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本研究試圖從財務、策略及組織三個角度,並利用創業投資當成仲介,探討高科技產業與資本市場的關係,以發展高科技產業初期的融資決策。並利用回收58份樣本及15次訪談為基礎,進行探討分析,結果得到以下七個結論: 一、國內高科技未上市廠商融資行為符合融資順位理論:調查結果發現國內高科技未上市廠商的融資行為與融資順位理論一致,融資優先考慮內部資金的充裕程度,及向金融機構長期借款的可能性,最後才考慮權益融資。 二、高科技未上市公司之權益融資管道係先個人融資再機構融資:實證分析發現國內高科技未上市廠商融資管道的優先順序主要是:商業銀行債務、親朋好友股本、私人投資者股本、創業投資公司股權投資、大公司轉投資,最後是投資銀行股權投資。 三、高科技產業初期之風險主要為生產成本、資金與研發:我國的高科技產業初期最主要的風險項目是生產成本過高、長期資金不足、與新產品推出速度太慢,充分顯示出我國高科技產業以製造為導向的特性。而長期資金不足的風險也帶給國內權益融資機構發展的利基。 四、高科技公司發展各階段的風險遞減而報酬遞增:高科技公司的風險以創建期,公司第一批新產品試製、推出時為最大。因為此時如果失敗,公司有可能墜入失敗的深淵,而風險有隨產業發展階段遞減的現象,一直到公司股票上市,取得與資本市場的關連,此時風險會降到最低。因此可以觀察出,資本市場有降低高科技產業風險的功能。但是在高科技產業初期與資本市場之間卻存在障礙,此時權益融資機構扮演的仲介角色,即在吸收資本市場資金再提供被投資公司。 五、創投公司提供的附加價值以資金與策略為主與高科技產業求的價值並不符合:創投所提供的財務以外的功能性附加價值,主要的是行銷規劃、市場情報提供及策略規畫。而高科技產業最需要外力協助降低風險的項目為:生產成本過高與新產品推出速度太慢。顯示創投目前主要解決的是高科技產業初期長期資金不足的風險。 六、創投扮演資本市場與高科技產商的仲介角色:我們發現資本市場與高科技產業初期交易成本很大;且高科技產業初期的風險亦很大;再加上高科技產業初期融資管道多是非特定的個人融資者。因此高科技產業初期未上市公司遇到融資上的困難,此時創業投資機構扮演仲介者的角色,吸收資本市場的資金,投資在高科技未上市公司,並積極輔導上市以快速回收資金,以進行下一波投資。 七、融資決策時資源與資訊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高科技未上市公司融資決策不能只考慮資金成本,應該把融資決策當成公司整體策略的一部份,考慮融資機構對公司資源及資訊來源的影響,觀察融資機構的網路關係、專業能力、及創新能力,以找出公司整體價值最大,整體風險最小的融資決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