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034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48/144635 (79%)
造訪人次 : 51582128      線上人數 : 81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341


    題名: 中共應對美國「重返亞洲」策略之研究
    Research of China’s Countermeasures againt the U.S.’s “Asia Rebalancing” policy
    作者: 馬順隆
    貢獻者: 魏艾
    馬順隆
    關鍵詞: 中共崛起
    美國重返亞洲
    再平衡策略
    「中」美競合
    新型大國關係
    the ris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S.’s“Asia Rebalancing”
    rebalancing strategy
    Sino-U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 new model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4-10-01 13:46:10 (UTC+8)
    摘要: 中共自1979年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快速成長軌道,隨著綜合國力的日漸崛起,牽動著亞太區域乃至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並引發周邊國家對其國家戰略及軍事意圖產生疑慮,即使中共一再闡述「和平發展」及透過對話方式,以期化解各國對其崛起發展的疑懼,但由於開放資訊程度的不透明,在短期內迭起的「中國威脅論」難以改觀。
    盱衡當今全球局勢,「中」美關係的發展確是重要考量因素。美國當前全球戰略與其國家安全利益,即是防止區域霸權崛起,威脅美國的區域安全利益。面對中共的崛起,美國己展開「重返亞洲」再平衡策略等一系列的遏制舉措,中共則展現企圖掌控亞太霸權的動機極其明顯。中共與美國戰略利益衝突勢難避免,可見未來的「中」美關係將更為嚴峻,這是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及美國總統歐巴馬第二任期內的極大挑戰。從區域政治、經濟、安全的視角,無論是亞太區域權力競合、經濟資源開發或軍事策略運作、東海及南海主權爭議等,在在影響「中」美戰略競逐與形勢消長。
    美國自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經濟頹勢與財政困頓,而中共的市場經濟持續發展,對於美國恢復經濟動能十分重要。由於經濟的互賴日漸加深,雙方處於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在此種競合交錯的複雜環境下,美國重返亞洲的策略布局,已然被中共視為遏制其崛起的一大挑戰。因此,全力在經濟、外交與軍事上採取各種反制的作為。在「中」美戰略競逐的新形勢下,中共應可體認自身實力與限制因素,在國際戰略情勢中,尋求對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Si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released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in 1979, its socialism-oriented market economy has gone into a fast-growing orbit. With the rise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PRC has influenced the shape of Asia-Pacific region, even the global geopolitics, and resulted in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doubt on its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military intentions. Although PRC seeks to dissolve other countries’ doubt and fear through expounding on its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dialogue, the opacity of information makes it difficult to change their views in a short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United States relations is indeed a major consideration in current global situation. The global strategi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of United States are to prevent the rise of regional hegemony from threatening its reg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Facing the rise of PRC, United States has implemented rebalancing strategy “Pivot to Asia” as one of the containment measur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tivations which China is competing for the leadership in Asia-Pacific are obvious. The conflict of strategic interests between PRC and United States is inevitable, and their relations will be more difficult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It will be a great challenge for Xi Jinping’s administration, the PRC fifth leadership generation, and United Sates President Obama’s second term.