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328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92/144379 (79%)
造訪人次 : 51232144      線上人數 : 9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3281


    題名: 「很X」構式在口語語料之句法語意分析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Hěn X Constructions in Spoken Copora
    作者: 陳妍儒
    Chen, Yen Ju
    貢獻者: 賴惠玲
    Lai, Huei Ling
    陳妍儒
    Chen, Yen Ju
    關鍵詞: 「很」構式
    口語語料庫
    語法化
    詞彙化
    主觀化
    Hěn X constructions
    grammaticalization
    lexicalization
    subjectivity
    spoken copora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2015-02-03 10:23:44 (UTC+8)
    摘要: 本論文探討「很X」構式在口語語料中的語意變化,透過「很X」在口語語料庫及電視節目語料中的分布,分析「很X」語法化及詞彙化的情形,藉由語言學的角度,提供未來華語教學實用多樣的內涵。
    過去相關文獻多集中於構式、詞類的分析,較少使用口語語料作為研究素材,而言談過程常是造成語言變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應用語法化及詞彙化理論,探討政治大學口語語料庫及公視節目「爸媽囧很大」中「很X」的分布情形,分析詞類結構、句法範疇及字數三個方面。兩個語料來源中「很X」的分布情形一致,「很」的語法化一直演變,「X」可擔任的範疇向其他詞類擴張,也可以由單詞、詞組、句子等字數不同的單位擔任。「很X」也藉由詞彙化持續演變,「很X」凝結為一個單位,用以修飾其他詞組或是句子。「很」除了保有表示高程度的副詞功能外,亦開始具有突顯「X」特性的功能,與特定詞類搭配時,「很X」必須一起出現才足以表達說話者的意思,這些現象顯示了「很X」的主觀性有逐漸提升的趨勢。本文以語法化和詞彙化理論來分析討論口語語料中「很X」的句法語意變化以及分布情形,研究結果可提供華語教學者進行相關學術研究、編撰教材以及實地教學的素材來源。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hanges of hěn X constructions in spoken copora. Many studies have discussed the history of hěn, the development of its degree adverb function and the host expansion of X. To understand the gradual changes of hěn X in daily usages, the study, extracting the data from the NCCU Corpus of Spoken Chinese and Taiwan Public Telivision show, examine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of hěn X .
    Several findings are found. First,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distributions of both sources are consistent. While adjectives and stative verbs still claim the majority of X, new categories of words are discovered, showing host expansion of hěn X. Second, not only words but also phrases and clauses can play the role of X. The flexibility of the length of hěn X demonstrates the gradual grammaticalization of hěn.On the other hand, hěn X can also be used as a unit to modify other grammatical constittuents, showing lexicalization process is also happening regarding. In particular, when hěn X is regarded as a unit, hěn appears to be obligatory, not only indicating degree but also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 The analysis of the spoken materials also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subjectivity is increasing in hěn X. These findings of hěn X in spoken copora can be applied to linguistic studies and Mandarin teaching.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按筆畫順序排列,粗體為專書或論文集)
    丁金國(2009)。語體風格分析綱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于 芹(2012)。皖北方言的“很+VP”──兼論“很”的來源。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頁35-40。
    刁晏斌(2006)。現代漢語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刁晏斌(2007)。試論程度副詞加一般動詞形式。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頁62-71。
    文 旭(1998)。《語法化》簡介。當代語言學,第3期,頁47-48。
    王 力(1996)。中國語言學史。台北:五南。
    王 力(2002)。中國現代語法。香港:中華出版社。
    王 群(2005)。試論“才”和“就”語義變化的雙向性和不平衡性。語言科學,第4卷第6期(總第19期),頁18-26。
    王 靜(2003)。“很”的語法化過程。淮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頁557-560。
    王 靜(2008)。絕對程度副詞的發展研究概述。瀋陽大學學報,第2期,頁86-88。
