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543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29210      線上人數 : 9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5435


    題名: 論偵查機關調閱銀行私人帳戶資料之合法性─與美國作比較
    The Legality on Our Law Enforcement`s Access to Private Banking Account–In Comparis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張君寧
    Chang, Chun Ning
    貢獻者: 楊雲驊
    Yang, Yun Hua
    張君寧
    Chang, Chun Ning
    關鍵詞: 調閱
    美國
    偵查機關
    銀行帳戶
    財務資訊
    隱私權
    個人資料保護
    個人資料保護法
    正當性
    合法性
    Retrieval
    the United States
    Investigation
    Banking Account
    Financial Information
    Privacy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ct
    Legitimacy
    Legality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2015-06-01 11:05:20 (UTC+8)
    摘要: 長久以來,我國在偵辦民刑事案件時,調閱相關人等之銀行帳戶資料通常是必要作法之一,表面上看來行之有年、理所當然,但深究後卻發現未臻完善、有待改進,其中尤以正當合法性及與個人隱私權之衝突最具爭議。調閱銀行帳戶資料固然是快速有效偵查案情的方式之一,但若無合理的法律依據、明確的施行方針、完善的配套措施及必要的懲處規定,將易流於擴權濫用,不僅違背法理,亦侵害當事人之隱私權,影響甚鉅,而當今我國文獻中卻較缺乏關於此方面之探討,殊為可惜。因此,目前我國偵查機關調閱銀行帳戶資料之法律依據為何?與其他法律是否有矛盾衝突之處?實務上如何施行?有哪些配套措施?未來有何改進之道?若公務機關違法濫權有何懲罰機制?如何適當修改現有法令規範以使其更臻完善?凡此皆與社會大眾息息相關,並使筆者產生高度興趣及強烈研究動機,期盼透過深入研究,得以充分瞭解相關理論與實務,並對問題提出解決或改善之建議。
    無論自人性尊嚴、隱私權或資訊自決權之觀點來看,個人資料保護皆為基本且重要之議題,不容忽視,而銀行帳戶實為個人資料當中非常重要之一環。美國為隱私權概念發源地,理論與實務發展久遠,深具探討價值,故本文擇其作為比較分析對象。為求深入探討調閱銀行帳戶資料在台灣及美國司法實務面運作之情形,本文整理解析兩國近年來相關法規及民事刑事裁判,2010年4月我國立法通過之「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案」(後更名為「個人資料保護法」,2012年10月付諸實行,以下亦簡稱「新個資法」)亦在本文討論範圍內。本文將介紹各相關法規內容,分析新舊法規之差異,探究實務面作法及未來可能走向,以提供各位讀者先進參考。
    國家為履行公共任務或打擊金融犯罪,通常需要調閱相關人等之銀行帳戶資料,此為偵查機關職責所在,但若稍有不慎即可能使個人資訊隱私權遭受重大侵害,而目前理論與實務面皆尚有未盡完善之處。筆者盼以本身面臨之法令疑義,對我國新個資法及台美兩國相關法規之檢視,對本文蒐集資料之研讀心得,及在金融業服務十年之工作經驗作為本文研究之核心。
    本篇論文之主要目的,盼藉由各面向之探討及對法律制度之論述,檢視當今我國與美國調閱銀行私人帳戶資料之正當性與合法性;本文不僅描述兩國偵查機關調閱銀行帳戶資料之現況,亦針對問題分析研究,提出建議策略,盼能為我國目前存在之問題困境貢獻一己之力,以供法律界、金融界及相關公務部門參考。
    透過本文研究,可觀察目前我國與美國調閱銀行私人帳戶資料相關法規與實務之發展方向,探討主管機關在提升偵查效率及保障個人財務資訊隱私權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希冀政府機關不僅能快速有效完成偵查任務,亦能在合情合理合法範圍內作好個人資料保護,兩全其美。
    In Taiwan, law enforcement’s access to private banking account is a common way of investigating civil or criminal crimes. Although it seems very normal, it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especially its legality and controversy over privacy. It’s efficient to investigate a crime by retrieving data from private banking account, but it’s easy to invade personal privacy if there’s no reasonable law, clear direction, supplementary measures or necessary punishments. As a result, it’s very worthwhile and important to discuss this thesis’ title. However, there are not many relevant essays or writings in our country nowadays.
    About this issue, there are many relevant topics which are worthy to be discussed. For example, what is the legal basis of this kind of investigation? Is there any inconsistency between its legal basis and other laws? What are the implementations or supporting measures in practice and improvements in the future? Is there any supervision mechanism if the Government abuses its power? How to amend existing legal regulations appropriately to make them more perfect? Topics abov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ll society so the author has a high degree of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Hope this thesis will make readers fully understand relevant theory and practice then they may know how to solve problems and make improvements by this article’s suggestion.
    Wheth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ivacy, human dignity or self-determination of reveal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is always a basic and important issue which shouldn’t be ignored. The private banking account is actually one kind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al data. The United States (hereinafter also “America”) is the birthplace of the concept of privacy which has developed there for a long time. It is worth researching so the author selects America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task.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judicial practice about private banking account being investigated by the authorities in Taiwan and America, the author sorts out and analyzes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criminal judges of these two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Computer Processed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ct Amendments” (later renamed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ct”, implemented in October 2012, hereinafter also “New Personal Information Act”) passed by the Legislative Yuan of Taiwan in April 2010 is also within the scope of this article. This article will describe the contents of relevant laws,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ld and new regulations and discuss practical approaches and possible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so this thesi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all readers.
    The Government often needs to retrieve banking account information to fulfill public tasks or fight against financial crimes. Although this is the duty of the authorities, it will result in serious viola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ivacy if the authorities make any mistake. In fact, both of relevant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have some drawbacks and deficiencies at this time. The author looks forward to discussing the doubts of law, examining “New Personal Information Act” and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aiwan and America and sharing study experience on this issue and a decade of work experience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order to constitute the core of this research.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amine the necessity and legality of retrieving banking account information in Taiwan and America by discussing all relevant aspects and legal systems. This article not only describes the authorities’ access to banking account informatio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but also analyzes problems, makes suggestions and offers strategies. The author hopes to do his best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law, financial industry and related public authorities.
    Through this thesis, readers could observe Taiwan and America’s investigation of private banking account currently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s of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actual situations in the future. Readers could also learn and discuss how the authorities weigh improvement of investigation efficiency and protection of personal financial information privacy. Hope our Government will not only complete investigation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but also protect personal information privacy legally and reasonabl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一項 研究範圍 2
    第二項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本文研究主題 4

