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828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48/144635 (79%)
造訪人次 : 51612060      線上人數 : 71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8280


    題名: 從教育機會均等論原住民學生在大學申請入學時 之積極優惠措施
    Discussing when Aboriginal Students apply for Individual Applica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Affirmative Action by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作者: 楊凱傑
    貢獻者: 莊國榮
    楊凱傑
    關鍵詞: 大學多元入學
    個人申請入學
    積極優惠措施
    原住民
    政策評估
    Multiple Entrance for Universities
    Individual Applicants
    Affirmative Action
    Aborigines
    Policy Evaluation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4-08-06 11:49:52 (UTC+8)
    摘要: 大學入學考試是近代學生必經的人生歷程,我國當前採取大學多元入學制度,有著多種的入學管道,而在各種入學措施中會因為學生身分上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優待措施或是加分機制。我國探討大學多元入學的文獻甚多,大多是總體性的研究,較為缺乏個體性的研究,本研究以個人申請入學制度為主,從教育機會均等來分析原住民學生在參與申請入學時的積極優惠措施,也就是在討論原住民外加名額所帶來的問題,並藉由標準Dunn政策評估的標準,指出原住民外加名額的不足之處,最後提出政策建議,供各界參考與討論。
    從入學機會均等來分析可以發現,原住民外加名額可以使原住民學生錄取到比未受保障前更好的學校,或是跟一般學生相比較下可以有比較高的錄取機會,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1)原住民學生自成一個比較的系統,只要能通過第一階段,錄取機會大大提升。(2)原住民學生的競爭對手少。(3)原住民外加名額十分充足。在原住民的族群當中又可以分為都會原住民和原鄉原住民,其中以山地原住民較需要外加名額之保障,但外加名額之保障使得都會原住民較佔優勢而會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在於:(1)成長背景、教育資源的差異、(2)只要具有原住民血統,就可以受到原住民外加名額之保障。若從Dunn所提出的政策評估標準的六個面向加以分析原住民外加名額在入學機會均等的問題,可以發現原住外加名額具有效率性、回應性與適當性,但實施的結果卻缺乏效能性、充分性、公平性。
    從教育過程均等來分析可以發現,原住民學生透過積極優惠措施入學後容易產生學習壓力與心理壓力,且當前各大學也缺乏原住民文化與語言學習的相關課程,原住民學生在大學教育階段缺乏學習原住民文化與語言之機會,產生文化學習上的問題,而教育過程均等講求必須針對學生社經背景、能力、文化之差異,適時的給予積極性的差別待遇,很顯然我國大學該如何給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未來值得思考之處。若從Dunn所提出的政策評估標準的六個面向加以分析原住民外加名額在教育過程均等問題,可以發現原住外加名額具有適當性,但實施的結果卻缺乏效率性、效能性、充分性、公平性、回應性,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有五點政策上之建議,第一,個人申請入學採納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第二,在第二階段審查鼓勵各校系考量原住民學生的背景身分;第三,原住民部分外加名額參考離島外加名額之做法;第四,改善大學校院原住民學生輔導機制;第五,大學設置原住民語言與文化相關課程。
    原住民外加名額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地域之差異,使得原鄉原住民學生和都會原住民學生在入學機會上產生差距,另外再教育過程方面缺乏相關的輔助機制,使得原住民學生在學習上產生困難,也缺乏學習民族文化之機會,藉由制度上之改善,全面性的改善原住民學生在升學以及教育過程之問題,才有辦法達到教育機會均等以及發展、保存原住民民族文化之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編)(2013)。102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作業注意事項。嘉義: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編)(2013)。103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簡章。嘉義: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
    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編) (1992)。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台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王玉葉(2004)。美國高等教育優惠待遇何去何從─美國最高法院拒絕審理Hopwood v. Texas 案之省思。歐美研究,34(3),457-509。
    王秀槐、黃金俊(2010)。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從自我決定理論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中學生的科系選擇與學習成果。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2),1-27。
    王家通(1998)。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1(2),118-132。
    王雅萍(2010) 。大專原住民學生受教育經驗與學校適應支持系統─政大的調查報告,2010第三回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會議手冊,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149-167。
    王雅萍(2011)。大專院校急需成立原住民學生教育資源中心。原教評論,38,8-9。
    王筱君(2010)。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繁星計畫新聞文本框架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098NTNU5023005)
    丘昌泰(2009)。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三版。台北:巨流。
    丘昌泰、李允傑(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
    田芳華、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全正文(2006)。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碼094NCNU063101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12)。我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評估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101年度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考試簡章。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102年度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考試簡章。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部(2011)。原住民教育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教育部。
