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961/144987 (79%)
Visitors : 51988831      Online Users : 78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787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879


    Title: 李珥《醇言》研究:以儒解老與刪削轉化
    Authors: 張廷熏
    Contributors: 詹康
    張廷熏
    Keywords: 李珥
    《醇言》
    《老子》
    以儒解老
    刪削
    轉化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7-29 16:06:54 (UTC+8)
    Abstract: 李珥一反朝鮮儒者傳統上對老子完全否定的態度,欣賞老子的價值,選擇《老子》五分之二的內容,重新編輯,加以註解,以他的哲學刪削轉化老子的槪念,使老子和儒家哲學能夠連結。本論文解釋了李珥哲學的核心思想,包括理氣論的三個結構、心性論、修養論及經世論等,做爲理解《醇言》的基礎。然後對《醇言》的重要概念,舉出「理氣」、「矯氣質」、「務實」等觀念予以探討,藉此提出《醇言》特有的思維體系。最後對於李珥刪削與轉化老子觀念的地方,舉出「道體」、「心體」、「修己治人」等重點進行討論,以呈現《醇言》「以儒解老」的立場。經過本論文研究發現,學界以儒道同源、會通、融通、妙合、交涉等用語來定位《醇言》,過於強調儒道之平等關係,這已經超過李珥「以儒解老」的基本立場。
    Reference: 一、古籍文獻

    朱 熹(2007年),《朱子語類》,合肥:黃山。
    李彦迪(2013年),《晦齋集》,首爾:韓國古典翻譯院。
    李 珥(1958年),《栗谷全書》,首爾:成均館大學出版社。
    ───(1987年),《醇言》,首爾:國學資料院。
    李 滉(2003年),《退溪集》,首爾:明文。
    宋時烈(1985年),《宋子大全》,首爾:保景文化。
    宋翼弼(1988年),《龜峰集》,嶺南:嶺南大學校民族文化研究所。
    吳 怡(1993年),《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
    徐敬德(1992年),《花潭集》,首爾:世界。
    陳鼓應註(1975年),《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
    ───註(2000年),《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
    賀榮一(1985年),《道德經註譯與析解》,臺北:五南。
    董思靖(1984年),《太上老子道德經集解》,臺北:新文豐。
    鄭道傳(2009年),《三峰集》,首爾:韓國學術。

    二、當代學界專書及論文

    王邦雄(1980年),《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
    李宣侚(2001年),〈《醇言》與《道德經》的儒家解讀〉,《中國哲學史》第2期,頁122—126。
    李鐘晟(2002年),〈栗谷「老子觀」中的「自我修養」〉,《大同哲學》第19輯,頁72—96。(韓文)
    ───(2003年),〈栗谷「老子觀」所反映的「性理學的存有論」之架構〉,《韓國思想與文化》第21輯,頁371—400。(韓文)
    ───(2007年),〈栗谷《醇言》的經世論立場〉,《東西哲學研究》第44號,頁293—318。(韓文)
    宋恒龍(1992年),〈栗谷李珥的老子研究和道家哲學──以《醇言》爲核心〉,《道家文化研究》,頁143—153。(韓文)
    宋錫球(1993年),《李栗谷》,臺北:東大。
    林安梧(2008年),〈《醇言》、《道德經》與「儒道同源互補」──以栗谷《醇言》前五章爲核心展開的一些思考〉,《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頁21—48。
    林建德(2007年),《《老子》與《中論》之哲學比較──以語言策略、對反思維與有無觀爲線索》,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8年),〈《老子》有無觀之哲學新解〉,《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頁43—79。
    金白鉉(1999年),〈老子栗谷注淺釋〉,《道家文化研究》第15輯,北京:三聯,頁375—389。
    金洛必(1996年),〈栗谷李珥《醇言》所呈現的「儒道交涉」──以經世理念爲中心〉,《圓佛教思想》第20輯,頁451—456。(韓文)
    金學材(2002年),《栗谷《醇言》的研究》,韓國學中央硏究院碩士論文 。(韓文)
    ───(2008年),Two Neo-Confucian Perspectives on the Way : Yi Yi’s and Li Zhi’s Commentaries on the Laoz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金學睦(2001年),《栗谷李珥的老子》,首爾:藝文。(韓文)
    ───(2002年),〈從《醇言》看栗谷李珥的思想〉,《東西哲學研究》第23號,頁297—314。(韓文)
    胡 適(1991年),《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
    馬 耘(2005年),《論老莊哲學中「道」之無限性與人之自主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年),〈《老子》「道」概念形上實體說疑義商榷〉,《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4卷,頁84—104。
    許雅棠(2003年),〈無以取有──《帛書老子》政治思想試說〉,《 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171—190。
    曺玟煥(2009年),〈關於栗谷《醇言》韓國哲學史的位相之研究〉,《東陽哲學》第32輯,頁45—74。(韓文)
    徐復觀(1969年),《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
    梁啟超(1987年),《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
    陳鼓應(1999年),《道家文化研究》第15輯,北京:三聯。
    ───(2000年),〈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第18 卷, 頁1—22。
    袁保新(1998年),《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
    張立文(1994年),〈栗谷的理氣觀〉,《栗谷思想研究》第1輯,頁83—122。
    張岱年(1982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張 敏(2003年),《立言垂教:李珥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鐘元(1975年),Tao : a New Way of Thinking, New York : Harper & Row.
    崔英辰(1987年),〈對栗谷《易數策》的系統性理解〉,《全北大學校人文論叢》第17輯,頁95—113。(韓文)
    馮友蘭(1993年),《中國哲學史》上冊 ,臺北:臺灣商務。
    琴章泰(2006年),《韓國儒學的老子理解》,首爾:首爾大學敎出版社。
    楊祖漢(2006年),〈從當代儒學的觀點看李栗谷思想特色〉,《栗谷思想研究》第13輯,頁17—31。
    鄭元在(2007年),〈賞析李珥哲學的兩種視角:主氣論與理氣之妙論〉,《哲學思想》第26輯 ,頁27—54。(韓文)
    鄭 崙(2002年),〈《醇言》之「體用論」架構〉,《汎韓哲學會》第27輯,頁229—250。(韓文)
    劉笑敢(1997年),《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臺北:三民。
    ───(2006年),《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劉福增(1999年),《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
    劉澤華(1996年),《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蕭公權(1982年),《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
    韓亨祚(2006年),高寧譯,〈少年栗谷和老僧的對話:佛教和朱子學的哲學碰撞〉,《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朝鮮儒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283—31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9154014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4014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4201.pdf1907KbAdobe PDF217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