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ecurity, whether the power competition in Asia-Pacific,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sources, implementation of military strategies, or the sovereignty disputes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 they are all influencing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and situ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he economy and finance of United States have suffered from recession. However, the market economy of PRC is continuing to grow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provide momentum for United States’ economy to recover. Due to the deepening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the relations of both sides can be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PRC has regarded Unites States’ “Pivot to Asia ”strategy as a challenge to contain it’s rise and therefore implemented economic, diplomatic, and military countermeasures.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China-United States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 PRC shall be aware of its strength and limitations to find its most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circumsta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正毅,邊緣地帶發展論:世界體系與東南亞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95-129。
    王正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485。
    王緝思、倪峰、余萬里主編,美國在東亞的作用-觀點、政策及影響(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1月),頁197-19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編,中國外交2006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頁385-388。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4月),頁54。
    列寧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頁19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企劃處,「胡錦濤馬來西亞、新加坡之行的觀察」,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臺北),民國98年12月10日,頁40。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5版),頁5。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頁165。
    林重庚等編著,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和轉型:國際視角的思考和建議(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頁99。
    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頁126。
    袁波、王金波、王蕊,東盟對外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比較研究(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11年),頁256。
    曹雲華,新中國-東協關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頁82。
    張延廷,當前中共周邊區域戰略之策劃與實踐(臺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11 年),頁77-78。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年),頁23-24。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3年4月),頁3-4。
    蔡文浩,商業制度創新論(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年),頁35-38。
    蔡學儀,中國的全球戰略與主權基金(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9月),頁23-24。
    鄧小平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405-406。


    (二)期刊
    于海洋,「東亞區域化的進展-基於核心價值與發展路徑的探討」,東南亞研究(廣東廣州),2010年第1期,頁60。
    文馨,「對中國威脅論之研析」,中共研究(臺北),第29卷第8期(民國84年8月),頁67。
    王正毅,「中國崛起:世界體系發展的終結還是延續?」,中國外交(北京),2013年第9期,頁24-27。
    王玉主,「RCEP倡議與東盟『中心地位』」,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13年第5期,頁57-59。
    王孜宜,「中共深化與東協經貿交流合作探析」,中共研究(臺北),第46卷第10期(民國101年10月),頁79-80。
