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網站:
http://www.csptc.gov.tw/pages/detail.aspx?Node=513&Page=6156&Index=-1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林靜慧(2003)。國中出任女校長組織社會化之研究:以六位女校長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上)(下)。(Michanel Quinn Patton 原著)。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靜萍(2012)。新進公務人員組織社會化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邱雅萍、柯宜禎、莊文隆(2008)。組織社會化戰術、學習導向與外派人員海外適應之研究-以臺商外派大陸人員為例。企業管理學報,77,81-115。
徐璧君(2007)。壽險新進業務員離職傾向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組織社會化觀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
徐璧君、賴本隊(2008)。師徒功能對壽險新進業務員離職傾向的影響:組織社會化程度的中介效應。朝陽商學評論,7(1),27-50。
郭奇靈(2008)。新進人員調適策略對工作團隊整合、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影響-組織社會化戰術觀點,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美凰(1996)。新進人員資訊蒐尋、組織社會化程度與組織行動結果間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學院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能傑(2003)。公務人員考選制度評估。台灣政治學刊,7(1),157-207。
許慈月(2011)。組織訊息、組織形象隊組織吸引力與職業選擇之影響-以國軍人才招募為例。國防大學管理學院運籌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添洲(1993)。我國高級中等學校職業類枓學生學習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添洲(2000)。技職職業教育發展。臺北市:五南。
張筱玲(2002)。稅務人員組織社會化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黃亞筠(2000)。組織社會化實務、資訊尋找行為與高科技產業中新進專業人員的組織承諾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瓊文(2012)。行政機關員工公共服務動機與情緒勞務之研究-以新北市中和區公所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 班論文。
溫金豐(2001)。新進管理碩士的組織調適:組織社會化實務、工作經驗及成長需求強度的效應。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2),39-56。
溫金豐、張菡琤(2006)。高普考新進公務人員訓練制度改進之探討-
社會化觀點。T&D飛訊,49,1-12。
廖國峰、梁成明、張緯良(2002)。資訊來源、職業特性認知與職業選擇傾向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報,23(1),1-10
潘瑛如(2012)。公共服務動機與基礎訓練滿意度及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博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明華(2011)。公務人員人格發展與公共服務。文官制度季刊,3(1),93-115。
葉至誠(2001)。社會學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劉治本、羅新興(2003)。職業報償認知、職業地位評價與職業選擇傾向關係之研究─以高中(職)生選擇軍人職業為例,國防管理學報,24(1),52-66.
劉怡蘭(2006)。師徒關係對組織社會化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祥得、翁興利(2007)。當前我國公務人員工作滿意度、工作屬性、工作系絡之因果分析。公共行政學報,22,71-110。
蕭武桐(2006)。新公共服務與公務員的品德修養。國家菁英季刊,2(1),57-70。
蕭武桐、陳衍宏(2009)。從新公共服務(NPS)觀點論我國關務人事制度改革。公務人員月刊,155,頁11-25。
二、英文部分
Ashforth, B. E., & Saks, A. M. (1996). Socialization tactics: Longitudinal effects on newcomer adjus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1), 149-178.
Chao, G.T., O`Leary-Kelly, A.M., Wolf, S., Klein, H.J. , & Gardner, P.D. (1994) .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Its 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5), 730-743.
Dennis Doverspike, Lei Qin, Marc Porter Magee, Andrea F. Snell,& L Pamela Vaiana (2011). The public sector as a career choice: Antecedents of an expressed interest in working for the federal government.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40(2),119-132.
Feldman, D. C. (1976). A contingency theory of social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 433-452.
Jones, G. R.(1986).Socialization tactics, self-efficacy, and newcomers’ adjustments to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9, 262–279.
London, M.(1983).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8(4),620-630.
Louis, M. R. (1980). Surprise and sense making: What newcomers experience in entering unfamiliar organizational settin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5,226-251.
Perry, J. L., & Wise, L. R. (1990). 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0(3), 367-373.
Schein, E. H. (1968).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d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Industrial Management Review, 9,1-16.
Taormina, R. J. (1997).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 multidomain, continuous process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5(1), 29-47.
Van Maanen, J. (1978). People processing: Strategies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7(1), 18-36.
Van Mannen, J., Schein, E. H. (1979).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47-91.
Wanous, John P., Reichers, Arnon E., & Malik, S. D. ( 1984).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d group development: Toward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4), 670-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