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492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48/144635 (79%)
造訪人次 : 51617136      線上人數 : 81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4922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4922


    題名: 二程政治思想的構成體系及其歷史背景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作者: 紀晏如
    貢獻者: 吳展良
    紀晏如
    關鍵詞: 程顥
    程頤
    理學
    政治思想

    修齊治平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5-05-01 11:35:57 (UTC+8)
    摘要: 理學是在經過佛、道兩家長久以來的挑戰,吸收並融合了部分的佛道精華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態儒學,本身既牽涉到學術思想,也涉及了政治、宇宙人生觀與及生命實踐。他的誕生與唐宋之際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變革密切相關。唐宋之際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轉折。在平民化跟普及化,加上中央集權、大一統政府的新政治結構底下,因此宋人所側重的學術面貌也和過去有相當的不同。
    對於政治,二程首先便分出了「治道」與「治法」這兩個面相。因為對他們而言,政治制度往往隨著時代而有所興革,有其時代性,因此要論政治,還必須先論及它根本的道理。而在政治上的根本,對二程而言便是「治道」,亦即《大學》所倡,以心性修養為基礎的修齊治平之道。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涵蓋了整體的宇宙運化,並以人生、人倫為根本,而且是一種宇宙人間共通的秩序,將天道性命跟現世的人生結合。這樣以宗法、家國同構的方式形成的政治社會組織運作,對二程而言,是法於自然,且按照自然人性內在真實運作的原理來決定的政治秩序,這也是源於他們對歷史長期以來的認識。
    「治法」則是在二程理想中這個整體秩序的具體呈現,亦即根據「治道」,因應時代需求,在當代所設之禮制綱常。但這樣的制度,往往會隨時代政治、社會的變化而有所損益,不比於亙古不變的治道,必須因時而易。因此在接下來會繼續看到,對於經歷了唐宋變革之後的北宋,二程認為如何在當代落實治道,又有什麼樣的一些想法和主張,以及他們在朝、在野為官時,如何面對政局、處理政務。
    參考文獻: 引用及參考書目
    一、原典
    1.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明]劉宗周,《論語學案》,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唐]孔穎達等,《禮記正義》,收入[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4. [唐]杜佑,《通典》,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武英殿刻本。
    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中庸》,收入〔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6.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7. 〔三國〕韋昭,《國語韋氏解》,合肥:黃山書舍,2008,士禮居叢書景宋本。
    8.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浙江書局本。
    9. 〔元〕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10. 〔宋〕,楊仲良《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嘉慶宛委别藏本。
    11. 〔宋〕王安石,《臨川集》,合肥:黃山書舍,2008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12. 〔宋〕王應麟,《玉海》,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13. 〔宋〕司馬光,《温國文正公文集》,合肥:黃山書舍,2008,四部叢刊景宋紹興本。
    14. 〔宋〕吕祖謙,《麗澤論説集録》,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
    16. 〔宋〕朱熹,《晦菴集》,合肥:黃山書舍,2008,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17. 〔宋〕朱熹編,《伊川先生年譜》一卷,據清康熙二十八年刻本影印。
    18. 〔宋〕李廌,《師友談記》,合肥:黃山書舍,2008,宋百川學海本。
    19. 〔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合肥:黃山書舍,2008四部叢刊景明成化本。
    20.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
    21.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22. 〔宋〕胡瑗,《周易口義》,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24. 〔宋〕馬令,《南唐書》,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嘉慶墨海金壺本。
    25.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
    26. 〔宋〕陳襄《古靈集》卷十五書,合肥:黃山書舍,2008,宋刻本。
    27. 〔宋〕陸九淵,《象山集》,合肥:黃山書舍,2008,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28.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
    29.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合肥:黃山書舍,2008,明正德楊武刻本。
    30. 〔宋〕葉適,《水心集》,合肥:黃山書舍,2008四部叢刊景明刻黑口本。
    31. 〔宋〕詹大和等撰,《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4。
    32. 〔宋〕趙汝愚,《諸臣奏議》,合肥:黃山書舍,2008,宋淳祐刻元明递修本。
    33.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34.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合肥:黃山書舍,2008,四部叢刊景元本。
    35.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086。
    36. 〔宋〕鄭樵,《通志》,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7.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合肥,黃山書舍,2008明成化九年陳煒刻本。
    38.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新校標點朱子語類》,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39. 〔宋〕蘇軾,《蘇文忠公全集》,合肥:黃山書舍,2008明成化本。
    40. 〔宋〕蘇轍,《春秋集解》,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1. 〔宋〕蘇轍,《龍川略志》,合肥:黃山書舍,2008。
    42. 〔宋〕蘇轍,《欒城應詔集》,合肥:黃山書舍,2008四部叢刊景宋寫本。
