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部分 王鐘和(2009)。親職教育。臺北市:三民。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方德隆(譯)(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原著者:A. C. Ornstein & F. P. Hunkins)。 臺北市:高等教育。 方淑惠(譯)(2011)。華德福的幼兒教育(原著者:Oldfield, L.)。臺北市:天下 雜誌。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鄭怡世(2010)。成效導向的方案規劃與評估。 臺北市:巨流。 朱耀明(2011)。「動手做」的學習意涵分析:杜威的經驗學習觀點。生活科技 教育月刊,44(2),32-43。 呂惠敏(2012)。提高幼兒園家長參與學校親職教育活動之策略。家庭教育雙 月刊,37,79-83。 李明(譯)(2010)。創意生態:思考產生好點子(原著者:Howkins, J.)。臺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 李賢哲、樊琳、李文慶(2006)。九年一貫課程培養學生動手做能力課程規畫之 探討:以手擲滑翔機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9(1),81-98。 李德高(1997)。蒙特梭利教材教法。新北市:啟英文化。 李宜霖(2011)。小組做中學策略在國小國語文教學成效之探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40(1),35-54。
吳欣誠(2007)。以故事融入動手做的幼兒科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珍琬(2009)。親職教育。臺北市:五南。 林家興(2010)。哪些因素最能預測親職教育團體的效果?教育心理學報,41(4),847-858。 林家興(2007a)。親職教育團體對親子關係與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9(1),91-109。 林家興(2007b)。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林淑玲(2013)。應用親職教育團體學習模式促進親職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秀珍(2006)。杜威之《經驗與教育》導讀。中等教育,57(2),138-150。 林勤敏(2001)。學習型家庭:快樂的共學與成長。社教資料雜誌,270,7-10。 林智皓(2007)。樂高(LEGO)動手做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林俊成(2014)。阿德勒學派「自然」與「邏輯」後果在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 之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15-19。 周麗端、何慧敏、魏秀珍、洪敏琬(2013)。親職教育。新北市:國立空中大 學。 周新富(2003)。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研究與實務。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1, 69-92。 周艷芬(2010)。淺談親子教育中的兒童創作性繪畫活動。科技致富導向,5(5), 12-13。 周淑惠(2011)。創造力與教學:幼兒創造性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洪久賢、林琳、陳立真(2009)。廚藝創造力課程設計與發展之研究。課程與教 學季刊,12(4),169-189。
洪福財(2002)。幼兒教育史--臺灣觀點(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洪志美(譯)(2013)。我好你也好的溝通練習:了解自我定位,釐清P-A-C改 善關係I’m OK-You’re OK(原著者:Thomas A. Harris)。臺北市:遠流。 胡宇(譯)(2012)。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原著者:M.S.斯特娜)。臺北市: 綠園。 徐玟玲、劉霈真、武沐璇、廖育修、楊沛晴(2006)。創造力教學口袋:三至 八歲開放式藝術教學。臺北市:心理。 孫麗卿(2010)。幼兒園實施親職教育問題檢討:以社會力統理論觀點論述。教 師之友,51(1),19-29。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 研究(原著者:Altrichter, H., Posch,P. & Somekh,B)。臺北市:遠流。 翁桓盛(2012)。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 郝冰、王西敏(譯)(2009)。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原著者: Louv, R.)。新北市:野人。 許淨惠(2011)。多元整合模式親職團體輔導方案對國小中低年級兒童行為與家 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韋淑娟(2000)。學習型家庭。臺北市:聯經。 陳淑琴、謝明昆、薛婷芳、林佳慧、謝瑩慧、魏美惠(2007)。幼兒課程與教 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文化。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陳惠英(2003)。親職教育之父母效能成長團體方案的實施。諮商與輔導,211, 24-27。 陳寧容、劉蔚萍、趙康伶、何素珍、李嘉莉、曹純瓊、許純瑜、張鈺佩、簡君 純(2008)。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學習成為適應教養的父母。新北市: 華立。 郭靜晃(2009)。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揚智。 曾端真(1993)。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臺北市:天馬。 曾怡廷(2010)。玩中做,做中學-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兒童學藝中心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 葉玉珠、李梅齡、葉玉環、林志哲、彭月茵(2006)。「幼兒創造力測驗」之發 展。測驗學刊,53(1),129-154。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心理。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旐濤(2006)。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親職教育的理論基礎。新竹縣: 明新科技大學。 黃政傑(2014)。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迺毓(1999)。親職教育。論文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的昨日、今日與明日研討會。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著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一峯、朱耀明(2012)。知識來源對學生動手做活動學習影響探究分析。工業科技教育學刊,6,45-56。 黃雅雯(2010)。美術館應用情境式參與式展示設計對兒童學習經驗與成效之研究。科技博物期刊,14(3),21-54。 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系統。臺北市:巨流。 黃月純(2006)。親職教育方案與相關議題之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松林、趙善如、陳宇嘉、萬育維(2012)。社會工作方案設計與管理。臺北市:華都。 張淑美、蔡淑敏(譯)(2007)。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原著者:Ron Miller)。臺北市:心理。
