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026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30254      線上人數 : 4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267


    題名: 政府機關委外執行民意調查之交易成本分析:台北市的個案研究
    The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Poll Outsourcing in Public Sector - A Case Study of Taipei City Government
    作者: 林宏穎
    Lin, Hung Ying
    貢獻者: 黃東益
    Huang, Tong Yi
    林宏穎
    Lin, Hung Ying
    關鍵詞: 民意調查
    委外
    交易成本
    委託人-代理人理論
    Public Opinion Poll
    Outsourcing
    Transaction Cost
    Principal-Agent Theory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4-10-01 13:33:28 (UTC+8)
    摘要: 政府機關委外執行民意調查已成為民主國家治理的趨勢之一;但民意調查的高度專業性和特殊性質,導致過程中有許多「看不見的黑手」介入的機會,故如何監督、控制民調的品質以確保信效度遂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全國各級政府機關中,以台北市在委外執行民調業務上的規定最為公開、完備,不僅訂有專法,更獨步全國成立「民意調查諮詢委員會」,協助各局處在委外執行民調過程中把關調查品質、解決問題。在這種「一個委託人(委託局處)、兩個代理人(執行廠商和民調諮詢委員)」的架構之下,本研究從交易成本理論出發,探討台北市的委託局處在這套委外與審查機制下必須付出的交易成本類型、背後的影響因素、與調查品質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深度訪談5位民調諮詢委員、5個委託局處、研考會和4家執行民調的廠商共17人次,輔以次級資料分析,發現各局處在委外執行民調過程中的作法、程序和重視程度皆不一,付出的交易成本類型眾多,其中的「事前審查成本」、「搜尋廠商成本」、「事後審查成本」、「控制成本」在邏輯關係上較能對應後續之民調品質,其多寡深受「委託局處的重視程度」、「廠商的執行能力」影響。此外,為提昇調查品質,委託局處若付出較多事前成本(包括:事前審查成本和搜尋廠商成本)後能先行把關委託局處的需求與調查規格,且規模比起事後成本(包括控制成本、事後審查成本)來說較為減少許多,對調查品質將有正面影響;若未付出事前審查成本,則需於決標後耗費更多時間、精力與資源才有辦法確保調查品質。

    然而,研究結果卻顯示民調諮詢委員會不見得能達到提昇調查品質的目的,仍有執行能力不佳、圖謀不軌的廠商無法達到審查委員的要求而遭到解約。因此,本研究歸納「民調諮詢委員會」兩項主要的缺失,包括未能事前把關調查規格與執行預算之間的合理性,無法克服「逆向選擇」執行廠商的問題;加上定位不明,難以保證可以完全發揮把關之功能與職責,委託局處未必完全依照委員的意見來要求廠商修正,以致淪為無人負責的窘境。

    最後,本研究提出主要的政策建議,包括研考會的角色應更加積極、強化,確立民調諮詢委員會的定位,嚴肅思考業界委員協助審查的必要性,民調諮詢委員協助審查調查案的預算編列和招標文件;委託局處需掌握整個流程和民調諮詢委員的功能,顧及調查規格和預算的合理性並不以預算為唯一考量,與民調諮詢委員、執行廠商和研考會保持密切關係。
    參考文獻: Aberbach, J. D. & B. A. Rockman (1997). Bureaucracy: Control, responsiveness, performance. Designs for democratic stability: Studies in viable constitutionalism, pp. 73-94.
    Asher, Herbert B. (2011). Polling and the public: What every citizen should know. Washington, DC: Cq Press.
    Banks, Jeffrey S. (1995). The design of institutions: An agency theory perspective. In D. Weimer (Ed.), Institutional Design (pp. 19-23). Netherlands: Springer.
    Coase, Ronald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16), 386-405.
    Dahlman, Carl J. (1979). The problem of externalit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1), 141-162.
    Eisenhardt, Kathleen M. (1989). Agency theory: An assessment and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1), 57-74.
    Epstein, David, & S. O`Halloran. (1999). Delegating powers: A transaction cost politics approach to policy making under separate pow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ma, Eugene F. (1980).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88-307.
    Fama, Eugene F., & Michael C. Jensen (1983). Agency problems and residual claim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2), 327-349.