    王功龍(2004)。從單純描寫走向功能解釋:讀《漢語語法化的歷程》感言。博覽群書,第6期,頁34-36。
    王希杰(2012)。語體的定義與性質的反思。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3期,頁117-121+126。
    王宗聯(1993)。程度副詞“很”和“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75-78。
    王政卿(2010)。程度副詞“很”的特殊用法討論。大慶師範學報,第30卷第2期,頁84-85。
    白兆麟(1991)。語法研究應重視語法體系的總格局。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35-40。
    白曉紅、趙衛(2007)。漢語虛詞十五講。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石毓智、李訥(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 [電子資源](第1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向明友、黃立鶴(2008)。漢語語法化研究──從實詞虛化到語法化理論。漢語學習,第5期,頁17-24+80。
    朱慶明(2010)。現代漢語實用語法分析(上/下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何九盈(2005)。中國現代語言學史(3版)。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三民書局。
    沈家煊(1994)。“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頁17-24+80。
    沈家煊(2002)。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沈家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李 泉(2004)。從分布上看副詞的再分類。語言研究,第4期,頁85-91。後收錄於胡明揚編(2004)。詞類問題考察續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頁154-177。
    李 琳(2011)。語體詞的跨體使用探微。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第3卷第3期,頁108-111。
    李 樹(2009)。現代漢語“很+謂詞性成分“研究。任海波副教授指導,上海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李一芬(2000)。漢語副詞研究的難與易:「很難」/「很容易」的結構功能與探討。香港:二○○○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會議論文。
    李宗江(2002)。關於語法化的並存原則。語言研究,第4期,頁88-90。
    李宗江、王慧蘭(2011)。漢語新虛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熙宗、霍四通(1999)。語體與語言規範化。載於陳章太、戴昭銘、佟樂泉、周洪波主編,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頁265-274。
    李嘉真、李永貞(2003)。網路語料庫運用與對外華語詞彙教學研究──以動詞「引起」和「造成」為例。第三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台北:僑務委員會。
    李麗群(2007)。試論“很+形/動/名”。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頁76-79。
    肖 航(2010)。現代漢語通用平衡語料庫建設與應用。華文世界,第106期,頁24-29。
    尚國文(2010)。現代漢語形容詞的基本功用。中原華語文學報,第6期,頁45-78。
    吳立紅(2006)。現代漢語程度副詞組合研究(博士論文)。取自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吳東英、秦秀白、吳柏基(2004)。香港報刊語言口語化的表現形式和功能。當代語言學,第6卷第3期,頁248-256。
    吳福祥(2005a)。漢語語法化研究的當前課題。語言科學,第4卷第2期,頁20-32。
    吳福祥(2005b)。漢語語法化演變的幾個類型學特徵。中國語文,第6期,頁483-494+575。
    周一民(2006)。現代漢語(修訂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1995)。論現代漢語的程度副詞。馬慶株編(2005)。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語法論文精選。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58-363。
    周亞民(2010)。語料庫在華語詞彙教學與學習的應用。華文世界,第106期,頁30-43。
    周澤龍(2007)。析《兒女英雄傳》的「很」。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頁134-136。
    屈承燾(1999)。簡易漢語語法。台北:五南。
    易正中(2009)。副詞“就”的基本義及語法化。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第4卷第6期,頁79-80。
    易保樹(2010)。會話內容、語體和親疏關係。語言文學研究,第16期,頁23-27。
    林文茵(2009)。「很」字在現代漢語的運用。華語文教學與實務研討會會議發表論文。
    竺家寧(2005)。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
    竺家寧(2009)。詞彙之旅。台北:正中書局。
    邵敬敏(2002)。80年代副詞研究的新突破。邵敬敏編。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邵敬敏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頁336-350。
    邵敬敏主編(2007)。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姚 蘭(2010)。語料庫之發展沿革與漢語語料庫之興起。華文世界,第106期,頁4-19。
    胡明揚(1993)。語體和語法。漢語學習,第4期,頁1-4。
    胡曉慧(2008)。20世紀90年代以來漢語語法化研究述評。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3期,頁8-14。
    徐建宏(2006)。試論程度副詞的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頁49-51。
