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Evan S. Medeiros著,國防部譯,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年。 Bruce Jones, Carlos Pascual著,秦亞青、朱立群等譯,權利與責任:建構跨國威脅時代的國際秩序。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 Gary King, Robert O. Keohane, Sidney Verba著,盛智明、韓佳譯,好的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台北:群學出版,2012年。 Joshua S. Goldstein, Jon C. Pevehouse著,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三版)。台北:雙葉書廊,2013年。 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文化,1989年。 Tammen, Ronald L., Kugler, Jacek著,向駿譯,權力轉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W. Lawrence Neuman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2002年。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 中央統戰部組織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一戰線理論學習綱要。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6/2007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8/2009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9/2010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2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2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編,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台北:大屯出版社,200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尹慶耀,中共的統戰外交。台北:幼獅出版社,1984年。 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等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巨流圖書,2011年。 王逸舟主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瑋,地緣政治與中國國家安全。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9年。 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篇。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方連慶主編,戰後國際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外參編輯部,中國霸主夢。香港:外參出版社,2013年。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文化,1999年。 朱光磊,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文化,2007年。 曲星主編,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藍皮書(201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社會藍皮書: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沈克勤,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台北:學生書局,2009年。 沈偉烈主編,地緣政治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出版,1997年。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2005年。 吳愛明、朱國斌、林震,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致良出版社,2008年。 李小寧主編,統一戰線新論。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7年。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李紅杰、余萬里主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外交。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 宋鎮照,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台北:五南文化,1996年。 板野正高著,陳鵬仁、劉崇稜譯,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二版)。台北:五南文化,1997年。 門洪華主編,中國改變世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金正昆,現代外交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台北:五南文化,2007年。 邵宗海,新型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台北:五南文化,2011年。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徐遵慈主編,東南亞區域整合:台灣觀點。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2012年。 耿向東,圖解當代中國外交。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俞寬賜,南海諸島領土爭端之經緯與法理。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馬保安主編,戰略理論學習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 馬克思(Marx, Karl Heinrich)、恩格斯(Engels, Friedrich Von)著,共產黨宣言。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50年。 夏禹龍、顧肖榮主編,20年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設。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二版,新北:新文京出版,2007年。 張亞中、左正東等主編,國際關係總論。三版,新北市:揚智文化,2012年。 張季良,國際關係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張雪豔主編,葉伯棠先生中國大陸研究紀念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年。 張耀秋,東協五國政情總論,台北:幼獅文化,1982年。 張蘊岭主編,中國與周邊國家:構建新型夥伴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張蘊岭主編,中國對外關係:回顧與思考(1949~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張蘊岭主編,中國對外開放:戰略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二版)。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實事出版社,2004年。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2000年。 陳破空,假如中美開戰。台北:允晨文化,2013年。 陳峰君主編,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年。 陳麗鳳,中國共產黨領導體制的歷史考察(1921-200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年。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台北:五南文化,2010年。 嵇文甫,嵇文甫文集。河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葉至誠、葉立程,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1999年。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葉自成,李紅杰主編,中國大外交:折衝樽俎60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凡,中國外交方略:和平共處五原則與中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上冊)。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94年。 楚樹龍,國際關係基本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趙晨,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發展同主要大國的關係。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年。