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826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92/144379 (79%)
造訪人次 : 51206536      線上人數 : 90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8261


    題名: 世界‧民俗‧帝國——《臺灣婦人界》小說研究
    The cosmopolitan, the folklore and the empire: a postcolonial reading of Taiwan Fujinkai
    作者: 王琬葶
    Wang, Wan Ting
    貢獻者: 吳佩珍
    王琬葶
    Wang, Wan Ting
    關鍵詞: 臺灣婦人界
    女性雜誌
    殖民現代性
    後殖民
    黃寶桃
    西川滿
    Taiwan Fujinkai
    Women’s magazines
    colonial modernity
    postcolonial
    Nishikawa Mitsuru
    Huang Pao-tao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4-08-06 11:45:55 (UTC+8)
    摘要: 《臺灣婦人界》(1934-1939)為日治時期最具規模的女性雜誌,也是1930年代刊載最大量通俗小說的刊物。本論文以殖民現代性與女性經驗的交織為主軸,提出《臺灣婦人界》小說的後殖民閱讀。日治時期台灣女性最初的現代體驗,奠基於殖民現代性所帶來的教育機會與物質文明,一方面秉持啟蒙開化的信念給予女性前所未有的自由與選擇,另一方面則訴諸文明優劣程度築起一道文化同化的門檻。「世界」指新女性走出家屋展望世界的文本效應。女性透過教養、知識提升成為公領域典範的可能,以及不同族裔、背景的女性基於文明信念而想像出的共同體,是《臺灣婦人界》一再宣揚的普遍價值。「民俗」是與上述普遍性對照之下的差異性,信仰漢人宗教的女性成為奇觀的拼貼素材,也化身被排除的迷信舊慣。這些文化差異性復又受到「帝國」殖民同化計畫的整編與改造,其透過女性之於家庭與社會的角色,以日本現代文明與大和民族的優越位階,對不同出身、階級與族裔的差異主體實行精神統馭。
      筆者從《臺灣婦人界》觀察到上述三個大方向,並參照史碧娃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霍米巴巴(Homi Bhabha)的後殖民觀點,進一步解析殖民現代性排除與整編的策略如何在小說中一一受到挑戰。被體制重重壓迫的底層女性身影解構了以自由主義理念為根基、中產階級身份為前提的文明女性想像。被現代理性準繩貶抑的民俗迷信拯救了台灣女性的主體分裂危機,證明原生文化始終是殖民現代性無法割除斬斷的一部份。混血的女性身體隱喻著台灣多層歷史與地緣脈絡的軌跡,那難以馴化的混雜性揭發了殖民改造計畫的破綻。本論文探討的包括黃寶桃、西川滿等已受學界所知的作家,以及陳華培、別所夏子等未曾受到討論的台日創作者,期能為這份議題性與份量兼具、卻幾乎未受到注意的史料梳理一個輪廓,揭示《臺灣婦人界》之於日治時期文學研究、女性史研究以及後殖民研究的價值。
    Taiwan Fujinkai (1934-1939)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women’s magazine in colonial Taiwan, on which women’s experience were closely interweaved with colonial modernity. For women in colonial Taiwan, the first experience of modernization was founded on the modern education and material environment by Japanese power, and thus contained double sides. One was the sense of liberation brought by the belief of enlightenment, another was the awareness of discrimination between the superior and the inferior. “The cosmopolitan” refers to an imagined community where women from all backgrounds can be canonized if they followed the universal route of modernization. Being a contrast of this universality, images of women in “the folklore” was represented as the backwardness eliminated from the modern society. In the civilizing mission of “the empire,” these eliminated cultures were assimilated into the imperial project again, which seek to rule and reform the colonized through the hand of civilized wives and mothers.
    With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and Homi Bhabha’s postcolonial concept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Japan’s strategy of elimination and assimilation was challenged in the fictions in Taiwan Fujinkai. The subaltern women in the bottom of social system broke the liberalist imagination of women’s civilizing route. A ghost haunted in Taiwan women’s mind implied that the native folklore can be oppressed but never divisible. The mixed-blood woman’s body disclosed the invalidity of Japan’s attempt to discipline the hybridity of it colony. My discussion includes Huang Pao-tao, Nishikawa Mitsuru and other undiscovered texts. Probing into this important but rarely investigated magazine, I seek to uncover its value for the literature study, women’s study and postcolonial study in the field of Taiwan literature.
