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4/145046 (79%)
Visitors : 52053092      Online Users : 70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234


    Title: 當代台灣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以楊照、陳克華為中心
    The Critical Spirit of Public Intellectual in Taiwan: Focus on Yang, Chao and Chen, Ke Ko-Hua
    Authors: 陳鈞昂
    Chen, Chun Ang
    Contributors: 陳芳明
    陳鈞昂
    Chen, Chun Ang
    Keywords: 楊照
    陳克華
    知識分子
    批判精神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8-03 13:29:08 (UTC+8)
    Abstract: 本文以葛蘭西「有機知識分子」、薩依德的「公共知識分子」論述與社會學家鮑曼《立法者與詮釋者》等當代知識分子概念出發,討論楊照與陳克華兩位當代作家在相似的成長年代與生活經驗下,如何以各自的不同學思背景對公眾議題進行批判。
    論文首先概述台灣戰後至解嚴的社會與政經脈絡,並指出過去台灣知識分子如何在威權壓迫與白色恐怖陰影之下,近乎是前仆後繼地為其理想發聲。本文將楊照與陳克華各分一章討論,保留其評論的完整性,並另闢一章綜述兩人的同質性與差異性。在楊照方面,我將以其對於台灣社會經濟背景和知識分子的相互牽扯,討論其台灣本土左派的觀點;本文也指出陳克華長期被忽視的批評文字,其內容往往以諷刺口吻對社會現象進行評論。他所評論的議題和對象包括了政治、民主、女性、教育、生態環境等等。然而,本文並無意一意抬舉或讚美楊照與陳克華對各式各樣議題的論述,我將指出他們的見與不見,甚至是偏見。
    通過以上的討論,可以概觀地瞭解到這兩位同樣出生於一九六○年代初期的作家,在戒嚴時期成長,並在二十來歲經歷了解嚴。台灣現代社會重大的變遷他們都有所參與或觀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更可以觀察出台灣當代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是如何形成,並如何產生差異。
    Reference: 一、作家作品、文集
    陳克華,《愛人》(台北:漢光,1986)。
    陳克華,《給從前的愛》(台北:圓神,1989)。
    陳克華,《無醫村手記》(台北:圓神,1993)。
    陳克華,《與孤獨的無盡遊戲》(台北:皇冠,1993)。
    陳克華,《惡聲:陳克華電影筆記》(台北:皇冠,1994)。
    陳克華,《欠砍頭詩》(台北:九歌,1995)。
    陳克華,《美麗深邃的亞細亞》(台北:書林,1997)。
    陳克華,《顛覆之煙》(台北:九歌,1998)。
    陳克華,《在城市中迷失的地圖》(台北:圓神,1998)。
    陳克華,《因為死亡而經營的繁複詩篇》(台北:探索文化,1998)。
    陳克華,《花與淚與河流》(台北:書林,2001)。
    陳克華,《哈佛雷特》(台北:九歌,2003)。
    陳克華,《騎鯨少年》(台北:小知堂,2003)。
    陳克華,《夢中稿》(台北:小知堂文化,2004)。
    陳克華,《善男子》(台北:九歌,2006)。
    陳克華,《老靈魂筆記》(台北:聯合文學,2012)。
    陳克華,《我的雲端情人》(台北:二於文化,2013)。
    楊照,《流離觀點》(台北:自立晚報,1991)。
    楊照,《臨界點上的思索》(台北:自立晚報,1993)。
    楊照,《異議筆記:台灣文化情境》(台北:張老師,1993)。
    楊照,《痞子島嶼荒謬紀事》(台北:前衛,1995)。
    楊照,《文學的原象》(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照,《人間凝視:異性與異文化筆記》(台北:遠流,1996)。
    楊照,《倉皇島嶼:歷史與現實分析》(台北:遠流,1996)。
    楊照,《在我們的時代》(台北:大田,1997)。
    楊照,《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台北:印刻,1998)。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
    楊照,《Taiwan dreamer》(台北:新新聞文化,1999)。
    楊照,《那些人那些故事》(台北:聯合文學,2001)。
    楊照,《在閱讀的密林中》(台北:印刻,2003)。
    楊照,《我的二十一世紀》(台北:印刻,2003)。
    楊照,《問題年代》(台北:印刻,2004)。
    楊照,《十年後的台灣》(台北:印刻,2006)。
    楊照,《面對未來最重要的五十個觀念》(台北:印刻,2006)。
    楊照,《困境台灣──我們還能怎麼辦?》(台北:印刻,2006)。
    楊照,《理性的人(上)》(台北:麥田,2009)。
    楊照,《理性的人(下)》(台北:麥田,2009)。
    楊照,《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1)──理解政治的五十個關鍵字》(台北:本事文   化,2010)。
    楊照,《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2)──理解政治的五十個關鍵字》(台北:本事文  化,2010)。
    楊照,《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2010)。
    二、專書
    向陽,《浮世星空新故鄉──台灣文學傳播議題析論》(台北:三民,2004)。
    李歐梵,〈雜文:對生活和現實的種種觀感〉,《鐵屋中的吶喊》(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5)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柏楊回憶錄》(台北:遠流,1996)。
    徐秀慧,《光復變奏──戰後初期臺灣文學思潮的轉折期(1945-1949)》(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
    馬森,〈第二度西潮的衝擊與影響〉,《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 中編:戰禍與分流:西潮的中斷》(台北:印刻,2015)。
