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878/143845 (78%)
Visitors : 50007638      Online Users : 4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894


    Title: 《詩經》衣飾文化及華語文教學之應用
    The Wearing Culture in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Application 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uthors: 張婉瑤
    Contributors: 竺家寧
    張婉瑤
    Keywords: 周代服飾
    詩經文化
    衣飾文化
    華語文教學
    文化教學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7-29 16:10:05 (UTC+8)
    Abstract: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文化議題是語言教學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華語文教學若缺少文化傳承,則失去教學的精髓。華人文化就是中國人的「生活組織」,中華文化每個時代的蛛絲馬跡,都可以在包羅廣闊的漢語詞彙中尋得。
      本論文以《詩經》衣飾作為探討中國古代文化的憑藉,輔以各朝代注家著作,以及與衣飾相關的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本論文主要研究內容如下:一、周代階級文化:周代人們的社會階級,充分體現在具體的衣飾形制、材質、色彩、紋飾等部分;二、周代性別文化:從《詩經》對衣飾的描寫,能夠看出中國自古「兩性不平權」的文化特點,本文試圖從男女衣飾制度,探究衣飾彰顯出的性別文化意涵,以及這些禮制背後的性別思想;三、周代色彩文化:中國古代對於色彩有「正」、「間」的區別,將顏色分為尊卑,也存在於衣飾;四、華人衣飾文化在華語文教學的應用:分為「教學技巧」以及「教案設計」兩部分,「教學技巧」包含「文本導讀」、「情境式文化教學」以及「文化對比」,引導學生認識古代中國衣飾所彰顯的華人文化,並設計教案,將衣飾文化融入華語文教學的文化課程。
    Reference: 一、 專著、專書
    (一) 古籍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龔抗雲整理:《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1978年。
    [漢]劉熙:《釋名》,河北:中華書局,1985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宋]王應麟:《詩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晉]郭璞注:《爾雅》,河北:中華書局,1985年。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二) 專書論著
    文幸福:《詩經毛傳鄭箋辨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王宇清:《國服史學鉤沉》,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政:《《詩經》文化人類學》,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維堤:《衣冠古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王繼平:《服飾文化學》,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
    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研究:中國古代歌謠》,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74年。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朱冠華:《風詩序與左傳史實關係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何定生:《詩經今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吳璵注譯:《新譯尚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吳闓生:《詩義會通》,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宋鎮豪:《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李兆祿:《《詩經‧齊風》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李辰冬:《詩經通釋》,臺北:水牛出版社,1972年。
    李辰冬《詩經研究方法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82年。
    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周嘯天主編:《詩經鑑賞》,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屈萬里:《詩經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林葉連:《詩經論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林慶彰編著:《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胡樸安:《詩經學》,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
    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15-年。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馬持盈:《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康曉城:《先秦儒家詩教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張建軍:《詩經與周文化考論》,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張啟成、付星星著:《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新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張寶三:《東亞《詩經》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許志剛:《《詩經》藝術論》,瀋陽:遼海出版社,2006年。
    許志剛:《詩經勝境及其文化品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郭建勳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陳子展:《詩經直解》,臺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
    陳致:《從禮儀化到世俗化──《詩經》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陳致主編:《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陳紹棣:《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傅斯年:《詩經講義稿》,臺北:五南書局,2013年。
    揚之水:《詩經別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黃振民:《詩經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黃淬伯著,周遠富、范建華、丁富生整理:《詩經覈詁》,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黃焯:《毛詩鄭箋平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出版社,1987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葛承雍:《中國古代等級社會》,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廖群:《詩經與中國文化》,香港:東方紅書社,1997年。
    熊公哲等著:《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出版社,1981年。
    翟相君:《詩經新解》,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聞一多:《《詩經》講義稿箋注》,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
    聞一多:《詩經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趙沛霖:《現代學術文化思潮與詩經研究──二十世紀詩經研究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劉冬穎:《出土文獻與先秦儒家《詩》學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劉毓慶等:《詩義稽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劉豐:《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翦伯贊:《先秦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
    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龍宇純:《絲竹軒詩說》,臺北:五四書店,2002年。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蘇雪林:《詩經雜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顧寶田、鄭淑媛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儀禮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顧寶田注譯:《新譯穀梁傳》,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美)弗格森著(Everett Ferguson),李麗書譯:《古希臘-羅馬文明:社會、思想和文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2年。