    參考文獻: 一、中日文文獻
    (一)文本
    わかもと‧とり子,〈あたしの告白記(その一)〉,《臺灣婦人界》4卷8號(1937年8月),頁56-63。
    わかもと‧とり子,〈あたしの告白記(その二)〉,《臺灣婦人界》4卷9號(1937年9月),頁66-75。
    わかもと‧とり子,〈あたしの告白記(その三)〉,《臺灣婦人界》4卷 10月號(1937年10月),頁35-39。
    大野倭文子,〈空は紅い〉,收於中島利郎,《台湾通俗文学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2),頁43-122。
    小川清,〈蝕ばまれた家庭〉,《臺灣婦人界》2卷2號(1935年1月),頁159-167。
    小島泰介,〈屍婚〉,收於中島利郎編,《台湾通俗文学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2),頁29-42。
    北野里子,〈心の底の叫びを〉,《婦人と家庭》2卷2號(1920年2月),頁42。
    北野里子,〈私も女だろうか〉,《婦人と家庭》1卷12號(1920年2月),頁60-63。
    有津閑子,〈受取人不在の手紙〉,《臺灣婦人界》5卷5號(1938年5月),頁124-127。
    西川滿,〈城隍爺祭〉,《臺灣婦人界》1卷6月號(1934年6月),頁123-124。
    西川滿,〈梨花夫人〉,《臺灣婦人界》4卷10號(1937年10月),頁60-66。
    西川滿,〈蘭人の頌〉,《臺灣婦人界》4卷12號(1937年12月),頁35-37。
    西川滿,〈轟々と流るるもの〉,《臺灣婦人界》3卷3號(1936年3月),頁27-38;3卷4號(1936年4月),頁18-33;3卷5號(天長節號)(1936年5月),頁115-127;3卷6號(始政紀念號)(1936年6月),頁156-167;3卷7號(1936年7月),頁54-164;3卷8、9號(1936年8月),頁168-179;3卷10號(1936年10月),頁130-141;3卷11號(1936年10月),頁162-169;3卷12號(1936年12月),頁90-100;4卷1號(1937年1月),頁120-133;4卷2號(1937年2月),頁111-122;4卷3號(1937年3月),頁128-138;4卷4號(1937年4月),頁14-24;4卷5號(1937年5月),頁102-109。
    別所夏子,〈航路〉,《臺灣婦人界》2卷11號(1935年10月),頁50-55。
    別所夏子,〈葦分舟〉(第一回),《臺灣婦人界》6卷1號(1939年1月),頁118-126。
    別所夏子,〈葦分舟〉(第二回),《臺灣婦人界》6卷2號(1939年2月),頁103-111。
    岡田三郎,〈明暗婦人戦線—女給の卷—〉,收於中島利郎編,《台湾通俗文学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2),頁123-144;陳華培,〈男の氣持〉,收於中島利郎編,《台湾通俗文学集二》(東京:綠蔭書房,2002),頁 97-166。
    花房文子,〈女二人〉,收於中島利郎,《台湾通俗文学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2),頁155-160。
    茅野研一,〈蒼白い夢〉,收於中島利郎編,《台湾通俗文学集二》(東京:綠蔭書房,2002),頁271-279。
    柴田杜夜子,〈泥靴〉,收於中島利郎編,《台湾通俗文学集二》(東京:綠蔭書房,2002年),頁6-96。
    柴田杜夜子,〈濁水の魚〉,收於中島利郎編,《台湾通俗文学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2年),頁265-275。
    清香その子,〈燈臺下暗し〉,收於中島利郎編,《台湾通俗文学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2年),頁322-336。
    陳華培,〈十姉妹(その一)〉,《臺灣婦人界》6卷3號(1939年3月),頁102-109;〈十姉妹(その二)〉,《臺灣婦人界》6卷5月號(1939年5月),頁103-111。
    陳華培,〈女親〉,《台湾通俗文学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2),頁284-293
    陳華培,〈男の氣持〉,收於中島利郎編,《台湾通俗文学集二》(東京:綠蔭書房,2002),頁6-96。
    陳華培,〈花嫁風俗〉,《台湾通俗文学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2),頁310-321。
    陳華培,〈信女〉,《台湾通俗文学集二》(東京:綠蔭書房,2002),頁217-239。
    鳥居榕子,〈仏桑華〉,收於中島利郎編,《台湾通俗文学集二》(東京:綠蔭書房,2002年),頁240-270。
    富士晴子,〈深夜に蠢く臺北の横顔〉,《臺灣婦人界》2卷10號(1935年1月),頁55-62。
    黃氏鳳姿,《七爺八爺》(台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1940),頁54-59。
    黃氏寶桃,〈人生〉,《臺灣新文學》1卷1號(1935年12月),頁20-22。
    黃氏寶桃,〈巷の女〉,《臺灣婦人界》1卷10月號(1934年9月),頁117-118。
    黃氏寶桃,〈秋の女の声〉,《臺灣婦人界》1卷10月號(1934年9月),頁165。
    黃氏寶桃,〈霧雨〉《臺灣婦人界》1卷7號(12月號)(1934年9月),頁176。
    夢羅多,(赤い太陽),收於中島利郎編,《台湾通俗文学集二》(東京:綠蔭書房,2002年),頁277-283。
    榛多忠喜知,〈隱れたる生涯〉,《臺灣婦人界》3卷5號(1936年 5月),頁90-94。
    榎本真砂夫,〈流轉─殖民地に描かれた或る女の人生─〉,收於中島利郎編,《台湾通俗文学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2年),頁242-254。
    橋本尚夫,〈愛よとわに〉,收於中島利郎編,《台湾通俗文学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2),頁201-216。

