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10065      Online Users : 7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623


    Title: 黃碧雲小說中的九七主題研究
    The thematic studies of 1997 hangover anxiety in Huang Bi Yun`s novels
    Authors: 李敏瑜
    Contributors: 陳芳明
    李敏瑜
    Keywords: 黃碧雲
    九七
    香港文學
    香港意識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7-21 15:41:38 (UTC+8)
    Abstract: 本文擬以「黃碧雲小說主題」為主要軸線,「香港九七前後時空」為輔助視野,從四個層面觀察黃碧雲小說與香港九七兩者間的共振:(一)在香港九七回歸前後,香港面對未來可預見的社會變動,以及在面對不同的政治事件時,文本如何呈顯的港人面對移民與否的兩難及後九七時代的焦慮(二)在一九九七年前後,面對當代香港社會和政治的巨大變動,黃碧雲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女性、暴力和死亡主題如何回應(三)黃碧雲在文字語法上的特異風格,對於香港九七的批判意識為何(四)在同樣的時間軸線上,其他同期作家面對香港九七,如何構築「我城意識」。對照九七前後長達數十年的香港社會變化,與香港文學之後有什麼樣的互動。
    Reference: 一、 專書部分

    (一) 黃碧雲在台灣出版作品(依出版年代排列)

    黃碧雲:《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黃碧雲:《七宗罪》,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黃碧雲:《突然我記起你的臉》,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黃碧雲:《烈女圖》,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黃碧雲:《媚行者》,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黃碧雲:《十二女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黃碧雲:《無愛紀》,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黃碧雲:《血卡門》,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黃碧雲:《後殖民誌》,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黃碧雲:《沉默.暗啞.微小》,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黃碧雲:《末日酒店》,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黃碧雲:《烈佬傳》,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二) 黃碧雲在香港出版作品

    黃碧雲:《揚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社,1987年。
    黃碧雲:《我們如此很好》,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
    黃碧雲:《又喊又笑—阿婆口述歷史》(合寫),香港:香港新婦女協進會,1998年。

    (三) 黃碧雲未成書作品

    〈在世界的屋脊下〉,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6月2日。
    〈蝸牛‧致昂山素姬〉,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7月11日。
    〈中國情人〉,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9月3日。
    〈另一章〉,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10月12日。
    〈一念之地獄〉,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12月9日。

    〈關於多重謀殺‧犯德‧賓尼及其他〉,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3年1月22日。
    〈方芳〉,香港:《明報周刊‧暫且》,1997年3月23日。
    〈白夜〉,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3年6月10日。
    〈既末將始〉,《明報》「世紀版」,專欄「七日心情」,1997年8月2日。
    〈過譽〉,香港:《明報周刊》第1587期,1999年4月10日。
    〈請離開廣場〉,香港:《明報周刊‧讀書》,2003年5月25日。
    〈小寫之可能〉,香港:《明報周刊‧開卷‧尋書》,2004年7月11日。
    〈風琴師。紫色頭髮。安魂曲。〉,香港:《明報周刊‧讀書》,2004年08月15日。
    〈pianissimo‧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9月22日。
    〈pianissimo‧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9月23日。
    〈在黑暗之中被命運拖行‧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12月27日。
    〈在黑暗之中被命運拖行‧二之二〉,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12月28日。
    〈蘇珊‧桑塔格的終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年1月6日。
    〈幽靈盛宴〉,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1月16日。
    〈淫褻年代〉,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02月26日。
    〈32個小跳〉,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04月03日。
    〈甜蜜家園〉,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05月06日。
    〈甜美生活,從來都沒有〉,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05月29日。
    〈燒車以後。一個令人焦慮的黎明〉,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11月27日。
    〈在遠處的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年4月20日。
    〈虛榮練習〉,《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年2月9日。
    〈羞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年2月24日。
    〈我愛我──法蘭度‧柏索亞,和,眾多的,我──在里斯本〉,《誠品好讀》第63期,頁13-19。
    〈晚蛾〉,《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4期,2009年10月,頁220-233。
    〈小說語言的隱密〉,《明報》「世紀版」,專欄「香港文學」,2011年7月21-22日。

