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647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314626      在线人数 : 85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475


    题名: 電視暴力卡通的再現與抵抗:成人與兒童觀點比較
    Study of the Representation and Resistance of Violence in TV Cartoon Text: A Comparison between Perspectives of Adult and Children
    作者: 蕭孟萱
    Hsiao, Meng Hsuan
    贡献者: 張盈堃
    Chang, Yin Kun
    蕭孟萱
    Hsiao, Meng Hsuan
    关键词: 卡通
    暴力再現
    批判的媒體識讀
    carto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violence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日期: 2015
    上传时间: 2015-07-13 11:18:05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眼中的暴力卡通,對兒童來說是否真的是暴力嗎?本研究具
    體進行步驟有三,一為Tom & Jerry的文本分析;二為兒童對暴力卡通的行動與敘說;三為身為幼教工作者,該如何進行批判的媒體識讀?本研究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場,透過童年之死派、電子世代派等理論觀點來探討此議題,同時說明媒體識讀對全民之重要性。
    本研究共有四個主要發現:
    1.不同角度看世界-成人與兒童觀點之差異:透過Tom & Jerry中角色形象性格分析與劇情解析,得知以成人觀點其屬暴力卡通。但在兒童眼中,劇中暴力行為僅是逗趣的故事劇情,並不是暴力。成人與兒童對暴力卡通的觀看角度截然不同。
    2.男女大不同-不同性別探討暴力卡通之區別:男女生分享劇情的切入點與方式
    大有不同。女生敘說,多著墨劇情情感面,對暴力並未細談;男生則針對劇情中的動作及細節加以敘述。
    3.朋友的影響力-同儕文化與兒童敘說:兒童在發言時,常因身旁有無要好同儕
    而決定是否發言。
    4.向日葵心中的太陽-成人角色的定位:透過活動過程中與兒童的分享交流,皆可看見成人的縮影。由此可知,兒童所處的社會環境(指所接觸的成人)對他們的影響力比電視卡通來得大。成人毋需過度在意電視傳播內容的好壞,或是過於執著替兒童選擇成人眼中的優良讀物。重點應該是在兒童觀看這些電視媒體訊息時,成人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關鍵字:卡通、暴力再現、批判的媒體識讀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quire violent representation and resistance from TV cartoon text (Tom & Jerry as an example),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rspectives of adults and childre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this study follows by
    cultural studies tradition, and focuses on the discourse from David Buckingham and Joseph Tobin in particular. The concrete research’s concerns in this study include: (1) content analysis of Tom & Jerry, (2) children’s action and narrative related to violence in TV
    cartoon, and (3) how kindergarten teacher to conduct the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in the classroom?
    There are four main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as follows: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rspectives of adult and children:For adult, it is a violent cartoon through the roles’ personalities and the story in Tom & Jerry. However, it is not violence just a funny cartoon from the children’s view. In other words,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 are clear.
    2. Gender issues related to narratives about the violence in TV cartoon:This study finds the difference of narratives related to gender issue when kids talk about Tom & Jerry.
    Girls focus on the emotion and seldom talk about the violence in Tom & Jerry, but boys not only focus on actions but also describe details in Tom & Jerry text.
    3. Friendship plays the key issue to influence on children’s narrative: Friendship decides kids whether to speak or not.
    4. The position of adult’s role to conduct critical media literacy:This study finds adult’s impact is stronger than the impact from the TV cartoon. That is, media texts do not really matter, but the key issue is from the position of adult to conduct the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Keywords: carto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violence,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學加分享閱讀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童讀寫能力與故
    事結構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35(2),1-22。
    王石番(2009)。國民小學學童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教師媒體素養教育反思。
    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慧蘭(2009)。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下長大的兒童。載於張盈堃(主編),
    童年的凝視:兒童的文化研究選集(65-84頁)。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的教育學(原作者:P. Freire)。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74)
    自由時報(2014 年 10 月 7 日)。亞馬遜標示《湯姆貓與傑利鼠》帶有種族歧視警語。自由時報。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124881。(2014 年 11 月 26 日上網瀏覽)
    江佩芳(2010)。卡通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以「真珠美人魚」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菁芸(2006)。卡通影片對幼兒繪畫圖像表達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李奉儒(2006)。Paulo Freire 批判教學論的探索與反思。載於李錦旭、王慧蘭(主編),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97-136頁)。臺北市:心理。
    李鴻典(2014 年 5 月 13 日)。完全沒有對白!風靡全球的貓捉老鼠。華視新聞網。取自http://news.cts.com.tw/nownews/entertain/201405/201405131420336.html。(2014 年 11 月 26 日上網瀏覽)
    余陽州(2004a)。多重觀點下的大眾傳播媒體。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 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22-32頁)。臺北市:正中。
    余陽州(2004b)。「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 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4-19頁)。臺北市:正中。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市:巨
    流。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子斌(譯)(2006)。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原作者:D. Buckingham)。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3)
    林妤芳(2005)。國小中年級兒童對卡通內容及暴力行為的解讀方式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林宇玲(2008)。兒童與網路-從批判角度探討偏遠地區兒童網路使用。臺北市:秀威。
    林靖堂(2014 年 7 月 16 日)。哆啦 A 夢有霸凌要禁播?NCC:家長應陪小朋友觀賞。今日新聞網。取自http://news.cts.com.tw/nownews/politics/201407/201407161463009.html。(2014 年 7 月 29 日上網瀏覽)
    吳知賢(1997)。電視卡通影片中兩性知識與暴力內容分析及兒童如何解讀之研
    究。臺北市: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臺北市:桂冠。
    吳翠珍(2004)。臺灣媒體教育的實驗與反思。臺灣教育,629,28-39。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市:巨流。
    吳雪綺、張慈軒(2006)。批判教育學的媒體素養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72,119-132。
    谷瑞勉(譯)(2004)。有關討論的研究顯示了什麼。鮮活的討論!培養專注的
    閱讀(原作者:L. Gambrell)。(頁 29-44)。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
    年:2000)
    谷瑞勉(譯)(2004)。相信學生對文學的問題:跨情境的故事。鮮活的討論!