張珍麗、張海琳(譯)(2012)。P.E.T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原著者:Dr. Thomas Gordon)。新北市:新雨。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市:心理。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二版)(原著者:Fraenkel, J.R., Wallen, N.E., Hyun, H. H.)。臺北市:心理。 楊雅惠、張耐、郭李宗文、孫麗卿、梁嘉惠、王淑清、沈靜妍(譯)(2013)。 親職教育與親師合作:家庭、學校與社區(原著者:Berger, E. H. & Riojas-Cortez, M.)。臺北市:華騰文化。 楊之瑜(譯)(2013)。愛玩才會贏:發揮自然學習力,遊戲讓孩子更聰明(原著 者:Elkind, D.)。臺北市:台視文化。 楊坤芳(2011)。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亞洲高玲權人健康及產業發展,1,162-171。 梁良(2005)。創意讓孩子脫穎而出:從遊戲中激發孩子的九大智能。臺北市: 咖啡田。 廖永靜(1999)。跨越新世紀,家庭學習起。載於教育部學習型家庭手冊,2-14。臺北市:教育部。 廖永靜(2003)。親職教育:父母成長營方案與執行。雲林縣:教育局。 管倖生(2010)。設計研究方法(第三版)。新北市:全華。 蔡玉欽(2012)。探索家庭教育與父母親職角色責任相關因素。家庭教育雙月 刊,39(9),21~33。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1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第三版)。臺北市: 心理。 蔡銘津(譯)(2007)。親職教育(原著者:Pricr, J. & Gerard, M.R.)。臺北市:湯姆生。 蔡淑敏(2014)。全家一起夜-健康家庭增能方案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原著者:Mills G,E.)。臺北市:學富。 賓靜蓀、林韋萱、張益勤(2014)。動手做開啟真學習。親子天下,58,152-183。 滕德政(2008)。「從杜威『身』上作文章」杜威身體教育思想之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3(1),1-26。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反省。臺北市:心理。 謝麗紅(2009)。團體諮商方案設計與實例。臺北市:五南。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 12,311-345。 劉慈惠(2001)。親職教育叢書4-6歲:與父母共話幼兒教養。教育部社教司。 劉慈惠(2007)。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劉曉樺(譯)(2011)。教育大未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原作者:Trilling, B., & Fadel, C.)。臺北市:如果。 劉秋芳(2007)。孩子的良師益友:淺談大自然對幼兒智力發展的作用。科學 大眾,8,129。 劉曉春、張意春(譯)(1997)。社會團體工作(原著者:Kenneth E. Reid)。臺北 市:楊智。 鍾思嘉(1998)。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學生輔導雙月刊,59(11),16-25。 蕭麗雎(2013)。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親職教育功不可沒。家庭教育雙 月刊,46(11),46-53。 簡楚瑛(2001)。方案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5)。幼兒教育課程模式(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9)。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子計畫「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 規劃」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簡楚瑛、陳淑芳、黃譯瑩(200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專案研究子計畫(一):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簡文英、卓紋君(2003)。國內親職教育團體研究的回顧與分析。諮商與輔導,211,2-10。 魏渭堂(2005)。親職教育。新北市:新文京。 龔仁棉、施彥州、張靜儀(2009)。玩出創意:幼兒的科學遊戲。幼兒教育, 295,64-78。
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In B.M. St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 10, pp. 123-167).Greenwich, CT: JAI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 U., & Morris, P. A.(1998).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R. M. Lerner(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5th ed.), Vol. 1, pp. 993-1028.NY: Wiley. Dreikurs, R., Grunwald, B. B., & Pepper, F. C.(1998). Maintaining sanity in the classroom: Classroom management techniques. NY: Harper &Row. Esra Dereli, E. Gülriz Akaroğlu (2011).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Factors That Affect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Terms of Art Activities: Family and Teacher of Variables, A 1, pp. 103-110 Ehrenberg, M., Gearing-Small, M., Hunter, M. A., & Small, B.J. (2001). Childcare task division and shared parenting attitudes in dual-earner families with young children. Family Relations, 50,143-153. Feldman, D. H. (2005). The Developement of Crea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vit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uilford, J.P. (1988).Som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48,1-4. Miller, J. P. & Seller, W. (1990).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ongman. Rowntree,D. (1982).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Schaller, A., Rocha, L. O., & Barshinger, D. (2007). Maternal attitudes and parent education: How immigrant mothers support their child’s education despite their own low levels of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4(5), 351-356. Shritz,J.M. (1988).The fact on file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Y: Facts on files. Steven,J.H. (1989).Parent education.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V15, World Book,Inc. Zeni, J. (1998). A guide to ethical issues and ac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6(1), 9-19.
網站部分 法務部(2014)。家庭教育法。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50 ACT親職教育方案(無日期)。取自:國立政治大學親職教育研究網頁 http://nccu-act.wix.com/nccu-act 防止暴力親職教育方案-ACT Raising Safe Kids Program(無日期)。取自:美國心 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網頁 http://actagainstviolence.apa.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