    王湘穗,「從大西洋同盟到太平洋世紀-全球力量重心轉移的歷史趨勢」,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12年第1期,頁22-26。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大陸經濟轉型與培育新動力展望」,大陸情勢雙週報(臺北),第1661期(民國103年2月26日),頁1。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兩岸服貿協議是區域經濟整合關鍵」,大陸情勢雙週報(臺北),第1661期(民國103年2月26日),頁12-15。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美『中』競合關係最新形勢」,大陸情勢雙週報(臺北),第1661期(民國103年2月26日),頁16-17。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大陸經貿實力的虛與實」,大陸情勢雙週報(臺北),第1662期(民國103年3月12日),頁1。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中共策應戰略對抗與制度競爭」,大陸情勢雙週報(臺北),第1662期(民國103年3月12日),頁5-7。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兩岸經貿合作爭取加入RCEP」,大陸情勢雙週報(臺北),第1662期(民國103年3月12日),頁13-14。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美『中』經貿互動最新情況(上)」,大陸情勢雙週報(臺北),第1662期(民國103年3月12日),頁21-22。
    巴殿君,「東北亞區域合作政治互信關係的構築」,新視野(北京),2009年第6期,頁96。
    江瑞平,「論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經濟含義」,日本學刊(北京),2007年第4期,頁56。
    李俊融、李靜宜,「論和平與發展戰略觀下的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展望與探索(臺北),第7卷第6期(民國98年6月),頁28-29。
    李向陽,「釣魚島爭端:相關方利益訴求與出路」,國際戰略研究報告(北京),2013年第2期,頁43。
    李志強,「中國大陸加快推動東亞經濟整合之戰略布局分析」,中共研究(臺北),第48卷第3期(民國103年3月),頁88。
    李宥霖,「部署執政新局、鞏固習李體制」,中共研究(臺北),第47卷第9期(民國102年9月),頁14。
    李海東,「美國與歐亞安全制度的構建」,美國研究(北京),第27卷總第106期(2013年6月),頁25、28。
    李智琦,「從『中』美戰略暨經濟對話論『中』美關係」,戰略安全研析(臺北),第101期(民國102年9月),頁45-46。
    李雲龍,「關於建立東北亞安全機制的幾個問題」,新遠見(湖南),2009年第3期,頁78、80。
    吳瑟致、林佩霓,「臺灣面對中國崛起的區域戰略與兩岸關係之初探」,展望與探索(臺北),第6卷第9期(民國97年9月),頁29。
    吳鯤魯,「東協對亞太經合會的涵義」,戰略安全研析(臺北),第104期(民國102年12月),頁36-37。
    沈明室,「從歐巴馬亞太之行看美『中』的戰略利益競逐」,戰略安全研析(臺北),第79期(民國100年11月),頁8-9。
    沈海濤,「東北亞國際關係格局新變化與中國外交」,國際論壇(北京),第10卷第3期(2008年5月),頁47。
    何祐瑜,「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趨向蠡測」,中共研究(臺北),第48卷第1期(民國103年1月),頁45。
    周士新,「試論中國對東盟的合作安全政策」,創新(上海),2010年第2期,頁90。
    周方銀,「中國崛起、東亞格局變遷與東亞秩序的發展方向」,當代亞太(北京),2012年第5期,頁4-32。
    周方銀,「中國崛起、東亞格局變遷與東亞秩序的發展方向」,中國外交(北京),2013年第3期,頁22。
    金強一,「論中國的東北亞區域戰略」,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吉林延吉),第37卷第2期(2004年6月),頁37。
    金強一,「論東北亞區域國際合作的政治環境」,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吉林延吉),第39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5。
    金燦榮、趙遠良,「歐巴馬連任後對外政策及中美關係前瞻」,中國外交(北京),2013年第4期,頁36。
    金燦榮、劉宣佑、黃達,「『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中國外交(北京),2013年第11期,頁37-39、41-42。
    岳延威,「構建東北亞安全機制的三種理論解讀」,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重慶市),2008年第2期,頁31。
    俞新天,「美國對沖政策的新特點與中國的應對」,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12年第5期,頁55-68。
    胡敏遠,「論析美國『重返亞洲』策略的機會與挑戰-權力結構的觀點」,中華戰略學刊(臺北),民國101年春季刊(民國101年3月),頁19-20、25、31-34。
    姜文學,「TPP在美國重塑國際貿易秩序中的雙重功能」,國際貿易研究(北京),2013年第3期,頁82-85。
    袁保慶,「進入21世紀的東盟國際戰略探析」,西安社會科學(陝西西安),第27卷第5期(2009年12月),頁192。
    袁徵,「美國民眾對中國崛起的認知」,美國研究(北京),2013年第4期,頁30-33。
    高長,「中國大陸經濟改革新趨勢研析」,中共研究(臺北),第48卷第1期(民國103年1月),頁48-49、53-54。
    高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臺北),第7卷第2期(民國95年4月),頁63。
    高程,「區域公共產品供求關係與地區秩序及其變遷-以東亞秩序的演化路徑為案例」,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12年第11期,頁4-30。
    高程,「周邊環境變動對中國崛起的挑戰」,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13年第5期,頁34-36、39-40。
    孫茹,「美國亞太同盟體系的網絡化及前景」,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12年第4期,頁39-50。
    孫國祥,「第22屆東協高峰會成果評析與未來的挑戰」,戰略安全研析(臺北),第97期(民國102年5月),頁5。
    孫國祥,「東北亞安全情勢與美『中』臺互動之探討」,中共研究(臺北),第47卷第12期(民國102年12月),頁122-123。
    孫學峰,「東亞准無政府體系與中國的東亞安全政策」,外交評論(北京),2011年第6期,頁32-48。
    徐進,「東亞多邊安全合作機制:問題與構想」,當代亞太(北京),2011年第4期,頁92-106。
    倪世雄,「中國和平發展的特徵、含義及影響」,國際展望(北京),總第549期(2006年10月),頁8-9。
    倪鋒,「美國重返亞洲及其評估」,美國戰略研究簡報(北京),2012年第1期,頁7-9。
    馬小軍、高祖貴,「中國在世界格局大變革的國際戰略再調整」,中國外交(北京),2013年第2期,頁8-10。
