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573
|
Title: | 舞鶴的頹廢意識 The Decadence of Wu-He |
Authors: | 張純昌 Chang, Chun Chang |
Contributors: | 范銘如 Fan, Ming Ju 張純昌 Chang, Chun Chang |
Keywords: | 頹廢 現代主義 哀悼 憂鬱 見證 Decadence Modernism Mourning Melancholy Witnessing |
Date: | 2015 |
Issue Date: | 2015-08-17 14:10:51 (UTC+8) |
Abstract: | 本文從舞鶴的作品出發,試圖以「頹廢意識」作為核心概念概括舞鶴的創作內涵。頹廢意識一詞起源於對於現代性的反省,演變為一種藝術風格,在尼采身上被深化,成為一個哲學詞彙,包含廣義社會學與心理學的描述,同時是現代性的象徵也是批判現代性的工具,以單子的面貌,指出人性的病徵與道德的虛偽。舞鶴的作品始於個體自由的追逐,不僅人物展現頹廢的風格,也在作品中飽含單子化的特色與現代國家軍隊的規訓體制的批判,從家族史的書寫意圖出發,伴隨著解構理體中心的衝動,藉由因母逝而開始運作的憂鬱與哀悼的心理過程,以及生之欲力與死亡驅力的爭鬥,還有對消失的父親的模仿與取代,醞釀為〈拾骨〉與〈悲傷〉中成熟的創作主體。本文並進一步從〈悲傷〉的分裂主體,帶出小說背後鄉土文學論戰產生的國族論述對抗與本土文化的興起與僵化,並藉由小說中從瘋狂與理性的拉扯開始,帶出舞鶴小說瘋狂與頹廢的形象背後,隱含著從死亡的威脅逃生後的形象, 後半段本文以《餘生》作代表,探討舞鶴成熟後的頹廢意識,如何在對歷史的大敘事對抗中運作,舞鶴超出舊有漢人對原住民形象的描述,從整體歷史的顛覆出發,開啟對於國家敘事與現代性文明的質疑。本文從列維納斯的他者哲學作為核心,陳述《餘生》乃是對於現代大屠殺創傷的見證,藉由頹廢的書寫行為開啟過去與現在連結的可能,打破倖存者的沉默,拯救放逐之地的餘生。由此診斷了現代社會的頹廢,找出廢墟裡的靈光,從自然與傳統中找到救贖的可能。 |
Reference: | 作家文本 1. 舞鶴著,《拾骨》(高雄:春暉出版社,1995年4月)。 2. ──,《詩小說》(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3. ──,《思索阿邦‧卡露斯》(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6月)。 4. ──,《十七歲之海》(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7月)。 5. ──,《餘生》(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1月)。 6. ──,《鬼兒與阿妖》(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7月)。 7. ──,《悲傷》(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7月)。 8. ──,《亂迷:第一卷》(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4月)。 中文專書 9. 王德威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10. ──,《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11月)。 11.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8月)。 12.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 13. 李瑞騰主編《評論二十家》(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14. 柯慶明著,《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年12月)。 15. 范銘如著,《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年8月)。 16. ──,《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年10月) 17. 梅家玲、郝譽翔主編《小說讀本》(上)(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 18. 陳芳明著,《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19. 黃錦樹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20. ──,《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21. 楊小濱著《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與文化批評》(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 22.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23. 楊小濱著;愚人譯,《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24. ──,《慾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台北:麥田出版,2013年)。 25.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 26. 楊照著,《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8年4月)。 27. ──,《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0年)。 28. 劉紀蕙著,《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 29. ──,《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30.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會究所,2010年) 31. 尉天驄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32. 郭明正,《真相‧巴萊:《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台北:遠流出版,2011年10月)。 33. 戴國煇,《台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年)