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新北:左岸文化,2013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文化,2008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二版)。台北:五南文化,2011年。 蔡東杰,中國外交戰略:傳統與變遷。台北:五南文化,2013年。 廖蓋隆,攻擊與鬥爭: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與延續。台北:新視野圖書出版社,1999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 劉宏煊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劉杰主編,負責任大國的路徑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劉復國、吳士存主編,2012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14年。 劉嶽雲,政治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文化,2001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二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盧子健,1949以後中共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1990年。 謝淑麗(Susan Shirk)著,溫洽溢譯,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出版,2008年。 戴維斯(Davies, Morton R.)著,孟樊、郭淑敏譯,現代政治系統的理論模型。台北:遠流出版,1992年。 蕭冬連,五十年國事紀要:外交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期刊論文 于桂榮,古小丹,「胡錦濤『和諧世界』思想的內涵及特徵」。東北大學學報,第9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512-515。 王光厚,「從『睦鄰』到『睦鄰、安鄰、富鄰』-試析中國周邊外交政策的轉變」。外交評論,第96期(2007年6月),頁38-43。 王崑義,「三和戰略:中國新外交與台灣戰略選擇」。全球政治評論,第17期(2007年),頁19-46。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管理,第37期(1999年6月),頁18-27。 王毅,「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求是,第4期(2003年),頁19-22。 文列,「論胡錦濤時代觀」,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0卷第7期(2010年7月),頁45-46。 尹慶耀,「從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看中共當前的基本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23卷第10期(1984年),頁8-20。 仇向洋、施正東、周曉梅,「中國改革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的方法探討」。東南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2011年7月),頁14-19。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影響。台北:五南文化,2008年。 江文沛,「胡錦濤和諧亞太戰略探析」。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63-66。 朱西周,「略論胡錦濤的『和諧世界』思想」。攀登,第25卷第1期(2006年2月),頁29-32。 沈明室,「中共東南亞戰略的美國因素」。全球政治評論,第18期(2007年),頁77-96。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2005年),頁9-10。 宋學文,「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167-199。 李向陽,「中國周邊戰略目標與面臨的挑戰」。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37-39。 李晶晶,「由東協高峰會看東亞經濟整合之趨勢」。東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38期(2007年第4季),頁1-12。 李智琦,「習近平的決策心理分析:從胡規習隨展望兩岸關係」。戰略安全研析,第96期(2013年4月),頁45-53。 李偉,「新環境下的國際戰略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40-41。 李瓊莉,「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2012年),頁87-103。 肖能德、李恩敏,「『頂層設計』在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應用」。福建建材,2010卷第3期(2010年6月),頁122-124。 林宏宇,「從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看當前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9-10。 季明,「淺談改革頂層設計」。嶺南學刊,2011卷第2期(2011年2月),頁5-8。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3-38。 邱坤玄、黃鴻博,「中國負責任大國身分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裁軍與軍備管制建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6期(2010年6月),頁73-110。 邱坤玄,「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4期(2010年10月),頁1-30。 金燦榮,「周邊國際環境的新特點及中國的應對」。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12-14。 吳玲君,「中國與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5期(2005年),頁1-27。 吳祖田,「『東南亞國家協會』組織之發展與回顧」。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月),頁35-48。 洪財隆,「美國與中國的FTA經濟戰略之比較分析」。思與言,第45卷第2期(2007年),頁133-179。 胡聲平,「東亞區域整合與中國之立場及策略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7期(2004年7月),頁47-66。 徐遵慈,「東亞整合新路徑:『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之發展前景與我國之因應對策」。貿易政策論叢,第18期(2012年12月),頁59-87。 袁鵬,「關於新時期中國大周邊戰略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30-32。 秦亞青,「國家身分、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政治,2003年第1期(2003年),頁10-11。 高長、吳瑟致,「中國崛起對東亞區域主義的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第2期(2009年),頁1-48。 許志嘉,「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43-90。 張登及、陳瑩羲,「朝貢體系再現與『天下體系』興起?中國外交的案例研究與理論反思」。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4期(2012年),頁89-123。 陳中雨,「中共政治菁英決策機制之研究:以外交決策為例」。復興崗學報,第93期(2009年3月),頁151-177。 陳重成、唐欣偉,「中國大陸崛起對當前國際體系的衝擊」。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2005年),頁101-137。 郭添漢,「解析美國2014年中共軍力報告」。戰略安全研析,第114期(2014年10月),頁38-45。 曹飴真,「東協與中國大陸(東協加一)的貿易關係變化分析」。東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44期(2009年6月),頁1-22。 寇健文,「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演變的軌跡、動力與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3期(2006年6月),頁39-75。 馮玉軍,「中國周邊環境的立體圖景解析」。現代國際關係,2013年第10期(總第288期),頁10-12。 彭沛,「鄧小平的周邊外交戰略及其實踐意義」。理論月刊,2008年第11期(2008年),頁30-32。 楊文森,「共同富裕視角下的第三次分配探析」。赤峰學院學報,第32卷第9期(2011年9月),頁68-70。 趙可金,「中國大陸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四十年」,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88-127。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1998年9月),頁71-82。 鄭原,「頂層設計: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的必然選擇」。理論月刊,2011卷第4期(2011年4月),頁107-109。 鄭端祥,「營造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國際問題研究,2010年第2期(2010年),頁25-32。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8-9。 劉紹春,「簡論胡錦濤的和諧思想」。學術論壇,2006年第9期(2006年9月),頁42-46。 鍾飛騰,「『周邊』概念與中國的對外戰略」。外交評論,2011年第4期(2001年),頁117-130。 謝正一,「東協區域經濟與中國大陸未來發展之研究」。華人前瞻研究,第3卷第1期(2007年),頁1-21。 戴宗翰,「由馬、越大陸礁層聯合提案論兩岸合作南海水文調查可行性之研討」。中共研究,第44卷第8期(2010年8月),頁74-89。 戴舒揚、彭熙海,「我國法律建設的頂層設計探討」。法學論壇,第126期(2013年5月),頁57-58。 羅致政,「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第10卷第1期(1995年1月),頁37-54。 蘇雲婷,「中國的睦鄰外交政策與周邊外交」。石家莊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08年7月),頁25-30。