    (二)史料
    《臺灣日日新報》(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6-1944)。
    《臺灣愛國婦人》(台北: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1908-1916)。
    《婦人と家庭》(台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19-1920)。
    《臺灣婦人界》(台北:臺灣婦人社,1934-1939)。
    〈我が熱血兒謝文達君〉,《臺灣》4卷6期(1923年6月),頁90。
    〈專賣局養氣俱樂部改築成る〉,《專賣通信》新年特輯號(1932年11月),頁113。
    大竹文輔,《臺灣航空發達史》,(台北:臺灣國防義會航空,1939)。
    大野倭文子,〈知識階級の婦人へ〉,收於明治大正昭和新聞研究会編,《新聞集成昭和編年史》(東京:新聞資料出版,1989),頁304。
    大野倭文子,〈街の湯賣り〉,《糧友》6卷9號(1931年9月),頁104-114。
    大野倭文子,〈謎の麗人――黑い瞳に祕められた淸麗な憧れの偶像とは?〉,《冨士》2卷11號(1929年11月),頁70-91。
    王敏川,〈對於廢娼問題的管見〉,《臺灣民報》,1925年1月21日,第4版。
    西川滿,〈臺灣宗教辭彙解說〉,《媽祖》2卷6號(1937年1月),頁33。
    西川滿,〈歴史のある台湾〉,收於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日本人作家作品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8),頁449-452。
    西岡英夫,〈老鰻に關する考察(續)-臺灣の無賴漢に就いて〉,《臺灣警察時報》第204號(1932年11月),頁20-23。
    西岡英夫,〈老鰻に關する考察─臺灣の無賴漢に就いて〉,《臺灣警察時報》第203號(1932年10月),頁23-28。
    尾辻國吉,〈銅像物語り〉,《臺灣建築會誌》9輯1號(1937),頁2-16。
    梅陰子,〈城隍神〉,《臺灣慣習記事》2卷2號(出版地不詳:臺灣慣習硏究會,1902),頁 62-63。
    陳望,〈淫賣、藝妓、女給(二)〉,《臺灣警察時報》第255號(1937年2月),頁45-50。