    第二章 我國偵查機關調閱銀行私人帳戶資料之解析 5
    第一節 我國偵查機關調閱銀行私人帳戶資料 5
    第一項 憲法 5
    第二項 刑法及刑事訴訟法 7
    第三項 個人資料保護法 12
    第四項 其他相關金融法律 15
    第二節 我國偵查機關調閱銀行私人帳戶資料之實務作法 18
    第一項 我國實務執行面概述 18
    第二項 我國實務執行面問題探討 19
    第三節 小結 24

    第三章 美國偵查機關調閱銀行私人帳戶資料之解析 26
    第一節 美國偵查機關調閱銀行私人帳戶資料 26
    第一項 憲法 27
    第二項 刑法及刑事訴訟法 30
    第三項 個人資料保護法 33
    第四項 其他相關金融法律 34
    第二節 美國偵查機關調閱銀行私人帳戶資料之實務作法 37
    第一項 美國實務執行面概述 37
    第二項 美國實務執行面問題探討 42
    第三節 我國與美國偵查機關調閱銀行私人帳戶資料之比較 44
    第四節 小結 46

    第四章 個人財務資訊隱私權 47
    第一節 我國對個人財務資訊隱私權之保障 47
    第一項 法律依據 49
    第二項 實務作法 54
    第二節 美國對個人財務資訊隱私權之保障 58
    第一項 法律依據 58
    第二項 實務作法 61
    第三節 兩國之比較 63
    第一項 兩國共通點 63
    第二項 兩國相異處 64
    第三項 兩國優缺點 65
    第四節 小結 66