    但昭偉、郭瑞芬(1997)。兒童受教權的理論與實務。教育研究雜誌,68,56-69。
    余筱嵐(2011)。繁星計畫之執行工具及成效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界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099NDHU5055059)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定(2013)。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舜文(2011)。我國綠建築政策評估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李大偉(2012)。我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DEC-RES-100-022)。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惠宗(2012)。憲法要義(第六版)。台北:元照出版社。
    李嘉文(2013)。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政策評估:以台中市為例(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周哲進(2011)。以苗栗縣動員、防災、戰綜三合一會報政策評估之研究(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祝瑛(2008)。台灣教育怎麼辦?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惠民(2008)。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的發展與現況-兼論2003年美國密西根大學最高法院判例的特徵與啟示。載於施政鋒等編,Affirmative Action與大學教師聘任,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周惠民(2012)。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省思原住民教育。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3),1-18。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第四版。台北:五南。
    林民程(2009)。弱勢學區的明燈?--對社區繁星計畫與北星計畫之評估。師友月刊,507,52-55。
    邱玉玲(2008)。從「繁星」為誰而閃亮?談多元入學方案。台灣教育,652,45-49。
    邱思瀛(2009)。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探究。銘傳教育電子期刊,創刊號,83-93。
    金國城(2010)。我國居家照護政策執行之評估(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姚霞玲(2007)。甄選入學與繁星計畫的實施成效與檢討建議。考試學刊,3(1),81-109。
    施正鋒(2003)。行政體系中的原住民族─由「優待惠待遇」到「積極行動」。考銓季刊,40,47-61。
    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
    范盛保(2009)。澳洲積極賦權實踐之評述─兼論原住民積極賦權在澳洲大學機構之實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1),75-94。
    范麗娟(2010)。台灣原住民教育:社會學的想像。台北:松慧出版社。
    孫意雲(2008)。台北市高中職社區化政策評估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席致強(2010)。從憲法平等權觀點檢視我國原住民學生大學升學考試優惠之相關規定—以優惠性差別待遇與多元文化主義為取徑方法(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098NUK05194016)
    涂予尹(2012)。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的評析─從Kymlicka的自由多元文化主義出發。中研院法學期刊,10,301-354。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59-84。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編)(2013)。10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簡章。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台北。
    馬群傑(譯)(2011)。公共政策分析(原作者:William N. Dunn )。台北: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7)。大學甄選入學實施成果之研究(第二期)。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教育資料館(2011)。大學入學一年兩試對高中升學輔導策略之影響(第二期):高中學生升學輔導需求與實施現況之調查。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明貴(1998)。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張培倫(2007)。原住民教育優惠探討。台灣原住民研究叢論,2,47-64。
    張培倫(2009)。歷史不正義、族群導向積極賦權行動政策與原住民族─一個初步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1),1-29。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壇,8(2),1-2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輔導機制。台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許彩鳳(2008)。我國大學繁星計畫評估之研究-社會正義之觀點(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096NTPU161002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枝烈、歐秀梅(2010)。屏東縣原住民族中學生對現升學優待政策支持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4,283-318。
    陳張培倫(2013)。族群發展導向與積極賦權行動。政治與社會評論,47,1-64。
    傅仰止(2001)。台灣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比較原漢立場。台灣社會學刊,25,55-109。
    彭森明(2006)。大專校院招生能兼顧卓越與公平嗎?考試學刊,創刊號(1),11-27。
    雅柏甦詠(2003)。原住民升學優惠公平嗎?原住民教育季刊,30,117-132。
    黃逸純(2011)。我國大學繁星計畫成效之空間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099NTU05011058)
    黃楸萍(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正義意涵談多元入學方案之缺失。亞東技術學院學報,24,177-185。
    黃龍欽(2010)。從教育機會均等反思高中繁星計畫入學制度之施行:以南投縣某所高中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21,117-1245。
    楊玉惠(2011)。大學繁星計畫執行成效之探討。高等教育,6(1),79-110。
    楊芢棉(2010)。新制升學優待政策與都市原住民族群高中生認同之研究。2010全國原住民論文發表會,2014/2/12取自:http://conference.masalu.org.tw/webadmin/upload/2-5-1%E7%A4%BE-5.pdf.
