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921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0975476      線上人數 : 96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9214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214


    題名: 李綱梁谿詞研究
    A Study on Lee Kong`s Poetry
    作者: 陳依潔
    Chen, I Chieh
    貢獻者: 耿湘沅
    陳依潔
    Chen, I Chieh
    關鍵詞: 南渡時期
    李綱梁谿詞
    蘇辛詞
    豪放派
    承衍性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4-08-25 15:18:43 (UTC+8)
    摘要: 在宋室由北向南遷移,偏安南方的過程中,經歷過一段兵馬倥傯的紛亂時期,一般稱為「南渡時期」。此時期政局世情變動劇烈,動盪不安的生活影響及文學創作,亦使之成為各種文學由北宋面貌轉向南宋特質的關鍵階段。李綱(1083–1140)生當南北宋之交,畢生致力於主戰抗金事業,為南渡時期主戰派領袖人物,更曾於南渡之初位及宰相,於當代政壇、文壇均具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本文聚焦於李綱的詞體文學作品,欲藉詞文學獨特的抒情向度,探討李綱於亂世中之心靈樣貌。
    全文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界定研究範圍,並從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中,提出所欲解決之問題。第二章為〈兩宋詞壇發展概述〉,主述兩宋詞壇之發展,以此釐清南渡時期詞於詞史中的位置。第三章為〈李綱生平概述〉,筆者於此章中分節梳理李綱所處的時代背景特質、李綱之生平經歷及著作內涵,並考察李綱之交遊關係以及哲學、文學思想。第四章〈李綱梁谿詞的內涵〉將李綱詞作分為詠史、唱和、詠物、遣懷四類,探究李綱與每一類詞作中所呈現出的心靈圖景。第五章〈李綱梁谿詞的藝術特質〉從修辭手法及用調兩方面切入,觀李綱詞所展現的藝術特質。第六章〈李綱梁谿詞的承衍特質〉則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取蘇辛詞與梁谿詞進行詞作內涵、修辭技巧及用調等方面之比較,藉此探討三人詞作的承衍關係,並凸顯李綱梁谿詞的獨特性。第七章為〈結論〉,對研究成果進行整體性的論述,說明本文所解決的問題。正文後有附錄〈李綱梁谿詞編年箋注〉,以《李綱年譜長編》之作品編年為基礎,配以《宋史記事本末》、《宋史》、李綱詩文作品等文獻,對部分詞作之編年進行校正,並對所有梁谿詞作進行箋注。
    參考文獻: 一、 原典

    〔周〕毛傳、鄭箋、孔穎達疏(1799)。《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周〕列禦寇著、王強模譯注(1993)。《列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周〕莊子著、陳鼓應注釋(2011)。《莊子今譯今注》。北京:中華書局。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2010)。《漢書》。臺北:臺北商務。
    〔漢〕劉熙(1986)。《釋名》。臺北:世界。
    〔漢〕趙曄撰、周春生校(1997)。《吳越春秋校輯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晉〕陶淵明(2012)。《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
    〔劉宋〕范曄著、楊家駱主編(198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梁〕劉勰著、周振甫譯(1995)。《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梁〕蕭統(1965)。《昭明文選》。臺北:臺灣商務。
    〔唐〕王昌齡(2000)。《王昌齡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唐〕白居易(1929)。《白氏長慶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唐〕李白(1965)。《李太白集》。臺北:臺灣商務。
    〔唐〕杜甫(1989)。《杜工部集註》。臺北:新文豐。
    〔唐〕柳宗元(1965)。《柳河東集(第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孔穎達(1979)。《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唐〕房喬(2010)。《晉書》。臺北:臺灣商務。
    〔唐〕姚思廉著、楊家駱主編(1986)。《梁書》。臺北:鼎文書局。
    〔唐〕歐陽詢(1983-1986)。《藝文類聚》。臺北:臺灣商務。
    〔後晉〕劉昫著、楊家駱主編(1985)。《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宋〕姜夔著、夏承燾箋校(1981)。《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沈義父(1983-1986)。《沈氏樂府指迷》。臺北:臺灣商務。
    〔宋〕張炎(1981)。《詞源》。臺北:臺灣商務。
    〔宋〕張炎(1983)。《山中白雲詞》。北京:中華書局。
    〔宋〕張戒(2000)。《歲寒堂詩話》。成都:巴蜀書社。
    〔宋〕孟元老著,嚴文儒注譯(2012)。《新譯東京夢華錄》。臺北:三民書局。
    〔宋〕李綱著,王瑞明點校(2004)。《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
    〔宋〕歐陽修、宋祁同撰(1979)。《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宋〕黃徹(1986)。《 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宋〕沈括撰、胡道靜校證(1987)。《夢溪筆談校證》。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蘇軾著、唐玲玲箋注(1993)。《東坡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
    〔宋〕李昉(1991)。《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
    〔宋〕王灼(1975)。《碧雞漫志》。臺北:新興。
    〔宋〕林逋(1986)。《林和靖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宋〕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2003)。《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
    〔宋〕李清照(2004)。《李清照集校註》。臺北:漢京文化。
    〔宋〕陳師道(1983-1986)。《後山詩話》收錄於《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元〕脫脫(1965-1966)。《宋史》。臺北:中華書局。
    〔元〕脫脫著、楊家駱主編(1983)。《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元〕周德清(1978)。《中原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明〕王夫之(1964)。《宋論》。北京:中華書局。
    〔明〕陳邦瞻(1981)。《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里仁。
    〔清〕陳廷焯(1984)。《白雨齋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永瑢等著(196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
    〔清〕劉熙載(2004)。《藝概》。新北市:頂淵文化。
    〔清〕周濟(1971)。《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臺北:臺灣中華。
    〔清〕周濟(1959)。《介存齋論詞雜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清〕馮煦(1956)。《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臺北:文化。
    〔清〕王奕清等編(2008)。《欽定詞譜》。北京:學苑出版社。
    〔清〕查王望鑒定(1996)。《填詞名解》。臺北:新文豐。
    屈萬里(1983)。《詩經詮釋》。臺北:聯經。
    彭定求等編校(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唐圭璋編(1970)。《全宋詞》。臺北:明倫出版社。