    馬榮九,「中國與東亞地區安全-以地區複合安全的過程導向為視角」,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山東濟南),總第103期(2010年第1期),頁105。
    唐永勝、盧剛,「中美關係中的結構性矛盾及其化解」,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6年第10期, 頁38。
    唐永勝、李莉、方珂,「亞太戰略形勢演變及其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北京), 2013年第8期,頁1。
    紐菊生、孫廣琦,「冷戰後東北亞國際秩序的重構」,國際觀察(上海),2008年第6期,頁59。
    梁靖晟,「中共強化亞太經濟地位對臺灣之影響」,中共研究(臺北),第46卷第10期(民國101年10月),頁38-40。
    陳一新,「習李體制下的中國大陸外交戰略」,中共研究(臺北),第47卷第8期(民國102年8月),頁77-79、81-82。
    陳昌宏,「勾勒中國夢與當前崎嶇路徑」,中共研究(臺北),第47卷第12期(民國102年12月),頁6、13。
    崔立如,「和平崛起:中國追求現代化的旅程」,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12年第7期,頁12-13。
    許寧寧,「RCEP:東盟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東南亞縱橫(廣西),2013年第10期,頁37。
    國安民,「兩岸協商步入深水區」,中共研究(臺北),第48卷第1期(民國103年1月),頁27。
    郭淵,「合作:解決南海問題的必由之路」,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北京),第19卷第2期(2009年6月),頁133。
    張東寧,「東北亞國家安全體系:從雙邊困境到多邊合作的安全路徑分析」,東北亞論壇(吉林長春),第19卷第2期(2010年3月),頁61。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基金會季刊(臺北),第3卷第2期(民國91年4月),頁13、23-24。
    張亞中,「中國和平崛起的困境與因應之道」,中國外交(北京),2013年第5期,頁17。
    張登及,「2012年中美關係評析」,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第103期(民國101年9月),頁20。
    張燕軍,「冷戰後美國的東北亞安全戰略及多邊安全合作構想」,哈爾濱學院學報(黑龍江),第29卷第6期(2008年6 月),頁88。
    菲利浦‧桑德斯,「東亞合作背景下的中美關係:協調利益分歧」,外交評論(北京),2005年第6期,頁36。
    曾復生,「美『中』日亞太戰略競逐形勢剖析」,戰略與評析(臺北),第3卷第2期(民國101年夏季刊),頁46、47。
    彭鑫常,「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構建中的美國因素-以六方會談機制為例」,井崗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江西吉安),第30卷第5期(2009年5月),頁114。
    費昭珣,「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小國聯盟-以東盟為例」,湖湘論壇(湖南長沙),總第130期(2010年第1期),頁122。
    賀平、沈陳,「RCEP與中國的亞太FTA戰略」,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13年第3期,頁44-55。
    廉歡,「略述『中』美日三角關係及其對東北亞局勢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吉林),2005年第1期,頁320。
    董慧明,「論美『中』新型大國關係:戰略競爭與複合互賴」,國防雜誌(臺北),第29卷第1期(民國103年1月),頁63-64、66-67。
    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走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頁1。
    楚樹龍,「國際格局的變與不變及中國國際戰略」,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13年第4期,頁 3-4。
    葉長城,「東協經濟共同體的發展成果前景與挑戰」,戰略安全研析(臺北),第97期(民國102年5月),頁26、31-32。
    楊惟任,「中共外交戰略之變遷與十八大後的走向」,展望與探索(臺北),第11卷第8期(民國102年8月),頁86。
    趙可金,「後金融危機時期的『中』美關係:話語權的視角」,美國研究(北京),2013年第1期,頁46-48。
    蒙志成,「從ECFA走向TPP:臺灣在亞太經濟整合下的定位與出路」,戰略安全研析(臺北),第84期(民國101年4月),頁56-58、60。
    劉怡璇,「從李克強出席東協系列峰會看中國大陸外交布局」,中共研究(臺北),第47卷第12期(民國102年12月),頁46。
    劉昌黎,「TPP的內容、特點與日本參加的難題」,東北亞論壇(吉林),2011年第3期,頁12-19。
    劉重力、楊宏,「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東亞地區FTA戰略的影響」,國際貿易研究(北京),2012年第12期,頁72、75-76。
    劉鳴,「歐巴馬政府東亞戰略調整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11年第2期,頁18-50。
    潘雙吉、謝曉光,「影響日朝關係正常化的美國因素」,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遼寧丹東),第12卷第2期(2010年4月),頁128。
    餘建軍,「美國和東盟地區論壇-多邊主義的視角」,東南亞研究(廣東廣州),2009年第1期,頁58。
    謝書旻,「從第五輪戰略與經濟對話看『中』美關係走向」,中共研究(臺北),第47卷第8期(民國102年8月),頁35-37。
    戴維來、金燦榮,「為『中』美發展大國關係注入正能量-解析『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國外交(北京),2013年第8期,頁27-29。
    鞠海龍、葛紅亮,「美國重返東南亞對南海安全形勢的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江蘇南京),2010年第1期,頁87。
    (三)書籍專章
    朱雲漢、黃旻華,「探索中國崛起的理論意涵-批判既有國關理論的看法」,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頁38-39、42-43。
    李少軍,「大國關係在發生怎樣的變化?」,李慎明、張宇燕主編,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頁44-45。
