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820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27187      Online Users : 9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8208


    Title: 馬的不是A片!電視記者使用馬賽克之情境與行動關係研究
    Not only the porn has been pixelated!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 between when and how the TV reporters adopt mosaic.
    Authors: 張維銘
    Chang, Wei Ming
    Contributors: 江靜之
    Chiang, Chin Chih
    張維銘
    Chang, Wei Ming
    Keywords: 馬賽克
    新聞專業
    新聞自主
    置入性行銷
    法律裁罰
    mosaic
    news profession
    news autonomy
    placement marketing
    laws penalty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8-06 11:37:50 (UTC+8)
    Abstract: 隨著製播技術的進步,電視畫質從傳統SD提升到HD,電視螢幕可以清楚且細膩的呈現被拍攝者的影像。但是,新聞馬賽克卻反其道而行,讓所遮蔽的人事物模糊到無法辨識。但實事上,電視記者在糢糊畫面下的思考,可絕對不含糊。

    本研究透過焦點團體訪談法,旨在釐清電視新聞馬賽克的使用標準,進而研究電視記者使用馬賽克的目的和經驗、使用馬賽克時的心理盤算及轉折,以及探討新聞情境對馬賽克行動的影響,並反思新聞馬賽克的必要性。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第一、馬賽克要避免違反法律與自律規定,但因為電視記者對相關條文一知半解,又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產製新聞,最終只能回歸到新聞專業,決定馬賽克行動。第二、同類型新聞,不同記者會出現不同馬賽克行動;同一條新聞,電視台也會不同的馬賽克打法。原因在於資深電視記者可憑藉其資歷或對新聞工作的熟稔度,享有較高的馬賽克行動自主權;當媒體一窩蜂報導同一條新聞時,沒使用馬賽克的電視台,因為完整播出畫面,可能較容易吸引觀眾收看。第三、馬賽克使用標準充滿變動,電視記者為了不要違規挨罰,寧可多打馬賽克也不要少打,造成電視新聞充斥馬賽克。第四、馬賽克雖破壞畫面完整性,卻能讓新聞順利播出,並且能彌補記者查證不足的良心不安、降低挨罰被告的風險、免去被新聞當事人找麻煩,及保護消息來源,所以電視記者對馬賽克又愛又恨,面對新聞實務操作時,會出現妥協或反抗的作為。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echniques of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the TV picture quality has been upgraded from SD to HD, as well as the TV screen can show the images shot clearly and finely. However, the News Mosaic is opposite and makes images pixelated be difficult to recognize. In fact, the ideas generated by the TV reporters from the pixelated images are never simple.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focus-group interviews. It aims to clarify the standard of adopting the News Mosaic, and further to investigate the purposes, experiences, psychological thinking and turning points of the TV reporters, who use the News Mosaic.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1.Adopting mosaic must avoid violating laws and self-regulations. The TV reporters know the rules little, but they need to produce news in a short time. Finally, they could only depend on the news profession, and decide the mosaic adoption. 2. In the same type of news, different reporters adopt different kinds of mosaic. In one news item, different kinds of mosaic are adopted by different TV station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senior reporters, who rely on the experiences and the familiarity of the news job, have more decision-making power of the mosaic adoption; when all media broadcast the same news, the TV stations, which broadcast the original images without adopting mosaic, could probably attract more audience. 3. The standard of adopting mosaic always changes. For not being punished by violating laws, the reporters adopt too much mosaic rather than less. It causes the TV news be filled with mosaics. 4. Although adopting mosaic damages the completion of the images, it makes the news be broadcasted successfully. Besides, adopting mosaic compensate the reporters who have been lack of sufficient verification, reduces the risk of being punished and accused, prevents the news participants from looking for troubles, and protects the news resources. Therefore, the TV reporters love and hate mosaic. When facing the practical news operation, they compromise or resist it.
