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492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92/144379 (79%)
造访人次 : 51194241      在线人数 : 9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4923


    题名: 殖民地臺灣的戀愛論傳入與接受 —以《臺灣民報》和新文學為中心——(1920~1937)
    The Adaptation and the Acceptance of Love Discourse in Colonial Taiwan —Along the Taiwan Minpao and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1920-1937)
    作者: 吳婉萍
    Wu, Wan Ping
    贡献者: 吳佩珍
    Wu, Pei Chen
    吳婉萍
    Wu, Wan Ping
    关键词: 文化啟蒙
    戀愛論
    彰化戀愛事件
    臺灣新文學
    日期: 2012
    上传时间: 2015-05-01 11:36:12 (UTC+8)
    摘要: 一九二○年代,因為啟蒙運動的開展,「戀愛」被新知識分子引介至臺灣,希望藉此改善臺灣婚姻關係中的經濟與性別權力失衡的狀態,使臺灣社會能更朝向「文明」前進。「戀愛」對於以漢文化為主體的臺灣社會而言,是一個全然陌生且具衝擊性的概念,為何會被賦予高度期待,成為解決婚姻問題的「唯一解」?又如何詮釋其意涵?本文首先爬梳當時新知識分子們的言論主張,並根據其論述脈絡回溯至日本、中國的闡論,說明「戀愛」在三地之間的承襲與傳播網絡;其次,當「戀愛」進入臺灣之後,認同與反對的對立掀起波瀾震盪,其論爭內容不僅是反映臺灣社會的「先天不足」,論述建構的缺陷亦隨之曝露,使得「戀愛」的理想在各方權力角逐裡載浮載沉,被視為無可避免的「過渡期」。不過,即便處於缺乏滋養的環境,「戀愛」依舊開始在臺灣社會裡扎根,艱難地融入生活之中,成為新文學書寫的書寫題材,從昂揚的政治性抗爭鬥志轉為貼近現實的美學敘述,思索著實踐「戀愛」的可能。
    參考文獻: 殖民地時期臺灣雜誌報刊
    《フオルモサ》(臺北:東方文化,1981年復刻版)。
    《南音》(臺北:東方文化,1981年復刻版)。
    《臺南新報》(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復刻版)
    《臺灣》(臺北:東方文化,1973年復刻版)。
    《臺灣日日新報》(政治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料庫)
    《臺灣文藝》(臺北:東方文化,1981年復刻版)。
    《臺灣民報》(臺北:東方文化,1973年復刻版)。
    《臺灣青年》(臺北:東方文化,1973年復刻版)。
    《臺灣新文學》(臺北:東方文化,1981年復刻版)。
    《臺灣新民報》(臺北:東方文化,1973年復刻版)。

    中國五四時期雜誌
    《婦女雜誌》(上海)(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復刻版)。
    《新青年》(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復刻版)。

    專著(按編、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日文)
    エレン‧ケイ著,小野寺信、小野寺百合子譯,《恋愛と結婚》上、下(東京:岩波書店,1973年6月)。
    山下悅子,《女性解放思想の起源》(東京:海鳴社,1988年10月)。
    小野谷敦,《恋愛の昭和史》(東京:文藝春秋,2008年3月)。
    工藤貴正,《中国語圈における厨川白村現象──隆盛・衰退・回帰と継続──》(東京:思文閣,2010年3月)。
    加納実紀代,《自我の彼方へ 近代を超えるフェミニズム》(東京:社会評論社,1990年12月)。
    加藤秀一,《恋愛結婚は何をもたらしたか》(東京:筑摩書房,2004年8月)。
    末次玲子,《二○世紀中国女性史》(東京:青木書店,2009年5月)。
    江刺昭子,《愛と性の自由 「家」からの解放》(東京:社会評論社,1989年11月)。
    有精堂編集部,《年刊 日本の文学 第2集》(東京:有精堂,1993年12月)。
    伊藤るり、坂元ひろ子、タニ・E.バーロウ編,《モダンガールと植民地的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帝国・資本・ジェンダー》(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2月)。
    佐伯順子,《「色」と「愛」の比較文化史》(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12月)。
    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日本の植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草書房,2001年)。
    厨川白村,《厨川白村全集》第5卷(東京:改造社,1929年)。
    張競,《近代中国と「恋愛」の発見》(東京:岩波書店,1995年)。
    《『青鞜』を読む》(東京:學藝書林,1998年11月)。