    第五章 調閱銀行私人帳戶資料與保障個人財務資訊隱私權之權衡 70
    第一節 我國實務狀況 70
    第一項 實務運作現狀 70
    第二項 實務運作問題 72
    第三項 銀行帳戶資料與通信紀錄受保障程度之比較 74
    第二節 美國實務狀況 76
    第一項 實務運作現狀 76
    第二項 實務運作問題 78
    第三項 案例分析 80
    第三節 建議與小結 81
    第一項 建議 81
    第二項 小結 87

    第六章 結論 93

    參考文獻 98
    "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以作者姓氏筆畫數順序排列)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2版,2007年10月。
    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2002年10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總論編,5版,2007年9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各論編,5版,2007年9月。
    高金桂,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2003年2月。
    湯德宗,行政程序法論,2001年1月。

    二、中文官方文獻(以作者姓氏筆畫數順序排列)
    中央銀行,美國金融隱私權遵循準則,載:新聞稿,2002年4月。
    中華民國外交部駐邁阿密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受九一一事件影響,美國加強金融監理管制,聖文森政府接管兩家境外銀行,2002年2月。
    王郁琦、李念祖、林子儀、法治斌、陳愛娥,政府行政作為與隱私權之探討,國家檔案局籌備處,頁201-202、207、225-227,2000年7月。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載:研商銀行公會會員「履行個人資料保護法第八條第一項告知義務內容參考範本」會議決議,2013年5月。
    余雪明、林子儀、城仲模、許宗力、曾有田,司法院釋字第613 號解釋協同意見書,2006年7月。
    林桓(研究主持人),政府機關強化個人資料保護措施之研究,載: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員會,頁130、219-220、224,2009年10月。
    法務部,載:新聞稿,2012年9月。
    黃淑君,美國金融隱私規定對銀行業之影響,中央銀行國際金融參考資料,47輯,頁265,2002年5月。

    三、中文期刊論文(以作者姓氏筆畫數順序排列)
    朱富美,「緝毒犬聞出了大問題」談科技偵查之隱私權侵犯與搜索,今日海關,50期,頁14-15,2008年10月。
    何賴傑,錄音、錄影、電磁紀錄等之調查(刑事訴訟法第一六五條之一第二項),全國律師,8卷9期,頁3,2004年9月(月旦法學知識庫數位出版部重新編輯)。
    何賴傑,設立警示帳戶之刑事正當程序,檢察新論,4期,頁87,2008年7月。
    何賴傑,論刑事訴訟法之傳承與變更─從我國與德國晚近刑事訴訟法修法談起,月旦法學教室,100期,頁183,2011年2月。
    李震山,「正當法律程序」被當真嗎?,月旦法學教室,34期,頁26,2005年5月。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76期,頁233,2005年11月。
    李震山,德國抗制恐怖主義法制與基本權利保障,月旦法學雜誌,131期,頁17,2006年4月。
    李震山,政府資訊公開法與資訊隱私權保障,研考雙月刊,31卷3期,頁59,2007年6月。
    宋榛穎、林怡臻,媒體侵犯隱私權之判決研究:台灣與美國之比較,傳播與管理研究,11卷1期,頁4-5,2011年7月。
    易延友,公民憲法權利的刑事程序保護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美國聯邦憲法第四修正案為中心展開,清華法學,4期,頁80-105,2011年。
    林俊益,偵查密行原則,月旦法學教室,65期,頁18,2000年10月。
    林利芝,法學英文 United States v. Jacobsen,台灣本土法學,87期,頁259-275,2006年10月。
    林利芝,法學英文 Danny Lee Kyllo v. United States,台灣本土法學,89期,頁282,2006年12月。
    花俊傑,個資保護與隱私維護系列(四)-特定行業的個資隱私保護要求,網管人,87期,2013年4月。
    范姜真媺、范姜肱、鄭鎮樑,美日兩國金融機構使用顧客資料相關法令之比較-以銀行保險為例,核保學報,19期,頁118、124-127、129-130,2011年3月。
    陳起行,資訊隱私權法理探討—以美國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62期,頁303,2000年12月。
    陳祥、孫立杰,當「偵查不公開」遇見「新聞自由」:警察機關與媒體記者的衝突拔河研究,新聞學研究,101期,頁89,2009年10月。
    詹文凱,美國法上個人資訊隱私權的相關判決,律師雜誌,233期,頁35,1999年2月。
    詹文凱,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之界限,台灣法學會學報,20輯,頁297-325,1999年11月。
    楊雲驊,證據保全的規定與實務─以偵查階段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14期,頁94,2004年11月。
    楊雲驊,新修正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評析─以「法官保留」及「證據禁止」為中心,檢察新論,3期,頁222,2008年1月。
    薛智仁,無故取得電磁紀錄罪之解釋及立法,政大法學評論,136期,頁81-82,2013年3月。
    魏千峰,個資法修正評析,東吳人權通訊,16期,2010年6月。

