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48740      Online Users : 4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294


    Title: 救災聯合體:中國大陸社會組織於汶川及雅安地震災難救援之轉變
    The Union of Disaster Rescue: The Transi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Rescue from Wenchuan to Yaan Earthquake in China
    Authors: 潘彥璋
    Pan, Yen Chang
    Contributors: 王信賢
    Wang, Hsin Hsien
    潘彥璋
    Pan, Yen Chang
    Keywords: 汶川地震
    雅安地震
    社會組織
    國家與社會關係
    災難救援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Yaan Earthquak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Disaster Rescue
    Date: 2014
    Issue Date: 2015-07-01 17:13:32 (UTC+8)
    Abstract: 本文以2008年汶川地震與2013年雅安地震為例,探究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變遷,一方面,剖析政府如何建立救災體系及管理社會組織,另一方面,剖析社會組織如何以聯合行動投入災難救援。學理層面,以「統合主義」與「資源動員理論」為基礎;實務層面,汶川地震救災時期選取「NGO四川救災聯合辦公室」、「四川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為研究案例,雅安地震救災時期選取「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四川尚明公益發展研究中心」與「NGO備災中心」為研究案例,透過比較研究方式,探討國家結構與社會行動間的轉變。本文認為中國大陸社會組織類型除「官辦組織」(Government Organiz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簡稱GONGO)與「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簡稱NGO)外,存在另一社會組織類型領導及處理合法性與聯合性問題,即本文自行界定的「社會聚合型組織」(Society Congregat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簡稱SCNGO),期以提供新的研究角度。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ransi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from Wenchuan earthquake to Yaan earthquake in China. On the one hand, it analyses the government how to build disaster rescue system and manage social orga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analyses social organization s how to rescue by collective action. The basis of theory is Corporatism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The case study of Wenchuan earthquake is NGO Sichuan Relief Joint Office and Sichuan 512 NGO Services Center. The case study of Yaan earthquake is One Foundation, Sichuan Shang Ming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and NGO Disaster Preparedness Center.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it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ate structures and social action. The typ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 is Government Organiz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GONGO)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re is another type of NGO that deal with organizational legality and collective action, and it names “Society Congregat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CNGO). ” It want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Reference: 壹、中文文獻
    王名主編,中國民間組織30年-走向公民社會(北京:社會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王名,汶川地震公民行動報告:緊急救援中的NGO(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王占璽、王信賢,「中國社會組織的治理結構與場域分析:環保與愛滋NGO的比較」,臺灣政治學刊(臺北),第15卷第2期(2011年12月),頁115-175。
    王信賢,爭辯中的中國社會組織研究(臺北:韋伯,2006年)。
    王振耀,「中國自然災害管理體系基本結構與面臨的挑戰」,行政改革管理(北京),第10期(2010年)。
    王逸舟譯,C. Wright Mills著,權力菁英(臺北:桂冠,1994年)。
    中國扶貧基金會編,NGO扶貧行為研究調查報告(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
    朱健剛、王超等編著,責任.行動.合作-汶川地震中參與個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0。
    朱建剛,胡明,「多元共治:對災後社區重建中參與式發展理論的反思—以『512』地震災後社區重建中的新家園計畫為例」,開放時代(廣州),第10期(2011年10月)。
    江華、張建民、周瑩,「利益契合︰轉型期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的一個分析框架—以行業組織政策參與為案例」,社會學研究(北京),第3期(2011年),頁136-152。
    李宗義,「災難下的社會力:512 汶川地震後的重建考察」,發表於臺灣社會學年會(臺北:臺灣社會學年會籌備小組主辦,2010年12月4-5日)。
    杜受祜、秦琳等著,「民間組織在災後重建中的作用、困境與發展」,黃曉勇主編,中國民間組織報告(2009-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92-116。
    李路路、李漢林,中國的單位組織-資源、權力與交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杜麗燕、李少軍譯,Martin Carnoy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與國家」,國家與政治理論(臺北:桂冠,1995年)。
    吳玉山,「觀察中國: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蘇東與東亞模式的揉合」,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臺北:五南,2007年),頁309-335。
    林宗弘,「災後重建的政治:中國512地震與臺灣921地震的比較」,臺灣社會學刊,第50期(高雄:臺灣社會學會,2012年),頁57-110。
    林宗弘、李宗義,「社會韌性與災後重建:汶川地震中的國家與地方社會」,東亞研究,第44卷第2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2013年)。
    祝賀、陶傳進,「抗震救災募捐組織的公開透明度比較」,中國非營利評論,第3卷(2008年),頁26-39。