    〈小說的寬容〉,《字花》第39期,2012年9月,頁93-94。

    (四)其他專書著作

    小思編著:《香港文學散步》,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年。
    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
    也斯:《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宏志:《歷史的偶然─從香港看現代中國文學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宏志:《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廣州: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王逢振:《女性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極端溫柔‧極端暴烈評黃碧雲《十二女色》及《烈女圖》》,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王德威:《想像的本邦:中國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王賡武:《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7年。
    台大女研社:《誤解小辭典及正解小辭典》,台北:台大女研社,1991 年,頁 49-53。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西西:《浮城誌異》,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2年。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版。
    西西:《我城》,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大安

    出版社,2006年。
    朱耀偉(合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 年 6 月。
    李仕芬:《女性關照下的男性》,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李瑞騰:《評論20家》,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李碧華:《630電車之旅》,香港:天地圖書,1997年。
    周子峰:《圖解香港史(一九四九至二0一二年)》,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林奕華:《等待香港-女人篇》,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俊雄:〈尋找香港本土意識〉, 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南方朔:《世紀末抒情》,台北:大田出版社,1998 年。
    徐霞:《文學‧女性‧知識──西西《哀悼乳房》及其創作系譜研究》,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台北:洪範出版社,1993年。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台北:洪範出版社,1995年。
    施叔青:《寂寞雲園》,台北:洪範出版社,1997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綜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張小虹:《自戀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張美君、朱耀偉:《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園》,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許翼心:《香港文學觀察》,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
    潘國靈:《城市學─香港文化筆記》,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
    陳清僑:《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冠中:《香港三部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1 年。
    陳國球:《文學香港與李碧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陳國球:《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陳碧月:《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陳幗培:《中外舊約章大全》,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1994年。
    陳滅:《抗世詩話》,香港:kubrick 出版社,2009。
    陳智德:《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
    鍾玲玲:《玫瑰念珠》,香港:三人出版,1997年。
    黃念欣:《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港出版公司,1996年。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董啟章:《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
    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董啟章:《夢華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董啟章:《繁勝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董啟章:《博物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趙稀方:《小說香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劉小麗:《當代香港小說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文學、輩代與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以鬯:《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6年。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劉紹銘:《一爐煙火:劉紹銘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2005年。
    劉紹麟:《香港的殖民地幽靈︰從殖民地經驗看今天的香港處境》,香港︰進一步出版社2005年。
    韓麗珠:《風箏家族》,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韓麗珠:《灰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
    韓麗珠:《縫身》,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
    韓麗珠、謝曉虹:《雙城辭典1.2》,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與流派》,台灣: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二、 期刊論文與報紙