    四、中文碩博士論文(以作者姓氏筆畫數順序排列)
    林源湧,論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項之逕行搜索,載: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頁19、45-46,2007年6月。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法,載: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06-107,1999年6月。
    柳信泰,由利益衡量角度論偵查制度下的隱私權保障,載: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56、78-82、85、92-93,2010年6月。
    馬興平,論資訊隱私權的保障-從釋字第603號解釋出發,載: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8、32-36、113-115、138-139、193-199、201、203,2008年1月。
    陳妍沂,美國財務資訊隱私權保護規定之研究,載: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頁199-200、208,2007年6月。
    黃曉玲,犯罪被害人於刑事訴訟上之權利與定位,載: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57,2009年6月。
    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載: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頁15-16、65,1998年7月。

    五、其他中文參考文獻(以作者姓氏筆畫數順序排列)
    中華民國信託業商業同業公會,「信託業之查核與輔導」簡報,頁7-10,2013年9月。
    李淑慧、邱金蘭,老美查稅 抱歉…不能配合,載:經濟日報,2009年10月。
    李禮仲,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搜索與扣押之問題,載: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2001年1月。
    汪毓瑋,恐怖分子金融與美國反制作為之研究,載:2010非傳統安全─反洗錢、不正常人口移動、毒品、擴散學術研討會,頁200,2010年。
    高照芬,肥咖條款 建議洽簽跨政府協議,載:中央社新聞,2012年12月。
    程木蘭,追查海外逃稅 美國稅局轉戰加勒比銀行,載:大紀元時報,2013年5月。
    黃祿芳,臥底偵查與被告憲法權利之保障—以美國法為借鏡,載:司法官學員法學研究報告,頁2214,2008年8月。
    楊春吉,資訊權?上網權?寬頻人權?,載:台灣聯合法律事務所,2011年12月。
    廖珮君,美肥咖條款 我循日模式簽協議,載:蘋果日報,2012年12月。
    廖珮君,美FATCA與個資法 金融業左右為難?,載:資安人科技網,2011年5月。
    劉育偉,美國刑事訴訟法中搜索與隱私權間的關係,載:台灣聯合法律事務所,2009年2月。

    六、英文書籍(以作者姓氏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ELECTRONIC PRIVACY INFORMATION CENTER, PRIVACY AND HUMAN RIGHTS—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PRIVACY LAWS AND DEVELOPMENTS (1999).
    RAYMOND WACKS, PERSONAL INFORMATION : PRIVACY AND THE LAW (1989).
    U.S. DEPARTMENT OF STATE`S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 OUTLINE OF THE U.S. LEGAL SYSTEM (2004).

    七、英文期刊論文(以作者姓氏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Nevin Maffett, Six Steps to Better Protection of Benefits Information, 19 Employee Benefit News (2005).
    Samuel D. Warren & Louis D.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ard Law Review (1890).
    Silas J. Wasserstrom & Louis Michael Seidman, The Fourth Amendment as Constitution Theory, 77 Georgetown L.J. 19, 35 (198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7961231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6123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60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