    Reference: 王梅玲(2002)。〈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圖書與資訊學刊》,40,頁29-46。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頁1-41。
    《有線廣播電視法》,(2007年1月29日修正)。
    李岳勳(2001)。《台灣地區報社結構與組織目標之關係》。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志德(2001年11月22日)。〈新聞時段現場連線,每整點播出3-5分鐘,開
    價15萬。中天新聞電視台造勢優惠方案,中選會:違法,新聞局:罰錢〉,《聯合報》,第3版。
    邱煒傑(2006)。《馬賽克藝術中的錯視效果研究》。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鈺婷(2007)。《台灣電視記者一窩蜂新聞產製下的死結與活路-以重大社會事件報導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所碩士論文 。
    邱燕玲、王寓中(2010年12月28日)。〈支持新聞廣告分清楚 馬指示禁政治置入性行銷〉,《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8/today-fo1.htm
    吳佩玲(2008)。《商業化新聞操作下的自主空間:記者的反抗策略》。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吳雨潔(2010)。《新聞或廣告:以影響階層模式分析消費新聞產製過程》。台北: 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頁51-73。
    周翔 (2008年6月28日)。文化维度和中國互聯網的購形化:對香港、新加坡、美國和英國報纸新聞報導的跨文化研究。中華傳媒網。2013年4月7日。
    取自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736
    林淳華(1996)。〈新聞記者工作自主權和決策參與權之研究〉,《新聞學研究》,52,頁49-68。
    林添貴譯(2000)。《MBA當家-企業化經營下報業的改變》。台北:正中書局。(原書Doug Underwood,﹝2000﹞。When MBAs Rule The Newsroom.)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1年11月30日)。
    林韋任(2003)。《收視率控制與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抗爭──以TVBS報導〈老
    少配〉與〈薛凱莉〉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2005)。〈誰在收買媒體:新聞為企業服務〉,《天下雜誌》,316,頁120-128。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頁27-40。
    林昆練(2005)。〈新聞局停止置入性行銷〉,《動腦雜誌》,351,頁53-54。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2005年2月5日修正)。
    《性騷擾防治法》(2006年1月18日修正)。
    周瓊惠(2006)。《新聞專業與置入性行銷-記者的心理調適》。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新輝、李光儀、林政忠、王光慈、陳洛薇(2010年12月28日)。〈置入性行銷馬總統研議修法規範〉,《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6059618.shtml
    洪雪珍(2003)。《台灣報紙廣告新聞化現象的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貞玲、劉昌德(2006)。〈傳播權觀點的商營廣電管制〉,《中華傳播學刊》10,頁27-53。
    施曉光、林恕暉(2011年1月13日)。〈立院三讀 禁政府置入性〉,《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13/today-t1.htm
    陳志平(2003年4月8日)。〈台視民視包最多,「頭家來開講」十五萬委製吳念真可愛陌生人」獲780萬補助〉,《中國晚報》,第4版。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陳炳宏(2005)。〈廣告商介入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新聞專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頁209-246。
    陳炳宏(2007),〈置入性行銷:爭議與解套〉,《目擊者》,59期。
    陳祥、孫立杰(2009)。〈當「偵查不公開」遇見「新聞自由」:警察機關與媒體記者的衝突拔河研究〉,《新聞學研究》,101,頁89-138。
    陳怡璇(2008)。《影響電視新聞同質化研究─組織層次因素的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博銓(2002)。〈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訪談法〉。《教育研究》,103,頁101-110。
    唐士哲(2005)。〈在速度的廢墟中挺進:電子媒介新聞的唯物批判觀點〉,《新聞學研究》,84,頁79-118。
    郭羿婕(2011年11月7日)。〈NCC罰廣告化 從嚴規範新聞〉,《中央社新
    聞網》。取自http://www.cna.com.tw/Views/Page/Search/hyDetailws.aspx?qid=201111070256&q=........NCC%e7%bd%b0%e5%bb%a3%e5%91%8a%e5%8c%96+%e5%be%9e%e5%9a%b4%e8%a6%8f%e7%af%84%e6%96%b0%e8%81%9e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6年4月12日)。〈對東森新聞S 台附負擔准予換照