    43. 〔宋〕釋智圓,〈中庸子傳〉,《中國佛教高僧名著精選》,四川:巴蜀書社,2006。
    44. 〔明〕王夫之,《宋論》,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
    45.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7。
    46. 〔明〕黄淮,《歷代名臣奏議》,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7. 〔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8. 〔明〕馮琦,《宋史紀事本末》,合肥,黃山書舍,2008明萬曆刻本。
    49. 〔唐〕孔穎達疏,《尚書》,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50. 〔唐〕吳兢,《貞觀政要》,合肥:黃山書舍,2008,四部叢刊續編景明成化刻本。
    51. 〔唐〕李翱,《李文公集》,合肥:黃山書舍,2008,四部叢刊景明成化本。
    52. 〔唐〕武則天,《臣軌》上,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佚存叢書本。
    53. 〔唐〕韓愈,《昌黎先生文集》,合肥:黃山書舍,2008,宋蜀本。
    54. 〔唐〕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漢京文化,1983。
    55. 〔清〕池生春、諸星杓編,《伊川先生年譜》七卷,據清咸豐五年刻本影印。
    56. 〔清〕池生春、諸星杓編,《明道先生年譜》據清咸豐五年刻本影印。
    57. 〔清〕姚名達,《程伊川年譜》,商務印書館,1937。
    58.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合肥:黃山書舍,2008。
    59. 〔清〕秦緗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光緖浙江書局刻本。
    60. 〔清〕黃以周,《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61.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2。
    62. 〔清〕楊希閔編,《宋程純公年譜》據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影印。
    63. 〔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嘉慶九年刻本。
    64. 〔清〕顧棟高著,裴汝誠點校,《王荊國文公年譜卷上》,北京:中華書局,1994。
    65. 〔漢〕班固,《白虎通德論》,合肥:黃山書舍,2008,四部叢刊景元大德覆宋監本。
    66. 〔漢〕班固,《漢書》,合肥:黃山書舍,2008,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67.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68.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983-1。
    69. 〔劉宋〕范曄,《後漢書》,合肥:黃山書舍,2008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二、專書
    1. (日)土田健次郎著,朱剛譯,《道學之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日)平田茂樹,《宋代政治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 (日)宇都宮清吉《東洋中世史的領域》,中文譯文見於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第1卷。
    4. (日)島田虔次,《朱子學與陽明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5. (日)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2011。
    6. (美)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7. (美)包弼德著,王昌偉譯,《歷史上的理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8. (美)田浩(Hoyt C. Tillman)主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9. (美)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8。
    10. (美)墨子刻,《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11. (英)李約瑟(Joseph Needham),《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1980。
    12. (英)葛瑞漢(A.C.Graham)著,程德祥等譯,《中國的兩位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學》,大象出版社,2000。
    13. 中國哲學史學會、浙江省社會科學研究所合編,《論宋明理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14.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15.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出版委員會,1966。
    16. 王善軍,《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7. 王曾瑜,《宋代階層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8. 王曾瑜,《錙銖篇》,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
    19.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4。
    20.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8。
    21.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22.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上海:華東大學師範出版社,2004。
    23.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廣文書局,1974。
    24.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92。
    25. 何澤恆,《歐陽修之經史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
    26.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27.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
    28.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6
    29. 李長遠,《北宋理學「性與天道」思想的淵源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
    30. 李華瑞,《宋史論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31. 杜正勝,《吾土與吾民──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台北:聯經,1982。
    32.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