    孫多勇,突發事件與行為決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黃承偉、陸漢文,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重建進程與挑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徐家良等編著,「中國扶貧基金會」,社會組織的結構、體制與能力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頁406-407。
    徐振國,中國近現代的「國家」轉型和政商關係遞變(臺北:韋伯,2008年)。
    孫炳耀,「中國社會團體官民二重性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總第9期(2006年),頁17-23。
    孫紹騁,中國救災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冬梅、李峰等著,「社會組織在巨災風險救援救助中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研究」,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編,2009年中國社會組織理論研究文集(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頁487-501。
    郭虹、莊明編,NGO參與汶川地震過渡安置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郭虹主編,公益文化與汶川地震後的社區重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
    國家減災委員會,汶川地震社會管理政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盛智明、韓佳譯,Gary King、Robert O. Keohane、Sidney Verba著,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康曉光、韓恒,「分類控制:當前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社會學研究(北京),第6期(2005年),頁73-244。
    康曉光、馮利主編,「支持民間公益-南都公益基金會『512災後重建資助項目』透視」,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頁258-275。
    康曉光等著,依附式發展的第三部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賀平、楊祝媛等著,「社會組織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應急管理研究」,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編,2010年中國社會組織理論研究文集(北京:時事出版社,2011年),頁38-58。
    黃育馥,「社會學與災害研究」,國外社會科學(北京),第6期(1996年),頁19-24。
    黃承偉、彭善樸主編,《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實施社會影響評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壹基金主編,420蘆山地震-壹家人賑災一周年報告(深圳: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2014年)。
    張強、張歡等,巨災中的決策困境:非常態下公共政策供需矛盾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強、張歡等編,巨災與NGO-全球視野下的挑戰與應對(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強、余曉敏等編,NGO參與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黃曉勇主編,中國民間組織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賈西津、王名,「兩岸NGO發展與現況比較」,第三部門學刊(北京),第1期(2004年),頁118-145。
    董安琪譯,Mancur Olson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臺北:允晨,1984年)。
    楊淑娟譯,Kenneth Lieberthal著,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趙榮,汶川地震公民行動報告-緊急救援中的NGO(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趙鼎新,社會運動和革命:理論更新與中國經驗(臺北:巨流,2007年)。
    鄧國勝等著,響應汶川-中國救災機制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韓俊魁、紀穎,「汶川地震中公益行動的實證分析-以NGO為主線」,中國非營利評論,第三卷(2008年),頁1-25。
    韓俊魁,NGO參與汶川地震緊急救援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羅慎平譯,Patrick Dunleavy and Brendan O`Leary著,國家論:自由民主政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
    邊慧敏、王振耀等主編,災害應對中的社會管理創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蕭延中,多難興邦-汶川地震見證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貳、西文文獻
    Aldrich, Daniel P., Building Resilience: Social Capital in Post-Disaster Recove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Andrews, Kenneth R., “Executive training by the case metho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29, no. 5 (1951), pp. 58-70.
    Anheier, H. K. and Salamon, L. M., Global Civil Society: 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9).
    Bachman, David, Bureaucracy, Economy, and Leadership in China: The Institutional Origin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Collier, David,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wo Decades of Change,” in Dankwart Rustow and Kenneth Paul Erickso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al Dynamic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1), pp. 7-31.
    Fulda, Andreas, Li, Yanyan and Song, Qinghua, “New Strategies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network governance approach,”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no. 21 (76)(July 2012), pp. 675-693.
    George, Alexander L. and Bennett, Andrew, 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5).
    Gurr, Ted,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Hildebrandt, Timoth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organization registration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 208(December 2011), pp. 970-989.