    楊振昇(1995)。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21,29-30。
    楊朝祥(2002)。多元入學制度之檢討與再出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取自http://www.npf.org.tw/particle-1473-4.html。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楊瑩(1998)。教育機會均等。載於陳奎熹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教育月刊,37,4,17-23。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蓋欣玉(2007)。多元入學方案探討就學機會公平。教育研究月刊,161,114-126。
    樂為良(譯)(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原作者:M. J. Sandel )。台北:雅言文化。
    蔡文山(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省思台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況與展望。教育與社會研究,6,109-144。
    蔡勇美、廖培珊、林南(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台北:唐山出版社。
    蔣嘉媛(1997)。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之評估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謝武晏(2013)。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與族群內階級差異性的反思:階級流動、風險考量與文化(國立東華大學,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101NDHU5210029)
    謝嘉璘(2006)。臺灣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之研究-以升學加分和原住民族教育體系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094NTPTC576041)
    顏國樑(2001)。「臺灣地區原住民族籍學生升學優待辦法」修正的重要內涵、特色及建議。原住民教育季刊,23,136-148。
    蘇筱玲(2010)。高等教育機會均等:以繁星計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098NCYU5149007)


    二、英文文獻
    Babbie, E. (2013).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3th ed. Belmont, CA :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Boylan, M. (2002). Affirmative A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 33(1): 117-130.
    Cary, E. & Levine, A. H. & Price, J. (1997) The Rights of Students – ACLU Handbooks for Youth Americans. 20-21.
    Cheng, Sheng Yao and Jacob, W. J. (2007).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n Indigenous Educational Policie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比較教育,(63)2,40-78。
    Cohen, C. and Sterba J. P. (2003) Affirmative Action and Racial Preference,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1968).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Study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1967). Children and their primary schools (The plowden report).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Dunn, W. N (2008).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4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c.
    Fontana, A. & Frey, J. H. (1994).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Gay, G. (1979).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Prentice. Baptiste & Mira Lanier. Baptiste , eds. Developing the multicultural process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Competencies for teachers.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Husen, T. (1996). Youth and adolescence: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Jon Clark, eds. The Falmer Press, Taylor Francis Inc.
    Ingram, D. (2000). Group Rights: Reconciling Equality and Difference. Lawrence, K.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Matear, A. (2007). Equity in education in chile: the tensions between policy an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Vol . 27, 101-113.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Sage.
    Pojman, L. (1992). The Moral Status of Affirmative Action. Public Affairs Quarterly, Vol. 6, No. 2, 181-206.
    Rawls, J. (1972). The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Sandel, M. J. (2010). JUSTICE: What’ s the Right Thing to Do?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Sleeter, C. E. and Carl, G. (1999). Making choice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Columbus, OH: Merrill.
    Stone, D. A. (2001). Policy Paradox: 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Wayson, W. (1991). Equity, individuals & learning. Columbus, OH: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Weiss, C. H. (1998). Evaluation: Methods for studying Programs and Policies. Prentice-Hall, Inc.


    三、網路資料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4)。學科能力測驗參考資訊。2014/1/24 取自:http://www.ceec.edu.tw/AbilityExam/AbilityExamProfile.htm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2014)。歷年統計資料。2014/3/28取自:https://www.caac.ccu.edu.tw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2014年6月1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6%86%B2%E6%B3%95%E5%A2%9E%E4%BF%AE%E6%A2%9D%E6%96%8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原住民族基本法。2014年6月1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5%8E%9F%E4%BD%8F%E6%B0%91%E6%97%8F%E5%9F%BA%E6%9C%AC%E6%B3%9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原住民族教育法。2014年6月1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3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2014/1/27 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If.aspx?PCode=H002003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民國100年4月11日歷史法規。2014/1/27 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If.aspx?Pcode=H0020031&LNNDATE=20110411&LSER=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民國96年4月16日歷史法規。2014/1/27 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If.aspx?Pcode=H0020031&LNNDATE=20070416&LSER=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離島地區學生保送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辦法。2014年5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18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離島建設條例。2014年5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9%9B%A2%E5%B3%B6%E5%BB%BA%E8%A8%AD%E6%A2%9D%E4%BE%8B
    原住民教育資訊網(2014)。原住民重點高中。2014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air.ttct.edu.tw/schools/kind.aspx?type=3
    教育部統計處(2009)。9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概況分析。2014年5月19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97native.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0)。98學年度原住民學生概況分析。2014年5月19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98native.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1)。99學年度原住民學生概況分析。2014年5月19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99native.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2)。100學年度原住民學生概況分析。2014年5月19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0native.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3)。101學年度原住民學生概況分析。2014年5月19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1native.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4)。102學年度原住民學生概況分析。2014年5月19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2native.pd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101256028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6028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602801.pdf2350KbAdobe PDF2122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