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788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1/144292 (79%)
造訪人次 : 50935932      線上人數 : 95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888


    題名: 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
    Style of the Poem of rhythm of Hsu Chih-Mo
    作者: 林曉文
    貢獻者: 竺家寧
    林曉文
    關鍵詞: 徐志摩
    新詩
    韻律風格
    語言風格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4-07-29 16:08:50 (UTC+8)
    摘要: 徐志摩(1897-1931),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高度知名度,活躍於二十年代文壇,1926年在《晨報副刊‧詩鐫》開始了格律詩運動,從英國留學歸國的徐志摩引進西洋詩體,創造新體詩,試驗新形式,用文學去實踐他的理想,為中國新詩的發展開啟新的里程碑,他是新月詩派的靈魂人物,也是格律詩派的提倡者、創作者。

    徐志摩創作新詩時追求韻律,卻又不拘泥於格律,在傳統的格律上有所突破與創新。讀徐志摩的詩,可以感受其在聲韻上的用心,他將聲母、韻巧妙安排,並搭配形式整齊的詩句,使音樂在詩中自然流動。運用客觀的語言風格學分析徐志摩新詩,可以具體說出其產生「音樂美」的因素,去瞭解徐志摩個人驅遣語言的風格,能為鑑賞徐志摩新詩的音樂美提供另一途徑。

    本論文《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欲探討徐志摩新詩作品的韻律風格,將以徐志摩所出版的三本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為研究範圍,進行韻律分析。全論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與探討、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意義、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研究架構。第二章〈從押韻類型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論述押韻的音韻效果,再整理分析徐志摩詩的押韻類型,因詩人並不全用國語押韻,故也會討論使用吳方言、古韻等押韻的現象,再進一步整理歸納押韻類型與詩行排列形式的搭配。第三章〈從句中韻使用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分析句中韻與句尾押韻互相搭配的形式,再分析句中韻不與句尾押韻互相搭配的形式,並討論一行詩中有兩種句中韻搭配的形式。第四章〈從頭韻運用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分析頭韻的定義及音韻效果,再分別論述一行中單一頭韻及兩組頭韻的音韻效果。第五章〈從雙聲疊韻詞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說明雙聲疊韻詞的音韻效果,再探討雙聲疊韻詞的出現頻率及類別,並從出現位置討論其韻律效果。第六章〈從字詞的反覆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分別就單音節詞、重疊詞、詞組、不成詞、句子及篇章結構的反覆現象來探討其詩歌韻律。第七章〈結論〉整合上述各章研究成果,總結徐志摩詩歌的韻律風格。
    參考文獻: 一、徐志摩詩集
    梁錫華編著,《徐志摩詩文補遺》,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2月。
    陸小曼、趙家璧主編,《徐志摩全集》全五集,香港: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初版。
    陸小曼、趙家璧主編,《徐志摩全集補編》全4集,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年7月。
    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
    趙遐秋等編,《徐志摩全集》,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
    蔣復璁、梁實秋主編,《徐志摩全集》,全六輯,台北:傳記文學,1969年。
    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全8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顧永棣編注,《徐志摩詩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2月。

    二、專書
    丁旭輝,《徐志摩的詩情與詩藝》,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方 慧,《百年家族:徐志摩》,台北:立緒,2002年。
    王 力,《漢語詩律學》, 江蘇: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漢語音韻學》,臺北:藍燈文化,1991年。
    《漢語學詞典》,山東:山東教育,1997年。
    《現代詩律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重印本,1990年3月。
    余光中,《分水嶺上》,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4月初版。
    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
    李潤新,《文學語言概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1994年10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7月二版。
    竺家寧,《中國與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3月。
    《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五十年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周伯乃,《早期新詩的批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5月。
    周碧香,《書寫風的線條——語言風格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3月。
    林明德等著,《中國新詩賞析》,臺北:長安出版社,1987年。
    徐 芳,《中國新詩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4月。
    秦賢次編,《雲遊:徐志摩懷念集》,臺北:蘭亭出版,1986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9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 2002年。
    《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 2006年
    梁實秋,《談徐志摩》,臺北:遠東圖書公司,2000年。
    梁錫華,《徐志摩新傳》,台北:聯經,1979年。
    許世旭,《新詩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8月。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光磊,《關於發展漢語統計風格學的獻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83年。
    陳從周,《徐志摩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11月。
    陳啟佑,《渡也論新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9月。
    陳敬之,《中國文學的由「舊」到「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6月。
    《「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7月。
    程光煒,《雨中聽楓‧詩歌的語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舒蘭,《北伐前後的新詩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6月。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年。
    程祥徽、田小琳,《現代漢語》,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07年。
    程祥徽、鄧駿捷、張劍樺,《語言風格學》,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程祥徽、黎運漢,《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76年6月。
    《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76年10月。
    《詩與美》,臺北:洪範出版社,1997年。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8月。
    黃慶萱,《漢語修辭之研究》,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
    楊昌年,《新詩研究》,臺北:蘭台書局,1975年9月。
    楊鴻銘,《新詩創作與批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葉桂桐,《中國詩律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葛本儀,《語言學概論》,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雷蒙德.查普曼著,王晶培譯,《語言學與文學》,臺北:結構出版群,1989年。
    趙遐秋,《徐志摩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魯德俊,《新格律詩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漢語風格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盧斯飛選析,《愛的靈感――徐志摩詩歌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5月。
    蕭 蕭,《現代詩縱橫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蕭麗玉,《徐志摩及其作品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6年。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
    《語音學大綱》,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羅 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羅常培,《中國音韻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1949年。
    蘇旋等譯,《語言風格與風格學論文選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二版。
    蘇維熊,《英詩韻律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0月初版。
    顧永棣,《風流詩人徐志摩》,台北:新潮社,1992年。