三、研討會論文 王信賢,「中國特色!?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理論爭辯」。發表於第四屆「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08年12月25日。 邱坤玄,「多邊主義與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多邊外交戰略」。發表於「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05年12月25日。 劉坤鑫、王冠雄,「亞太經貿發展與南海議題前景」。發表於「新形勢下亞太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國大陸研究學會主辦,2012年11月26、27日。 鄧應文,「東南亞地區形勢變化及對中國影響」。發表於「新形勢下亞太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國大陸研究學會主辦,2012年11月26、27日。 四、學位論文 李雅欽,「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南亞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胡庭輝,「中共大國外交之實踐-機會與限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程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張國政,「中共『一邊倒』外交政策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張廖年仲,「守勢現實主義與冷戰後中共的安全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許晉銘,「中共外交戰略的演變:結構與個人決策分析(1949-1976)」。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楊宗鑫,「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2001-2009)」。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黃奕龍,「中國和平崛起外交戰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Barry, Posen R. The Sources of Military Doctrine: France, Britain, and Germany Between the World War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4. Brown, Michael E., Lynn-Joes, Sean M., and Miller, Steven E. eds. The Perils of Anarchy: Contemporary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55. Chee, Chan Heng ed., The New Asia-Pacific Order.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7. Couloumbis, Theodore A., Wolfe, James H.,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wer and Justic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0. Danziger, James N.,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World: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8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2007. Davies, Morton R. and Lewis, Vaughan A., Models of Political systems. New York: Praeger, 1971. Easton, David.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George, Alexander L., and Bennett, Andrew. 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5.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Goldstein, Joshua S., and Pevehouse, Jon 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9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10. Hart, Gary. The Fourth Power: A Grand Strateg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Hearden, Patrick J., Vietnam: Four American Perspectives.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0. Hettne, Bjorn and Inotai, Andras, The New Regionalism: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Helsinki: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1994.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1977.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ed,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93.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3.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ed,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95.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5. Kegley, Charles W., Blanton, Shannon L., World Politics: Trend and Transformation, 14th ed. Stamford: Learning Change Press, 2012. Kim, Ilpyong J. ed, The Strategic Triangle: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viet Union. New York: Paragon House Publisher, 1987. Knorr, Klaus and Verba, Sidney ed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Krasner, Stephen. Structural Conflict.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5. Manion, Melanie, Retirement of Revolutions in China: Public Polities, Social Norms, Private Interest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McCloud, Donaid G., Southeast Asia: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95. Medeiros, Evan S. 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ctivism, Opportunism, and Diversification.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9.