    (美)薩皮爾(Edward Sapir)著,陸卓元譯:《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德)恩斯特‧格羅賽(Ernst Grosse)著,蔡慕暉譯:《藝術的起源》,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
    二、 學位論文
    孔德凌:《鄭玄《詩經》學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王志芳:《《詩經》中生活習俗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江林:《《詩經》與宗周禮樂文明》,浙江:浙江大學古籍所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吳曉峰:《《詩經》“二南”篇所載禮俗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呂華亮:《《詩經》名物與《詩經》成就》,山東: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李岩:《周代服飾制度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李梅:《先秦服飾審美文化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李瑾華:《《詩經‧周頌》考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沈薇薇:《鄭玄《詩經》學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孫娟:《《詩經‧大雅》與禮樂文化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馬海敏:《《詩經》燕饗詩考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張建軍:《《詩經》與周文化考論》,江蘇:蘇州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陸景琳:《詩經服飾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賈海生:《周初禮樂文明實證──《詩經‧周頌》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年。
    劉楊洋:《中西服飾文化的演化》,甘肅: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文,2012年。
    鄭群:《《詩經》與周代婚姻禮俗研究》,江蘇:揚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羅微:《古代漢族女性服飾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三、 期刊論文
    方向東:〈「裘」的文化定位考察〉,湖南:《古漢語研究》,1998年3期。
    牛福林:〈「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葛屨》臆說〉,河南:《周口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S4期。
    王長啟:〈春秋戰國時期玉雜佩及特點〉,陝西:《文博》,2006年3期。
    王悅勤:〈中國史前「尚黑」觀念源流試論〉,廣西:《民族藝術》,1996年3期。
    付漪川:〈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教學初探〉,河北:《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12年8月。
    古怡:〈論周代冠服的禮儀文化特色〉,雲南:《紅河學院學報》,第4卷第4期,2006年8月。
    甘昀:〈從認知隱喻視角比較英漢顏色詞「紅」〉,黑龍江:《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年3期。
    石榮傳、陳杰:〈《禮記》所載佩玉制度的考古研究〉,山東:《文史哲》,2012年3期。
    何光岳:〈夏族尚黑的流傳和影響〉,安徽:《安徽史學》,1994年1期。
    呂華亮:〈禮中求和──從《詩經》服飾描寫看周人的服飾觀〉,山東:《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9年2月。
    呂蔚:〈中國古代文學在對外漢語中的跨文化教學〉,廣東:《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期。
    李炳海:〈《詩經》女性的色彩描寫〉,江西:《江西社會科學》,1994年6期。
    李淑惠:〈《屨、履考》質疑〉,遼寧:《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期。
    李琳:〈儒家《詩》說與儒家色彩觀〉,河北:《衡水學院學報》,2013年3期。
    李順琴、李興奎、潘玉華:〈《詩經》顏色詞研究〉,雲南:《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5期。
    李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代文學教學〉,重慶:《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5期。
    屈小玲、湯洪:〈考古學視野下的史前文明史知識融入對外漢語文化課教學芻議〉,四川:《中華文化論壇》,2014年8期。
    屈燕飛、Adam Gbur:〈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導入〉,河北:《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第12卷第5期,2011年9月。
    林維民:〈《詩經》服飾二考〉,浙江:《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1期。
    林維民:〈《詩經》服飾二考〉,浙江:《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1期。
    侯玲:〈〈魏風‧葛屨〉新解〉,山東:《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10期。
    洪之淵、林維民:〈「葛屨五兩」考釋〉,浙江:《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3期。
    洪之淵:〈《詩》「赤舄」解〉,浙江:《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期。
    胡新生:〈「周人尚赤」說的歷史考察〉,山東:《文史哲》,2005年2期。
    孫汝潔:〈周代冕服與周禮〉,山東:《管子學刊》,2006年第4期。
    師爽:〈古代服裝與身體──古代女性服裝解讀〉,甘肅:《蘭州學刊》,2008年2期。
    晁福林:〈從簡本《緇衣》「夋」字說到〈小雅‧車攻〉篇的時代問題〉,遼寧:《社會科學輯刊》,2012年5期。
    祝秀權:〈周代軍禮與《詩‧小雅》部分詩篇的創作〉,山東:《淄博師專學報》,2011年3期。
    索斌:〈《都人士》人物、結構及其主題思想新解〉,江蘇:《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3年3期。
    袁成亮:〈宗法制度與女性命運的歷史考察〉,江蘇:《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11期。
    馬鳳華:〈孔雀現象與《詩經》服飾色彩的性別錯位〉,黑龍江:《學術交流》,2006年7期。
    馬麟春:〈傳統文化視野下的青色審美文化略論〉,山東:《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1期。
    張朵:〈《孔子詩論》解《詩經‧木瓜》等三篇作品〉,河南:《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4期。
    張利軍:〈從上博簡《詩論》評析《木瓜》看周代貴族社交禮俗演變〉,吉林:《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4期。
    張桂萍:〈《詩經‧衛風‧有狐》一解〉,新疆:《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期。
    張健,張志春〈中國傳統國服文化價值初探〉(陝西:《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11年9月)。
    張連舉:〈從《詩經》看當時的衣裳習俗〉(廣東:《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2期,2012年4月)。
    陳映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策略與形式〉,黑龍江:《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10期。
    陳珍珍:〈〈齊風‧南山〉新解〉,四川:《宜賓學院學報》,2006年1期。
    陶魏青:〈中日基本顏色詞的異同分析──以「紅」、「白」為中心〉,浙江:《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1期。
    焦杰:〈試論先秦冠禮和笄禮的象徵意義〉,天津:《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4期。
    劉大秀:〈先秦時期士階層的歷史考察〉,山東:《理論學刊》,1996年6期。
    劉芳:〈論古希臘服飾造型藝術〉,河北:《大舞臺》,2013年3期。
    劉紀新:〈對外漢語專業文學史課程教學探討〉,河北:《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6期。
    劉景:〈試析「屨」、「履」、「鞋」的歷時演變〉,安徽:《安徽文學》,2010年8期。
    樓池蔚:〈《詩經》的色彩描寫及其審美意味〉,浙江:《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8年4期。
    謝麗:〈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教學初探〉,黑龍江:《北方文學》,2012年,11期。
    龔紅林:〈從楚地婚俗看《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本義〉,湖南:《雲夢學刊》,2007年4期。
    (德)梅道芬(Ulrike Middendorf):〈《詩經》之微指──以心理語言學理論分析《木瓜》《東門之善》〉,收錄於陳致主編:《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頁212-23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99161007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6100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701.pdf3915KbAdobe PDF2158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