    新聞稿〉。上網日期2011 年6 月12 日,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站:http://www.ncc.gov.tw/default.htm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1年3月23日)。〈維護兒少身心健康和隱私權 NCC針對違規節目作出裁處新聞稿〉。上網日期2011 年8 月12 日,取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站。
    章美英、許麗齡(2006)。〈焦點團體研究法〉。《護理雜誌》,53(2),頁67-72。
    張文強(2002)。〈媒介組織內部權力運作與新聞工作自主:封建采邑內的權力控制與反抗〉,《新聞學研究》,73,頁29-61。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張磊(2004)。《市場新聞業 公民自行小心?》,北京:新華。(原書 McManus, J. 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Sage : Publication )
    張文強(2005)。〈新聞工作的常規樣貌:平淡與熱情的對峙〉。《新聞學研究》,84,頁1-40。
    張余健(2006)。《成人影片中馬賽克及音效對觀眾的影響》。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論文。
    許瓊文(1998)。《SNG 衛星直播科技對電視新聞製作流程與內容影響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靜怡(2002)。《深度報導:攝影記者在台灣-專業路漫漫》。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瓊文(2004)。〈相對尺度還是絕對尺度?正視社會新聞報導的尺度問題〉,《目擊者》,43,頁25-30。
    許瓊文(2009)。〈新聞記者採訪報導受害者應面對的新聞倫理:多元觀點的論證〉,《新聞學研究》,100,頁1-55。
    許適欐(2010)。《影響電視新聞編輯編排的因素及策略-以24小時新聞台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義書(2004)。《新聞產製場域中的攝影記者─認知、角色、專業權力及生存心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師(2005)。〈「置入性行銷」是電視媒體甜點還是雞肋?〉,《中華傳播學刊》,8,頁17-25。
    黃哲斌(2010年12月13日)。〈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中時部落格。上網日期:2011年11月12日,取自 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0/12/13/579524.html
    喻靖媛、臧國仁(1995)。〈記者及消息來源的互動關係〉,臧國仁(主編)《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舒嘉興(2001)。《新聞缷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節目廣告化或廣告節目化認定原則》(2001年5月30日)
    《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2003年3月3日)。
    詹慶齡(2010)。《壓力下的新聞室:權勢消息來源的互動與影響》。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志弘(1992)。《台灣地區報社總編輯的職業角色》,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順美(2002)。《市場導向與媒體組織結構下的新聞專業-以台灣無線三台晚間娛樂新聞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子毅(2006)。《電視新聞攝影記者的影像產製:媒體規範與實作經驗之比較》。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鍾蔚文(2000)。〈災難事件與媒體報導:相關研究簡述〉,《新聞學研究》,62,頁143-151。
    熊移山(2002)。《電視新聞攝影︰從新聞現場談攝影》。台北︰五南。
    維基百科。「馬賽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8%B3%BD%E5%85%8B_(%E6%B6%88%E6%AD%A7%E7%BE%A9)(檢索日期2011年9月25日)
    蔡念中(1999)。〈提升電視新聞節目品質—電視社會新聞羶色腥現象之探討〉,《廣播與電視》,14,頁167-187。
    蔡樹培(2005),〈電視新聞性置入行銷:行銷視野之探討〉,《中華傳播學刊》,8,頁3-15。
    蔡莞瑩(2007)。《資深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處境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俊宏(2010)。〈趕新聞遊戲下的「真實」:攝影記者的勞動處境與專業焦慮〉,《新聞學研究》, 105,頁247-275。
    劉新白編 (1985)。《英漢廣播電視辭典》。台北:廣播與電視雜誌社。
    《衛星廣播電視法》(2003年12月24日修正)。
    劉云萊(1993):《新聞攝影概論》。北京:新華。
    劉靜怡(2004)。〈新聞採訪與新聞自由:發現真實亦或侵犯權利?〉,《國家發展研究》,3,頁117-162。
    劉典嚴(2006),〈解讀真實劇,探討電視節目的品格與倫理〉,《品質月刊》,12,頁29-31。
    劉昌德、羅世宏(2005)。〈電視置入性行銷之規範:政治經濟學觀點的初步考察〉,《中華傳播學刊》,8,頁41-61。
    劉昌德(2006)。(結構去管制下的內容再管制:台灣商營電視節目內容管制的演變),《廣播與電視》,26,頁77-116。
    劉蕙苓(2009)。〈習以為常?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常規的影響〉,《2009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北:玄奘大學。
