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壹、中文文獻
*王永政(2009)。國中學生對英語科能力分組學習之意見與其自我調整學習之研
究-以台中縣巿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雅君(2012)。臺北地區國中生國文科自我調整學習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毛國楠、程炳林(1993)。目標層次與目標導向對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歷程之影
響。教育心理學報,26,85-106。
*任翌瑜(2011)。大學生人格特質、自主學習對於網路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李函穎(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型態、自我效能、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課
業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孟儒(2000)。沙爾特(Jean Paul Sartre)存在主義及其教育蘊義。教育研究,
8,263-274。
*李宸緯(2011)。國中生個人目標導向在努力信念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的
中介效果暨能力信念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
南市。
李堅萍(1997)。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的價值與實施程序。中學工藝教育,30(11),
17-20。
余民寧(2013)。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臺北市:心
理。
余民寧、趙珮晴、許嘉家(2009)。影響國中小女學生學業成就與學習興趣因素
--以臺灣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資料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87,79-104。
*宋旻原(2010)。高中生國文科精熟課室目標結構、自主動機與自我調整學習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沈孟樺(2012)。國中生家庭社會資本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沈復釧(2005)。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杜佳靜、張菽萱(2010)。高等技職學生學習適應與學習成效之關係—自我調整
學習策略之中介效果。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22(2),1-23。
林心茹(2000)。自律學習(原作者:Zimmerman, B. J., Bonner, S. & Kovach, R.)。
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6)。
*林文正(2004)。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
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2,147-184。
林清山、程炳林(1996)。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暨自我調
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15-57。
*林建平(2004)。學童自我調整學習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
(1),1-23。
林清文(2003)。高中高職學生基礎學科自我調整課業學習策略研究。中華輔導
學報,13,1-44。
*邱愉容(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父母期望知覺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周淑楓(2007)。未來取向之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胡清閔(2010)。國中資優學生自律學習能力之研究——以國中數學科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胡駿松(2009)。大學生知識信念型態與自主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
*施文雅(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挫折容忍力與學業表現之
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維鴻(2012)。目標導向對高職學生實作技能自我調整學習及學習成效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家驊(2008)。國小數學解題自我調節表現量表之編製發展與實測分析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31(4),115-146。
許家驊(2010)。國小學生運作記憶、自我調節表現與數學解題能力關係之研究。
教育研究學報,44(2),55 -84。
*許淑娟(2006)。國中學生不同性別、自然科動機類型與自我調整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嫈嫈(2011)。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及自我調節學習與創造力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鐘元(2009)。國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家庭作業與課業學習成就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彭清宏(2009)。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情緒智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品華(1999)。二專生自我調整學習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志恆(2008)。國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之編製及效度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怡安(2009)。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易昌(2010)。大學生知識信念、智力內隱理論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淑玲(2005)。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內外在動機、學習任務價值與自我調整學
習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湘琪(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自我調整學習與解題表現之關係(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縣。
郭秀櫻(2004)。碩士班研究生學習主體性之省思。教育研究,12,201-211。
*莊翠娥(2012)。高職學生人格特質、教師期望與實作技能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莊石瑛(2003)。英文寫作自我效能、目標導向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俊傑(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自我調整學習因素及其學習策略教學效果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珮婷(2011)。大學生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及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國禎、朱蕙君、陳佐霖、王姿婷、曾秋蓉、黃國豪(2007)。線上自律學習輔
助系統之研究與實證。科學教育學刊,15(3),317-334。
*傅金賢(2012)。國中學生科學知識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陳世芬、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2010)。教育心
理學(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張基成、廖悅媚(2013)。數位化學習歷程檔案對自我調整學習之影響─學習目
標設定的作用。科學教育學刊,21(4),431-454。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
華。
*張純瑗(2007)。網路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以國小
三年級自然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珮晴(2010)。影響臺灣學生自律學習的因素:TEPS資料的縱貫性分析(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趙珮晴、余民寧(2012)。自律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學習興趣、學業成就的相
關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8(3),1-32。
趙珮晴、余民寧、張芳全(2011)。探討臺灣學生的自律學習:TEPS 資料的縱
貫性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151-179。
*鄧王傑(2012)。青少年依附關係與學業成就之關聯探討-以學習動機與自我調
整學習為介入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鄭琬柔(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自我調整學習與科學學業成就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蔡政忠(2004)。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淑薇(2003)。高中職學生學習風格、自我調整學習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碩士論
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炳輝(2005)。國小原住民學童適應行為、文化認同、自我調整學習與其學業
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劉盈利(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風格、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歐姵君(2012)。個人目標導向、學習興趣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檢驗課
室目標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謝志偉(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數