    李少軍,「大國關係與國際機制」,李慎明、張宇燕主編,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頁20-24。
    郎平,「2009-2010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形勢:分析與展望」,李慎明、張宇燕主編,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頁2-4、14-15。
    倪世雄,「中國的和平崛起:特徵、含義及影響」,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頁173-175。
    (四)研討會論文
    宋學文,「習近平的美國政策、對日政策及對臺灣的影響」,發表於習近平的「美日政策」論壇(臺北: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等主辦,民國102年10月4日),頁121-122、124-127。
    洪財隆,「中國大陸經濟轉型的隱憂與制約因素」,發表於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大陸的政經走向論壇(臺北: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等主辦,民國102年12月4日),頁144。
    徐斯儉,「走上一條越來越窄的鋼索: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分析」,發表於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大陸的政經走向論壇(臺北: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等主辦,民國102年12月4日),頁132。
    高佩珊,「美國亞太再平衡政策-戰略意涵解析」,發表於穩中求進,互利雙贏:兩岸關係新格局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共研究雜誌社、展望與探索雜誌社合辦,民國102年9月27日),頁8-9、13-14。
    陳建仲,「『亮劍』之後的中國大陸-2013年外交形勢的回顧與展望」,發表於2013年中國大陸情勢總結及未來發展趨勢論壇(臺北: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等主辦,民國102年12月10日),頁136-140。
    陳德昇,「十八屆三中全會經濟政策取向與可能影響」,發表於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大陸的政經走向論壇(臺北: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等主辦,民國102年12月4日),頁161。
    黃仁德,「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的經濟發展方向」,發表於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大陸的政經走向論壇(臺北: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等主辦,民國102年12月4日),頁155、157-159。
    黃偉峰,「美國認知下的習近平之新型大國關係與其對臺灣的影響」,發表於習近平的「美日政策」論壇(臺北: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等主辦,民國102年10月4日),頁113-118。
    楊開煌,「『中國夢』下的新世紀外交」,發表於習近平的「中國夢」:政治外交與經濟社會挑戰論壇(臺北: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等主辦,民國102年8月16日),頁109。
    劉大年,「中國大陸經濟情勢及展望」,發表於2013年中國大陸情勢總結及未來發展趨勢論壇(臺北: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等主辦,民國102年12月10日),頁111-112。
    (五)報刊雜誌
    「三中今閉幕堅持市場化改革」,旺報(臺北),2013年11月12日,A2版。
    「不縮減部署-美國防部長重申維護亞太安全」,青年日報(臺北),民國100年10月25日,版5。
    石三賢,「美支持亞太集體安全,日越展開戰略交流」,青年日報(臺北),民國100年12月6日,版7。
    「加強中日韓三方的合作-繼續推進六方會談進程」,文匯報(上海),2009年12月13日,版5。
    「同心圓戰略東協左右逢源」,文匯報(香港),2010年2月28日,版C01。
    宋鎮照,「美國勢力重返東南亞對區域權力秩序的衝擊」,海峽評論(臺北),第237期(2010年9月1日),頁4-5。
    李禮仲,「區域經濟整合對全球經濟發展之影響」,青年日報(臺北),民國103年5月9日,版7。
    「亞洲影響力2030年超越歐美」,青年日報(臺北),民國101年12月12日,版5。
    林彥淳,「美『中』利益互斥,對話難有共識」,青年日報(臺北),民國102年7月26日,版7。
    曾復生,「『中』美防長戰略互疑深」,中國時報(臺北),民國102年8月20日,A14版。
    熊玠,「分析美國大選與歐巴馬連任後的『亞洲主軸』戰略可能走向」,海峽評論(臺北),第264期(2012年12月1日),頁8-11。
    趙國材,「歐巴馬連任後中美兩國間競爭猜忌日增」,海峽評論(臺北),第264期(2012年12月1日),頁11-14。
    暨佩娟、韓碩,「東盟與6個自貿夥伴國啟動『大自貿區』談判」,人民日報(北京),2012年11月22日,第2版。
    (六)翻譯作品
    李少軍等譯,﹝美﹞羅伯特‧杰維斯(Robert Jervis)著,系統效應:政治與社會生活的複雜性(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公司,2008年),頁36-58。
    門洪華譯,基歐漢、奈伊(Robert Kehane,& Joseph Nye)著,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頁79。
    胡利平、凌建平譯,亨利‧基辛格(Henny Kissinger)著,美國的全球戰略(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年7月),頁92-93。
    胡利平等譯,﹝美﹞亨利‧基辛格(Henny Kissinger)著,論中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頁477。
    費學禮(Richard D. Fisher),中共軍事發展-區域與全球勢力佈局(臺北:國防部譯印,民國100年11月),頁33。
    黃志強、余江譯,﹝美﹞吉爾、卡拉斯等著,東亞復興:關於經濟增長的觀點(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頁144。
    黃營杉、汪志堅編譯, Fred N.Kerlinger、Howard B.Lee著,研究方法(臺北:新加坡商亞洲湯姆生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9月),頁53。