    33.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34.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卷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5.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6.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昭明出版社,1999。
    37.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8.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東方出版中心重印本,1988。
    39.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40.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
    41.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
    42.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台北:商務出版社,2000。
    43.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學生書局,1985。
    44. 高明士,《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敎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4。
    45.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46.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上海:三聯書店,1983。
    47.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中華書局,1989。
    48.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9.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50. 陳弱水,《柳宗元與唐代思想變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51.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52.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3.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4.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55.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2001。
    56.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57.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1997。
    58. 湯一介,《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東大,1988。
    59.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佛光文化,2001。
    6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五)》,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1. 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62. 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歷史學系等,2008。
    63. 黃錦鈜註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4。
    64. 溫偉耀,《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65.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80。
    66.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67.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臺灣東華書局,1989。
    68. 漆侠,《王安石變法》,上海:人民,1959。
    69.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70. 裴普賢:《歐陽修詩本義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81。
    71. 劉子健,《兩宋史史料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1987。
    72.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香港九龍:新亞,1963。
    73. 劉子健著,趙冬梅譯:《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74. 蔡方鹿,《程顥程頤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75.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1997。
    76.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史述略》,北京:三聯出版社,2006。
    77.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8. 鄧廣銘,《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79. 鄧廣銘,《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80. 盧連章,《程顥、程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81.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新星出版社,2005。
    82.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聯經,1998。
    83.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82。
    84.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三)(四)(五),台北:聯經,1994。
    85.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台北:聯經,1994。
    86.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聯經,1994。
    87. 錢穆,《文化與教育》,台北:聯經,1994。
    88. 錢穆,《朱子新學案(一)》,台北:聯經,1994。
    89.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台北:東大,1983。
    90.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聯經,1994。
    91. 錢穆,《國史大綱》,全二冊,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2005。
    92. 錢穆,《國史新論》,台北:聯經,1995。
    93. 錢穆,《國學概論》,北京:九州,2011。
    94. 錢穆,《讀史隨劄》,台北:聯經,1998。
    95. 錢穆,《讀史隨劄》,台北:聯經,1998。