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fifth edition, New York: Knopf, 1978. Morgenthau, Hans J. and Thompson, Kenneth W.,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Knopf, 1985. Morrison, Wayne M., China’s Economic Condition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July 26, 2012. Nathan, Andrew J. and Scobell Andrew,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Ooi, Keat Gin, Southeast Asia: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From Angkor Wat to East Timor, Vol. 2.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2004. Roskin, Michael G., Cord, Robert L., Medeiros, James A., and Jones, Walter S.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11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10. Singh, Lalita Prasad, Power Politics and Southeast Asia. Atlanta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79. Shirk, Susan L., China – 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Suh, J. J., Katzenstein, Peter, and Carlson, Allen eds, Rethinking Security in East Asia: Identity, Power and Efficiency,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Spykman, Nicholas J.,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Hamden, CT: Archon Books, 1969.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1979. Zhao, Suisheng e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agmatism and Strategic Behavior. New York & London: M. E. Sharpe, 2004. Zhang, Yunling ed., East Asian Cooperation: Searching f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eijing: World Affairs Press, 2004. 二、期刊論文 Buszynski, Leszek. “ASEAN’s New Challenges.” Pacific Affairs, Vol. 70, No. 4(Winter 1997-1998), pp. 555-577. Christensen, Thomas J. “Will China become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The Six-Party Talks, Taiwan Arms Sales,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 16(Fall 2005), pp.1-11. Fairbank, John K.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History Perspective.” Foreign Affairs, No. 47(April 1969), pp. 449-463. Gideon, Rose.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World Politics, Vol. 51, No. 1(October 1998), pp. 144-172. Gilpin, Robert. “No One Loves a Political Realism.” Security Studies. Vol. 5, No. 3(Spring 1996), pp. 3-26. Herz, John H.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 5, No. 2(January 1950), pp. 57-180 Hopf, Ted. “Polarity, the Offense-Defense Balance, and Wa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5, No. 2(June 1991), pp. 475-493. Kang, David C. “Getting Asia Wro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4(Spring 2003), pp.57-85. Langhammer, Rolf J. “How Far is Indochina from ASEAN? ”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 14, No. 2(Nov, 1997), pp. 159-175. Ng-Quinn, Michael. “Effects of Bipolarity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Survey, Vol. 26, No. 2(Spring 1982), pp. 102-130. Oksenberg, Michel. “Mao’s Policy Commitments, 1921-1976.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25, No. 6(November-December 1976), pp. 1-26. Smith, Esmond D. Jr., “China’s Aspirations in the Spratly Island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16, No. 3(December 1994), pp. 274-294. Taliaferro, Jeffery W. “Security Seeking under Anarchy: Defensive Realism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3(2000), pp. 128-161. Pye, Lucian W. “Mao Tse-tung’s Leadership Styl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91, No.2(Summer 1976), pp. 219-235. 參、網路資源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http://www.fpa.org/> Global Firepower< http://www.globalfirepower.com/ >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http://www.sipri.org/>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 http://fpc.org.uk/ > The World Bank<http://www.worldbank.org/> VOA美國之音<http://www.voafanti.com/>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大公網< http://www.takungpao.com.hk/>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index.html> 中央廣播電台<http://www.rti.org.tw/> 中共政治菁英資料庫<http://cped.nccu.edu.tw/>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mfa_chn/>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http://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http://www.mod.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 <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index.html> 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http://fta.mofcom.gov.cn/index.shtml>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hk.crntt.com/>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 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tn.com.tw/>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 http://www.faps.org.tw/> 東南亞國協官方網站<http://www.asean.org/> 香港成報網<http://www.singpao.com/> 財經網<http://politics.caijing.com.cn>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http://www.aseancenter.org.tw/ASEANintro.aspx>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廈門圖書館<http://was.xmlib.net:8081/xmtsgweb/xmjy-index.jsp> 遠景基金會<http://www.pf.org.tw/Pages/index.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