34. 劉康著,《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 35. 馬泰‧卡林內斯庫(Călinescu, Matei)著,《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 36. Richard Gilman Decadence : the strange life of an epithet New York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c1979 37. 保羅‧布爾熱《當代心理學論文集》(Paris: Lemerre,1893)。 38.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詞彙》,(台北:巨流出版社,2009年)。 39. 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著;車槿山譯,《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12年)。 40.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 ; 賴守正譯,《情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41.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汪民安編,《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2.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洪維信譯,《外邊思維》(台北:行人出版社,2003年。 43.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九大桂冠聯合出版,1990年)。 44.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45.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著;顧嘉琛譯,《文學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46. 巴赫金原著,《巴赫金全集3》(河北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年)。 47. 弗洛姆著,《人類破壞性的剖析》(北京:世界圖書,2014年)。 48. 班雅明著;張旭東譯,《啟迪──班雅明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49.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台北:臉譜出版,2010年)。 50.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凌曦譯,《悲劇誕生於音樂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51. ──;瓦爾特‧考夫曼英譯,《〈悲劇的誕生〉與〈論華格納〉》(New Yorker: Vintage Books,1967)。 52. 尼采著;李秋零譯,《不合時宜的沉思》(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53. 尼采著;魏育青等譯,《人性的、太人性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54. 尼采著;梁錫江譯,《道德的系譜》(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55. 尼采著;衛茂平譯,《瓦格納事件/尼采反瓦格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56. 尼采著;林茹譯,《尼采遺稿:重估一切價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57.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 58. 佛洛伊德著,《弗洛伊德後期著作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 59. 艾蜜莉‧馬汀等著;林家瑄等譯,《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出版,2010年)。 60. 賴俊雄編,《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台北:麥田出版,2009年)。 61. 賴俊雄著,《回應他者:列維納斯再探》(台北,麥田出版,2014年)。 62. 費修珊、勞德瑞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 63. 雅克‧德希達,《論文字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64. 黑格爾著;讓‧伊波利特譯,《精神現象學》,巴黎,1939年。 65. 汪民安主編,《生產(第8輯):憂鬱與哀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3年)。 66. 彼得‧奧斯本,《時間的政治:時間性與先鋒》(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67. 普利摩‧李維《滅頂與生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
西文專書 68. Lacan, Jaques, Écrits: A selection, trans. Alan Sherdan, Travistock, London, 1977 69. L acan, Jaques, The Seminar of Jaques Lacan, 1: Freud’s Papers of Techniques, 1953-1954, trans. John Forrest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8 70. Laplanche, Jean, New Foundations for Psychoanalysis , trans. David Macey, Blackwell, Oxford, 1989 71. Joel Dor, 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Lacan: The Unconscious Structured Like a Language, New York: Other Press, 2004 72. Charles Bernheimer Decadent Subject: The Idea of Decadence in Art,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of the Fin de Siècle in Europe edited by T. Jefferson Kline and Naomi Schor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73. Davis, Collin, Levina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學位論文 74. 謝肇禎,〈群慾亂舞—論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75. 曾月卿,〈舞鶴的小說美學〉,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76. 林麗如,〈歷史與記憶 舞鶴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77. 辛啟緯,〈舞鶴小說中的史地書寫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78. 劉思坊,〈解嚴後台灣小說瘋狂敘事研究:以舞鶴、陳雪為觀察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79. 劉乃慈,〈奢華美學與台灣當代小說生產(1987~2005)〉,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2007年。 80. 陳筱琇,〈疆界的崩解與重組:論舞鶴的書寫風格〉,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81. 吳佳玲,〈以「性」建構歷史:舞鶴《餘生》中的霧社事件書寫〉,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82. 