    96.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蘭臺,2005。
    97.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98. 戴景賢,《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79。
    99. 關長龍,《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100. 嚴耕望,《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書院,1969。
    101. 費孝通、吳晗等,《皇權與紳權》,天津:天津出版社,1988。
    102. 陳義初編,《二程與宋學──首屆宋學暨程顥程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103. 李煌明,《宋明理學中的「孔顏之樂」問題》,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

    三、單篇論文
    1. (日)西嶋定生著,杜正勝譯,〈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特質──皇帝統治之出現〉,《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頁729-748。
    2. (日)谷川道雄,〈中國的中世——六朝隋唐社會與共同體〉,收入氏著《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3. (日)谷川道雄著,邱添生譯,〈六朝時代的名望家支配〉,載於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
    4. Edward Farmer,〈一國之家長統治:朱元璋的理想社會秩序觀念〉,載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頁1-18。
    5. (美)Robert M. Hartwell著,易素梅、林小異等譯,〈中國的人口、政治與社會的轉型:750-1550〉,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750—1550,《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粹•中古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頁175-246。
    6. (美)包弼德著,程鋼譯,〈對余英時宋代道學研究方法的一點反思〉,《世界哲學》04期(2004),頁103-107。
    7. (日)柳田節子著,游彪譯:〈宋代的父老—關於宋代專制權力對農民的支配〉,載於漆俠先生紀念文集編委會編:《漆俠先生紀念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頁331-338。
    8. 方震華,〈唐宋政治論述中的貞觀之政──治國典範的論辯〉,《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7,頁19-55。
    9. 方震華,〈才兼文武的追求──唐代後期士人的軍事參與〉,《臺大歷史學報》第50期,頁1-31。
    10. 方震華,〈軍務與儒業的矛盾─衡山趙氏與晚宋統兵文官家族〉,《新史學》17.2(2006),頁1-54。
    11. 王曾瑜,〈王安石變法簡論〉,收入王曾瑜著,《錙銖編》,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12. 王瑞來,〈再論皇權〉,《史學集刊》第1期,2010。
    13. 王德權,〈士人合理性的重構──以柳宗元的政治社會批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2004),67-117。
    14. 包弼德,〈對歷史背景的闡述:11世紀的新世界——思想意識形態與歷史:兩個初步的問題(之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5(2006):頁13-25。
    15. 全漢昇,〈宋代寺院所經營的工商業〉,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冊》,大乘文化基金會,1980,頁153-163。
    16. 何忠禮,〈略論宋代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以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活動為中心〉,《杭州研究》第2期(2010),頁146-153。
    17. 何俊,〈王學、洛學之消長與南宋理學的開始〉,《浙江社會科學》第6期(2008)頁117-124。
    18. 何俊,〈以道為學──顏子所好何學論發微〉,《哲學研究》(2011)。
    19. 何炳棣,〈儒家宗法模式的宇宙本體論──從張載的《西銘》談起〉,《哲學研究》12期(1998),64-69。
    20. 吳展良,〈朱子的世界秩序觀之組成方式〉,《九州學林》17期(2007),2-34。
    21. 吳展良,〈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論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台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71-95。
    22. 吳展良,〈實踐與知識:朱熹的早期學術取向析論〉,《九州學林》(2010),頁2-45。
    23. 吳國武,〈程頤入侍經筵考——兼談朱熹的講讀活動及程朱系譜的形成〉,《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頁98-112。
    24. 吳雅婷,〈回顧1980年以來宋代的基層社會研究──中文論著的討論〉,《中國史學》第12卷(2002),65-93。
    25. 呂妙芬,〈”評包弼德《歷史上的理學》-兼論北美學界近五十年的宋明理學研究”一文審查人意見〉,《新史學》第21期(2010)。
    26. 李華瑞,〈20世紀中日「唐宋變革」觀研究述評〉,《史學理論研究》第4期,2003。
    27. 李華瑞,〈宋初統治思想略論〉,《西北師大學報》第6期(1995)。
    28. 李華瑞,〈宋初黃老思想三題〉,《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95)。
    29. 李華瑞,〈南宋時期新學與理學的消長〉,《史林》第3期(2002),頁28-35。
    30. 李華瑞,〈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代緒論〉,《河北學刊》4、5期(2010)。
    31. 李馥明,〈二程洛學與君主專制主義論〉,《洛陽大學學報》01期(2002),頁13-35。
    32. 邢義田,〈奉天承運~皇帝制度〉,收入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台北:聯經,1982。
    33. 屈萬里,〈宋人疑經的風氣〉,載《大陸雜誌》29卷3期。
    34. 林慶彰,〈《五經大全》之修纂及其相關問題探究〉,收入《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35. 芮和蒸,〈論宋太祖之創業開國〉,《宋史研究集》第5期(1970),429-477。
    36. 金中樞,〈宋代學術發展之轉關-胡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1987),1-81。
    37. 俞兆鵬,〈王安石貨幣思想研究〉,《中國錢幣》第1期(2002)。
    38. 姜海軍,〈《周易程氏傳》對“位”與“時中”的詮釋——從易學、理學與政治思想相結合的角度看〉,《周易研究》1期(2013),頁64-71。
    39. 姜錫東,〈宋代的鈔引鹽商〉,《鹽業史研究》第3期(2001)。
    40.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81期(2006),頁125-171。
    41. 柳立言,〈宋代明州士人家族的形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2(2010),293-309。