    (一)期刊論文
    小思:〈二十香港文藝活動表〉,《聯合文學─香港文學專號》,第10期,1992年,8月,頁41-45。
    王德威:〈暴烈的溫柔─黃碧雲的小說>,《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4-13。
    王璸雅:〈從《聖經》解讀黃碧雲<創世紀>的象徵意涵與主題思想>,《問學》,第12期,2008年6月,157-177。
    王豔芳:〈失城之亂:論黃碧雲小說的城市身份想像>,《華文文學》,第87期,2008年4月,頁42-48。
    王豔芳:〈以烈女記憶重構香港歷史─重評黃碧雲小說《烈女圖》>,《城市文學》,第11期,2008年12月,頁61-66。
    危令敦:〈血紅的無人之境─試論黃碧雲的「溫柔與暴烈」>,《中外文學》,2000年3月,頁162-184。
    江婉琴:〈末路情愛─張愛玲《傾城之戀》與黃碧雲《盛世戀》之比較>,《黃山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5月,87-89。
    吳冰:〈書寫中的生命批判:黃碧雲小說的主題>,《長春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7月,頁64-65。
    吳冰:〈轉折時代的生命體驗:黃碧雲小說的內蘊>,《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第1期,2007年1月,頁107-108。
    杜英:〈人生如戲─由黃碧雲的《桃花紅》談起>,《香江文壇》,第39期,2005年6月,頁45-50。
    余麗文:〈歷史與空間──董啟章《V城繁盛錄》的虛構技法〉,見黎活仁編:《方法論與中國小說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0年,頁427-444。
    李白:〈適當時機和妥善安排〉,《明報月刊》,1992年11月,頁9。
    李正儀:〈香港居民的國籍與居留權〉,收入鄭宇碩編:《香港評論─1997》,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421。
    李國威、張煥聘:〈飄泊的年代─專訪黃碧雲>,《博益月刊》,第23期,1989年8月,頁60-63。
    李嘉慧:〈香港人從回歸後「尋根」到「無根」的文化身份─以黃碧雲兩篇散文為例>,《香港作家》,2008年1月,頁31-32。
    李燕芬:〈「如此年輕,如此才情橫溢,卻又如此蒼涼酸楚」─試析黃碧雲的《失城》>,《香江文壇》,第18期,2003年6月,頁37-39。
    何福仁、關夢南:〈看西西的小說〉,《讀書人》,3月號第13期,1996年3月。
    周偉紅:〈雙重陰影之下的掙扎─黃碧雲小說論>,《當代文壇》,2002年1月,頁75-77。
    金惠俊:〈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香港文學的變化及其意義>,《香港文學》,第271期,2007年7月,頁22-29。
    施淑:〈嘆世界─代序>,《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頁3。
    施淑:〈文字城市—閱讀西西>,《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頁144。
    侯麗貞:〈黃碧雲小說中的國族寓言>,《問學集》第11期,2002年6月,頁183-206。
    洛楓:〈女性與城市─試論吳美筠的詩、黃碧雲的小說、林憶蓮與劉美君的流行曲>,《素葉文學》,第41期,1993年月,頁20-23。
    范銘如:〈黃碧雲《血卡門》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5期,2002年9月,頁90-92。
    朗天:〈黃碧雲─不再揚眉?>《文化焦點》,第4期,1989年3月,頁4。
    張瑞芬:〈血色黃昏,末日薔薇>,《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評論》,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頁138。
    張炳良:〈步向合法性危機的管治──從「合法性」看香港本地的政治變化〉,《明報月刊》,1989年12月,頁 29。
    張劍:〈飄泊病魂─黃碧雲小說創作散論>,《殷都學刊》,第4期,2001姩月,頁72-75。
    梁秉鈞:〈都市文化與香港文學>,《當代》,第38期,1989年6月,頁14-23。
    曹素霞:〈黃碧雲《十二女色》中的救贖意識>,《香港作家》,第3期,2003年6月,頁14-15。
    莫靄琳:〈舞之媚,字之微─黃碧雲對舞與字的理解>,《文學世紀》,第2期,2003年2月,頁77-80。
    許子東:〈此地是他鄉?論近年來的香港短篇小說>,《明報月刊》,2000年1月,頁90-93。
    梁秉鈞:〈後記:書寫游離〉,《游離的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頁 138。
    黎活仁:〈西西《我城》的空間觀〉,《文訊》第74期,1991年12月。
    梅子:〈共享收穫的喜悅〉,《香港短篇小說選(八十年代)》,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8 年,頁 12。
    陸姵而:〈鬼魅敘述─對讀張愛玲<金鎖記>與黃碧雲<雙城月>>,《香江文壇》,第40期,2005年8月,頁18-21。
    郭恩慈:〈《其後》的刻意人物〉,《越界》,第13期,1991年11月,頁56。
    斯人:<絕望變態的夢魘世界─讀《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 期,1995年4月,頁30-32。
    曾麗琴:〈袋鼠族v.s媚行者─朱天心與黃碧雲「母親」書寫的比較>,《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8年12月,頁105-107。
    孫宜學、陳濤:〈重覆:黃碧雲小說的一道奇觀〉,《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2007年 2 月,頁 137-138。
    潘詩韻:〈脆弱之軀說書──專訪黃碧雲〉,《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25。