    二、 專著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2003)。《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方星移(2008)。《宋四家詞人年譜》。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木齋(2002)。《走出古典:唐宋詞體與宋詩的演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兆鵬(1994)。《兩宋詞人年譜》。臺北:文津。
    王兆鵬(2000)。《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王兆鵬等著(2007)。《兩宋詞人叢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王兆鵬(2009)。《南渡詞人群體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
    王保珍(1992)。《東坡詞研究》臺北:長安出版社。
    余傳棚(2004)。《唐宋詞流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佛學書局編(1974)。《實用佛學辭典》。臺北:新文豐。
    吳秀蘭(2011)。《蘇辛詞借鑒杜詩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
    李豐楙主編(2002)。《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肖鵬(2009)。《群體的選擇——唐宋人詞選與詞人群通論》。南京:鳳凰出版社。
    林俊榮(1986)。《稼軒詞新探與選譯》。北京:新華書店。
    林鍾勇(2002)。《宋人擇調之翹楚:浣溪沙詞調研究》。臺北:萬卷樓。
    胡應麟(1979)。《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玲玲(1993)。《東坡樂府研究》。四川:巴蜀書社。
    孫維城(2002)。《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探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徐吉軍(2008)。《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杭州出版社。
    徐吉軍(2009)。《南宋臨安工商業》。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希清等人主編(2007)。《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曹金華(2002)。《漢光武帝劉秀評傳》,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淺見洋二(2005)。《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寅恪(1980)。《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滿銘(1980)。《稼軒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彭慶生、曲令啟(1990)。《詩詞典故詞典》。山西:書海出版社。
    黃文吉(1985)。《宋南渡詞人》。臺北:學生書局。
    黃郁棻(2011)。《辛棄疾酒詞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
    黃慶萱(1979)。《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楊渭生(20070)。《宋代文化新觀察》。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葉嘉瑩(2000)。《詞學新詮》。臺北:桂冠。
    葉嘉瑩(2010)。《葉嘉瑩談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葛金芳(2010)。《兩宋社會經濟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葛曉音(2013)。《唐詩宋詞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路成文(2005)。《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孝宣(1968)。《李綱年譜長編》。九龍:新亞研究所。
    劉方(2011)。《盛世繁榮:宋代江南城市文化的繁榮與變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劉曼麗(2007)。《東坡詞的風格與技巧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劉揚忠(1983)。《稼軒詞百首譯析》。河北:新華書店。
    劉揚忠(1990)。《辛棄疾詞心探微》。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社。
    劉揚忠(1993)。《唐宋詞流派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黎活仁等主編(2001)。《宋詞的時空觀》。臺北:大安。
    嚴云受(2003)。《詩詞意像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饒曉明(2008)。《東坡詞研究新思維》。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三、 期刊