    42. 胡楚生,〈伊川《易傳》中政治思想之解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1期(2006),40-49。
    43. 胡寶華,〈從“君臣之義”到“君臣道合”——論唐宋時期君臣觀念的發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3期,2008,頁26-34。
    44. 唐紀宇,〈《程氏易傳》中的“君臣共治”思想〉,《中國哲學史》01期,2013,頁72-79。
    45. 袁一堂,〈北宋錢荒:從幣制到流通體制的考察〉,《歷史研究》第4期(1991)。
    46. 高聰明,〈宋代貨幣流通的特點〉,《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5)。
    47. 張妍妍,〈唐宋之際生產關系的變化對宋學精神的影響〉(2005)。
    48. 張國剛,〈改革開放以來唐史若干問題研究〉,《史學月刊》第1期(2009)。
    49. 張國剛,〈論唐宋變革與中國歷史分期〉,《史學集刊》第1期(2006)。
    50. 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唐研究》第11卷(2005)。
    51. 梁庚堯,〈市易法述〉,《台大歷史學報》10、11合期(1984)。
    52. 郭正忠,〈宋代食鹽政策的歷史變遷〉,《鹽業史研究》第1期(1998)。
    53. 陳弱水,〈「復性書」思想淵源再探-漢唐心性觀念史之一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3(1998),頁423-482。
    54. 陶希聖,〈北宋幾個大思想家的井田論〉,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期(1980),頁273-278。
    55. 舒大剛,〈兩宋時期的孝悌文化〉,《宋代文化研究》00期,2011。
    56. 賀麟,〈宋儒的思想方法〉《宋史研究集》第2輯,頁39-66。
    57. 隆德,〈贊甯三教思想初探〉,收入閩南佛學院編,《閩南佛學》第二輯(2003)。
    58. 黃正建,〈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其變化——以兩《唐書》用詞為中心〉,《中國史研究》第3期(2005)。
    59. 黃敏枝,〈宋代寺院的工商業經營〉,《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3期(1976),頁211-244。
    60. 黃敏枝,〈宋代寺觀與莊園之硏究〉,《大陸雜誌》46:4(1973),頁26-37。
    61. 黃寬重,〈兩宋政策與士風的變化〉,收入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歷史學系等,2008。
    62. 黃寬重,〈唐宋基層武力與基層社會的轉變——以弓手為中心〉,《歷史研究》第1期(2004)頁3-17。
    63. 黃寬重,〈從中央與地方關系互動看宋代基層社會演變〉,《歷史研究》第4期(2005),頁100-117。
    64. 黃寬重,〈從活的制度史邁向新的政治史──綜論宋代政治史研究趨向〉,《中國史研究》第4期(2009),頁5-16。
    65. 葉國良,〈宋代經學的特殊性及其成因之探究〉,收入氏著《經學側論》,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頁239-253。
    66. 葛金芳、常征江,〈宋代錢荒問題再探〉,《湖北大學學報》第2期(2008)頁46-52。
    67. 路育松,〈從天書封祀看宋真宗時期的忠節文化建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
    68. 路育松,〈試論宋太祖時期的忠節觀建設〉,《中州學刊》第6期(2001)。
    69. 漆俠,〈唐宋之際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及其對文化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影響〉,《中國經濟史研究》第1期(2000)。
    70. 趙鐵寒,〈宋代的太學〉,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期(1980)。
    71. 劉青峰、金觀濤,〈19世紀中日韓的天下觀及甲午戰爭的爆發〉,《思想》第3期(2006)。
    72. 劉後濱,〈政治制度史視野下的唐宋變革〉,《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6)。
    73. 劉後濱,〈唐後期使職行政體制的確立及其在唐宋制度變遷中的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2006)。
    74. 劉述先,〈評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九州學林》(2003)。
    75. 劉森.〈論北宋的錢荒〉,《中州學刊》(1987)。
    76. 劉榮升,〈”父母官”稱謂考〉,《河北學刊》05期(1996)。
    77. 樂平,〈改革的反思與社會文化的改造:程顥程頤政治哲學的解讀〉,《蘭州學刊》第1期(2011)。
    78. 樓勁,〈宋初禮制沿革及其與唐制的關係——兼論“宋承唐制”說之興〉,《中國史研究》第2期(2008)。
    79. 蔣復璁,〈宋代一個國策的檢討〉,《大陸雜誌》9.7(1954),頁21-40。
    80. 鄧小南,〈「祖宗故事」與宋代的《寶訓》、《聖訓》──從《貞觀政要》談起〉,《唐研究》11卷(2005)。
    81. 鄧小南,〈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管窺_以中日韓學界對於宋代政治史的研究為例〉,《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08)。
    82. 鄧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為例的點滴思考〉,《浙江學刊》第3期(2003)。
    83. 鄧小南,〈談宋初之「欲武臣讀書」與「用讀書人」〉,《史學月刊》第7期(2005),頁45-55。
    84. 鄧廣銘,〈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與當時積弱積貧和農業生產的關係〉,《中國史研究》第4期(1980)
    85. 鄧廣銘,〈論宋學的博大精深-北宋篇,未完成槁〉載《新宋學》第2輯(2003),頁1-7。
    86. 錢穆,〈唐宋時代文化〉,《大陸雜誌》第4卷第8期(1966)。
    87. 謝曉東,〈《伊川易傳》中的民本思想〉,《周易研究》第4期(2008)。
    88. 鍾彩鈞,〈二程心性說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01期(1991),頁413-450。
    89. 鍾彩鈞,〈二程道德論與工夫論述要〉,《中國文史哲研究集刊》04期(1994),頁441-476。
    90. 羅禕楠,〈模式及其變遷——史學史視野中的唐宋變革問題〉,《中國文化研究》第1期(2003)。

    四、學位論文
    1. 洪淑芬,《論儒佛交涉與宋代儒學復興──以智圓、契嵩、宗杲為例》,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06。
    2. 胡雲薇,《延續與斷裂:唐宋之際的北方士人研究》,台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3. 陳偉強,《中國近世政治正當性思想的形成初探—以唐中葉至北宋士人的政治思維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研究所,2005。
    4. 鍾彩鈞,《二程聖人之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9153007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3007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300701.pdf2438KbAdobe PDF251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