    楊曼芬:〈評黃碧雲《烈女圖》〉,婦研縱橫,第94期,2011年,4月,61-75頁。
    鄧小樺:〈重回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近年實踐概覽〉,《香港:解殖與回歸》,《思想》第19期,2011年9月,頁177-178。
    黃子倬:〈黃碧雲─活得如此深刻的女子,在人間>,《打開》,no.20,1999年6月,頁19。
    黃念欣:〈一個女子的尤利西斯─黃碧雲小說中的行旅想像與精神家園>,《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1月,頁132-137。
    黃念欣:〈花憶前身─黃碧雲v.s張愛玲的書寫焦慮初探>,《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14-20。
    黃念欣:〈看小說─「懂與不懂之間」:兼談余非《天不再空》及黃碧雲《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期,1995年4月,頁100-103。
    黃恩慈:〈無愛紀─談黃碧雲小說中的愛情>,《東之皇華: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系刊》,第4期,2002年6月,頁54-61。
    黃宗儀:〈後殖民與全球文化的東亞全球城市:從香港與《細路祥》談起〉,《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年9月,頁72。
    黃錦珠:〈生命的來處、去處與生之幻影─讀黃碧雲《媚行者》>,《文[訊月刊],2000年11月,頁29-30。
    黃繼持:〈「香港文學專號:近二十年來的香港文學」─小說>,《聯合文學》,94期,1992年8月,頁20-21。
    黃燕萍:〈一座城市的建構與幻滅──比讀西西《浮城異誌》及董啟章〈永盛街興衰史〉〉,《香港文壇》第28期,2004年4月,頁39-41。
    鄒文律,〈小說創作的焦慮──董啟章對寫作的一些看法〉,《文學世紀》,總第14期,2002年5月。
    鄒文律,〈在不可能的極限裡體現想像力的一切可能——讀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城市文藝》總第31期,2008年8月。
    趙英寶:〈雙城記─解讀兩位女小說家、解構兩座後殖民都市─台北市朱天心香港黃碧雲>,《中山女高學報》,第5期,2005年12月,頁83-109。
    趙稀方:〈西西小說與香港意識〉,《華文文學》第56期,頁51。
    陳雅書:〈何謂女性主義書寫〉?黃碧雲《烈女圖》文本分析〉,《中國女性書寫 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 年5 月,頁165-180。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頁117。
    鄭瑞琴:〈論西西「童話寫實」小說——從西西對拉美「魔幻寫實」作品的興趣說起〉,《香江文壇》第40期,2005年8月。
    鄭樹森:〈讀西西小說隨想〉,《臺港文學選刊》第3期,1991年3月。
    劉亮雅:〈鬼魅書寫,台灣女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2004年6月,頁165-183。
    劉思坊:〈從男人邦到女人國─論陳玉慧《海神家族》與黃碧雲《烈女圖》的女性家族書寫>,《思辨集》,第12期,2009年3月,頁51-67。
    劉紹銘:〈偷窺黃碧雲>,《文學世紀》,第4期,2000年7月,頁4-5。
    劉紹銘:〈寫作以療傷的「小女子」─讀黃碧雲小說《失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1月,頁16-25。
    劉曉藝:〈末世人語─談黃碧雲的小說>,《讀書人》,第26期,1997年4月,頁34-41。
    蔡芬芳:〈語言與國族認同〉,《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2期,2008年6月,頁3。
    蔡秋彥:〈對話與超越─試比較張愛玲與黃碧雲的小說>,《現代語文》2006年9月,頁69-71。
    蔡益懷:〈尋找歸宿─香港女作家小說淺論>,《當代文藝》,第186期,1999年8月,頁47-61。
    蔡益懷:〈無根的浮城─西西‧辛其氏‧黃碧雲>,《作家》,第6期,2000年8月,頁109-118。
    蔡益懷:〈家族私語:《烈女圖》與《拾香紀》>,《香港文學》,第189期,2000年9月,頁61-63。
    蔡益懷:〈亂世烈女浮世繪─讀黃碧雲的《烈女圖》>,《文學世紀》,第9期,2000年12月,頁89-91。
    蕭寶鳳:〈「媚行者」的救贖:論黃碧雲的「後殖民誌」>,《香港文學》,第293期,2008年5月,頁7-13。
    羈魂:〈不惑的筆畫──從七八到八七〉,《趁風未起時》,香港:藍馬現代文學社,1987年。
    閻純德:〈香港女作家筆下的現代性書寫─論西西、黃碧雲、王璞、金東方的創作>,《文學研究》,第8期,2007年12月,頁55-63。
    應宇力:〈從沒見過的那一朵雲─黃碧雲的小說世界>,《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年2月,頁13-17。
    應宇力:〈鞦韆下的風景─解析黃碧雲新作兩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6年4月,頁50-52。
    戴紅軍:〈簡論黃碧雲小說的悲劇意識>,《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6年4月,頁36-39。
    簡瑛瑛:〈蝴蝶、石榴、與黃玫瑰:試論<貪婪>中的後殖民論述與女性救贖>,《中外文學》,1997年4月,頁93-99。
    顏純鉤:〈怎一個生字了得─初讀黃碧雲>,《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年6月,頁61-74。
    顏純鉤:〈與黃碧雲聊天>,《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21-28。
    羅展鳳:〈沉默‧暗啞‧微小─黃碧雲關於寫作之能與不能>,《文學世紀》,第11期,2004年11月,頁72-76。
    蘇偉貞:〈黃碧雲‧處境〉,黃碧雲:《末日酒店》代序,臺北:大田,2011年版,頁3-10。