    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編,《知識份子與二十一世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2)。
    郭紀舟,《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1999)。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1949)台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2007)。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臺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1997)。
    黃文成,《黑暗之光──美麗島事件至解嚴前的台灣文學》(台南:台南文學館,2012)。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
    黎活仁、龔鵬程主編,《柏楊的思想與文學》(香港:香港大學,2007)。
    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著,谷風出版社編輯部翻譯,《獄中札記》(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
    艾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2004)。
    法蘭克‧富里迪(Frank Furedi)著,戴從容、王晶譯,《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台北:聯經,2006)。
    羅素‧雅各比(Russell Jacoby)著,傅達德譯,《最後的知識分子》(台北:左岸文化,2009)。
    鮑曼(Zygumunt Bauman)著,王乾任譯,《立法者與詮釋者》(台北:弘智文化,2002)。
    三、碩博士學位論文
    吳明倫,〈楊照小說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班,2003)。
    徐秀慧,〈戰後初期的台灣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4)。
    徐筱薇,〈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台南:成功大學,2004)。
    張清文,〈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
    莊雅晴,〈左派知識份子的異議發聲:楊照知性書寫研究(1990~2004)〉(花蓮: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班,2010)。
    許孟婷,〈解嚴前後(1986-1993)女性知識分子的文化論述──以平路、黃碧雲為例〉(新竹: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班,2012)。
    黃懿慧,〈學運世代知識分子的知識實踐:賴香吟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班,2008)。
    塗慧軒,〈臺灣知識份子的媒體公共發聲經驗:1910-1930年代報刊中的社會風尚批判〉(新竹: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班,2009)。
    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鄒桂苑,〈拼貼當代臺灣情/色文學地景-陳克華詩作文本探勘1981-1997〉(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班,1997)。
    蔡裕仁,〈黃信介與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盧鈺,〈楊照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2011)。
    蕭淑玲,〈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謝曉青,〈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2010)。
    蘇世昌,〈1920-1937台灣新知識份子思想風貌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博        士班,2008)。
    四、期刊論文
    梅家玲,〈夏濟安、《文學雜誌》與臺灣大學──兼論臺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與「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一期2006.2。
    五、雜誌、報紙
    黃雅詩等整理,〈論知識分子〉,聯合報2008.05.19。
    楊青矗,〈美麗島文學──「美麗島事件」對台灣文學界的影響〉,《關懷雜誌》28期(1984.03),頁43。
    鄭順聰紀錄,〈為台灣的書評診脈──創作者談書評〉,《聯合文學》第273期,2007.07
    六、單篇文章
    王健壯,〈尋找一位評論家的位置〉,收於《倉皇島嶼──歷史與現實分析》(台北:遠流,1996)。
    平路,〈序──少年大衛〉,收於楊照《異議筆記:台灣文化情境》(台北:張老師,1993)。
    陳芳明,〈批判‧顛覆‧翻新〉,收於楊照《流離觀點》(台北:自立晚報,1991)。
    楊照,〈何惡之有?〉,收於陳雪《惡女書》(台北:印刻,2005)。
    顧秀賢,〈楊照、文化批判和他的敵人〉,收於楊照《臨界點上的思索》(台北:自立晚報,199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91590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900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3101.pdf1259KbAdobe PDF2132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