    三、期刊論文
    丁邦新,〈從聲韻學看文學〉,《中外文學》第四卷第1期,1975年。
    卞之琳,〈繽紛的花雨——我看徐志摩的詩〉,《國文天地》6卷1期,1990年6月。
    文碧賢,〈徐志摩詩歌中的光明意象〉,《五四文學研究情報》,1984年9月第二期。
    方祖燊,〈論中國詩的音樂性〉,《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6期,1977年,頁176-194。
    王志建,〈徐志摩的短詩集其生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期,1996年3月。
    王良友,〈論黃春明小說放生的語言風格〉,《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4期,2002年12月。
    王 強,〈徐志摩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87年3月。
    朱光潛,〈研究詩歌的方法〉,《國文雜誌》第三卷第4期,1945 年9月。
    朱光潛,〈詩的難與易〉,《文學雜誌》第二卷第1期復刊號,1947年6月。
    朱光潛,〈談新詩格律〉,《文學評論》,1959年3月。
    朱 湘,〈評徐君「志摩的詩」〉,《小說月報》第十七卷第一號,1926年1月。
    余光中,〈徐志摩詩小論〉,《今日世界》,1977年12月至1978年1月。
    吳奔星,〈試論新月詩派〉,《文學評論》,1980年第2期。
    吳瑾瑋,〈從語料庫語言學觀點研究白居易詩重疊運用〉,《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10年6月。
    呂 煦,〈英語頭韻探析〉,《石家庄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四期,2003年。
    李漢呈,〈徐志摩的再認識〉,《台灣新聞報》,1979年7月16日。
    沈 豔,〈英文押韻現象拾趣〉,《外語研究》第6期,2007年。
    周溶泉,〈論新月詩派格律詩的藝術主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
    林于弘,〈憧憬的追尋與幻滅——談徐志摩的愛與詩〉,《國文天地》第十五卷第12期,2000年5月。
    竺家寧,〈《詩經‧蓼莪》的韻律之美〉,《國文天地》第8卷第8期,1993年1月。
    竺家寧,〈岑參白雪歌的韻律風格〉,《中國語文》第436期,1993年10月。
    竺家寧,〈析論古典詩歌中的韻律〉,《兩岸暨港新中小學國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6月。
    竺家寧,〈從語言風格看杜甫的秋興八首〉,《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臺灣大學出版,1996年7月。
    竺家寧,〈詩歌教學與韻律分析〉,《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4月。
    竺家寧,〈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紀念成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臺灣書店印行,臺北1994年5月。
    竺家寧,〈語音分析與唐詩鑑賞〉,《華文世界》第74期,1994年12月。
    竺家寧,〈語料上雙聲疊韻和音近的區分〉,《紀念王力先生九十誕辰論文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姚榮松,〈韻律音韻學與文學的詮釋〉,《國文學誌》,2004年。
    夏春豪,〈徐志摩對西方現代詩藝的汲納〉,《江海學刊》,1989年1月。
    孫維民,〈自由詩的音樂性—以楊牧詩為例〉,《現代詩學》季刊第27期,1999年。
    徐 青,〈談語言風格〉,收錄於《語言知識》第10期,1959年。
    馬 森,〈徐志摩的美學傾向〉,《國文天地》第十五卷第12期,2000年5月。
    高永晨,〈漢語“雙聲、疊韻”與英語Alliteration&Assonance的跨文化差異〉,《(蘇州大學外語學校)外語與外語教學》,第8期2004年。
    高昆山,〈淺論徐志摩詩歌獨特的藝術個性〉,《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2月。
    高萬云,〈文學語言的可變性規律初探〉,《文學評論》,1990年5期。
    高名凱,〈論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和任務〉,收錄於北大編《語言學論叢》第四輯,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
    陳 山,〈論新月詩派在新詩發展中的歷史地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第一輯。
    張自英,〈徐志摩其人其詩〉,《暢流》半月刊第十三卷第6期,1956年。
    張秀琴,〈徐志摩詩歌的色彩意象─黑色和紅色〉,《五四文學研究情報》第三期,1984年12月。