    (七)網頁資料
    「中共三中全會強調經改」,中央社(臺北),2013年11月12日,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3111504031.aspx
    中共海關總署,統計快訊(北京),2014年1月10日, http://www.customs.gov.cn/tabid/49666/Default.aspx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今起舉行,網路安全議題成焦點」,新浪網,2013年7月10日,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710/10102363.html
    「中澳經貿合作現狀與前景透視」,中國評論月刊(香港), http://www.hk.crntt.com/doc/1027/4/1/0/102741090.html?coluid=50&kindid=1077&docid=102741090&mdate=0915075709
    「日本獲准參加跨太平洋夥伴協定」,BBC中文網,2013年4月20日,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3/04/130420_japan_tpp_approval.shtml
    「不對抗換和平崛起,『中』美啟新大國關係」,新浪網,2013年6月17日,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609/-6-2987230/l.html
    世界貿易組織WTO官方網站,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htm
    江澤民,「十五大工作報告」,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1061/2241298.html
    「安倍拉攏美韓俄,日圍堵中國外交戰啟動」,自由時報電子報(臺北),2013年1月7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an/7/today-int6-2.htm。
    「李克強接受東協國家媒體聯合採訪」,人民網,2013年10月8日,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1009/c119475-23129605.html
    「李克強在第16次中國-東協(10+1)領導人會議的講話」,人民網,2013年10月9日,http://hi.people.com.cn/n/2013/1010/c228872-19657151.html
    「李克強力爭與東協2020年雙邊貿易額達1兆美元」,財訊(臺北), http://www.investor.com.tw/onlineNews/NewsContent.asp?articleNo=142013090300551
    周永捷(中央通訊社),「美國明年外交預算─重視亞太」,明鏡新聞網,2012年2月28日,http://www.mingjingnews.com/2012/02/blog-post_8102.html
    金秀琴,「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及對我國之影響」, 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1167.
    「美國新財長訪華會帶來哪些見面禮」,中國評論月刊(香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m-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247396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官方網站, 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從『歐習會』看美『中』的戰略競合」,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2013年6月17日, http://www.insight-post.tw/?p=2770
    「溫家寶總理哈佛演講:把目光投向中國」,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1061/2241298.html
    曾復生,「歐習會後美『中』戰略互疑不變」,國家政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臺北),民國101年6月10日, http://www.npf.org.tw/post/2/12643
    曾復生,「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發展前景研析」,國家政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臺北),民國102年8月29日,http://www.npf.org.tw/post/2/12643
    「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經濟對話成果摘要」,中國新聞網,2013年7月14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7-14/5039841.shtml
    「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成果摘要」,中共政府門戶網站,2013年7月15日,http://www.gov.cn/jrzg/2013-07/15/content2447594.htm
    張建一,「亞太變局下兩岸產業競合」,產業雜誌(臺北),102年10月, 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magazine10210-523-2
    楊潔勉,「中國外交理論創新的三重歷史使命」,國際展望(上海),2013年第1期,http://www.cctb.net/llyj/lldt/qqzl/201308/t20130805_291122.htm
    「鄭澤光向媒體介紹『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情況和成果」,中共政府門戶網站,2013年7月14日,http://www.gov.cn/jrzg/2013-07/14/content2447208.htm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DB, Asian Economic Monitor,Asian Development Bank ( March,2013).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Monitor-March2013 ( Mandaluyong City, Philippines :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3).