    Fama, Eugene F., & Michael C. Jensen (1983).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2), 301-325.
    Horn, Murray J. (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al choice in the public sect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ensen, Michael C., & William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305-360.
    Kettl, Donald F. (1998). Reinventing Government: A 50 Year Report Card, 98.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Kettl, Donald F. (2000). The global public management revolution: A repor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Kirkpatrick, Ian, & M. LUCIO (1996). Introduction: the contract state and the future of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74(1), 1-8.
    Lake, David A. (1996). Anarchy, hierarchy, and the varie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0(01), 1-33.
    Lavery, Kevin. (1999). Smart contracting for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 Processes and experienc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McCubbins, M. D., & T. Schwartz (1984). Congressional oversight overlooked: Police patrols versus fire alarm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8, 165-179.
    Mitnick, B. (2013). Origin of the theory of agency: An account by one of the theory`s originators. Retrieved April 2, 2013, from
    http://www.pitt.edu/~mitnick/agencytheory/Agencytheoryindex.html.
    Moe, Terry M. (1984). The new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739-777.
    North, Douglass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ECD (1997).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ontracting Out Government Services. Retrieved April 1, 2013, from
    http://www.oecd.org/governance/budgeting/1901785.pdf
    Picot, Arnold, Ralf Reichwald & Rolf Wigand (2008).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Rao, P. K. (2003). The Economics of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New York: Pal grave Macmillan.
    Salanie, Bernard (1998). The Economics of Contracts: A primer. Cambridge, MA: MIT Press.
    Singleton, Royce A, & Bruce C. Straits (2010). Approaches to social research. 4: New York,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piller, Pablo T. (1990). Politicians, interest Groups, and Regulators: A multiple-principals agency theory of regulation, or " Let Them Be Bribed".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3(1), 65-101.
    Van der Meulen, Barend. (1998). Science policies as principal–agent games: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th dependency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cience. Research Policy, 27(4), 397-414.
    Williamson, Oliver E. (1973).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some elementary consideration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3(2), 316-325.
    Williamson, Oliver E. (1984). The economics of governance: framework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40(1), 195-223.
    Williamson, Oliver E. (1996). 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曾冠球(2010)。「問題廠商」還是「問題政府」?電子化政府公私合夥協力 困境之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4,77-121。
    王光旭(2008)。數位民主行政與官僚回應性:民意電子信箱強化回應性認知研究初探。政策研究學報,8,77-115。
    王旭、莫季雍、湯允一(1999)。電視辯論影響選情? 對媒體民調的初步檢視。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7,61-74。
    田芳華(1996)。自填與訪填對答題效應之影響。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59-88。
    田芳華(1997)。受訪者認知歷程與答題正確性之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174-175。
    田芳華(1999)。里程碑事件與時間-受訪者答題正確性之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7,33-60。
    吳秀光、吳宗憲(2008)。台北市政府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之研究。政策研究學報,8,23-75。
    吳宗憲、曾凱毅(2010)。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為何成為台北市政府的選擇?交易成本理論的初探性應用。文官制度季刊,2(3),107-149。
    吳毓瑩(1996)。量表奇偶點數的效度議題。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5-34。
    吳齊殷(1996)。戶中抽樣與否對樣本代表性的影響:以大台北地區電話訪問為例。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1,39-65。
    吳齊殷(1997)。受訪者之訪答效應:施測方法、問卷型式與問題性質。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5-38。
    李唯君(1996)。收支動態長期追蹤研究的起源與發展。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159-178。
    杜素豪(2001)。問卷訪問中第三者在場的訪答效應。調查研究,9,73-102.