    Keane, John ed.,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London: Verso Books, 1988).
    Kennedy, Scott, The Business of Lobbying in China(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Kreps, Gary A., “Sociological inquiry and disaster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10(1984), pp. 309-330.
    Lieberthal, Kenneth, “Introduction: The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Model and It’s Limitations,” in Kenneth Lieberthal and David M. Lampton eds.,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 (Eng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 1-30.
    Linz, Juan and Stepan, Alfred,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Lin, Thung-Hong, “Governing Natural Disasters: State Capacity, Democracy, and Human Vulnerability,” Social For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 1-34.
    Liu, Yia-Ling, “The 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0 (June 1992), pp. 293-316.
    Maccoby, E. and Maccoby, N., “The Interview: A Tool of Social Science,” in G. Lindzey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1954).
    McCarthy, John D. and Zald, Mayer N.,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2, no. 6(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pp. 1212-1241.
    Michels, Robert, Political Partie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NY: Dover, 1959).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and Alexander, L., In-depth Interviewing, Seco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1995).
    Putnam, Robert, Making Democracy Work(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Quarantelli, Enrico L. and Dynes, Russell R., “Response to Social Crisis and Disaster,”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3(1977), pp. 23-49.
    Saich, Tony, “Negotiating the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1(March 2000), pp. 124-141.
    Sartori, Giovanni, “Compare Why and How: Comparing, Miscomparing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 in Mattei Dogan and Ali Kazancigil eds., Comparing Nations: Concepts, Strategies, Substance (Cambridge, MA: Blackwell, 1994), pp. 14-35.
    Schmitter, Philippe C.,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Philippe C. Schmitter and Gerhard Lehmbruch eds., 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79), p. 86.
    Stallings, Robert A., “Weberian Political Sociology and Sociological Disaster Studies,” Sociological Forum, vol.17(2002), pp. 281-306.
    Shue, Vivienn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Taylor, S. J. and R. Bogdan, “In-Depth Interviewing,”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ird Edition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1998), pp. 87-116.
    Teets, Jessica, “Let Many Civil Societies Bloom: The Rise of Consultative Authoritarianism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 2008(December 2011), pp. 970-989.
    Tierney, Kathleen J., “From the Margins to the Mainstream? Disaster Research at the Crossroad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33(2007), pp. 503-525.
    Tilly, Charles,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8).
    Tilly, Charles, Social Movements 1768-2004(London: Paradigm, 2004).
    Wiarda, Howard J., 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The Other Great “Ism” (New York: M.E. Sharpe, 1997).
    White, Gordon, Howell, Jude and Xiaoyuan, Shang, 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Market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Yep, Ray, “The Limitation of Corporatism for Understanding Reforming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a rural count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9, no. 25(2000), pp. 547-566.
    Yin, Robert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CA: Sage, 1994).
    Gerring, John, Case Study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6).

    參、網路資料
    “DEFINITION OF NGOs,” http://www.ngo.org/ngoinfo/define.html.