    培養專注的閱讀(原作者:M. Commeyras, K. Sherrill, K. Wuenker)。(頁83-100)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谷瑞勉(譯)(2004)。故事重述:一個發展和評估理解力的討論策略。鮮活的
    討論!培養專注的閱讀(原作者:L. Morrow)。(頁 303-326)。臺北市:
    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兒童福利聯盟(2005)。「TV 哪裡有問題?」臺灣兒童傳播權調查公佈記者會。
    兒童福利聯盟。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254。(2014 年 3 月 20 日上網瀏覽)
    兒童福利聯盟(2013)。2013 年兒童收視熱門時段之電視內容分析。兒童福利聯
    盟。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987。(2014 年 5 月 8 日上網瀏覽)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 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223-237 頁)。臺北市: 巨流。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原作者:K. B. Jensen & N. W. Jankowski )。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1)
    陳怡安(2001)。連線暴力電動玩具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
    期刊,19。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9/19-18.htm。(2014年7月11日上網瀏覽)
    陳姿羽(2001)。女性政治人物的報紙新聞再現-以呂秀蓮副總統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佩君、林清華(2004 年 8 月)。暴力的簡介及危機處理。臺灣醫界雜誌,47(8)。取自 http://www.tma.tw/magazine/ShowRepID.asp?rep_id=1719。(2015 年 1 月 22 日上網瀏覽)
    章五奇(2001)。電視文化批判課程之研究-從批判教育學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
    http://homepage.ntu.edu.tw/~floratien/gen_whitepaper.files/mediaequipment.pdf 。
    (2014年7月10日上網瀏覽)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臺北市:黎明文化。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盈堃(2000)。教師做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
    25-58。
    張盈堃(2009)。好人不用戴帽子:兒童對媒體的言談分析。載於張盈堃(主編), 童年的凝視:兒童的文化研究選集(37-64頁)。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張盈堃(2010)。澳洲男孩教育的啟示與校園弱勢社群的關懷。教育資料集刊,
    46,119-136。
    張醒宇(2013)。顛覆暴力:女性玩家於暴力遊戲的性別操演探索(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
    8,5-42。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9)。2009 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變動的媒
    體,行動的兒童。富邦文教基金會。取自 http://www.fubonedu.org.tw/projectActionView.aspxitemID=new20091216170408P6U。(2014 年 2 月 10 日上網瀏覽)
    湯姆與傑利(2014 年 6 月)。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C%AB%E5%92%8C%E8%80%81%E9%BC%A0#.E6.AF.94.E8.BE.83。(2014 年 7 月 15 日上網瀏覽)
    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原作者:D. Morley)。臺北
    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2)
    馮朝霖(2004)。駱駝‧獅子與孩童-尼采精神三變說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
    學的起源,教育研究月刊,121,5-13。
    賈放(譯)(2006)。故事形態學(原作者:V. Propp)。中國北京:中華書局。(原著出版年:1928)
    楊文俊(1973)。電視暴力節目對兒童侵略性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楊宇彥(2000)。女性生涯發展研究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輔導,163,
    3429-3431。
    楊雅婷(譯)(2004)。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下長大的孩童(原作者:D.