    (二)報紙
    丁文玲:〈黃碧雲難解姊姊情>,《中國時報》2002年1月20日。
    子羊:〈搬遷〉,《星島日報》,1989年8月18日。
    王浩威:〈七宗罪>,《中國時報》,1997年12月18日。
    王開平:〈世紀末,媚行者─訪香港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1999年12月20日。
    王德威:〈極端溫柔‧極端暴烈─評黃碧雲《十二女色》及《烈女圖》>,《聯合報》,2000年7月3日。
    包黛瑩:〈黃碧雲玩索小說、透解香江>,《中國時報》,1994年12月1日。
    江中明:〈黃碧雲新作瞄準三代香港女性>,《聯合報》,1998年8月1日。
    江世芳:〈黃碧雲重新看待女體─血卡門寫舞蹈與感情>,《中國時報》,2002年1月9日。
    吳億偉:〈城市是現實的鏡子─談王安憶、朱天心、黃碧雲的小說>(上)、(下),《中國時報》,2001年10月26-27日。
    李令儀:〈黃碧雲學佛朗明哥舞心得入書>,《聯合報》,2002年1月9日。
    林秀玲:〈媚行之自由>,《聯合報》2000年3月8日。
    范銘如:〈黑暗房間裡‧我在>,《聯合報》,2004年9月5日。
    袁兆昌:〈黃碧雲:灣仔烈佬有話說〉,明報世紀版,2012年8月16日。
    朗天:〈黃碧雲書寫今生>,《明報》,1997年11月7日。
    郝譽翔:〈朝向死亡的快意奔馳─評黃碧雲《十二女色》>,《中國時報》,2000年10月19日。
    張娟芬:〈鬼域的喧嘩>,《中國時報》,1999年5月6日。
    張殿:〈香港最後的傳說─訪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1998年5月11日。
    張殿:〈黃碧雲《沉默‧暗啞》讀書劇─平復幾乎不可能>,《聯合報》,2004年8月29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下】我去了,其實有點後悔>,《明報》,1999年12月3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上】幻滅以後收拾生活─步入理智之年>,《明報》,1999年12月2日。
    楊美紅:〈鬼域哭歌─從<山鬼>看黃碧雲的創作風格>,《中央日報》,2002年1月19日。
    凌性傑:〈一個人的精彩─黃碧雲小說中的單一與繁複>,《中央日報》,2002年2月25日。
    董成瑜:〈黃碧雲─率直女子寫盡曲折人生>,《中國時報》,1997年2月18日。
    劉紹銘:〈香港文學無愛紀>,《信報》,2004年6月19日。
    潘詩韻:〈專訪黃碧雲─脆弱之軀說書>,《明報》,2004年6月13日。
    蔡鳳儀:〈當黃碧雲跳舞時>,《中國時報》,2002年1月20日。
    賴素鈴:〈黃碧雲血卡門說跳舞與生命─寫出了對佛朗明哥舞的體驗>,《民生報》2002年1月9日。
    鄭樹森:〈文類的綜合──讀西西《哀悼乳房》〉,《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10月11日。
    蘇偉貞:〈《無愛紀》,一名舞者的旋律─訪香港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2001年4月23日。
    蘇偉貞:〈黃碧雲演讀新作《媚行者》>,《聯合報》,2001年4月3日。
    蘇偉貞:〈虛構 女性 小說 女性出走>,《聯合報》,2000年6月21日。