    「115家基金會共募集10.49億元 扶貧基金會最多」,新華網,2013年4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4/28/c_124643280.htm。
    「512中心簡報第一期」,四川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2008年7月10日,http://www.512ngo.org.cn/512ngo/news_detail.asp?id=1286。
    「『420中國社會組織災害應對平臺』成立」,中國紅十字會,2013年4月30日,http://www.redcrossol.com/sys/html/lm_8/2013-04-30/020533.htm。
    「『512汶川地震』志願者平台」,四川抗震救災志願者工作官方網站, http://news.sohu.com/s2008/zhiyuanzhepingtai/。
    「人民公益模範項目獎候選項目:四川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新華網,2011年01月24日,http://gongyi.people.com.cn/GB/151912/211421/211843/13803729.html。
    「十八大政治報告」,人民網,2012年11月18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中共中央關於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問題的重大決議」,人民網,2006年10月18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4932424.html。
    「中國民間組織發起參與汶川地震救災行動聯合聲明」,中國新聞網,2008年5月13日,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8/05-13/1248588.shtml。
    「中國民間救助力量在抗震救災中發揮積極作用」,新華網,2008年5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7/content_8262510.htm。
    「中國扶貧基金會緊急救援項目回顧」,人民網,2009年3月31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nc/GB/61937/150739/9057521.html。
    「中國扶貧基金會發布汶川地震善款和救援物資使用情況」,新華網,2011年5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10/c_121399951.htm。
    「中基透明指數」,基金會中心網,2012年12月26日,http://www.fti.org.cn/html/content_112.html。
    「中國扶貧基金會蘆山地震救援行動新聞發布會召開」,中華網,2013年4月24日,http://tech.china.com/news/prnasia/11082256/20130424/17799369.html。
    「支付寶會員愛心基金」,支付寶, https://love.alipay.com/donate/itemDetail.htm?name=zfbaxjj。
    「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要求統一協調志願者工作」,新華網,2008年5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1/content_8222857.htm。
    「四川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簡介」,四川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2008年7月10日,http://www.512ngo.org.cn/512ngo/news_detail.asp?id=1065。
    「四川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中國發展簡報,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go_infoview.php?id=795。
    「四川汶川地震確認69227人遇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8年9月22日,http://www.gov.cn/jrzg/2008-09/22/content_1102192.htm。
    「四川省抗擊『420』蘆山7級強烈地震七日記」,四川省人民政府,2013年4月27日,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13/4/27/10259720.shtml。
    「四川省『420』蘆山7級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社會管理服務組構成」,四川省『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委員會社會管理服務組,2013年4月28日,http://www.scgqt.org.cn/Special/2013/ser/NewsShow.asp?ID=8340。
    「白皮書:中國1300萬志願者參與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新華網,2009年5月11日,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09-05/11/content_16488725.htm。
    「民政部出席發布會介紹四川汶川大地震後接受國際援助情況」,民政部,2008年6月4日,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0806/20080600016104.shtml。
    「民政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地震局關於印發汶川地震災害範圍評估結果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8年7月22日,http://www.gov.cn/zwgk/2008-07/22/content_1052835.htm。
    「加強災區社會管理服務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雅安召開」,雅安抗震救災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服務中心,2013年5月2日,http://www.scgqt.org.cn/Special/2013/ser/zyz/NewsShow.asp?ID=8808。
    「成都公益組織420聯合救援行動情況匯報」,南都公益基金會,2013年04月29日,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html/2013-04/16074.html。
    「成都市公益組織發起聯合救援行動超過50家組織加入」,四川日報網,2013年04月21日,http://politics.scdaily.cn/szyw/content/2013-04/21/content_5067788.htm?node=3605。
    「回顧從汶川到蘆山的救災之變」,騰訊財經,2013年05月07日。http://finance.qq.com/a/20130507/005963_2.htm。
    「有你救有力量-雅安地震緊急救援募捐倡議」,新浪網,2013年4月20日,http://gongyi.sina.com.cn/gyzx/2013-04-20/153342257.html。
    「汶川蘆山地震應急救災處置十方面情況對比」,人民網,2013年4月23日,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3/0423/c1008-21237254.html。
    「汶川地震捐款八成入財政」,新華網,2013年8月3日,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8/03/c_132598691.htm。
    「李連杰壹基金的黑與白」,騰訊網,2010年9月10日,http://view.news.qq.com/zt2010/1foundation/index.htm。
    「李連杰:壹基金再發展壯大也無法替代紅會」,新華網,2013年5月9日,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rb/2013-05/09/c_115700557.htm。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08年4月15日,http://cszh.mca.gov.cn/article/zcfg/200804/20080400013543.shtml。
    「社會組織的概念、特徵及分類」,新華網,2010年09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12/c_12544379.htm。