    徐杰、鍾奇主編(2007)。漢語詞匯、句法、語音的相互關聯:第二屆肯特崗國際漢語語言學圓桌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高育花(2007)。中古漢語副詞研究。合肥:黃山書社。
    袁 暉(2011)。試談語體句的研究。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1-3。
    孫 鐳(2007)。試論副詞“就”的統一語法意義。語言應用研究,頁38-39。
    郝 琳(1999)。動詞受程度副詞修飾的認知解釋。佳木斯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頁40-42。
    馬慶株(1988)。能願動詞的連用。語言研究,第1期,頁18-28。
    張 斌(2009)。新編現代漢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 艷(2010)。“我手寫我口”與語體的區分。現代語文,第21期,頁72。
    張亞軍(2002)。副詞與限定描狀功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張伯江(2009)。從施受關係到句式語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伯江(2012)。以語法解釋的語體研究。當代修辭學,第6期,頁13-22。
    張宋蘭、張德歲(2009)。現代漢語助動詞的內涵。宿州教育學報,第13卷第4期,頁21-22。
    張宋蘭、張德歲(2010)。漢語助動詞語法化的特點與原因。宿州教育學報,第12卷第6期,頁31-32+47。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副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麗麗(譯)(2013)。語法化(原作者:Paul J. Hopper,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台北:中研院語言所。
    盛 炎(1994)。跨文化交際中的語體學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北京語言學院,第2期,頁152-160。
    陳 穎、蔡 崢(2008)。副詞“真”和“很”。齊滬揚主編。現代漢語虛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頁14-27。
    陳小荷(1994)。主觀量問題初探──兼談副詞“就”、“才”、“都”。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總第30期),頁18-24。
    陳立民(2005)。也說“就”和“才”。當代語言學,第1期,頁16-34。
    陳克炯(1998)。先秦程度副詞補論。古漢語研究,第3期,頁38-44。
    陳金香(2009)。程度副詞語義、句法、語用研究。集寧師專學報,第31卷第3期,頁33-37。
    陳嘉璐(1999)。語言文字學及其應用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陶紅印(1999)。試論語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當代語言學,第1卷第3期,頁15-24。
    陸儉明、馬真(1999)。現代漢語虛詞散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陸儉明、沈陽(2003)。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戚恕平(2010)。淡談漢語語料庫對華語文教學的研究與應用。華文世界,第106期,頁44-49。
    馮勝利(2011)。語體語法及其文學功能。語言文字學,第12期,頁3-14。
    馮勝利(2012)。語體語法:“形式─功能對應律”的語言探索。當代修辭學,第6期,頁3-12。
    曾 煒(2010)。口語中的程度突顯手段。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頁69-72。
    傅書靈(2007)從《歧路燈》看程度副詞「甚」的萎縮。平頂山學院學報,第1期,頁103-106。
    華麗萍(2007)。能受副詞“很”直接修飾的動作動詞的特點。唐山師範學報,第29卷第4期,頁43-45。
    黃育正(2008)。現代漢語程度副詞「格外」的歷時演變過程及其認知解釋。第二十屆北美漢語語言學會議論文集,頁473-488。
    黃昌寧、李涓子(2002)。語料庫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 陽(2011)。現代漢語助動詞研究回顧與探析。臨沂大學學報,第33卷第5期,頁111-114。
    楊榮祥(1993)。近代漢語副詞簡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楊榮祥(2005)。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第3期,頁139-159。
    楊慧中(2002)。語料庫語言學導論。上海:上海出版社。
    董秀芳(2009)。漢語的句法演變與詞彙化。中國語文,第5期,頁399-409。
    葉瑞娟(2012)。〈客家話「好X」格式的語法化和主觀化〉。清華學報,第42卷第3期,頁531-567。
    趙 軍(2007)。近十年程度副詞研究綜述。語文學刊(高教版),第5期,頁75-78。
    齊滬揚、張誼生、陳昌來(2002)。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樂 耀(2010)。從漢語書面敘事體的語篇結構看人物指稱的分布和功能。當代語言學,第4期,頁338-347。
    蔣紹愚、徐昌華(譯)(2003)。中國語歷史文法(日)(第2版)(原作者:太田辰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 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第3期,頁161-169。
    劉大為(1994)。語體是言語行為的類型。修辭學習,第3期,頁1-3。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冬青(2009)。現代漢語副詞研究綜述。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頁678-684。
    劉紅妮(2010)。詞匯化與語法化。當代語言學,第1期,頁53-61。
    劉偉乾(2009)。現代漢語程度副詞的範圍界定考察。語言應用研究,頁77-79。
    廖才儀、張麗萍(2013)。以語料庫為本的聲調偏誤類型研究。第十二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鄭貴友(1989)。漢語“助動詞”的研究當議。漢語學習,第6期,頁23-27。
    鄭艷群(2006)。仲介語中程度副詞的使用情況分析。漢語學習,第6期,頁66-72。
    盧 偉(1999)。語料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112-115。