    杜素豪(2012)。第三者在場的調查回應:社會規範暗示性與敏感性題目的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8,79-118。
    沈建中、顧尚潔(2012)。民意調查成果回顧與展望。研考雙月刊,36(6),19-25。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51-74。
    林淑馨(2010)。質性硏究: 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巨流。
    侯佩君、廖培珊(2010)。Sampling Designs in Telephone Survey: An Experimental Study. 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4,7-42。
    洪永泰(1996)。抽樣調查中樣本代表性的問題。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1,7-37。
    洪永泰(2000)。未來運作方向的建議。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8,129-132。
    張四明(2000)。民意調查的科學基礎、政治功能與限制:以我國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2,1-39。
    郭昱瑩、洪綾君(2012)。行政及政策類委託研究計畫適用政府採購法問題之探討:代理人理論觀點。競爭力評論,15,7-4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硏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俊明、黃東益、莊文忠(2005)。強化市民需求調查機制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信木、林佳瑩(1997)。調查資料之遺漏值的處置-以熱卡插補法為例。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75-106。
    陳敦源(2000)。誰掌控官僚體系?從代理人理論談台灣官僚體系的政治控制問題。公共行政學報,4,99-129。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傅仰止(2000)。國外大型社會調查的運作。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8,125-128。
    傅仰止(2001)。網路人口的樣本特性:比較網頁調查追蹤方法與個人網絡抽樣方法。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9,35-72。
    傅仰止、簡文吟、伊慶春(2001)。電話樣本資料庫的再利用-以社會意向原住民專題調查為例。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9,109-118。
    游清鑫(2006)。民意調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研考雙月刊,30(4),3-12。
    黃東益、施佳良、謝忠安(2011)。台灣文官調查研究資料蒐集方法與調查品質:「訪員遞送與受訪者自填問卷」方法之探討。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5,141-179。
    黃東益、陳敦源、蕭乃沂(2006)。政策民意調查: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共諮詢。研考雙月刊,30(4),13-27。
    黃東益、蕭乃沂、陳敦源(2003)。網際網路時代公民直接參與的機會與挑戰—台北市「市長電子信箱」的個案研究。東吳政治學報,17,121-151。
    黃銘欽、陳慕義(1997)。非誠實條件下之隨機選答法的比例修正程序。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67-93。
    黃毅志(1997)。台灣地區社會科學研究的收入測量問題之初步探討:以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為例。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39-65。
    黃毅志(1997)。抽樣調查中訪問失敗的問題之探討:以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調查為例作說明。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113-129。
    黃毅志(1997)。問卷調查資料之再測信度:以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調查為例。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205-242。
    黃毅志(1998)。台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5,5-36。
    楊宏仁、楊雪華、汪正中(2013)。區域抽樣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9,105-121。
    楊孟麗(2011)。訪問品質與訪問速度及完訪次序的關係。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5,47-89。
    董時叡(1998)。郵寄調查中受訪者對問卷調查態度和回覆時間的關係-以基層農會推廣人員為對象的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6,63-85。
    廖培珊(2010)。態度量表之選項標示語:調查資料之潛藏類別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4,91-134。
    劉義周(1996)。測不到的誤差:訪員執行訪問時的偏誤。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35-58。
    樓永堅(1999)。問題次序的訪答效應之初探。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7,5-31。
    蔡良庭、楊志堅(2013)。多階層取樣單位異質性對科學調查之母體推論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9,1-36。
    鄭夙芬(1996)。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簡介。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1,205-212。
    鄭敏惠、莊文忠(2013)。民意認知、媒體報導與政府統計的一致與分歧之探究:以2010年大臺南市三合一選舉為例。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9,37-79。
    蕭乃沂、陳敦源、黃東益(2003)。網路民主政府-台北市「市長信箱」的評估與前瞻。研考雙月刊,27(1),100-110。
    龍文彬(1998)。以戶口及住宅普查資料檔為抽樣母體之實務應用與探討。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6,87-109。
    戴立安(1997)。對國內電話調查之多段隨機撥號抽樣方式的初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131-198。
    薛承泰(1996)。台灣地區職業地位測量與性別差異。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1,67-121。
    瞿海源(1994)。受訪者合作與可靠程度對問卷調查結果之影響。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試刊號,37-56。
    瞿海源、章英華(2000)。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的運作成效及未來的努力方向。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8,105-119。
    蘇建州(1998)。穩健電話調查程序之初探。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6,119-143。
    劉淑瓊(2005)。精明的委外:論社會服務契約委託之策略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08,120-135。
    謝邦昌、楊雅惠、侯清玉(1997)。民意調查的品質管制。民意研究季刊,201,19-3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9256002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256002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02101.pdf2594KbAdobe PDF282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