    張莉涓,〈苗栗客家山歌的語言風格〉,《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4期,2010年12月。
    張策文,〈性靈感應與徐志摩的詩歌創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12月。
    張德明,〈試論語言修辭與語言風格〉,收錄於《修辭學論文集》第二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張慧美,〈新聞標題之音韻風格研究〉,中山大學《文與哲》第五期,2004年。
    許世旭,〈論徐志摩的性靈自由〉,《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4期,1996年12月。
    郭小聰,〈徐志摩新論〉,《新詩評論》2006年第2輯(總第四輯),2006年10月。
    郭曉春,〈徐志摩浪漫氣質的形成與文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11月。
    陳從周,〈重話詩人徐志摩〉,《西湖》,1980年5月。
    陸耀東,〈掙扎希冀「復活」─徐志摩晚年思想的變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第四期。
    陸耀東,〈評徐志摩的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80年第2輯。
    須文蔚,〈詩與歌不斷扮嘴—論現代詩中的音樂性〉,《文訊》第224期,2004年6月。
    黃宏煦,〈語體風格學與修辭學〉,收錄於《修辭學論文集》第一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黃俊杰,〈略論徐志摩詩歌的婉約美〉,《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2月。
    黃慶萱,〈徐志摩「再別康橋」詩評析〉,《明道文藝》第45期,1979年12月。
    楚集輝、梁采怡,〈理想的投影─試談徐志摩運用宗教題材的詩歌〉,《五四文學研究情報》第三期,1984年12月。
    楊昌年,〈新文藝名家名作析評─徐志摩的詩與散文〉,《國文天地》第12卷第11期,1997年4月。
    鄒光明,〈文學語言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6期。蔣復璁,〈我與徐志摩〉,《大成》,1990年1月。
    趙代君,〈論文學語言的特徵〉,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2年。
    趙寧子,〈徐志摩詩歌語言的反復美〉,《語文月刊》,1989年11月至12月。
    劉炎生,〈詩論徐志摩與新詩運動〉,《語文輔導》1990年2月。
    劉曉文,〈文學語言的雙重品格---有限手段的無限運用〉,北京師範大學版, 1991年。
    趙家璧,〈回憶徐志摩和《志摩全集》〉,《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四期。
    劉 寶,〈美、在流動中;試論徐志摩詩歌的動態美〉,《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科版》,1987年1月。
    蔣復璁,〈徐志摩小傳〉,《傳記文學》,1962年6月。
    黎運漢,〈漢語風格得體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黎運漢,〈語言風格系統論〉,《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墨 默,〈徐志摩先生的新詩與人格〉,《今日中國》第41期,1974年9月。
    應國靖,〈一個充滿矛盾的詩人─徐志摩〉,《文學報》,1982年5月。
    謝雲飛,〈談詩歌聲調的二元化〉,《中國語文》第440卷,1985年10月
    藍棣之,〈論新月派在新詩史上的地位〉,《北京師大學報》,1982年2月。
    魏紹馨,〈新月社及其新格律詩主張〉,《齊魯學刊》,1983年1月。
    羅錦堂,〈徐志摩及其藝術思想〉,《青年戰士報》,1971年9月。
    蘇雪林,〈我所認識的詩人徐志摩〉,《純文學》,1969年1月。
    蘇雪林,〈論徐志摩的詩〉,《文藝月刊》第63期,1974年9月。
    顧永棣,〈詩人徐志摩〉,《人物》,1981年第五期。
    龔顯宗,〈論徐志摩的詩〉,《文壇》第170期,1974年8月。

    四、網路資源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1.edu.tw/ccr/#
    東方語言學資料庫:http://www.e-astl-ing.-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5912022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2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2201.pdf5680KbAdobe PDF2370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