    Atlantic Council(Robert A.Manning as principal drafter),Envisioning2030:US Strategy for a Post-Western World,A Report of the Strategic Foresight Initiative at the Brent Scowcroft Center 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Atlantic Council,2012).
    Bader, Jeffrey A.,Obama and China’s Rise:An Insider’s Account of America’s Asia Strategy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2).
    Brzezinski, Zbigniew,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Tork:Basic Books,1997).
    Brzezinski, Zbigniew,Strategic Vision : 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 (New York : Basic Books,2012).
    Curley, Melissa G. and Thomas, Nicholas edited,Advancing East Asia Regionalism (New York : Routledge Press,2007).
    Friedberg , Aaron L., A Contest for Supremacy :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 ( New York : W.W. Norton&Company,2011).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 Simon&Schuster,1996).
    Ikenberry, G. John and Slaughter, Anne-Marie, Forging A World of Liberty Under Law : US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Final Report of the Princeton Project on National Security), September 27,2006.
    Jacques , Martin,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London:Penguin Books Ltd,2009).
    Kennedy, Paul,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ew York:Random House,1987).
    Khalilzad, Zalmay M., et al.,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Santa Monica, CA : RAND,1999).
    Kim, Samuel S.,“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in Samuel S. Kim, ed., China and the World: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4th edition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98).
    Kugler, Jacek and Organski , A. F. K.,“The Power Transition : 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Evaluation,”Handbook of War Studies Unwin Hyman (1989).
    Logan, Justin,“China, American, and the Pivot to Asia,”Policy Analysis in Cato Institute, No.717 (January 8,2013).
    Modelski, George, 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7).
    Murray, Williamson, Na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Carlisle Barracks, PA :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S.Army War College,2003).
    Nye, Joseph S., Jr.,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Report of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ashington,D.C.,February,1995).
    Nye , Joseph S.,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Roy, Denny,“Restructuring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Anthony McGrew and Christopher Brook eds., Asia-Pacific in the New World Order (New York:Routledge, 2000).
    Shambaugh , David,China Goes Global : The Partial Power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2013).
    Tammen, Ronald L., et al, Power Transitions-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 New York : Chatham House,2000).
    Tammen, Ronald L., eds., Power Transitions :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Seven Bridges Press,2000,6).
    The World Bank &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2030: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 2012).
    Waltz, Kenneth,“Reductionist and Systemic Theories,”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 : Addison-Wesley,1979).
    Yahuda, Michael B.,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the Asia-Pacific(Abingdon: Routledge,2011).
    (二)期刊
    Bergsten, Fred C.,“A Partnership of Equals:How Washington Should Respond to China’s Economic Challenge,”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2008).
    Bergsten, Fred C.,“Two’s Company”,Foreign Affairs,Vol.88, No.5( 2009), pp.169-170.
    Bitzinger, Richard A.,“Arms to Go:Chinese Arms Sales to the Third World,”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7, No.2(Fall,1992),pp.84-111.
    Brzezinski, Zbigniew, “Balancing the East,Upgrading the West,”Foreign Affairs (January /February, 2012).
    Clinton, Hillary, “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Vol. 189 (November , 2011), pp. 56-63.
    Drezner, Daniel W.,“Bad Debts:Assessing China’s Financial Influence in Great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4,No.2(Fall,2009),pp.7-45.
    Holmes, James R. and Yoshihara, Toshi,“The Influence of Mahan upon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24, No.1(January/March, 2005),pp.23-29.
    Kristof, Nicholas D.,“The Rise of China,”Foreign Affairs,Vol.72, No.5(November/December, 1993),pp.59-74.
    Lam, Willy,“Reassurance or Appeasement,”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Vol.172, No.9 (Nov, 2009),pp.13-14.
    Lim, Robyn,“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 Building on Sand,”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0,No.2(August,1998),pp.115-136.