    Buckingham)。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0)
    楊洲松(2008)。批判性媒體素養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80,25-36。
    管中祥(2004)。閱聽人的傳播權。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
    批判的開始(202-211頁)。臺北市:正中。
    趙志揚 (2012)。文本分析。產業導向之優質高等技職教育計畫研討會。取自
    csel.csu.edu.tw/adm3/news/Conference/004.ppt。(2014 年 6 月 11 日上網瀏覽)
    劉昶(1990)。西方大眾傳播學-從經驗學派到批判學派。臺北市:遠流。
    劉愛真(2007)。幼兒對卡通的解讀及成人講解的影響-以獅子王2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曉燕(2013 年 7 月)。抗拒的教師與沉默的學生?-批判教育學觀點的媒體素
    養教育。2013 年南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暴力(無日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C%C9%A4O&pieceLen=50&fld=1&cat=&ukey=1641644613&serial=1&recNo=0&op=f&imgFont=1。(2015年1月22日上網瀏覽)
    潘玲娟(2005a)。電視暴力相關理論之探討。復興崗學報,84,295-320。
    潘玲娟(2005b)。電視暴力研究。臺北市:秀威。
    賴國洲(1997)。八點檔續劇暴力情節內容分析。臺北市: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祥蔚(2007)。媒體素養與言論自由的辯證。新聞學研究,92,97-128。
    賴文鳳(2007)。聆聽邊緣之聲-以新臺灣之子的敘說做為實踐幼兒多元文化教
    育的起點,課程與教學,10(1),65-81。
    錡寶香(2004)。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與一般學童的敘事能力:故事結構之分析。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247-269。
    燕子卿(2014 年 7 月 25 日)。英雄與暗諷:童話製造的美國精神。獨家網。取自http://m.dooo.cc/article/2137。(2014 年 11 月 26 日上網瀏覽)
    蕭昭君(譯)(2007)。童年的消逝(原作者:N. Postman)。臺北市:遠流。 (原著出版年:1994)
    簡妙如(1999)。再現的再現:九○年代臺灣 A 片「常識」的分析與反思。新聞學研究,58,113-39 。
    嚴祥鸞(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 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95-220 頁)。臺北市: 巨流。
    羅文坤(1974)。電視對青少年的影響之研究-不同暴力程度的電視節目對不同
    焦慮程度及電視暴力接觸程度國中學生在暴力態度上的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Nio電視網(2014年6月)。節目查詢排行榜(卡通)。Nio電視網。取自
    http://www.niotv.com/i_index.phpcont=rank_prog&select=8&p_type=%E5%8D%A1%E9%80%9A。(2014年6月4日上網瀏覽)

    二、西文文獻
    Adoni, H. & Mane, S.(1984).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1(3), 323-340.
    Berkowitz, L. (1965). Some aspects of observed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 359-369.
    Blaise, M., & Andrew, Y. (2005). How “bad”can be?:Troubling gender, sexuality, and early childhood teaching. In N. Yelland (Ed.), Critical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p. 49-57). New York, N.Y.: Open University Press.
    Gedbner G., & Gross L., (1976). Living with television : The violence profil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 Spring, 173-199.
    Giroux, H. A., & Pollock, G. (1999). The mouse that roared: Disney and the end of innocence.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Hall, S. (1997). The work of representation. In S. Hall (Ed.),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pp.15-74). London, England:Sage.
    Kellner, D. (1998). Media literacies and critical pedagogy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Educational theory, 48(1), 103-122. doi: 10.1111/j.1741-5446.1998.00103.x
    Livingstone, S. (2000). Television and the active audience. In D. Fleming (Ed.), Formations: A 21st century media studies textbook (pp.175-193). Manchester, Englan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Livingstone, S. (2005). Mediating the public/private boundary at home: Children’s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privacy and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media practice,6(1),41-51.
    Steyer, J. P. (2003). The other parent: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media`s effect on our children. Chicago, I.L.: Simon and Schuster.
    Tobin, J. J. (2000). Good guys don`t wear hats: Children`s talk about the media. New York,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Thompson, T.L. & Zerbinos, E.(1994).Television cartoons: Do children notice it’s a boy’s worl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RIC (ED376539)

    三、圖片來源
    圖 2-1
    http://s00.tku.edu.tw/~400006044/1.html
    圖 2-2
    http://s00.tku.edu.tw/~400006044/1.html
    圖 2-3
    http://s00.tku.edu.tw/~400006044/1.html
    圖 2-4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1012608830
    圖 2-5
    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1452541
    圖 2-6
    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1452541
    圖 2-7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1012608830
    圖 2-8
    http://blog.sfgate.com/mmagowan/2012/01/20/racist-stereotypes-get-disclaimer-
    sexist-ones-still-funny-in-kids-cartoons/
    圖 2-9
    http://www.aveleyman.com/TVEpisode.aspx?FilmID=694&Episode=19531121
    圖 2-10
    http://colorfulanimationexpressions.blogspot.tw/2010/05/milky-waif-cheating-conti
    nuity-part-4.html
    圖 2-11
    http://thomaspluck.com/2009/03/04/redemption-for-mammy-two-shoes/
    圖 2-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mmy_Two_Shoes
    圖 2-13
    http://imgarcade.com/1/tom-and-jerry-butch/
    圖 2-14
    http://imgarcade.com/1/tom-and-jerry-butch/
    圖 2-15
    http://thegioitruyentranh.vn/showthread.php?81573-Ban-Thich-Nhan-Vat-Nao-Tro
    ng-Tom-va-Jerry-nhat

    四、影片來源
    Producer, Loew, M. & Director, Barbera, J. (1941). 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Cartoon]. CA:MGM.
    Producer, Loew, M. & Director, Barbera, J. (1944). 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Cartoon]. CA:MGM.
    Producer, Loew, M. & Director, Barbera, J. (1945). Quiet Please[Cartoon]. CA:
    MG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102157001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700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幼兒教育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700101.pdf100038KbAdobe PDF2221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