    (三)專書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 : 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2009)。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7)。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8)。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11)。
    阮斐娜,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台北:麥田,2010)。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1995)。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台北:聯經,2013)。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台北:聯經,2013)。
    張小虹,《性帝國主義》(台北:聯合文學,1998)。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11)。
    陳建忠,《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
    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2012)。
    黃心村,《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北京:三聯書店,2010)。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1993)。
    葉振輝,《清季台灣開埠之硏究》(台北:標準書局,1985)。
    Edward Said,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1)。
    Edward Said,蔡源林譯,《東方主義》(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9)。
    Frantz Fanon,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2005)。
    GayatriChakravortySpivak,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台北:群學,2005)。
    James Clifford,高炳中譯,《寫文化:民族誌的詩學與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Julia Kristeva,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臺北縣新店市:桂冠,2003)。
    大谷渡,《北村兼子——炎のジャーナリスト》(大阪:東方出版,1999)。
    山下悅子,《日本女性解放思想の起源——ポスト‧フェミニズム試論》(東京:海鳴社,1988)。
    川村邦光,《幻視する近代空間: 迷信・病気・座敷牢、あるいは歴史の記憶》(東京:青弓社,2006)。
    北原恵編,《アジアの女性身体はいかに描かれたか:視覚表象と戦争の記憶》(東京:青弓社,2013)。
    市古夏生、菅聡子編《日本女性文學大事典》(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 2006年)。
    平石典子,《煩悶青年と女学生の文学誌》(東京:新曜社,2012)。
    伊藤るり、坂元ひろ子、タニ.E.バーロウ編,《モダンガールと植民地的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帝国・資本・ジェンダー》(東京:岩波書店,2010)。
    和泉司,《日本統治期台湾と帝国の「文壇」——「文学懸賞」がつくる「日本語文学」》(東京:ひつじ書房,2012),
    金子幸子,《近代日本女性論の系譜》(東京:不二出版,1999),頁103-176。
    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東京:勁草書房,2001)。
    新渡戶稻造,《新渡戶稻造全集》第4卷(東京:教文館,1969)
    廚川白村,《近代の恋愛観》,收於《廚川白村全集第五卷:戀愛觀及雜纂》(東京:改造社,1929)。
    斎藤美奈子,《モダンガール論》(東京:文藝春秋,2003)。