鄭千慈,〈崩解的自我──現代主義、畸零人與戰後鄉土小說〉,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83. 楊凱珺,〈從孤兒到廢人──七○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餘生」敘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84. 劉淑貞,〈肉與字:九0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85. 朱芳玲,〈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對現代性的追求與反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 86. 邱珮文,〈台灣當代小說中的台北圖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87.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88. 劉智濬〈認同‧書寫‧他者:1980年代以來漢人原住民書寫〉,台南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 89.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8年12月)。
期刊、學報、報紙 90. 王淑蕙,〈試論龍瑛宗小說中「多餘的人」與「無能者」〉(《台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3期,2002年7月)。 91. 王德威,〈原鄉人裡的異鄉人-重讀舞鶴的〈悲傷〉〉《自由時報》副刊(2001年6月5日)。 92. 王慧芬,〈舞鶴《餘生》中的多重歷史記憶〉《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41卷第2期(2007年10月)。 93. 伍軒宏,〈不死鬼:德希達的禮物〉《中外文學》第33卷第6期(2004年11月)。 94. 李娜、施建軍,〈《調查:敘述》:吊詭的紀念-對舞鶴小說創作的一個側面考察〉《華文文學》總第56期(2003年3月)。 95. 林麗如,〈小說田野裡的思索者〉,《文訊》238期(2005年8月)。 96. 柯品文,〈漢民族作家以小說書寫原住民族群策略的初探──以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單篇小說為例〉《書評》第57期(2002年4月)。 97. 洪王俞萍〈凝視與傾聽之後──試論舞鶴《餘生》的邊緣書寫〉,《文學臺灣》44期(2002年)。 98. 陳文芬,〈舞鶴在淡水〉《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期(2004年8月)。 99. 陳春燕,〈非關認同:從儂曦、舞鶴談「共時性」的倫理〉《中外文學》第35卷第5期(2006年10月)。 100. 陳國城,〈自我世界的追求〉《火獄的自焚》(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年9月)。 101. 陳國城,〈現代文學之象徵主義〉《火獄的自焚》(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年9月)。 102. 陳國城,〈蝕〉《成大新聞》(台南:成大新聞社,1974年6月4日)。 103. 楊凱麟,〈硬蕊書寫與國語異托邦-臺灣小文學的舞鶴難題〉,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主辦「哲學與文學:舞鶴作品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 104. 葉昊謹紀錄整理,〈歷史書寫與荒謬美學──從《悲傷》到《餘生》〉《想像的壯遊──十場臺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2:國立臺灣文學館.第四季週末文學對談》(台南:臺灣文學館,2007年)。 105. 葉笛〈中外小說上「多餘人」系譜之探索〉《文學台灣》春季號第33期(2000年1月)。 106. 廖淑芳,〈舞鶴小說〈悲傷〉中的空間書寫〉,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跨領域對談: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10月26~27日)。 107. 舞鶴,〈《餘生》悠悠〉《文訊》第176期(2000年6月)。 108. 舞鶴,〈作家如何寫作與思考情色〉(《誠品好讀》,第39期,2003年12月。 109. 舞鶴,〈魯凱人歐威尼‧卡露斯盎〉《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pVIII。 110. 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與「類菁英」文化傾向〉,《台灣文學學報》11期(2007年12月),頁51~74。 111.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 112. 劉亮雅,〈辯證復振的可能:舞鶴《餘生》中的歷史記憶、女人與原鄉追尋〉《中外文學》第32卷第11期(2004年4月)。 113. 劉紀蕙,〈台灣三○年代頹廢意識的可見與不可見:重探進步意識與陰翳觀看〉《中外文學》第34卷第3期(2005年8月)。 114. 蔡淑玲,〈巴岱儀的否定與踰越〉《中外文學》第24卷第2期(1995年7月)。 115. 蔡振念,〈預借的現代性──論郁達夫對西方頹廢美學的挪用〉《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9年6月)。 116. 鄭烱明,〈一位異質的小說家──記舞鶴《拾骨》出版〉《文學臺灣》第14期,1995年4月。 117. 賴軍維,〈薩德侯爵的慾望機器:情色與制度〉,《中外文學》第37卷第2期(2008年6月),頁9~39。 118. 蘇子中,〈書寫與主體性:書寫布朗秀的書寫經驗〉《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1996年10月)。 119. 林載爵,〈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回顧〉《文季》第三期,1974年5月。 120.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中外文學》第2卷第7期(1973年12月) 121. 周婉窈,〈試論戰後台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台灣風物》,第60卷第3期。 122. 施淑,〈龍瑛宗文學思想初論〉,《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123. 林燿德,〈小說迷宮中的政治迴路〉,《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1994年。 124. 鍾肇政,〈台灣文學之鬼──葉石濤〉,《台灣春秋》第8期,1989年 125. 李喬、趙天儀,〈文學,文化,時代:詩人和小說家的對談〉,《台灣文藝》第110期,1988年,頁30~31。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815901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9011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011101.pdf | | 3063Kb | Adobe PDF2 | 1707 | View/Open | 011102.pdf | | 3063Kb | Adobe PDF2 | 120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