    王文珺(2008,11)。〈辛棄疾詞中的「風月」之作〉。《現代語文》,11,頁37-38。范學新(2001,10)。〈略論稼軒諧謔詞〉。《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頁66-69。
    王兆鵬(2006,5)。〈懷古詠史詞(上)〉。《古典文學知識》,6,頁10-20。
    王兆鵬(2006,6)。〈懷古詠史詞(下)〉。《古典文學知識》,6,頁19-26。
    王曾瑜(1997)。〈宋高宗和李綱、宗澤〉。《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頁73-95。
    王琰玲(2002,12)。〈靖康之難詞探析〉。《中國古典文學研究》,8,頁89-114。
    朱振宏(2008,8)。〈唐太宗「渭水事件」論析〉。《興大歷史學報》,20,頁17-50。
    李泓泊(2002,6)。〈東波詞中的月意象〉。《文學前瞻》,3,頁57-75。
    李萍(1999,10)。〈試論南渡前後詞風之變〉。《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卷5期,頁45-49。
    李瑛(2008,9)。〈平生忠義心,多向詩中剖——論李綱詞〉。《現代語文》,9,頁33-34。
    李瑛(2010,9)。〈論李綱詠史詞〉。《泰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頁60-62。
    李瑩(2011,4)。〈辛稼軒詠物詞的情與物〉。《學術交流》,205,頁144-146。
    汪德(2012,11)。〈一片冰心向明月——淺探辛棄疾詞中的月景描寫〉。《考試》,11,頁256。
    汲軍(2001,1)。〈漁父詞:稼軒諧戲詞的奠基之作〉。《創作評譚》,1,頁56-57。
    沈文凡、王慷(2014,3)。〈懷古詠史詞創作流變述論〉。《閱江學刊》,3,頁122-127。
    周劍斌(2011,10)。〈蘇軾詞中「月」的意象探微〉。《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5期,頁80-83。
    林彬(2006,5)。〈論蘇軾「明月」詞的意象特徵〉。《井岡山醫專學報》,第13卷第3期,頁79-81。
    姚惠蘭(2001,1)。〈論南宋四名臣詞風的轉變〉。《中文自學指導》,1,頁46-48+20。
    姚惠蘭(2004,6)。〈李綱是兩宋之交豪放詞派的領袖嗎?——兼與張高寬教授商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頁158-162。
    姚惠蘭(2004,6)。〈論南宋抗金領袖李綱的閑居詞〉。《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頁158-162。
    孫家政(1997,12)。〈論南渡詞人的隱逸詞〉。《南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3卷4期,頁18-20。
    孫鐵吾(2001,12)。〈蘇軾詞與李白〉。《中國古典文學研究》,6,頁35-54。
    徐永峰(2000,6)。〈談蘇軾詞中的月光意象〉。《古典文學知識》,6,頁31-34。
    馬丁良(2000,12)。〈蘇軾飲酒詞人生思索淺析〉。《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頁6-8。
    張娣明(2001,2)。〈王粲〈從軍詩〉五首賞析〉。《中國語文》,88:2=524,頁72-74。
    張高寬(2003,2)。〈李綱《梁溪詞》與豪放詞芻議〉。《文學評論》,2,頁128-133。
    曹秀蘭、呂華亮(2006,11)。〈李綱詩詞研究〉。《蘭州學刊》,158,頁73-75。
    梁葆莉(2009,7)。〈論宋室南渡時期祝頌詞的創作〉。《寧夏社會科學》,155,頁168-171。
    黃文吉(2009,2)。〈文學三要素與宋南渡詞人研究〉。《國文天地》,24:9,頁16-20。
    黃海(2008,9)。〈宋南渡時期的詞學思想〉。《江漢論壇》,9,頁113-116。
    黃海(2010,3)。〈位卑未敢忘憂國——淺析宋南渡時期的時代特徵〉。《教育文化論壇》,3,頁34-37。
    葉嘉瑩(2003,4)。〈論詞之美感特質之形成及反思與世變之關係(二)〉。《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2期,頁91-96。
    趙國蓉(2003,6)。〈論稼軒詞的風格〉。《文與哲》,2,頁159-194。
    劉尊明、范曉燕(2012,4)。〈宋代詞調及用調的統計與分析〉。《齊魯學刊》,229, 124-131頁。
    鄭淑榕(2010,3)。〈宣和初李綱沙縣交遊考〉。《東南學術》,3,頁173-181。
    錢建狀(2004,3)。〈送室南渡初期的政局變化與詞壇風氣〉。《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3,頁61-66。
    錢建狀(2005,3)。〈宋室南渡與詞壇唱和之風的興盛〉,《廈門教育學院學報》,7卷1期,頁1-4。
    錢建狀、尹羅蘭(2003,5)。〈南渡士人的佛教姻緣與文學創作〉。《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卷3期,頁122-130。
    顏智英(2011,9)。〈論東坡詠物詞意象之開拓——以詠梅、詠荔枝為例〉。《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6:2,頁67-94。
    黨天正(2011)。〈試論柳永詞的時空意識〉。《名作欣賞》,29,頁4-6。

    四、 碩博士論文

    李淑芳(1997)。《李綱詩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林承坏(1986)。《稼軒詞之內容及其藝術成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承坏(1993)。《辛稼軒詠物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段致平(1999)。《稼軒詞用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白虹(2010)。《詞牌與詞意關係研究——以首見詞為探論範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曹英哲(1989)。《漢武帝攘匈奴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明啟(2009)。《東坡樂府修辭藝術探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淑美(1967)。《稼軒詞用典分類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淑玲(1997)。《兩宋詠史詞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嚴婉月(2004)。《稼軒詞的風格與寫作手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8151015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015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1501.pdf3222KbAdobe PDF21527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