    (四)論文

    1. 專書論文
    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2004),頁152-153。
    大谷渡,林雪星譯,〈北村兼子與台灣〉,收於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63-102。
    大谷渡,葉雯琪譯,〈北村兼子與林獻堂〉,收於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103-137。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の「大眾文学」〉,《台湾通俗文学集一》(東京:綠蔭書房,2002),頁349-372。
    朱惠足,〈「小說化」在地的悲傷──皇民化時期台灣喪葬習俗的文學再現〉,《「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2009),頁229-270。
    吳佩珍,〈台灣皇民化時期小說中「血」的象徵與日本近代優生學論述〉,收於彭小妍編,《跨文化情境:差異與動態融合―臺灣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13),頁15-38。
    吳佩珍,〈皇民化時期的語言政策與內台結婚問題:以真杉靜枝〈南方的語言〉為中心〉,收於《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頁107-124。
    阮斐娜著,陳宏淑譯,〈性別.民族誌.殖民文化生產:西川滿的臺灣論述〉,收於李奭學編,《異地繁花:海外臺灣文論選譯(下)》(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159-184。
    垂水千惠,羅仕昀譯,〈東京/台北:透過café的角度看普羅文學與現代性〉,收於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243-264。
    范銘如,〈新文學女性作家小史〉,收於《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頁293-294。
    橋本恭子,〈在臺日本人的鄉土主義── 島田謹二與西川滿的目標〉,收於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333-379。
    ひろたまさき,〈文明開化と女性解放論〉,收於女性史總和研究會編,《日本女性史》第四卷近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頁1-40。
    山川菊榮,〈日本婦人の社会事業について伊藤野枝氏に与う〉,收於鈴木裕子編,《山川菊榮評論集》(東京:岩波書店,1990),頁16-28。
    山川菊榮,〈母性保護と経済的独立―与謝野・平塚二氏の論争―〉,收於鈴木裕子編,《山川菊榮評論集》(東京:岩波書店,1990),頁61-83。
    山川菊榮,〈現代生活と売春婦〉,收於鈴木裕子編,《山川菊榮評論集》(東京:岩波書店,1990),頁41。
    川村光邦,〈日常性/異常性の文化と科学 : 脳病・変態・猟奇をめぐって〉,收於小森陽一編,《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の文化史〈5〉編成されるナショナリズム》(東京:岩波書店,2002),頁83-117。
    吉川豊子,〈『恋愛と結婚』「エレン‧ケイ」とセクソロジー〉,收於新‧フェミニズト批評の会編,《『青鞜』を読む》(東京:學藝書林,1998年),頁243-268。
    長谷川啓,〈〈新しい女〉の探求―附録「ノラ」「マグダ」「新しい女、其他婦人問題に就て〉,收於新‧フェミニズト批評の会編,《『青鞜』を読む》(東京:學藝書林,1998),頁285-304。
    紅野謙介,〈女性作家とメディア——「処女地」のひとびと〉,收於市古夏生、菅聡子編《日本女性文學大事典》(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2006),頁360-366。

    2. 期刊論文
    吳佩珍,〈家國意識形態的逃亡者:由田村俊子初期作品看明治期「女作家」及「女優」的定位〉,《中外文學》第34卷(2005年10月),頁87-106。
    吳叡人,〈重層土著化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16卷3期(2009年9月),頁133-163。
    阮斐娜,吳佩珍譯,〈目的地台灣!──日本殖民時期旅行書寫中的台灣建構〉,《台灣文學學報》第10期(2007年6月),頁57-76。
    阮斐娜著,張季琳譯,〈西川滿和《文藝臺灣》──東方主義的視線〉,《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1卷1期(2001年3月),頁135-145。
    林芳玫,〈日治時期小說中的三類愛慾書寫:帝國凝視、自我覺醒、革新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第17期(2010年6月),頁125-160。
    林慧君,〈坂口零子小說人物的身分認同—-以〈鄭一家〉、〈時計草〉為中心〉,《台灣文學學報》第8期(2006年6月),頁123-145。
    武久康高,吳佩珍譯,〈超越「尺度」的方法--「皇民文學」與坂口袊子的〈杜秋泉〉、〈鄭一家〉〉,《台灣文學學報》第12期(2008年6月),頁27-44。
    星名宏修,〈植民地の「混血児-「内台結婚」の政治学〉,收於藤井省三、黄英哲、垂水千恵編,《台湾の「大東亜戦争」》(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2),頁 267-294。
    星名宏修,〈複數的島都/複數的現代性-—以徐瓊二的〈島都的近代風景〉為中心〉,《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台灣號(2007年),頁177-196。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6),頁33-58。
    張曉旻,〈日治時期臺灣性病防治政策的展開〉,《臺灣史研究》 20卷2期(2013年6月),頁 77-122。
    許俊雅編,「思潮與對話—日治時期台灣文學雜誌概況」專題,《文訊》第304期(2011年2月),頁41-95。
    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第13期(2002年10月),頁181-192。
    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主義的再檢討──以內地延長主義為中心〉,《臺灣史蹟》第36期(2000年6月),頁243-244。
    石田雄,〈「同化」政策と創られた觀念としての「日本」(下)〉,《思想》第893期(1998年11月),頁141-174。
    石田雄,〈「同化」政策と創られた觀念としての「日本」(上)〉,《思想》第892期(1998年10月),頁47-75;
    何純慎,〈植民地統治下台湾における近代女性像の形成:『台湾婦人界』を中心に (テクスト分析) 〉,《文化記号研究 》第1期(2012年3月),頁88-89。
    吳佩珍,〈植民地期台灣における日本耽美派の系譜-永井荷風「濹東綺譚」と西川滿「稻江冶春詞」を中心に-〉,《日本學》第30輯(2010年5月),頁57-81。

