂躁的歷史》。台北:商周。 Pratt, Andy C.著、陳柔安譯,2011b,〈文化產業不只是群聚典範?〉,收錄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遠流。頁175-200。 Ryers , Mitch 著、何穎怡譯,2009,《男孩吶喊自由鳥:搖滾樂的奇想故事》。台北:時報文化。 Scott, Allen J. 著、董樹寶、張寧譯,2010,《城市文化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Silverman, David 著、田哲榮和司徒懿譯,2010,《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Smith, Philip 著、林宗德譯,2008,《文化理論面貌導論》。台北:韋伯文化。 Story, John 著、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圖書。 Turgeon, R. 著、李化迪譯,2011,《獨立搖滾手冊:運作、錄製、推廣你的樂隊》。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二、英文 Baker, Howard S., 2008, Art World, 25th Anniversary e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ummins-Russell, T. and Rantisi, N.M., 2012, “Networks and `Place` in Montreal Independent Music Industry.”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56(1): 80-97. Hesmondhalgh, David and Baker, Sarah, 2011, Creative Labour: Media work in thre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Routledge. Negus, Keith, 2006, Rethinking Creative Production Away from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Media and Cultu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Pp.197-208. Peterson, Richard A. and Bennett, Andy, 2004, Introducing Music Scenes, In Music Scenes: Local, Translocal, and Virtual. edited by Peterson, Richard A. and Bennett. TN: 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 Pp.1-16. Potts, Jason D., Cunningham, Stuart D., Hartley, John, & Ormerod, Paul, 2008, “Social network markets :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32(3):166-185. Pratt, Andy C. 2011a, An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Sage Compendium of Economic Geography , edited by A Leyshon, L McDowell & R Lee, Sage, London, Pp. 323-338. Scott, Allen J., 1982, "The Meaning and Social Origins of Discourse on the Spatial Foundations of Society", in A Search for Common Ground, edited by Gould, Peter & Olsson, Gunnar. London: Pion Limited. Pp.141-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