    (中文)
    Lynn Jamieson著,蔡明璋譯,《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臺北:群學,2009年4月一版3印)。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1998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3月)。
    吳密察、若林正丈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2004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2009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年)。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高淑媛,《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業為例》(臺北:稻鄉,2007年6月)。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作品研究》(臺北:文史哲,1995年)。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政大歷史系,2003年)。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玉山社,2005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5年)。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期刊論文(按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日文)
    白水紀子,〈《婦女雑誌》における新道徳論——エレン・ケイを中心に——〉,《横浜国立大学人文紀要 第二類 語学・文学》第42輯(1995年)。
    平石典子,〈「女学生」神話の誕生を巡って〉,《人文論叢》18号(2001年)。
    平石典子,〈「堕落」する女学生──「女学生神話」を巡る考察(2)〉,《文藝言語研究.文藝篇》40号(2001年)。
    吳亦昕,〈吳天賞「蕾」からみる〈恋愛〉と〈植民地近代化〉〉,《日本語と日本文学》47号(2008年)。
    垂水千恵,〈東京/台北 : カフェを通して見る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とモダニズム〉,《横浜国立大学留学生センター紀要》第11号(2004年)。
    張文薰,〈台湾文学における「女性」イメージの機能性〉,《日本台湾学会報》第7号(2005年7月)。
    桑原桃音,〈「新しい女」の恋愛結婚観にみるジェンダー形成──1910年代から1920年代の論争言説に焦点をあてて〉,《竜谷大学大学院研究紀要 社会学・社会福祉学》(2005年)。

    (中文)
    朱惠足,〈「現代」與「原初」之異質交混:翁鬧小說中的現代主要演繹〉,《臺灣文學學報》第15期(2009年12月)。
    沈乃慧,〈日據時代臺灣小說的女性議題探析(上)〉,《文學臺灣》15期(1995年7月)。
    〈日據時代臺灣小說的女性議題探析(下)〉,《文學臺灣》16期(1995年10月)。
    杜昀玶,〈「談戀愛」?或是「談」戀愛?——以張文環〈山茶花〉為例〉,《臺灣文學評論》第12卷第1期(2012年1月)。
    林芳玫,〈臺灣三○年代大眾婚戀小說的啟蒙論述與華語敘事:以徐坤泉、吳漫沙為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7(2009年5月)。
    柳書琴,〈通俗做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臺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33卷7期(2004年12月)。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臺灣史研究》14卷2期(2007年6月)。
    許慧琦,〈1920年代的戀愛與新性道德論述——從章錫琛參與的三次論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6期(2008年12月)。
    蔡佩均,〈啟蒙「新女性」:《風月報》系列雜誌中的(反)摩登論述與婚戀書寫〉,《臺北文獻直字》167(2009年3月)。
    藍士博,〈「殖民傳統性」的進步展現──徐坤泉作品與日治時期臺灣社會〉,《臺灣文學評論》10卷2期(2010年4月)。

    學位論文(按論文出版年排列)
    游鑑明,〈日據時代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丁鳳珍,〈臺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蔡玫姿,〈發現女學生──五四時期流通文本女學生角色之呈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陳碧月,〈五四時期與新時期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之女性意識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中西美貴,〈挪用現代──大正時期臺灣人民的不同殖民地經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崔末順,〈現代性與台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蔡依伶,〈從解纏足到自由戀愛:日治時期傳統文人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杉森藍,〈翁鬧生平及新出土作品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臺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莉雯,〈「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吳亦昕,〈帝国の中心で「台湾文学」をつくる:日本語文芸誌《フオルモサ》(1933~34年)とその周辺〉(茨城:筑波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博士論文,2008年)。
    鄭鳳晴,〈日據時期新女性的再現分析:以媒體記事與小說創作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柯喬文,〈「五四」與臺灣文學/文化運動(1915-194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
    簡明海,〈五四意識在臺灣〉(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陳靜瑜,〈「新家庭」的想像與型塑:《臺灣日日新報家庭欄》的分析與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09年)。
    黃薇妮,〈1920年代臺灣小說的女性論述與現代性議題--以《臺灣民報》為中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徐孟芳,〈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日治時期臺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以報刊通俗小說為場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庭芳,〈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俗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溫若含,〈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薇勳,〈1906~1930《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短篇小說中家庭女性婚姻與愛情的敘寫〉(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芷盈,〈家醜不得外揚!?日治時期台灣「通姦罪」之初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其他
    江昺崙,〈彰化婦女共勵會與私奔事件探討〉(第十九屆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佳作,2010年)。
    吳亦昕,〈招來不幸的戀愛與懷孕——論《福爾摩沙》時期張文環作品中殖民地男女的婚外關係〉(「從東亞文學看性/別」研討會論文,2011年2月26日)。
    葉淑貞,〈日治時代台灣農家經濟狀況之分析〉,《「台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6年10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6159005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9005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900501.pdf1971KbAdobe PDF2132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