    3. 研討會論文
    許俊雅,〈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生成與發展〉,「百年小說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文建會,2011年5月21日)。

    4. 學位論文
    王湘婷,〈日治時期女性圖像分析——以《臺灣婦人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2011。
    李純芬,〈帝國視線下的在地民俗實踐:殖民地臺灣文學中的婚喪書寫(1937-1945)〉,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張育薰,〈日治後期臺灣民俗書寫之文化語境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
    曾馨霈,〈民俗記述與文學實踐:1940年代臺灣文學葬儀書寫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廖苑純,〈異族婚姻的法制與文化調適:以日治時期「內台共婚」案例分析為中心〉,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5. 其他論文
    孫秀蕙,〈再現「現代女性」:日治時期《臺灣婦人界》的廣告圖像符號研究〉,收錄於吳詠梅、李培德編《圖像與商業文化──中國近代廣告的文化分析》(即將由香港大學出版)。

    (五)網路資源
    國立台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國立台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JapanKnowledge Lib:http://japanknowledge.com/library/

    二、英文文獻

    (一)專書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Sandra M. Gilbert and Susan Gubar, Madwome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Harry Harootunian, Overcome by Modernity: History, Culture and Community in Interwar Japan(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Homi Bhabha ,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Marianna Torgovnick, Primitive Passions: Men, Women, and the Quest for Ecstas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96).
    Michiko Suzuki, Becoming Modern Women: Love and Female Identity in Prewar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Miriam Rom Silverberg, Erotic grotesque nonsense : the mass culture of Japanese modern time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Sandra Reineke, Beauvoir and Her Sisters: The Politics of Women`s Bodies in France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1).
    Susan Friedman, Mappings: Feminism and the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Encounter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s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Tani E. Barlow ed., 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Durham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Research Group (Alys Eve Weinbaum, Lynn M. Thomas, Priti Ramamurthy, Uta G. Poiger, Madeleine Y. Dong, and Tani E. Barlow),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
    Yuko Kikuchi ed., Refracted modernity: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二) 論文

    1. 專書論文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in 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eds.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 271-313.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Three Women`s Texts and a Critique of Imperialism”, in Henry Louis Gates, Jred.,"Race," Writing, and Differenc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pp. 262-280.
    Gayle Rubin,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In Rayna R. Reiter Ed.,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5),pp. 157-210.
    James Clifford, “On Orientalism,” in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255-276.

    2. 期刊論文
    Julia Kristeva, Alice Jardine and Harry Blake trans. “Woman’s Time”, Signs: Journal of Woman in Cultural and Society vol. 7 no.1(1981), pp13-35.
    Laura Mulvey,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vol. 16 no. 3 (Autumn 1975) pp. 6-18
    Tessa Morris-Suzuki, “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Book Review),”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0 No.2 (1999), pp. 485-487.
    Fredric Jameson, “Third-World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Multinational Capitalism,” Social Text No. 15 (Autumn, 1986), pp. 65-8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9159002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900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00201.pdf8875KbAdobe PDF2185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