    Lynn-Jones, Sean M.,“Realism and American’s Rise,”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 No.2 (Fall, 1998), pp.157-182.
    McKinnon, Ronald and Schnabl, Gunther,“Synchronized Business Cycles in East Asia : Fluctuations in the Yen/Dollar Exchange Rate and China’s Stabilizing Role,”The World Economy, Vol.26, No.8 (2003), pp.1067-1088.
    Nathan, Andrew J., “What China Wants-Bargaining With Beijing,”Foreign Affairs, Vol.90, No.4 (July/August ,2011),p.153.
    Shambaugh, David,“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9, No.3(Winter,2004),pp.64-99.
    (三)研討會論文
    Feldman, Harvey J.,“The U.S.-PRC Relationship:Engagement vs. Containment or Engagement with Containment,”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augural Conferenec of Asia-Pacific Security Forum, held in Taipei Grand Hotel, 1-3 (September 1997).
    (四)英文報紙
    Ferguson, Niall,“Team‘Chimerica’”,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7,2008).
    (五)網頁資料
    “ASEAN and FTA Partners Launch the World’s Biggest Regional Free Trade Deal,”ASEAN Secretariat News ( November 20,2012),http ://www.asean. org/news/asean-secretariat-news /item/asean-and-fta-partners-launch-the-world-s-biggest-regional-free-trade-deal.
    Brzezinski, Zbigniew,“Giants,but Not Hegemons,”New York Times ( February 13,2013),http : //www.nytimes.com/2013/02/14/opinion/giants-but-not-hegemons.html?pagewanted=2.
    Clinton, Hillary Rodham,“America’s Pacific Century,”Foreign Policy;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 May,2010), http://www.whitehouse. gov/…/ national_security _strategy.pdf.
    Clinton, Hillary Rodham,“America’s Pacific Centuvy,”Foreign Policy (November, 2011),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10/11/americas_pacific_century.
    Clinton, Hillary Rodham, “America’s Pacific,”in Foreign Policy, http://www.foreignpolicy.com /articles/2011/10/11/Americas_pacific_century.Retrieved;April5.2013.
    Donilon, Tom,“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in 2013,”http://www.iipdigital. usembassy. gov/st/english/texttrans/2013/03/20130311143926.html#ixzz2NJ0j0L13/.
    “Guiding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for Negotiating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August 30,2002),http://www.asean.org.
    Hillary Rodham Clinton, Secretary of State, “America’s Eng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 (Honolulu, HI, October 28,2010),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10/150141.
    Obama, Barack,“Renewing American Leadership,”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7), 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62636/barack-obama/renewing-american-leadership?page=show.
    “Remark by the President in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January 27,2010),
    http: //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state-union-address/.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Kerry, Remark on a 21st Century Pacific Partnership at a News Conference, Beijing, Chuna ( April 14, 2013), http://www.State.gov/p/eap/index.htm.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Kerry, Remark on a 21st Century Pacific Partnership at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kyo, Japan (April 15,2013), http://www.State.gov/p/eap/index.htm.
    Statement of Senator John F. Kerry, Nominee for Secretary of State,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January 24, 2013), http://www. foreign. senate. gov/ imo/ media /doc/John%20F%20Kerry%20Testimony.pdf.
    The White House,“Remarks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t Suntory Hall,”(November 14,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barack-obama-suntory-hall.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Leaders Statement (November 12,2011), http://www.ustr. gov/about -us/press-office/press-releases/2011/November/trans-pacific-partnership-Ieaders-statement.
    U.S.Department of Defense,“Sustaining U. S. 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January 2012), http://www. defense. gov/ …/ Defense_ Strategic_Guidance.pdf
    Yafei, He,“The Trust Deficit : How the U.S. ‘Pivot’to Asia Looks from Beijing,”Foreign Policy (May13,2013),http://www. 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3/05/13/how china sees the us pivot to asia.
    Yokohama Declaration:The Yokohama Vision-Bogor and Beyond ( Nov14,2010), http://www.apec.org/Meeting-Papers/Leaders-Declarations/2010/2010_aelm.aspx.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1981007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81007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0701.pdf2147KbAdobe PDF21128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