學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謝志偉、吳璧如(2003)。教室目標結構與國小六年級學生目標取向、自我調節
學習之關係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4,75-96。
*謝政成(2010)。發展自律學習監控及偵測機制提升網路學習之學習成效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進昌(2010)。國內教育學門系統性文獻評閱策略及後設分析發展現況與建議。
教育研究學報,44(2),133-156。
*謝淑纓(2007)。國中生課業學習目標的類別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薛博仁(2013)。高中職商管群學生「專題製作」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及其影響因
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盧信彰(2000)。「網路學習環境」建置之探討。生活科技教育,33(6),14-20。
應立志、鍾燕宜(2000)。整合分析方法與應用。臺北市:華泰文化。
*簡曉芸(2009)。高職學生實作技能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編製(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魏麗敏(1997)。影響國小兒童數學成就之自我調節學習與情感因素分析之研究。
臺中師院學報,11,37-63。
貳、英文文獻
Ablard, K. E., & Lipschultz, R. E. (1998).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high-achievingstudents: Relations to advanced reasoning, achievement goals,
andgende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1), 94-101.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 Pastorelli, C. (2001). Self-efficacy
beliefs as shapers of children`s aspirations and career trajectories. Child
Development, 72(1), 187-206.
Bettencourt, B., Talley, A., Benjamin, A., & Valentine, J. (2006). Personal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under provoking and neutral condi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2, 751–777.
Carroll, A., Houghton, S., Wood, R., Unsworth, K., Hattie, J., Gordon, L., & Bower, J.
(2009).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academic aspirations and delinquency.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2(4), 797-817.
Chang, C., & Tseng, K. (2011). Using a Web-based portfolio assessment system to
elevate project-based learning performance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19(3), 211-230.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Academic.
Conway, J. M., Amel, E. L., & Gerwien, D. P. (2009).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social context:A meta-analysis of service learning’s effectson academic,
personal, social, and citizenship outcomes. Teaching of Psychology, 36, 233–245.
Corno, L., & Rohrkemper, M. (1985).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learn in classrooms.
In C. Ames & R. Ames (Eds.), Research on motivation: The classroom milieu, 2,
53-90.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orno, L. (1989).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volitional analysis. In B. Zimmerman &
D.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111-142.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DiBenedetto, M. K., & Bembenutty, H. (2011). Within the pipelin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cience cours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Dignath, C., & Buttner, G. (2008). Components of foster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mong students: A meta-analysis on intervention studies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Metacognition and Learning, 3, 231-264.
Overton, R. (1998). A comparison of fixed-effects and mixed (random-effects) models
for meta-analysis tests or moderator variable effects. Psychological Methods,
3(3), 354–379.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Ramdass, D., & Zimmerman, B. J. (2011). Developing self-regulation skills: The
important role of homework. Journal of Advanced Academics, 22(2), 194-218.
Robinson, S. (1995). Student stories in a high school physics clas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ed.gov/contentdelivery/servlet/ERICServlet?accno=ED417086
Martin, A. J. (2004). School motivation of boys and girls: Differences of degree,
differences of kind, or both?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6, 133-146.
Matthews, J. S., Ponitz, C. C., & Morrison, F. J. (2009). Early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1(3), 689-704.
Michael S. R., Dean C. A., & Jessica, G. (Eds.) (1999). Metawin: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meta-analysis: Version 2.0 . New York: Sinauer Associates.
Nota, L., Soresi, S., & Zimmerman, B. J. (2004). Self-regul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resilience: A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1(3), 198-215.
Patrick, H., Ryan, A. M., & Pintrich, P. R. (1999).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extrinsic
and mastery goal orientations on males` and female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2), 153-171.
Rosenthal, R. (1991). Meta-analytic p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Thoresen, C. E., & Mahoney, M. J. (1974). Behavioral self-control.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Winek, G., & Borchers, R. (1993). Technological problem solving demonstrated.
Technology Teacher, 52(5), 23-25.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86).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student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4), 614-628.
Zimmerman, B. J. (1989).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3), 329-339.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90). Student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Relating grade, sex, 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51-59.
Zimmerman, B. J. (2000).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M. Boekaerts, P. R. Pintrich, & M. Zeidner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 13-39). San Diego, CA: Academic.
Zimmerman, B. J. (2002).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41(2), 64-72.
Zimmerman, B. J. (2008). Investigating self-regulation and motivati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Journal, 45, 166-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