    盧福波(200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穆志剛(2012)。中西語法化理論的發展與融合。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頁86-91。
    錢乃榮(2006)。現代漢語研究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
    錢乃榮(2008)。現代漢語。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儲澤祥、謝曉明(2002)。漢語語法化研究中應重視的若干問題。世界漢語教學,頁5-13+2。
    鍾榮富(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
    戴俊芬(2009)。「聯綿詞」於華語教學之編寫與學習策略。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2009東方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韓杰、周美玲(2011)。現代漢語程度副詞研究綜述。第29卷第4期,頁88-92。
    顏紅菊(2006)。話語標記的主觀性和語法化──從“真的”的主觀性和語法化談起。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頁80-85。

    英文部份(按字母順序排列,斜體為專書或論文集)
    Brinton, Laurel &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2005). 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ui. Kawai(2000). Morphologization of the Degree Adverb HE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1, 45-59.
    Halliday, M.A.K.(1981). Texts Semantics and Clause Grammar: How Is a Text Like a Clause? 收錄於張建民編(2007)。論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19-259。
    Halliday, M.A.K.(1987). Spoken and Written Modes of Meaning. 收錄於張建民編(2007)。論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323-351。
    Halliday, M.A.K.(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London: Arnold.
    Halliday, M.A.K.(2007).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Hong, Jia-Fei & Huang, Chu-Ren (2006). Using Chinese Gigaword Corpus and Chinese Word Sketch in Linguistic Research.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Pacific Asian Conference on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PALIC’20), Wuhan, China. November.
    Li, Eden Sum-hung (2007). A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of Chinese : a Text-based Analysis. London ; New York : Continuum.
    Liu, Mei-Chun & Chang, Chun (2012). The Degree-evaluative Construction: Grammaticalization in Constructionalization. Newest Trends in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in Chinese, ed. by Xing Zhiqun, 115-148.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Sinclair, J. McH.(2004). Trust the Text: Language, Corpus and Discourse [electronic resource]. London : Routledge.

    工具參考書
    王力主編(2012)。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正中書局主編(1993)。國民常用標準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李鍌、單耀海主編(2012)。中華大辭林。台北:五南。
    林文榮主編(1998)。辭海(上)(第九版)。台北: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
    修華、趙平主編(1993)。清.張振書等編。康熙字典。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高樹藩主編(1989)。國民常用標準字典(第二版)。台北:正中書局。
    高樹藩主編(1998)。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增訂本(第二版)。台北:正中書局。
    夏征農主編(1992)。辭海(上卷)。台北:東華書局。
    雷飛鴻主編(2000)。辭源。台南:世一文化出版社。
    羅竹風主編(1997)。漢語大詞典(第三卷)。台北:東華書局。
    三民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主編(1985)。大辭典(上)。台北:三民書局。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編輯委員會主編(1981)。重編國語辭典(第三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1997)。增修辭源(上冊)(增修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100161002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61002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02101.pdf3175KbAdobe PDF2547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