    「抗震救災在行動,民間組織的專業服務成為政府有力補充」,南都網,2008年5月24日,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08-05/24/content_475686.htm。
    「抗震救災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服務中心簡介」,雅安抗震救災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服務中心,2013年6月21日,http://www.scgqt.org.cn/Special/2013/Ser/zyz/NewsShow.asp?id=8686。
    「兩岸NGO發展與現況比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http://www.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2359。
    「社會組織改革『老幹部俱樂部』現象」,中國社會組織網,2014年9月3日,http://www.chinanpo.gov.cn/1921/79850/nextnewsindex.html。
    「紅會:每一筆救災資金都將接受紅會社監會監督」,新華網,2013年4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20/c_115468640.htm。
    「草根NGO:非常時期的『愛情』」,南都周刊,2008年5月30日,http://past.nbweekly.com/Print/Article/5019_0.shtml。
    「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的意義和思路」,人民網,2007年12月17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764/69100/69103/6665188.html。
    「基金會雅安地震一周年善款流向總結報告」,基金會中心網,2014年4月18日,http://news.foundationcenter.org.cn/html/2014-04/80222.html。
    「國家地震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2年8月28日, http://www.gov.cn/yjgl/2012-09/21/content_2230337.htm。
    「國家審計署:切實加強救災資金和物資跟蹤審計」,人民網,2013年4月22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3/0422/c70731-21229822.html。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更名為國家減災委員會及調整有關組成人員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5年4月2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3245.htm。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調整國家減災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新華網,2013年5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3/c_115742403.htm。
    「國務院:各單位和團體未經批准暫不進入災區」,人民網,2013年4月22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n/2013/0422/c1004-21222522.html。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2013年度審計報告」,壹基金,2014年6月30日,http://www.onefoundation.cn/html/46/n-2346.html。
    「雅安的『中國式救援』」,環球網,2013年4月24日,http://opinion.huanqiu.com/special/yaanearthquake/index.html。
    「壹基金簡介」,壹基金。http://www.onefoundation.cn/html/65/n-1665.html。
    「壹基金成功轉型公募」,京華網,2011年1月10日,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1-01/10/content_621261.htm。
    「壹基金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壹基金,2012年11月9日,http://www.onefoundation.cn/html/52/n-1752.html。
    「壹基金聯合救災雅安地震救援行動」,壹基金,2013年4月20日,http://www.onefoundation.cn/html/80/n-1880.html。
    「壹基金理事會和監事會」,壹基金,2014年2月8日,http://www.onefoundation.cn/html/56/n-1756.html。
    「壹基金的『聯合救災網絡』」,南都網,2014年9月11日,http://zgcf.oeeee.com/html/201409/11/1035306.html。
    「『壹基金企業聯合救災平臺』成立 謀求防災減災深度合作」,新華網,2014年4月21日,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4-04/21/c_1110325001.htm。
    「趙白鴿:三年內不翻轉『黑十字』印象將自動請辭」,新華網,2013年4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28/c_115587302.htm。
    「緊急救援」,香港樂施會,http://www.oxfam.org.hk/txt/tc/emergencies.aspx。
    「震後100小時連線三大抗震救災指揮部」,新華網,2008年5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7/content_8189949.htm。
    「談『GONGO』」,中國發展簡報,2005年12月06日,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qikanarticleview.php?id=187。
    「聯盟介紹」,壹基金救援聯盟,http://www.58-85.com/?action-channel-name-lmjs。
    「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造成196人死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3年4月25日,http://www.gov.cn/gzdt/2013-04/25/content_2389220.htm。
    「難以突圍的壹基金與民間慈善」,南方周末,2010年9月25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50382。
    「關於加快推進社會組織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北京市人民政府,http://zfxxgk.beijing.gov.cn/columns/3221/2/212297.html。
    「關於構建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暫行辦法」,北京社會心理服務網,2014年9月15日,http://www.bjshxlfww.com/html/20140915155336893136.html。
    「關於構建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暫行辦法」,北京社會心理服務網,2014年9月15日,http://www.bjshxlfww.com/html/20140915155336893136.html。
    NGO四川救災聯合辦公室,http://www.ngocn.org/bbs/。
    中央人民政府,2013年3月19日,http://www.gov.cn/ldhd/2012-03/19/content_2094565.htm。
    民政部,http://www.mca.gov.cn/。
    國家減災網,www.jianzai.gov.cn/。
    賈西津,「NGO參與震後重建要點」,南方周末,2008年5月29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1268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1260003
    1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600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0301.pdf5177KbAdobe PDF27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