    劉蕙苓(2009)。《探索廣告主導向新聞: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常現與記者專業性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草案【院會決議】,行政院第3239次院會(2011年3月24日)。
    《廣播電視法》,(2011年6月29日修正)。
    錢玉芬 (1998)。新聞概念性專業結構與觀察指標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
    賴富山(2002)。《地方記者人際傳播之研究--以台中縣黨政新聞路線記者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衡倩(2003 年3月13日)。〈偶像劇、綜藝劇看得到政令宣導〉,《聯合晚報》,第2版。
    蕭肇君(2004)。〈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專業的影響:市場新聞學下的專業性考察〉,「2004 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澳門:旅遊學院。
    盧建宏(2008)。《三維馬賽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鍾起惠(1998)。〈新聞產製市場理論的檢視:「京華城觀光休閒購物中心」動土事件之個案分析〉。中華傳播學會1998論文研討會論文。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韓青秀(2006年,4 月10 日)。〈NCC「換照輕審 違規重罰」〉。《聯合報》,第A13版。
    顏章聖(2003)。《從新聞產製之觀點探討影響台灣電視地方新聞產製之因素》。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棻卿(2010)。《從電視台記者看醫藥新聞置入性行銷的產製》。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8)。〈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性:意涵界定與量表建構〉,陳世敏(編),《傳播論文選集1997》,頁39-96。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羅如蘭(2003年12月4日)。〈電視新聞談話節目,政府扮演影武者〉,《中國時報》,第2版 。
    羅文輝、劉蕙苓(2006)。〈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9,頁81-125。
    羅玉潔、張錦華(2006)。〈人脈與新聞採集:從社會資本與組織衝突觀點檢視記者如何建立與消息來源之間的關係〉,《中華傳播學刊》,10,頁195-231。
    羅彥傑、劉嘉薇、葉長城(2010)。組織控制與新聞專業自主的互動以台灣報紙國際新聞編譯為例。新聞學研究,102,113-149。
    《TVBS電視台工作規則》(2009年11月20日修正)。
    Breed.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 room, Social Forces, 33, 323-339.
    Hirsch, P. M. (1977). Occup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models in mass media research: toward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In P. M. Hirsch, P .V. Miller & F.G.
    Kline (Eds.),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p.13-42). Beverly Hill: Sage.
    Hallmark, J. R., Mangum, A., & Worthington, D. (1993, November).Program length commercials: The persuasive effect of info-mercia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Miami, Florida.
    Hardt , H. (2000). Conlicts of interest : Newsworkers , media , and patronage journalism, In H . Tumber (ed.), Media power﹐professionals and policies (pp.209-224) . London, UK: Routledge.
    Kim, B. H., Pasadeos, Y., & Barban, A. (2001). On the deceptive effectiveness of labeled and unlabeled advertorial formats.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4(3), 265-281.
    Stocking, S. H. & Gross, P. H. (1989). Understanding errors, biases that can affect journalists. Journalism Educator, 44(1), 4-1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8941017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4101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EMA Program in Communication]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701.pdf3410KbAdobe PDF2131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