    三、 外文書籍與譯著

    Ackbar Abbas: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7年。
    Anderson, Benedict 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出版社1998年,頁265。
    Sum.N.L.:More than a war of words:identity,politics and the struggle for society,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5。
    段義孚《經驗透視中的地方和空間》,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恩萊特 (Enright, Michael J.)等著:曾憲冠譯《香港優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頁 97。

    四、 學位論文

    王璸雅:《黃碧雲小說主題與敘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年碩士論文,2008年。
    方寶琳:《從寫作是一種「藥」看黃碧雲是暴烈還是溫柔》,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4年 。
    任佩怡:《旁觀他人之痛苦──黃碧雲小說中的旁觀者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10年。
    吳思華:《發燙鐵皮上的貓─試論黃碧雲小說中的暴力》,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1999年。
    吳素儀:《黃碧雲《沉默‧暗啞‧微小‧》中的「姿勢」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8年。
    何思源:《邊緣的意義─從黃碧雲小說的特色看香港文書的一種可能》,中央民族大學年碩士論文,2000年。
    李雯彥:《論黃碧雲小說中的母親形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6年。
    李琴:《論黃碧雲小說中的顏色與氣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0年。
    林賀超:《香港小說中的情欲與政治:從施叔青、李碧華到黃碧雲》,嶺南大學年碩士論文,2002年。
    周冬如:《論黃碧雲《烈女圖》─從歷史、小說到「香港演義」,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2年。
    侯麗貞:《香港‧政治‧媚行者─黃碧雲小說研究》,淡江大學年碩士論文,2002年。
    胡志凌:《黃碧雲小說中聲音、溫度與暴力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5。
    梁美蓮:《溫柔的生─從《無愛紀》看黃碧雲對生命主題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研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4年。
    唐麗芳:《香港城市精神觀照下的景致─論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李碧華的中長篇小說創作》,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許臻怡:《「永劫回歸,忘懷總在同一位置」──探析女角趙眉在黃碧雲小說中的自敍性》,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6年。
    張貽婷:《當代香港文學的九七焦慮與都市性格的共振(1982-2007)》,臺北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靜怡:《反抗之自由─黃碧雲《媚行者》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曄:《小寫之可能 / 不可能──從《沉默。暗啞。微小。》》探討黃碧雲創作理念的實踐,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5年。
    區肇龍:《黃碧雲小說的「懷舊」與「恐慌」》,香港大學學位論文,2008年。
    莫靄琳:《論黃碧雲《血卡門》中的「身體書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3年。
    莊志恒:《在溫柔與暴烈之後──試論黃碧雲小說中的二元對立美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6。
    陳小歡:《論黃碧雲小說中女性形象的轉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6年。
    陳振聲:《黃碧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1999年。
    陳潔齡:《黃碧雲《七種靜默》試析》,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1999年。
    曾佩婷:《黃碧雲小說中的「狂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10。
    曾麗雲:<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溫柔與暴烈」─論黃碧雲小說對生存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研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4年。
    黃念欣:《黃碧雲小說中的「暴力美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年碩士論文,1999年。
    黃念欣:《複調的藝術:黃碧雲(1961-)小說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年博士論文,2004年。
    黃嘉恩:《隔世的呼喚──比較張愛玲與黃碧雲的小說》,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7。
    黃美寶:《黃碧雲作品中的世紀末情懷─試論《其後》和《溫柔與暴烈》中的飄泊與死亡》,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1999年。
    楊沐珊:《「如此女子,在人間」─從《烈女圖》看黃碧雲筆下的香港女性形象》,香港中文學中國語研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4年。
    鄭曉春:《論黃碧雲小說集《溫柔與暴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畢業論文,1996年。
    鄭紫盈:《論黃碧雲小說中對「過去」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7年。
    蔡雪華:《黃碧雲《溫柔與暴烈》中的女性》,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0年。
    蔡霆熙:《生死中的拉鋸──論黃碧雲(1961-)《其後》和《溫柔與暴烈》》,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7年。
    盧敏芝:《黃碧雲小說與張愛玲小說的文學關係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8 年。
    戴綺蓮:《「誘惑」的顛覆性:黃碧雲小說的後現代美學》,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論文,2002年。

    五、網路資源
    中國女書。來源:http://rwxy.tsinghua.edu.cn/nvsh/
    自梳女。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7%AA%E6%A2%B3%E5%A5%B3
    道友。來源: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link=eval_on&qid=7006051200840
    麻甩佬。來源: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9%BA%BB%E7%94%A9%E4%BD%AC
    八萬五計畫。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8%90%AC%E4%BA%94%E5%BB%BA%E5%B1%8B%E8%A8%88%E5%8A%83
    蝗蟲論。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D%97%E8%9F%B2%E8%AB%96
    雙非。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99%E9%9D%9E%E5%AD%95%E5%A9%A6
    香港文化資料庫:http://markushopakhei.wordpress.co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6912015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1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501.pdf2072KbAdobe PDF2704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